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175430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即将迈入大学的我们要学会多观察、多思考,_以防危险。一本好书总是能让人_,沉浸在其营造的精神世界中。各行各业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就“中国梦” _。A. 未雨绸缪 废寝忘食 添砖加瓦B. 曲突徙薪 宵衣旰食 添枝加叶C. 未雨绸缪 宵衣旰食 添枝加叶D. 曲突徙薪 废寝忘食 添砖加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第一句有提示“以防危险”,可见应该选用“曲突徙薪”。“废寝忘食”形容专心努力。“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第二句形容好书对人的吸引力,让人“废寝忘食”。“添砖加瓦”比喻做一些工作,尽一点力量。“添枝加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依据语境,自然应该用“添砖加瓦”。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那么一天你来到了这样一个地方,那里没有高楼林立的触动, ,和大多数滇西北群山之间的村落一样 ,这里的人和自然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生生息息。没有生活在城市里的鸟儿的绝望和目光的黯淡这里只有皮肤黑黝黝,笑容却自然得像没有瑕疵的天空,云是滴答的,心情是愉悦的这里只有连绵不断的山峰,湛蓝的天,成片成片、绿得当你看上去的时候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没有人潮涌动,这涌动像极了钱塘江涨潮的场面她只是依偎在大山深处的一个村落A. B. C. D.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村落美景。开始和“没有高楼林立的触动”句式相似,应该是和。由此排除C、D两项。两句句式相同,排在一起。由此排除B项。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呼吸着春的气息,感受着万事万物的勃勃生机,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总要怀着这样的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葱少年一定要有这刻苦学习书本知识的精神,否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无酒不成席,有朋有客,摆酒洗尘;闲时相聚,把酒言欢;喜事登门,举杯相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取自王维山居秋暝,不符合春天的氛围;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独自一人饮酒,而不符合朋友欢宴。4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A. 万岁山前珠翠绕 B.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C.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珠翠”代指树木,以颜色借代;B项“朱门”代指富豪人家,是以颜色代阶级;C项“黄发垂髫”代指老人和孩子。是以头发代人。 5下列各项中,最接近余光中青青边愁意旨的一项是(3分)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 (余光中青青边愁)A.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B.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C.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D.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余光中青青边愁的意旨主要是时间可以让诗人衰老死亡,却不能抹去诗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显然,C项的内容就是在强调屈原的辞赋如同日月永存。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祭妹文 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啧啧”,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泉,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有删改)【注释】窀穸:墓穴。6.对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今予殓汝葬汝 殓:收殓B. 果予以未时还家 果:最终C. 汝又虑戚吾心 戚:忧虑D. 朔风野大 朔:北方7.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3分)A. 汝以一念之贞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 使汝不识诗、书 向使六国各爱其人C. 闻两童子音琅琅然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D. 而竟已乎 何竟日默默在此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2)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3)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9.在这篇祭文中,作者回忆了与妹妹有关的哪些往事?请简要概括。(不超过30字)(4分)【答案】6B7D8(1)你病了,我确信大夫说“不要紧”的话,远去扬州吊唁(别人)。(2)即使出游也还有许多心里话讲给你听,和你一起商量呢。(3)我虽因父母健在而不敢说自己年老,而牙齿活动,头发已秃,自己心里明白。9不幸的婚姻;幼时一起嬉戏、学习;关心体贴兄长;生病离世。【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理解要结合句子大意。B“果予以未时还家”大意理解是“果然我在未时回到家”,可见“果”是副词,果然。7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项前句“竟”是“竟然”;后句“竟日”是“整日”。A项“以”是“因为”;B项“使”是“如果”;C项“然”是形容词词尾。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先确定考点,之后串联成句,补充省略成分,调整语序,使翻译的句子语意通顺。本题涉及的考点有(1)“无害”没有妨碍,“吊”吊唁,“远吊扬州”省略介词“于”。(2)“即”即使;“几许”许多,“筹画”商量。(3)“亲在”父母健在,“齿危”牙齿松动。9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概括作者回忆与妹妹有关的往事,可以以段落顺序完成。“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婚姻不幸;“余捉蟋蟀,妆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小时候一起读书嬉戏;“前年予病,汝终宵剌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友爱兄长;“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离世。三、古诗词鉴赏(10分)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释】此诗是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回江夏至岳阳时所作。(1)整首诗没有一句正面写楼高,却又处处写楼高,请你对此作简要分析。(5分)(2)“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作简要分析。(5分)【答案】(1)首联,用衬托手法,从楼上可以看到渺远辽阔的景象来表现楼高;颈联,用夸张手法,在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来表现楼高;尾联,写凉风四起,衣袖翩翩飘舞,也是在暗示楼高。(2)“雁引愁心去”更好一些。首先,运用拟人手法,写雁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其次,与下一句“衔好月”对仗工整,内容上也相映衬,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遇赦后愉悦、轻松的心情。【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谋篇布局的能力。“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别秋江去”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前者写雁儿带走愁心是拟人,从结构上可以和下句“衔好月来”对仗,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抒发诗人的愉悦之情。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春与秋其代序。(2) ,愁空山。(3)东船西舫悄无言, 。(4) ,百年多病独登台。(5)不应有恨, 。(6)从今若许闲乘月,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8)为山九仞, 。【答案】(1)日月忽其不淹兮 (2)又闻子规啼夜月 (3)唯见江心秋月白 (4)万里悲秋常作客 (5)何事长向别时圆 (6)拄杖无时夜叩门 (7)君子以厚德载物 (8)功亏一篑【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要求学生能够对古代名篇进行理解性记忆。本题以填空型考查,相对简单,但也要注意扩展记忆范围,对名句名篇中出现的虚词也要特别注意。字形的正确书写要特别注意,如“唯、作客、篑”。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萧萧沈从文(1)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2)唢呐后面一顶花轿,两个伕子平平稳稳的抬着,轿中人被铜锁锁在里面,虽穿了平时不上过身的体面红绿衣裳,也仍然得荷荷大哭。在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从母亲身边离开,且准备作他人的母亲。这些事想起来,当然有些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哭,就哭了。(3)也有做媳妇不哭的人。萧萧做媳妇就不哭。这女人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终日提个小竹兜箩,在路旁田坎捡狗屎。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因此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她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4)萧萧做媳妇时年纪十二岁,有一个小丈夫,年纪还不到三岁。(5)天晴落雨日子混下去,每日抱抱丈夫,也帮同家中做点杂事,能动手的就动手。又时常到溪沟里去洗衣,搓尿片,一面还捡拾有花纹的田螺给坐在身边的小丈夫玩。 萧萧好高,一个人常常爬到草料堆上去,抱了已经熟睡的丈夫在怀里,轻轻地轻轻地随意唱着自编的四句头山歌。唱来唱去却把自己也催眠起来,快要睡去了。(6)在院坝中,公公婆婆,祖父祖母,另外还有帮工汉子两个,散乱的坐在小板凳上,摆龙门阵学古,轮流下去打发上半夜。(7)祖父身边有个烟包,在黑暗中放。祖父开口说话:“我听三金说,前天又有女学生过身。”(8)大家就哄然笑了起来。(9)这笑的意义何在?只因为在大家印象中,都知道女学生没有辫子,留下个鹌鹑尾巴,像个尼姑,又不完全像。穿的衣服像洋人,又不是洋人。吃的,用的,总而言之,事事不同,一想起来就觉得怪可笑!(10)萧萧不大明白,她不笑。所以老祖父又说话了。他说:“萧萧,你长大了,将来也会做女学生!”(11)大家于是更哄然大笑起来。(12)萧萧为人并不愚蠢,觉得这一定是不利于己的一件事情,所以接口便说:“爷爷,我不做女学生。”(13)“你像个女学生,不做可不行。”(14)“我一定不做。”(15)众人有意取笑,异口同声的说:“萧萧,爷爷说得对,你非做女学生不行!”(16)萧萧急得无可如何,“做就做,我不怕。”其实做女学生有什么不好,萧萧全不知道。(17)女学生这东西,在本乡的确永远是奇闻。这种女学生过身时,使一村人都可以说一整天的笑话。女学生由祖父方面所知道的是这样一种人:她们穿衣服不管天气冷暖,吃东西不问饥饱,晚上要到子时才睡觉。她们在省里京里想往什么地方去时,不必走路,只要钻进一个大匣子中,那匣子就可以带她到地。城市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大小不同匣子,都用机器开动。她们不洗衣煮饭,只读那些没有用处的闲书。(18)总而言之,说来事事都稀奇古怪,和庄稼人不同,有的简直还可说岂有此理。听过这话的萧萧,心中却忽然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愿望,以为倘若她也是个女学生,她是不是照祖父说的女学生一个样子去做那些事情?不管好歹,女学生并不可怕,因此一来,却已为这乡下姑娘初次体念到了。(19)因为听祖父说起女学生是怎样的人物,到后萧萧独自笑得特别久。笑够了时,她说:“爷爷,明天有女学生过路,你喊我,我要看看。”(20)“你看,她们捉你去作丫头。”(21)“我不怕她们。”(22)“她们读洋书念经你也不怕?”(23)“念观音菩萨消灾经,念紧箍咒,我都不怕。”(24)“她们咬人,和做官的一样,专吃乡下人,吃人骨头渣渣也不吐,你不怕?”(25)萧萧肯定的回答说:“也不怕。”(26)萧萧从此以后心中有个“女学生”。做梦也便常常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同这些人并排走路。仿佛也坐过那种自己会走路的匣子,她又觉得这匣子并不比自己跑路更快。在梦中那匣子的形体同谷仓差不多,里面还有小小灰色老鼠,眼珠子红红的,各处乱跑,有时钻到门缝里去,把个小尾巴露在外边。(27)因为有这样一段经过,祖父从此喊萧萧不喊“小丫头”,不喊“萧萧”,却唤作“女学生”。在不经意中萧萧答应得很好。(28)乡下里日子也如世界上一般日子,时时不同。世界上人把日子糟蹋,和萧萧一类人家把日子吝惜是同样的,各有所得,各属分定。许多城市中文明人,把一个夏天完全消磨到软绸衣服、精美饮料以及种种好事情上面。萧萧的一家,因为一个夏天的劳作,却得了十多斤细麻,二三十担瓜。(29)做小媳妇的萧萧,一个夏天中,一面照料丈夫,一面还绩了细麻四斤。 1929年作 有删改12.简要分析第3段在文中的作用?13.小说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概括并分析表现了萧萧哪些性格特点。14.文中第8段到第15段为何多次写大家的笑?请简要分析。15.请结合萧萧的性格特点,探究小说的主旨。【答案】12交代了人物生活的人文环境哭嫁、童养媳现象;表现的萧萧身世悲惨、胆大、生命力顽强;与上文写其他小女人哭泣形成对比,为下文写萧萧不怕并憧憬当女学生提供依据。13对待婚姻,其他女子哭泣,萧萧不哭:可以看出萧萧胆大、纯真;谈及女学生,大家以之为乐,萧萧不笑、着急:可以看出萧萧率真、可爱;提到女学生,萧萧之前不笑,后来独自久笑,答应爷爷“女学生”的称呼:可以看出萧萧具有初步觉醒的新思想,内心向往外面的新世界;对待生活,城里人荒废光阴,萧萧一家收获颇丰:可以看出萧萧务实、能干、淳朴。14突出众人思想的守旧、落后;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萧萧对女学生充满好奇作铺垫;暗示主旨。15赞美了乡村生活的安静、恬然自足以及人性的淳朴、美好;对像萧萧这样具有初步觉醒思想的年轻人的肯定;赞美了乡村百姓勤苦、质朴的特质,批判了城市人追求物质、精神空虚的生活状态;表现了当时一些乡村地区思想守旧,排斥新事物、新思想的状况。【解析】12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第三段内容,介绍了萧萧的身世和她出嫁时与其他新嫁娘的不同之处。从而塑造了萧萧纯真的形象。就结构上分析,萧萧不哭的顽强和上文形成对比,并引出下文有关女学生的故事。13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及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本文塑造人物的手法是对比。找到文中有关对比的内容,在对比中对萧萧的性格进行概括。如写其他的女孩子出嫁都哭,她不哭,表现了她的顽强;爷爷提到女学生过身,别人都笑,她不笑,而且感到纳闷和不解,表现了她的纯真;之前提到女学生她会着急,后来知道了女学生的事,她会笑得特别久,被爷爷叫做女学生,答应的很好。表现了她的思想觉醒。通过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对比,表现了萧萧的能干。14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第八段写大家哄笑,是因为爷爷提到了有女学生过身的事。大家对这样的事感到好笑,并拿来笑话一整天。可见大家的见识少,认为女学生的穿着行为都不符合常理。第十一段写大家更厉害的哄笑,是因为爷爷用女学生的事逗萧萧,萧萧不懂而着急,烘托出萧萧的纯真、可爱。第十五段又一次提到了众人的笑,为下文萧萧憧憬做女学生做铺垫。15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萧萧的性格里,有纯真、可爱、率直、能干,也有对外界的憧憬和思想的觉醒。如此,小说的主旨就可以产生不同的解读。如可以理解为沈从文一贯作风,即表现人情美;赞美农村人的勤劳能干淳朴;并对年轻一代的思想觉悟有充分的肯定。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儒风道韵点春秋丁 帆乍读穆涛的文字,你很可能将他视为江南才子,因为其文字的讲究和精妙往往透露出才子气,说白了,就是那种儒雅之气,那种仙风道骨之韵。从文字内容的出典到与现实世界的文化现象、作家作品的勾连,他往往采用的是迂回的“曲笔”,那种单刀直入的表达方式似乎不是穆涛式文体所用之“伎俩”。然而,这种文风如果使用在长篇大论的高头讲章中是游刃有余的,但是他的文章恰恰就是“卷首语”那样的短文,我常将“丁聪体”与“穆涛体”进行比较,咂出的是异曲同工之妙也。以杂文进行思想表达,自现代以来一直是以鲁迅先生的“匕首与投枪”式的战法而闻名于世,而沉潜于典籍背后的间接表达方式是当今少有的文体,用“穆涛体”冠之亦不为过。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在半文不白的文字表达背后,我们读到了什么?用穆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言者有言”!就此而言,我在读穆涛长短错落的杂文时,体悟到的是他在引经据典之后文字的磅礴大气与犀利尖锐,其中一个活脱脱的燕赵之士的形象便跃入眼帘。在言者有言里,作者对此做出的散文境界说便可作为最好的注释:“境界高悬,但不是虚无缥缈的,是真实可感的存在。古人表达境界有四句常被引用的文学描述,都是很具象的。一句是陆游的,老来境界全非昨,卧看萦帘一缕香;一句是王国维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是苏耆的,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一句是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四句话,是哲学,更是文学。”此言正合我意。无论什么文体的文学表达,倘若背后没有哲学底蕴作为支撑,那么其文字的曼妙和技巧的圆熟都无法遮掩其内容的苍白。无疑,我从穆涛的文字背后看到的正是那些我所渴望看到的有思想穿透力的内心表达。仅此,我就应该向他表示敬意。其实,从上个世纪80年代河北的文论报始就与穆涛相识,后来就在平凹办的美文上看到他长长短短的文字,知道他在具体操办杂志的事情,感觉到这种“穆涛体”文字的魅力。如果要我对这些文字挑一挑刺的话,我以为,“穆涛体”在针砭时事与文坛现象时,不妨再犀利一些,不可太文气,“鲁迅风”和“丁聪体”皆可鉴也。文末,我想还是用作者自己的话来作结,因为它也是我们对“穆涛体”的热情寄望:文学新时期三十年,让我们记住了小说家,同时记着他们的小说;记住了诗人,也记着他们的诗。散文家似乎是个例外,我们可以叫出多位散文家的名字,但同时又能说出他们散文作品的却不多。那么多散文作家在“劳动”,但笔下的字迹风干得稍快了些。“辣手著文章”是一个老对联的下联,辣手不仅是手辣,还是眼辣,心辣。散文不能蘸着清水去写,要蘸墨汁,越浓越好。 (有删改)16文章题目为“儒风道韵点春秋”,有何含义及作用?(6分)17指出第段主要运用的两种议论方法,并分析其作用。(6分)18结合文章结尾画线句,概括作者对“穆涛体” 的热情寄望。(6分)【答案】16含义:既是说穆涛的文字讲究、精妙,有儒雅之气,仙风道骨之韵。又是说穆涛的文字采用春秋笔法,采用的是迂回的曲折的笔法。作用:表达作者对穆涛文字的赞美褒扬之情,统领全文,富于文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17对比论证,通过与鲁迅文风的对比,凸显出穆涛文体的与众不同,采用沉潜于典籍背后的间接表达方式,难能可贵。引用论证,通过引用穆涛的文章,说明他在引经据典背后的磅礴大气与犀利尖锐,有厚重的哲学底蕴,有思想穿透力的内心表达。18写散文,不仅要语言文字上乘,还要眼光独到,有个人的深刻见解;写散文不能平淡乏味,不能太文气,而应该针砭时弊,犀利老辣;散文家也要留下自己的经典作品,被人们传颂。【解析】16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题目“儒风道韵点春秋”,要联系穆涛文体,要注意文本中对穆涛文体的介绍和题目的关联。“儒风道韵”具体指的是其文字的讲究和精妙,有儒雅之气,有仙风道骨之韵。“点春秋”则是从他往往采用迂回的“曲笔”,即春秋笔法来理解。题目的作用一般用来概括传主的性格特征,个人功绩等。这个题目用的很特别,有诗情画意,其中包含了作者对穆涛文章的赞扬。17本题考查研究文本特征,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议论方式有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具体体现在用鲁迅的“匕首与投枪”式的战法和沉潜于典籍背后的间接表达方式的“穆涛体”进行对比,突出穆涛杂文的与众不同。引用论证具体体现在对穆涛文章的引用。通过引用,论证“他在引经据典之后文字的磅礴大气与犀利尖锐”的观点。18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对“穆涛体” 的寄望体现在“不仅是手辣,还是眼辣,心辣”“散文不能蘸着清水去写,要蘸墨汁,越浓越好”中。“手辣”是写文章要犀利尖锐,要能够针砭时弊,抨击时政。“眼辣,心辣”是作为作家要懂得观察和思考,要发表独立的见解。“辣手著文章”是用犀利的文字来成就经典。七、作文(7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人生就像是驾驶马车,有人在车上昏昏欲睡,任马拉行;有人始终按照自己的意愿清醒的驾驭着马车。【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则材料提供了两种生活方式。“昏昏欲睡,任马拉行”可以理解为没有斗志,随遇而安。也可以理解为信马由缰中包含了顺应自然的大智慧。而“始终按照自己的意愿清醒的驾驭着马车”则是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并清醒驾驭。理解材料还可以将两者综合来看,该规划人生的时候清醒规划,该顺应自然的时候随遇而安。学生可以从屈原、陶渊明、梵高等人的事例出发进行论证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