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五章 第一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跟踪检测(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06591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五章 第一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跟踪检测(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五章 第一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跟踪检测(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五章 第一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跟踪检测(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五章 第一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跟踪检测(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图至图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时期到图时期的变化过程(图时期到图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中游)。读图回答12题。1依据图中信息,从到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情况是()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B河流的含沙量增大C结冰期变长D无变化2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xx海淀区一模)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34题。3图中()A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B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C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D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4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56题。5.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6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下图为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近年来有多位欧美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2030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假定这一推断成立,据此回答78题。7在“微型冰河世纪”里,可能产生的地理现象是()AM、R两地冬小麦收获日期等值线南移B喜马拉雅山雪线上升C亚洲的水稻种植范围扩大D北美1月0 等温线北移8导致R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纬度和距海远近 B距海远近和季风环流C地形和季风环流 D纬度和地形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xx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910题。9近二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C森林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10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因素可能是()耕地面积增加水库面积增加经济林面积增加灌溉面积增加A BC D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1112题。11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图中哪个箭头起到关键的作用()A BC D12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的景观差异,主要是哪个因素造成的()A水文 B地貌C植被 D气候二、综合题(共52分)13(xx洛阳统考)读南美洲部分区域图,回答问题。(20分)图中反映了南美洲45S附近大陆西岸,在不同地质时期地形及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描述该地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20分)14(xx武汉调研)读图(图中等高线单位:m),回答下列问题。(32分)(1)指出图中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本区域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20分)(2)为了综合开发本区域,拟在图中A处建大型水电站,试说明理由。(12分)答 案1B2.B第1题,从图中可知从到林地减少,耕地增多,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第2题,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与植被、地形等有关,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C4.B第3题,图中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作用变为煤炭和石油,没有重熔再生过程。第4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大气升温。二氧化碳的参与是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的条件,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加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度扩展。5A6.C第5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6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小;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7A8.D第7题,在“微型冰河世纪”里,地球气温降低,导致冬小麦播种日期推迟,收获日期相应推迟;喜马拉雅山雪线将因气温低而下移;亚洲水稻种植范围将缩小;同一地点冬季风气温下降,故北美1月0 等温线南移。第8题,R地等值线东西延伸,说明受纬度影响;Q地等值线折向低纬,是因为遇到地势高的青藏高原。9C10.B第9题,xx年与1990年相比,河流径流量趋于平稳,含沙量减小,说明该流域森林覆盖率上升。第10题,修建水库与种植树木都会起到调蓄作用,使河流径流量稳定,含沙量减少。11A12.D第11题,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绿洲的形成主要是受水源的影响,图中起关键作用的应为。第12题,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都是指当地典型的地理特征,主要是气候不同造成的。13解析:解题时要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的原理,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要素的联系进行描述。答案:地形隆起使山地东部处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减小,逐渐演变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湖减少,地表水匮乏;植被退化,以耐旱植物为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小,土壤肥力下降;大风天气增多,风力加大,风蚀地貌广布。14解析:第(1)题,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为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其主要植被为热带雨林。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从地下水水位、水土流失、气候、生态环境 、河流等方面分析。第(2)题,应主要从水力资源丰富程度和建坝条件进行分析。答案:(1)热带雨林。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森林遭破坏,其涵养水分的功能降低,当地地下水水位降低;森林遭破坏,其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加剧当地水土流失;森林遭破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导致气候恶化,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大,以及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径流量减小、野生动物缺乏栖息地等。(2)A处地势落差大,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A处河道较窄,建坝工程量小,成本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