2019-2020年九年级下册 台阶教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219007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下册 台阶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9-2020年九年级下册 台阶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9-2020年九年级下册 台阶教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下册 台阶教案 苏教版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齐读。媒体展示助读材料一:李森祥: (1956一 ):衢州人。作家。1986年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选载,获1991年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的编剧之一, 历史剧卧薪尝胆的编剧。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学生齐读)师: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台阶就是李森祥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他本人也很喜欢这篇小说,因此他把他的短篇小说集定名为台阶。下面把书下注解的第二句话一起来读一下。生:作者充满感情地回顾父亲的故事,艰辛的劳动,朴质的愿望,这就是一位农民的一生。师:这就是一位农民的一生。下面我们读课文,来说说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把预习时的故事缩写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媒体展示读课文,说故事模仿狼的结构,先叙述故事,再做简要的评述。生1:他们家有台阶,三级,用铺成。青石板是他的父亲从山上背下来的,自己亲手铺设,随按台阶没有磨平,但他和他的父亲都喜欢坐在上面。有时他就坐在上面洗脚。后来他的父亲嫌台阶低,就从山上拣些瓦片,有时早早起来上山砍柴,虽然得到的钱不多,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家盖起了新房。那天父亲干得很起劲,终于把瓦片全部盖上开始的时候父亲早早起来,在屋中穿梭,他早已把一缸黄土踏好,为了庆祝,父亲拿出了鞭炮,他的勇气似乎连鞭炮都不敢放。一阵欢乐后,回到紧张的气氛中,他的父亲坚持要背石板,刚上台,腰闪了。铺好的比原来高两倍,父亲坐在上面和别人打招呼,可是觉得忽高忽低。后来他的父亲挑水时把水泼在上面,他刚想帮助他,就被他拽回来了。他的父亲说腰闪了了,他的母亲就用偏方给他治。后来他就帮父亲挑水。文中的父亲勤劳朴实,用他的真诚和勤恳来维护家庭生活。他渴望台阶比别人家高,但后来又觉得不自在,父亲就这样渐渐老去。师:她采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向我们大家叙述这个故事。哪位同学再来说说看,有没有比她更简洁的。生2:我家的台阶是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的,每块约三百来斤重,但父亲并没有觉得花太大力气。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乡下地势低,屋子筑得高些,不容易进水;另有一说,谁家台阶高,屋子主人地位就高。父亲决心造一个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破土动工,父亲早早起来做事。建成的那天,父亲本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我发现父亲老了,父亲却没有觉得自己老。父亲和别人打招呼,总觉得太高,低一级还是不舒服,挪到最后一级又觉得太低了。父亲挑水腰闪了,流了好大一滩污水。以后挑水的事我包了。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父亲老了。师:她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叙述“我”家的故事。她很显然比第一个同学简洁多了。下面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概括一下。一句话。这句话怎么说?谁,干了什么,怎么样。朱爽,你来说说看。媒体展示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生3:父亲用了大半辈子,把我们家的台阶变高了,可到那时父亲却老了。生4:父亲勤劳能干,花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座新屋,新房台阶变高了,可是父亲却老了。师:(学生声音很小,老师把学生的话重复了一遍)这两位同学概括得很精到。 师:父亲是一个什么人?生:是个农民。师:我们来读课文,说说农民父亲。请同学们很快的浏览文章。媒体展示读课文,谈父亲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让你作画,你看看课文中写了父亲的哪些方面,可以为你勾勒父亲的形象提供帮助。生1:父亲的脚。父亲为了把台阶造的更高些,从外面捡拾屋基卵石,到山里去砍柴。师:你想用一系列画面,即小人书的形式把它画下来。生2:父亲力气比较大。师:怎么表现?生2:画得比较强壮些。(师生笑)生3:父亲比较辛劳。师:父亲比较辛劳,怎么表现呢?生3:画得淡些。生4:父亲比较向往高台阶。可以画他坐在自家台阶上看别人家的高台阶。师:哦,可以画他的眼睛,画他的目光。生5:父亲很乐观。当他劳累疲惫时,坐在青石板上,抽一根烟,就觉得很满足。师:喜欢抽烟,用烟来消除自己的疲惫。嗯,由脚画到目光,还能画什么呢?生6:可以画父亲的脚,因为父亲是个农村人,是一位很辛苦的农民,可以画他的脚的来表现。师:哦,父亲的脚很特别,在第几小节写到父亲的脚?生齐答:第五小节。师:我们还可以画父亲的-媒体展示父亲的脚 父亲的头、头发 父亲的胸、背 父亲的脸 父亲的目光 师:大家赶快再一次浏览课文。(生翻看课文。)师:根据这些,丁老师用诗歌的形式给父亲画了一幅画。媒体展示父亲我的父亲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得嘎嘎作响我的父亲啊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你那古铜色的脸你那黄几几的脚板我的父亲啊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亲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里我的父亲啊你满挂着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我知道你的梦想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我的父亲啊怎么了你老了(师很抒情地读父亲,学生倾听,神情凝重。) 师:结合文本,你怎么来评价父亲?来说说看。媒体展示你怎样来评价父亲,可以用下面句式说:我的 父亲。文章这样写道 生1:父亲勤劳朴实(师提示句式:我的-我的勤劳朴实的父亲。生紧张地重复老师的话,下面的师生一阵轻笑。)师:文中这样写道-(生很紧张,依然说不出来)好,看课文,说父亲。师:我们同学还有点小小紧张,没事。看这个父亲,想我们自己的父亲。王月琴你说。生2:我不服老的父亲。文章这样写道,“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师:你能把父亲的话再读一遍吗?生2: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用生气的语气)师:不服老的父亲!再读一遍!生2: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加重了生气的语气)师:“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哎,不服老!生3:我勤劳朴实的父亲。文中这样写道:“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师:写父亲的勤劳。生3:我的执着追求的父亲。文中这样写道:“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师:造屋,造台阶,造高的台阶是父亲执着的追求。生4:我那健壮的父亲,文中这样写道:“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师:唔,父亲很壮,力气很大!还有吗?(无人举手)父亲是一位农民,他具有农民所有的美德。再读读,我的怎样的父亲,文章这样写道生5:我老实厚道的父亲,文章这样写到:“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师:这段话里面除了父亲的厚道,还有我怎样的父亲呢?能不能再找一个词?生思考,师再提示:低眉顺眼了一辈子-生5:有抱负有志气。师:有抱负有志气,想造台阶。他造台阶的目的是什么呢?生5:(沉吟)能提高自己的地位。师:能提高自己和家庭的地位,是吧?请坐。生6:我的憨厚朴实的父亲。师:还有吗?生6:我的勤劳执着的父亲。师:还有吗?我们在文章中就读到父亲的勤劳执着憨厚?你还读到了什么呢?(不忘叫生6坐下)哪位同学有新的发现?生7:我那不知疲倦的父亲。师:我那不知疲倦的父亲。好,请坐。还有吗?(喊起一学生,但学生不能说出)找不到了吗?生8:我那认真细心的父亲。生9:我那忠厚善良的父亲。生10:不辞辛苦的父亲。师:我觉得我的可怜的父亲,同意吗?我的可悲的父亲,同意吗?生11:我觉得可以写我可悲的父亲。师:为什么这样说?生11:因为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他把家里的台阶造的很高,最后他却发现他老了。师:台阶高了,他却老了,这是一个矛盾。所以他可悲。好,请坐。生12:我认为也可以说我的可悲父亲。因为父亲为了把台阶造的更高些,为了家里生活更好些,但他并没有想-(生不知用什么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了)师:台阶高了,他有什么表现啊?文章怎样写?生12: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师:他坐在高高的台阶上,觉得-(生12:他的不自在。)父亲是个中国农民的典型,他也代表了所有中国农民的命运。我们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位父亲,他想描写一个怎样的父亲呢?大家一起来读读看,媒体展示助读资料二:“父亲”的形象,在那个年代里,在我生活过的乡村里,几乎到处可见。他们除了有一双永远也不干净的脚以外,还应该有一双不能碰棉絮的手(他们开裂着沟纹的手一旦碰棉絮,会将好好的棉絮粘扯得一塌糊涂)。 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师:他有一双永远也不干净的脚,有一双不能碰棉絮的手。这样的手,这样的脚,你见过吗?生1:我乡下二爷爷。师:乡下二爷爷也是一个?生1:农民。师:你见过吗?生2:见过。师:在哪儿见过?生2想不出来。师:见过,但不知道在哪儿见过了。请坐。生3:我好像见过。师:刚才我们说过父亲有那么多的美德,我又提出父亲是可悲的可怜的,但我要说父亲又是伟大的。你同意我的这个观点吗?生4:同意。因为他的生活追求并不高,只希望自己家的台阶能高一些,而他付出大半辈子努力,也终于使他的愿望实现了。师:他实现了他的愿望。好,请坐。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当自己的愿望实现以后,人却老了。中国的农民,在他物质生活富裕了以后,他的精神生活也同时提高了吗?没有!没有!故事就生活最好的比喻。我们把这段话一起来读一下。媒体展示助读材料三: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绝不是失败的。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样的坚韧的精神的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父亲就算有些“可悲”,但他的伟大也远远超越了他的可悲。 特级教师王君: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 师:这让我们想起了另外一位父亲,另外一位农民闰土,记得吗?我想那个闰土的形象,一个没有觉醒的闰土,这个农民的形象,我们可能留在故乡里。这里的父亲,很显然,比闰土来得清醒了。他希望着自家的台阶能够高起来。如果再来写现代的农民,写当代的农民,我们又该怎么写呢?我们中国农民的命运又该往哪里发展呢?这是一个命题,我们慢慢走,往前看!好,我们继续看课文。师:这是一篇小说,但是在我看来作者在用散文的笔法给我们叙述故事。请同学们说说看,你从这篇文章中发现了什么特点呢?媒体展示可以是遣词造句的精妙;也可以是谋篇布局的精巧,着眼于全篇可以,关注于一词一句也可以 (生看书思考。)师:把你的发现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生小组交流。师:谁来把你的发现说说看?把你的发现说出来。生1:我觉得第29段:“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这一节运了细节描写,描写了父亲的外貌、神态,表达了父亲的苍老,作者对父亲的同情。师:有发现吗?生2未能做出回答,老师请他坐下。生3:我发现第19段也是细节描写:“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这里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见台阶的艰辛和努力。师: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见台阶的艰辛和努力。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我们很多同学抓住了。媒体展示精致的细节描写示例: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作者用“走”、“递”、“送”等动词,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筑一个高台阶的理想即将实现时的兴奋,也表现了父亲对农民兄弟劳动的尊重。 师:这里首先要找准赏析点,是一个词,还是修辞,还是写法,要说清楚。第二,这些词里包含的内容和情感要说清楚。第三,还要说出它的表达效果。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说说看。生4:第5段“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从“倒出的是一盆泥浆”可见父亲脚很脏,脏体现了父亲辛勤地劳动。师:从黄沙的颜色里写出了父亲脚很脏,脏又体现了父亲很勤劳。生5:第15段“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暗示了父亲的辛苦。生6:第13段,作者写“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来烘托父亲那专注的目光,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和执着。师:文中细节很多很多。下面我再来提一个问题这个“台阶”文章标题能不能换成“父亲”?或者能不能换为“新屋”?商量商量看?媒体展示文题:台阶 父亲? 新屋?(生讨论。)师:谁来说说你们商量的结果。生1:不能,因为“台阶”是本文的中心线索。本文围绕“台阶”这个线索,由起初的三级台阶,到后来父亲建造的更高的台阶,为难成父亲的形象塑造。师:她说“台阶”是本文的中心线索,平时不说话,今天说的很好。说说你们的讨论有什么结果。生2:全文以“台阶”为线索展开叙述,“台阶”象征着父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该生声音小,老师鼓励她大声说了一遍。)师: “台阶”象征着父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吗?“台阶”是父亲的理想追求,“台阶”也摧毁了父亲的健康;“台阶”寄托了父亲的尊严,但他最终找到了尊严了吗?没有!好,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媒体展示结尾: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怎么了呢 父亲老了 怎么了呢 父亲老了 师:大家先把原文读一下。在下面读,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你读读看。(一学生读。)师:“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一个逗号,一个句号。我记得背影最后用的是“唉!我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呢!”用了两个感叹号,如果让你来点,你怎么点?为什么?生1:我会在“怎么了呢”后面加一个省略号,在“父亲老了”后面加一个感叹号。觉得“怎么了呢”是一个过程,是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过程。而“父亲老了”是对父亲他辛苦了大半辈子的感叹吧。师:感叹他什么?生1:感叹他艰辛。师:你想,台阶高了,应该怎样?生1:父亲感觉应该有尊严了。师:而实际上呢?生1:却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生2:“怎么了呢”后面加一个问号,“父亲老了”后面加一个感叹号。因为前面是个问号,自问自答。是设问。师:设问。你这样有什么深意呢?生2:未能作深入思考,不能回答。师:有没有人和他看法相同的?生3:“呢”是语气词,所以后面加问号。“父亲老了”是-不好说-(引起学生一阵轻笑)师:哦,不好说,请坐。再有呢?生4:“怎么了呢”后面加问号,“父亲老了”后面加感叹号。师:你赞同刚才同学的说法,说说你的理由。生4:这个是-问父亲怎么了,然后就回答。师:是谁回答?你说是问父亲怎么了。是谁回答?生4:作者。师:“我”是告诉父亲,你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你老了。是这样的意思吗?(生很犹豫)嗳,她不敢说了,说明这里面还值得玩味。生5:“怎么了呢”后面加问号,“父亲老了”后面加省略号。生5:前面“怎么了呢”是个疑问。师:问谁? 生5:问自己。师:还可以问谁?生5:父亲。师:师:还可以问谁?生5:读者。师:还可以问谁?-那么加省略号呢?生5:父亲老了-父亲不但老了,而且还有其他的。师:哦,父亲不但老了。父亲老的是身体,还有?生5:还有心,还有-他没有了目标。师:哎呦,这个省略号,点点点点,能说一二三四五六,甚至更多。(生点头赞同)这个有创意。好,请坐。我刚才说可以问作者,可以问父亲,可以问读者,还可以问我们中国的农民,还可以问这个社会。生6:可以加两个问号。 “怎么了呢?”提出一个问题。生6:父亲老了,是不是真的老了?父亲生活上比较满足,精神生活比较困乏。师:她问得比较深刻。好,请坐。下面看看作者为什么要加一个逗号,又要加一个句号,为什么?媒体展示助读材料四: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生齐读助读材料四。)师:作者用一个逗号,用一个句号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现实,中国农民这样一个现实。父亲的使命父亲,父亲的责任,父亲的理想,父亲的身体,父亲的尊严,父亲的未来,都在我们同学给的这些问号里,都在我们同学给的这些省略号里,都在我们同学给的这些感叹号里。我们看大屏幕。媒体展示助读材料五: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是的,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更是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父亲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同时失去了奋斗目标。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迷惘。但儿子之痛还更在于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特级教师王君: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师饱含感情地朗读助读材料五。)师:我要问的是,这篇小说写作于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如果今天作者再来写的话,这个故事又将如何结尾呢?这篇文章的美点很多。比如说简约的开头,比如说不经意的过渡,比如说精巧的人物内心独白,等等都值得我们玩味。希望我们同学能细细地体味,从文学中能关注到我们的人生,把我们的眼光更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社会,触及我们的心灵。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浅入深出识“父亲”听丁老师台阶有感湖南省长沙事26中 吴丽珊 李森祥的台阶写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父亲,是典型的中国农民的形象,对学生来说,有时代的隔膜。如何消除这种隔膜,让学生认识父亲,进而了解中国农民,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丁老师却在这点上突破得很好。丁老师倡导简约语文,因此他的课堂,洗尽铅华,还语文教学本来面目。但他却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安排教学。他不但有很深的文学根底,对课文吃得透,把握的准。他还有很精明的教学洞察力,知道学生需要什么,理解的难度在哪里,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他的课按三大块来设计,第一部分,读课文,说故事;第二部分,读课文,谈父亲。第三部分,读课文,赏美点。第一部分,读课文,说故事,是在课前预习要求缩写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的,复述的环节完成后,教者抛出第二个问题: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故事,同时提示用“谁干了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加以概括。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教者把本堂课的重点之一设计为对父亲这个人物的理解上。第二部分“读课文,谈父亲”,为全堂课奠定了基础。我们看教者的引导:“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让你作画,你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方面,可以为你勾勒父亲的形象提供帮助。”用“给父亲作画”提起学生的兴趣,但如何作画呢?学生有些茫然。教者适时地在学生的脚下垫了一块石头,“你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方面,可以为你勾勒父亲的形象提供帮助。”有了这块石头,学生马上就找到了父亲的脚,可以入画,“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这种脚学生肯怕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看到过。其实,就是这双脚,让学生初识了父亲,我想学生的心里,肯定会疑惑:父亲怎么有那么一双脚呢?这时老师出示了助读资料,作进一步启发:“父亲的形象,在那个年代里,在我生活过的乡村里,几乎到处可见。他们除了有一双永远也不干净的脚以外,还应该有一双不能碰棉絮的手(他们开裂着沟纹的手一旦碰棉絮,会将好好的棉絮粘扯得一塌糊涂)。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于是,学生又找到了父亲的头、头发,父亲的胸、背,父亲的脸,父亲的目光,这些极具特色的部位。通过这么一画,我想,父亲的形象初步在学生心中树立,也许,他们还并不理解父亲的艰辛,但父亲的外貌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心里,而且,这个外貌时时都在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教者用自创的诗歌父亲聚焦人物形象。我的父亲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得嘎嘎作响我的父亲啊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你那古铜色的脸你那黄几几的脚板我的父亲啊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亲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里我的父亲啊你满挂着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我知道你的梦想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我的父亲啊怎么了你老了 教者深情的朗读,不仅把刚才零散的父亲的画面整合起来了,而且,把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领进了一个理性的世界,学生开始来思考父亲,理解父亲。在这个感情的基础上,教者适时追问:“你怎样来评价父亲,可以用下面句式说:我的 父亲,文章这样写道”由于教者设计了这个句式,学生没有觉得有难度,先后说出了“勤劳的父亲”、“不服老的父亲”、“执着追求的父亲”、“健壮的父亲”等,当学生读出文章中的句子的时候,老师对学生的读也没有放松,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如“不服老的父亲”,学生找出了一句话“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老师反复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体会父亲那种力不从心,争强好胜的心理,把这种心理读出来。这就不是简单的读了,而是思想的渗透,是情感的接轨。但学生的认识毕竟有限,他们只能看到文字表面的东西,因此,学生说完上面哪些父亲的性格特点以后,卡壳了。教者启发学生“父亲是一个农民”,学生又找到了“老实厚道”。教者还不满足,再次引导学生看书,找到了“低眉顺眼”一词,想想父亲的处境,学生马上想到了“可怜”、“可悲”。到此,学生思维真的短路了,连我们听课的似乎也不知道父亲还有什么品质和特点了,这时,只听教者深情演讲:父亲是中国农民,他代表了中国农民的所有美德;父亲是中国农民,他的命运也代表了中国农民的命运。父亲是可怜的、可悲的,但我要说,父亲的伟大的,你们同意吗?”老师的激情完全感染了学生,学生沉浸其中,当一旦醒悟过来,思维马上激活了,他们马上意识到了父亲的伟大之所在。接着,教者说,父亲的命运就是中国农民的命运,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位中国农民,你们知道是谁吗?学生马上想到了闰土。然后,老师出示助读资料:“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绝不是失败的。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样的坚韧的精神的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父亲就算有些“可悲”,但他的伟大也远远超越了他的可悲。特级教师王君: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由父亲一个人,引申到了中国农民的群体形象。第三部分是读课文,赏美点“可以是遣词造句的精妙;也可以是谋篇布局的精巧,着眼于全篇可以,关注于一词一句也可以”而且老师作了示例:“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作者用“走”、“递”、“送”等动词,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筑一个高台阶的理想即将实现时的兴奋,也表现了父亲对农民兄弟劳动的尊重。”作者在示例分析完之后,作了方法的具体指导:“注意:找准赏析点,说出内容以及饱含的深意、情感,指出其表达效果”这样,学生赏析起来就比较容易了。但我要说的是,即使的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也是,对父亲的进一步理解。尤其是后面两个问题“台阶这个标题,能不能换成父亲或新屋?”通过讨论,人学生知道,台阶体现的是父亲的尊严,是父亲认识的全部。第二个问题,看结尾的标点能不能换结尾: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怎么了呢 父亲老了 怎么了呢 父亲老了通过换标点,学生反复体会感情色彩,从而达到对父亲的进一步认识,对中国农民的进一步了解。然后,再给出两则助读资料: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是的,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更是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父亲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同时失去了奋斗目标。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迷惘。但儿子之痛还更在于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特级教师王君: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学生看到的也许还是那个时代的农民的形象,结尾,教者抛出了一个问题:“我要问的是,这篇小说写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如果今天再写的话,作者(你)又如何来写呢?”引导学生把眼界更拓开,看整个历史长河的农民的形象,为中国农民的命运而思索。整堂课教者围绕认识父亲这一主题展开,在精妙的预设中激发生成,在生成中追问,把对人物、对主题的理解引向深入,走向深刻。我记得我在备课的时候,就跟同事讨论过,我说:“背影中的父亲,我能理解,但台阶中的父亲,我都很难理解,但,丁老师的课却让我理解了这位父亲,也为中国农民也深深地思索着。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著名特级教师 人大附中 王君 读了中学语文教学xx年第8期上的杨先武老师可敬而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一文,非常受启发,深为杨老师的分析折服。但关于小说的结尾,我不同意杨老师的“败笔”一说。杨老师认为:父亲造台阶所表现出来坚忍的毅力和执著的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他把改变地位的希望寄托于加高台阶却是可悲的。作者似乎也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在结尾处画蛇添足地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句话为父亲的失落给出了一个浅显的答案。这不能不说是一处败笔。我认为,台阶的这个结尾恰恰是画龙点睛之笔。台阶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为什么呢?在我第一次接触文本的时候就觉得,“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在标点的运用上蕴含深意。句子表达的感情毫无疑问是非常沉重的,但作者为什么会舍弃表情达意相对丰富的感叹号,而偏偏选择了一个句号呢? 直觉告诉我,课文的魂就在这个句号中。上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朗诵了背影的结尾:唉!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与他相见!用该句中的两个触目惊心的感叹号自然引出了台阶让人费解的看似平淡的结尾。然后通过四个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个句号。第一步: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第二步:感受文中儿子的感情,体会儿子对父亲造屋一事的评价。这表现为一个填空题:我_父亲。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果然表现出很大的分歧:感激、敬佩、痛惜、担心、怜惜、感慨、心疼我抓住这些“分歧”和“矛盾”,自然地生成了教学起点。第三步:通过朗读和点评带领学生们走进课文。我们的研讨重心落在小说的精华段落上,通过对父亲的脚、眼光、汗珠、腰、笑容、头颅等的细心揣摩,力求不露痕迹地引导他们进一步去思考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变化。第四步:读出句号深处的感情。有了上面的铺垫,最后我们重新聚焦在“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句话的朗读设计上。在不断的对比尝试中,孩子们渐渐明白了: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还是指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父亲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同时失去了奋斗目标。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心痛。但儿子之痛还更在于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我认为,并非如杨老师所说,台阶的作者“未能意识到这一点”,恰恰是因为作者意识到了父亲精神幻灭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所以才有了这样的一个结尾。作者不是见惯不惊,而是见惯而“无法”惊。还有什么能比清醒地无能为力地面对困境更让人扼腕心疼的呢?这个貌似波澜不惊的句号,更能于平淡而冷静的语境中凸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凉。所以,台阶之感人,不仅在于他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真实感人,更在于他含蓄而深刻地提出了如何改变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的现实问题。善良的德行、坚忍的毅力、执著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中国农民们拥有着这些被誉为人类的最高贵的精神,除此之外,他们一无所有。但是,当这些最高贵的精神依旧还换不来一个人基本的尊严和幸福的时候,那首先反思的就应该是我们的社会了。探究台阶的结尾问题,除了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认识文本之外,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文本的使用价值。作为一线教师,对整个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安排我是有异议的。当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这些课文聚合在一起的时候,客观上形成了一幅表现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世事图,勤劳善良这些人性中的最精华的东西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几乎变得一文不值。当勤劳善良和失意孪生,和智慧决裂,和冷漠对峙,当无数的“父亲”靠自己辛勤的劳动依旧无法平和而安静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甚至还成为了他人笑柄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将无法避免尴尬。教学的现状就是这样的。上一届学生甚至直接向我表态“我才不做信客那样的善良的人呢,他们根本就是傻子”。这不能全怪孩子们。就如对台阶中父亲形象的认识一样。如果我们对其“可悲”之处的强调方法不恰当,就完全有可能引发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负面思考,严重的甚至可能使学生鄙视劳动和轻视底层劳动者。所以,台阶的教学,必须是旗帜鲜明的。我以为,用“可敬”来形容台阶中的父亲还不够,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这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因为他在一无所有的背景下用双手创造出了自己的家园这既是他的物质家园,也是他的精神家园。父亲当然不会意识到,正是这样的精神,艰难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的农民连这点精神都没有了,所有的理想就更会成为天方夜谭。也许是因为文学作品需要更集中地揭示生活本质的需要,这篇小说侧重渲染了新屋建好后父亲的失意。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一个老农奋斗一生建好一幢新房子并不是个别现象,这甚至是中国农民或者说是中国底层平民的常见的生活状态。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人生一项最重要的“事业”的成功,它带给个人的幸福和尊严应该是巨大的。如果按照小说的情节设置,造屋的成功反而让父亲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天也动不了”,我以为,这太残酷了,也不符合生活现实。教参说得没错,父亲是勤劳善良的谦卑的父亲,“低眉顺眼”了一辈子,“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地位”,盖房的成功满足了父亲的一些心理需求,但是非要把父亲的痛苦完全归结为房子建成了但其社会地位的提升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期待,这对于一个一辈子老实巴交对生活没有太多欲望的父亲来说是不公平的。从文中大量的篇幅可以看出,父亲是个外在和内心都同样循规蹈矩的农民,他其实正是在艰辛的劳动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他并不厌恶劳动,而是以劳动为光荣。那么父亲为什么造屋成功反而会显得失落,这其中的原因应该还有很多。这也许是作者真正没有弄清楚的问题,也是更值得我们去思考探讨的问题。总之,仅仅归结于父亲“社会价值”没有得到肯定是不合理甚至可笑的。即使真是这样,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批判父亲的精神境界还不够高,甚至嘲笑父亲“台阶意识”的荒谬,因为用精英阶层才可能有的价值观来衡量父亲根本就是荒谬的。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绝不是失败的。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种坚韧精神的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父亲就算有些“可悲”,但也绝不是他自身的可悲,而是社会不公平造成的可悲。我们更不能把批判这种“可悲”作为学习台阶的主旋律。我们要学习父亲的创业精神,更要思考父亲以及中国农民的命运问题。我以为,面对台阶这一类的小说,我们这些比农民生活得稍好一点儿的人,应该有“俯下身去”读的意识。但这“俯”,绝不仅仅只是悲悯。只有真正的爱和深刻的理解,才会读懂台阶们的主人公,才不会在有意无意之中犯了居高临下的错误。究其根本,这其实是涉及到阅读观的问题到底是平民的阅读观,还是精英阶层的阅读观。唯有如此,台阶们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才会避免被扭曲的可能。教师简介:王君,现任教于北京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优秀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省优秀班主任,省骨干教师,全国多所师范大学特聘“国培”专家教师、兼职硕士生导师。多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封面人物”。多次获得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表彰50多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200多篇,14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入选xx年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出版工程”。著有青春之语文语文创新教学探索手记、教育与幸福生活、王君讲语文、青春课堂王君与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艺术、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王君专业求索笔记、班主任,青春万岁王君带班之道等专著。应邀到全国各地(含香港)及新加坡等地讲学上百场。从台阶看人生困境 著名特级教师 人大附中 王君 台阶中父亲的人生,乃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式的人生。台阶中的父亲倾其一生心血建造一栋高台阶的房屋的追求其本质上是一次精神追求的冒险。在我看来,这筚路蓝缕的追求充满了神话式的传奇色彩和寓言式的精微深意。透视父亲的追求,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命运的搏斗在生存的困境面前,人渴望超越而又必然凝滞。这是父亲的尴尬,甚至也是个体乃至群体生命的尴尬。尴尬之一:“跨越式”的精神追求让人生的选择成为两难。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是:生存和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来说,人只有实现了基础层次的需要后,才有能力去追求下一个层次的需要。也只有如此,追求才可能成功。妄想超越,人生的尴尬必然出现。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想要提升家庭“地位”的追求,按照这个理论来说,应该属于较高层次的追求尊重的需要。父亲的尴尬正在于此,因为前三个层次的需要父亲仅仅是勉强实现或者说还完全没有实现。从台阶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来,父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仅仅是“基本解决”而已,还远远没有达到小康水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父亲造新屋的准备甚至比“愚公移山”还要艰难。如果说愚公尚且可以“振臂一呼”,号召家人邻里都来移山的话,父亲则完全要靠一个人一双手的努力。他的准备完全是“中国农民式”的,是从“一块砖、一片瓦、一张毛票”开始的。造房对在“小农经济”模式下生存的中国农民来说,毫无疑问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除了赤手空拳外,一无所有的父亲居然就有了如此“伟大的理想”。这除了让人觉得可敬外,也多少让人感觉到有近乎冒险的悲凉的意味在里边。至于“社交”,父亲几乎谈不上。在中国农村,“小国寡民”是常规的状态,虽还不至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从台阶的故事中我们确实很难看到父亲真正融入了某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社交圈子”。父亲的生活状态,基本上还是一种靠个人劳动自给自足的状态。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毫无经济基础,“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地位”的父亲就偏偏“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在家庭内部,父亲是拥有尊重的。这从文中很多细节可以看出来。比如父亲闪了腰后,“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其实,他们在努力“保持”着的就是父亲的尊严,他们不希望父亲从他们的惊讶中看到自己的衰老。这样的尊重是非常深刻的。但是,父亲并不满足,他的理想是“家里的台阶要高”,家要有“地位”。在我看来,父亲潜意识中的“地位”还没有高到和平常我们理解的“地位”相同。这“地位”应该非常朴素,不过就是一种来自于家庭之外的“尊重”。按马斯洛的理论来分析,父亲对“尊重”的追求是在其生存、安全、社交的需要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之前产生的,是缺乏坚实的底座的。父亲的追求是不是也可以给我们这样一种启示:人类,还潜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追求,那就是受到尊重。这种追求和人的生存需要一样,都是人最基本的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马斯洛的理论是有缺陷的。父亲当然不可能像哈姆雷特询问“生存还是死亡”一样提出“停滞还是发展”之类的问题,但我相信,在父亲的内心深处,对自己生命的力量是有过一番计算的。他最终决定建房,必然有过他中国农民式的挣扎。再愚钝的农民也能够预见自己的决定将为自我的生命带来的艰辛。但是,在两难选择面前他最终不能两难。父亲的理想让我们看到了人的需求的复杂性。但是,借助于马斯洛的理论,我们却可以清楚地预见到父亲悲剧性命运的必然。尴尬之二:“跨越式”的追求不一定能够使人享受到相应的精神愉悦。父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准备造屋和造屋之时的千辛万苦父亲都“扛”下来了,而且还是幸福地“扛”下来了(这个话题后文还将提到),但是,想象中的幸福 却没有来到,新屋反而成了父亲的负担。其集中体现为父亲失掉了“自信”。这个“自信”是方方面面的。第一,新屋比旧房高大,但是父亲却反而“矮小”了。砌新台阶的时候,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但是却“居然不敢放”,“我”把鞭炮放响了,“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在这盛大的喜庆面前,父亲不是扬眉吐气,神采飞扬,反而“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尽力把胸挺得高些”,但是,他的“胸无法挺得高”,于是,“明明该高兴”的父亲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这段描写耐人寻味。作者说父亲无法在新屋面前挺胸抬头是因为“他的背是驼惯了的”,教参上说这是农民惯有的“谦卑”。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自信,那么他的驼背并不能影响他的意气风发。一个真正感觉自己站在人生顶峰的人是不会表现出与生俱来的“谦卑”的。这提醒我们深思:父亲只是因为“背”驼惯了吗?他到底是什么“驼”惯了?答案并不难解答,“驼惯”了的是父亲的精神,也就是前文所说的“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一次比愚公移山艰难更甚的造屋事业最后虽然以成功结束,但是父亲在这个过程中精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和提升。造屋的艰辛不仅悄悄地破坏了父亲的身体,也悄悄地损坏着父亲的心理健康,这种破坏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慢慢表现出来。第二,新屋的造成要求父亲建设起新的生活方式,但是父亲却没有能力彻底告别旧有的生活方式。这给父亲带来的尴尬是更深一层的。在这个方面,作者写得非常隐晦,但是足够引发人的联想。新屋的规矩多得多了:不能再在台阶上乱跳了,不能再在台阶上磕烟灰了,甚至连习惯坐的地方也必须要改变了。父亲面对着这些改变是束手无策的。不能磕烟灰,父亲不习惯,只能“憋住”;坐在高高的台阶上,他甚至紧张得连回答别人是否吃过饭的问题都回答错了。他为什么会“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呢,仅仅是因为农民与生俱来的“谦卑”吗?不,这再一次展现了外在的物质条件的改变和内在的精神的改变没有同步发展的矛盾带来的尴尬。这矛盾非常尖锐,它暗喻着精神和物质之间可能存在的落差,这落差不仅会使人丧失原有的幸福感,而且还会让人产生更加深刻的自卑感。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对此多有描述。当物质的城门洞开,而精神却依旧猥琐的时候,这落差大则破坏社会的和谐,小则损坏个人的尊严。人生之可悲不在于没有物质财富,而在于拥有物质财富却没有享用的能力。这时,财富就不再是财富,而成了一种桎梏。台阶中的父亲或多或少就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吧。第三,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新屋的造成彻底损坏了父亲的健康,新屋在展现财富的同时,也剥夺了父亲最为珍贵的也是唯一引以为豪的东西劳动力。这对父亲的杀伤力之大足以完全击倒父亲。得到和失去的对比就是这样的残酷。两相对照,我们怎会感觉不到人生之无奈与无所适从。台阶最感人之处就在于作者以非常动人的笔调描绘了父亲造屋的艰难。按理说,这艰难足可以让任何文字变成灰色。但是,作者偏偏没有这样处理,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劳动的美和劳动者的美。新屋造成之前,父亲是挺拔的,乐观的,自信的。请看,旧屋台阶上的青石板一块就有三百来斤重,一来一去的山路居然磨破了父亲的一双麻筋草鞋。如此艰辛的活路,父亲没有喊苦,只是觉得鞋子磨破“太可惜”了。此时的父亲,多么豪爽乐观!父亲的脚因为长年劳作“裂着许多干沟”,于是每年过年时的洗脚成了家里一项重大的喜事,不仅“母亲特别高兴”,父亲也用冒着“热气”的盆水“很耐心地洗”。此时此刻,这样的一双脚板后暗隐着的不是生活的艰难,而是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洗干净了,父亲却反而说脚“轻飘飘的没有着落”。这些轻松的调侃里边,含着多少劳动者的自豪和自信。深秋季节,父亲“浮在雾里”,“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父亲踏好的黄泥“颜色似玉米面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通过这些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父亲的艰难,但更能够感受到父亲的幸福,父亲正是在这样艰辛的劳作中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体会到了人的幸福的。但是,新屋却把这尊严和幸福彻底带走了。这似乎也是一种隐喻。父亲是“一只手按着腰”把旧屋的三块青石板抬起来作为新台阶的基石砌进土地的,就是在这个时刻,“我”第一次发现“父亲老了”。父亲就是以这样一种衰老的面貌使尽最后的一点力气希望把旧的生活方式埋葬。父亲的可悲还在于他自己“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父亲的糊涂为后面很快到来的他必须要面对和承认的现实埋下了惨痛的伏笔。没有多久,父亲的腰闪了!虽然他“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还倔强地嚷嚷着“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虽然“我”和母亲都“尽力保持平静”,想要维护父亲的尊严,但是,父亲必然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他老了,不能再劳动了!就是这个现实彻底击垮了父亲。再艰辛的劳动也没有击垮父亲,再清苦的生活也没有击垮父亲,但是,“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击垮了父亲。腰闪了,这成了父亲生活的转折点,他变得“烦躁”了,变得“自闭”了,变成了总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他那一辈子都不曾低下过的倔强的头颅终于低下了,甚而至于“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高台阶的房屋造起来了,但父亲的人生并没有相应地上一个台阶。新屋建起来了,但父亲的一切都失去了:他几十年来享受的正常的生活状态,他的青春,他的人生目标,他的精神支柱,他的健康,他的幸福,他的尊严按照马斯洛的理论,父亲将永远不可能再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了那就是人的自我实现。父亲的生活不仅没有能够上一个台阶,相反,他甚 至还不得已下了一个台阶。每当读到这个地方,我总是忍不住掩卷长叹:这就是人生吗?这是台阶中的父亲一生筚路蓝缕的精神诉求的尴尬,这也是几千年来无数农民艰难命运的轮回。或者说,这也是我们这些平凡人必然要面对的人生难题。“父亲”只是一个相对极端的例子,我们何尝没有过类似的困惑呢?当个体的力量还无法承担改变现实的重负时,我们往往必须选择。我们往往会为一个并不确定的目标而奋不顾身。因为精神的质地无法承受物质改变后的分量时,我们产生了价值迷失。当愿望似乎已经实现了的时候,我们却突然发觉自己一无所有。目标达成的一刻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