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188950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xx.8本试卷共分为第卷(选择题)、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第卷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 分封制逐渐瓦解 B. 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 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 2. “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材料旨在说明唐代科举制A继承了选官方式 B促进了经学发展C扩大了举荐范围 D淡化了门第出身 3. 宋初,中书省长官“中书舍人”除特命外,不再起草诏令,而是由皇帝差遣的“知制诰”(或临时差遣的“权知制诰”)负责起草。这一变化A. 精简了官僚机构 B. 理顺了职官权责C. 削弱了宰辅权力 D. 提高了行政效率 4. “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 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5. (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A. 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现实基础B. 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C. 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D. 商业上的自由平等观念影响了政治理念 6.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内阁制形成。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中国清王朝也于1732年设立军机处,极权政治进入新阶段。从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演进的角度来看,这一论述意在强调A. 英国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B. 世界政治文明的渐进性C. 英国政治文明的开创性 D. 英国政治文明的复杂性 7. 1789年,华盛顿在首任总统就职演说中说:“任何地方偏见或地方感情,任何意见分歧或党派敌视,都不能使我们偏离全局观点和公平观点,即必须维护这个由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所组建成的大联合政权。”这句话的精神实质是A. 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 B. 维护联邦的统一与稳定C. 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D. 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分权 8.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曾把儒家经书和诸子百家宣布为“妖书邪说”,严禁教习和流传,并且严令申明:“凡一切妖书如有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这种现象说明A. 太平天国已经有科学理论作指导 B. 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拜上帝会的教义教规C. 太平天国已经完全摆脱儒家经典的影响D. 极大地推动了运动向高潮发展 9.“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A. “灭洋”与“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C. 爱国与保守 D.正义与非正义10. 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D. 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11.“她像一声惊雷震撼着沉睡的大地,以磅礴的气势向世界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将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从此,工人运动开创了一个新纪元。这里的“新”的含义A推翻资产阶级的条件已经具备 B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C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夺取政权 D开创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12. 巴黎公社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食堂。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食堂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1.5法郎,晚餐2法郎,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就是这样一个公共食堂,也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材料主要反映了A公社因财政紧张提倡节俭 B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C公社的公共食堂管理规范 D公社实行平均主义原则13.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14.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A. 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B. 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C.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D. 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15. “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鉴于历史的经验和台湾的现实,我们提出了祖国统一之后可以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由此可以看出,“一国两制”的提出最初主要是为了解决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国际问题16.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条件是:西欧必须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且要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马歇尔援助的这一条件A便于美国控制西欧 B协调了西欧国家的矛盾,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C推动二战后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形成D促进西欧的联合,有利于稳定资本主义,遏制社会主义向西欧的蔓延17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这段话现了新中国A“另起炉灶”的外交特征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特征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18. 在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这表明 A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扩张 B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C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 D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大国19.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A.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B. 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C. 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 “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20. 纵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一直是传统主流经济政策。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也在打压中“自强不息”发展起来,一方面不断冲击着统治者的固有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逐渐主动给予“宽容对待”。以下对统治者“宽容对待”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事实上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破产的鲜明体现 B是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之要求C是商业发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冲击的结果 D是古代中国统治不力,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21.日本学者木宫泰彦所著的日本文化交流史记载,明朝时期,日本贡使朝贡中国物品中,日本刀在日本国内每把市价八百至一千文,而明朝给付每把五千文,差价高达五倍。这说明了中日贸易A.促进了两国商品经济发展 B.政治意义要高于经济价值 C.有利于中日两国文化交流 D.中国对日本商品需求量大22. 1852 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 10 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 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A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B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本能抵制和排斥C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D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23. “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A.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步 B.传播了天主教教义C.满足了资本积累要求 D.推动了早期殖民扩张2419121919、19271937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国家统一的实现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C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25. 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消费主义”。当时的“英国所独有的不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造成上述消费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海外殖民掠夺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B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英国境内商品更丰富C追求时尚成为当时消费的主流 D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的提高第卷 非选择题 认真阅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7分)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美国的历程上册材料二 美国已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例如,德国的音乐家和诗人舒伯特宣称,在美国,十三扇“金色的大门向不容异说和专制政治的受害者们敞开。”(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民主的局限,又是怎样维护民主的?(9分)(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舒伯特对美国独立后的“金色的大门向不容异说和专制政治的受害者们敞开着”的评价?并用史实加以论证。(8分)27. (21分)材料一 梁启超在1902年4月与夫子大人书中,他直截了当对康有为说:欲“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日本以讨幕为最适宜之主义,中国以讨满为最适宜之主义满廷之无望久矣”。材料二 梁启超自美洲考察归来后,并激烈反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他说:“若夫数百年卵翼于专制政体之人民,既乏自治之习惯,复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 排满革命,实行民主共和还为时尚早。”上述材料均摘自于从新大陆游记看梁启超思想的突变与还原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持上述主张的原因。(7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梁启超激烈反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原因。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看,梁启超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3)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同时期康有为思想主张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6分)28.(12分)材料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xx.8本试卷共分为第卷(选择题)、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第卷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ADCAD 6-10:CBBCC 11-15:BBBCB 16-20:DBADB 21-25:BBACD第卷 非选择题 认真阅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7分)(1)制定1787年宪法,通过联邦制,在广阔的地域上建立了新型共和国,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实行代议制民主形式;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民主。(9分)(2)不同意。美国独立还存在着种植园奴隶制经济。还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或:同意。美国独立后建立了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国家。赢得独立,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8分)27.(21分)(1)主张:学习日本,通过革命反对满族的统治。(3分)原因:日本倒幕成功,成为学习的榜样;变法失败,对清政府感到失望。(4分)(2)原因:国民素质低;缺乏自治能力,缺少公共道德;实行民主共和的时机不成熟。(4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变化:从主张革命到反对革命,由倡导民主共和转到君主立宪。(4分)(3)思想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2分)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中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改革策略(有两点即可,4分)28.(12分)示例:修改建议一:关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应将“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中的“支持”改为“默许”。(2分)理由:日本在亚洲的侵略一方面损害了部分列强在华的利益,但更多的是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愿望一致,故而列强持默许态度。(4分)修改建议二:关于战争的结果,应把列强瓜分中国的“进人中国”改为“入侵中国”。(2分)理由:可以明确战争的性质。(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