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四章诗歌鉴赏,第七节诗歌的情感,2017高考,1知识目标了解分析评价诗歌情感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分析评价诗歌情感的基本方法。2能力目标掌握分析评价诗歌情感的基本方法,准确分析评价诗歌中的情感。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诗歌、热爱传统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目标,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本考点表述为:古典诗歌作者情感的体察,考纲要求,鉴赏诗歌的情感包括对作品本身表达出的思想感情的评价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鉴赏时,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联系作者身世生平,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考纲解读,1【2014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受。(1)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考题导引,【答案】(1)BE(2)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解析】(1)B写燕子不知道高阳台的原址,E写韦曲文物已经没有了,只留下满眼坟墓,都表达了兴亡之叹。ACD都是写韦曲的美景。(2)“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诗歌鉴赏要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对人物要察言观行,体会其志趣心境。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考题导引,2、(2013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注释: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考题导引,【答案】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解析】这首诗是典型的咏古人明志诗,在答题时们一定要结合诗句,联系李白的身世和志向,把鲁仲连的遭遇与李白的遭遇联系起来,做到知人论世。诗人李白在诗中借助鲁仲连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表现了鲁仲连卓越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把鲁仲连的出仕比喻为明月出海底,表现了对他的极高评价;“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一句而来,说明其光芒穿越时空,照耀后人,使人敬仰。“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这两句说平原君要以官爵千金相赠时,他却推辞离去,足见他高尚的品格。李白就是以鲁仲连为楷模,表达自己热爱自由,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也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功成身退。,考题导引,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情感的考查是北京卷诗歌鉴赏部分的重点,是必考考点。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牵涉到或落脚到对情感的考查。命题形式主要有: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内涵);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等。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偶有客观题的形式。可单独设题,也可与诗歌鉴赏其他考点结合,综合设题。2017年高考仍会沿袭这些命题特点。,规律解密,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历年高考鉴赏诗歌感情类题目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2立足课本,提升能力。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不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所以课本古诗词中的复习也很重要,一方面,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总结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类题目答题规律,提升应试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3多读勤练,拓宽知识面。中国古典诗歌量多面广,而学生在整个高中学习阶段所接触到的诗歌数量却是有限的,因此在要平时复习中多读勤练,一方面增加对古典诗歌知识的储备,一方面提升应试能力。,方法指导,4积累古诗中常见感情(1)忧国忧民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同情人民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方法指导,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保家卫国的决心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山河沦丧的痛苦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李白乐府: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方法指导,(4)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映了诗人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昔盛今衰的感慨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借古讽今的情怀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青春易逝的伤感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5)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方法指导,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依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6)怀古伤今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诗人用景物组成的一幅画,也让读者触景生情。这便是怀古诗的写景抒情。(7)蔑视权贵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8)愤世嫉俗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引发诗人忧愤郁悒,显示诗人郁结之浓,忧愤之深、心绪之烈,感情一触即发不可抑止喷薄而出。,方法指导,(9)怀才不遇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5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1)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报恩寺上方方干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问:这首诗的首尾两联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首联通过写诗人兴致勃勃登上寺院上方后,发现这里可以尽情扩展视野,表达了诗人异常惊喜之情。尾联通过写寺院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在诗人的心田,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报恩寺之景流连忘返、情难自已的无限依恋之情。,方法指导,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及其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情感。题干要求把握诗歌首尾两联所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歌中的某些关键词语往往就蕴含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因此,要抓住首尾两联中的关键词语。如首联中的“来来”“无穷”“宽”等,这几个词语虽然不是直接抒情,但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们写出了诗人登上寺院后兴致勃勃的情形,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尾联中,只要抓住“惜”“难”两字,结合诗歌内容,就不难明白尾联抒发了诗人无限的依恋之情。(2)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分析诗歌的意象。诗歌用形象说话,一般不是直白地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而是借助于意象(形象)抒情言志。把握常见意象的内涵,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问: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方法指导,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缓缓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股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颔联承接上文,描绘山泉的脱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此联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正面角度立意,写出了山泉具有满涧平池之能。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品味诗歌的意境。诗歌是否有诗味、有意蕴,是衡量诗歌美丑高下的重要标准,而意蕴来自意境。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梦中作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方法指导,注: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酒阑:酒尽。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案:因仕途失意而面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解析:“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和渴望回家之情。(3)知人: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舟中二首(其一)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方法指导,问: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恶风”“黄流”暗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解析:结合本诗的注解,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可确定诗歌的很多意象都有喻指。如在江上的“恶风”“浪”“黄流”,这些都是指作者在生活中遭受到的险恶与打击,表达出一种愤激之情;颈联中的“空荒”“待残更”表明作者的寂寞孤独;尾联中的“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表明诗人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4)论世: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方法指导,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问: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这里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长恨复长恨”。“听我楚狂声”用楚狂接舆的典故。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富贵非吾事”则是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词人以陶渊明自况,认为“富贵非吾愿”,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方法指导,(5)把握典故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其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例如,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又如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例: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问: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答案: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方法指导,解析:理解作者志趣,首先要理解尾联的意思,尾联说野菊嘲笑一些追随陶渊明的人,还要到陶渊明那里寻觅高洁的品质。言外之意是野菊无须向人寻觅,自有像陶渊明那样的高洁品格。这种品格就是作者的志趣所在。(6)留意“特殊”与“一般”。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7)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不同类别诗歌情感鉴赏要领: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方法指导,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等等。,方法指导,(5)了解试题设问方式,掌握答题步骤:设问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和追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思路解析:这类题通常是结合某一诗句或意境提问,因此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步骤:回答塑造的形象;回答作者的情感;回答作品的思想意义。,方法指导,附:诗歌情感鉴赏小口诀:自古诗歌常写景,景情相生第一种。边塞生活多磨难,惜别伤怀遥思念。怀古咏史吊前贤,壮志难酬空自怜。目睹耳闻收眼帘,即事感怀时世惨。羁旅情怀备煎熬,行役戍边心日劳。,方法指导,1(2016届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新秋夜寄诸弟韦应物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注这首诗写于唐建中四年(783年),诗人由比部员外郎升任滁州刺史,感秋而有此作。(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练习提升,2(2016届吉林省吉林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题华清宫杜常东别家山十六程,晓来和月到华清。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注释朝元阁:唐代著名楼阁,在华清宫内。长杨:汉代宫殿。(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练习提升,3(2016届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发宜兴宋曾畿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注曾畿,南宋初年著名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绍兴十二年(1142年)将近60岁时,曾客居宜兴数月。江苏宜兴秦汉时称阳羡。玉溪,作者家乡。张公,指张公洞;善权,指善卷洞,二者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2)第三联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练习提升,4(2016届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闲居遣怀十首(其一)姚合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注】姚合是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历官武功主簿、富平尉、万年尉。宝应中,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后拜刑部郎中,迁户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练习提升,1(2)【答案】对诸弟的思念之情。(1分)对百姓疾苦的忧虑之情。(2分)对自己的劝勉之情:珍惜时光,勤政爱民,有所作为。(3分)【解析】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寄诸弟”,注释中的“升任滁州刺史”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归思”“蹉跎”“忧人”作答。【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答案,2(2)【答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盛衰无常的感慨。(2分)是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的。(2分)“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曾经的汉、唐并称盛的汉家宫苑、唐朝殿阁,如今都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已是荒凉陈迹,只有饱受西风欺凌、冷雨侵袭。营造了凄冷、萧索的氛围,借景抒情,抒发了盛衰之感。(2分)【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诗歌的题材是怀古伤今类,主要表达的是昔胜今衰之情,手法是借景抒情。【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答案,3(2)【答案】诗人以寄情山水来消解对现实的无奈。(2分)表面上看,诗人陶醉于山水风光之中,非常悠闲,(2分)但实际上,“风雨”暗指国家的动荡局势,有透露出诗人对混乱时局的忧虑和无奈。(2分)(大意对即可)【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时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诗中的关键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和注释中的内容,此题注意注释中的“南宋”和“触忤秦桧去职”。此题虽没有重点的词句,从诗歌的本身可以看出是一种寄情山水的情感,再结合主旨可以分析出是一种无奈。【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答案,4(2)【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首联写没有徭役的烦扰,实则突出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盘剥百姓的厌恶之情。(2分)尾联“料无车马客”写没有人事官场往来,其实是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闲居遣怀”和诗中的“百事闲”“无车马客”等语句来分析,结合注释“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可知诗人要表达的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颔联、颈联描绘的清幽之景,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答案,1加强古典诗歌阅读,掌握各类诗歌中的常见情感。2强化练习,落实课内所讲方法技巧。,课后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