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历史十月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165253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历史十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十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十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历史十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习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说的是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C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出现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2.有人写道:“天下大乱,需要救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在黑夜的背景下,诸子的身影如群星般闪耀。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生命3.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材料反映了当时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 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4南方日报刊文:“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5.“到底什么时候变革统治者才是合法的?废掉现存的王朝之后,怎样确定谁是老天指定的继承者呢?孟子的答案是聆听人民的呼声”由此可知,孟子所指的“继承者”是A礼法并重的开明君主 B施行“仁政”的国君C受命于天的天子 D受法律约束的立宪君主6.“我一边上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7.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做人要“恭、宽、信、敏、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人人皆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荀子也主张“仁义”,要“以德服人”“人要向善”。始终贯穿上述思想的一条主线是A主张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有入学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8.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荀子“人之性恶”的儒家思想9.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A“大一统” B“君权神授” C“皇权至上” D“强化中央集权”10.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D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1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出人性的尊严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开始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12.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这反映的实质A海瑞治家严谨 B儒学地位衰落 C理学摧残人性 D世风每况愈下13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提道:“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材料观点A认为理学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B认为理学导致了中原地区沦丧C片面地认为理学空谈误国 D比较全面地指出了理学的弊端14.“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15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16.学者冯友兰认为:“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钜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冯友兰在此否定A儒学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深远影响 B儒学对国人行为习惯的重要影响C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中心 D佛道思想对中国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17.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认识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争论的核心问题是A达到“理”的本源和实现的途径之争 B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决定性地位C明清官方哲学的主导地位之争 D“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联系1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写道:“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这表明他寄望学校能够A评议国政是非 B宣扬理学道统 C培养科技人才 D引导地方风俗19.清人袁枚认为,封建是“道可行而势不可行”。他说:“先王有公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治。后世有私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乱。无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法,是谓徒政。”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袁枚主张实行分封对抗专制 B封建本意含有公天下之心C后世分封不符合先王本意 D后世分封体现专制色彩20清史稿载:“康熙十八年,吴三桂僭号于衡州,有以劝进表相属者,夫之曰: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三桂平,大吏闻而嘉之夫之以疾辞自题墓碣曰明遗臣王某之墓。”清史稿对王夫之的这一记载A肯定了王夫之在思想领域的成就 B赞扬了王夫之拒为吴三桂所用C实际上是强调儒家的传统气节 D警示世人接受清王朝的统治21.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不断探索救国之路,他们在从西方思想中寻找武器的同时,又从本民族的文化中寻找可资利用的思想材料。下列不属于可资利用的思想是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天下为主,君为客”C以“众治”取代“独治” D“存天理,灭人欲”22智者学派指出: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为了避免互相伤害,人们相互约定不伤害别人,这是政府创立的基础。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该观点被称之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契约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的约定是制定法律的基础 B智者学派重视法律和正义的作用C社会契约论起源于智者学派 D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23.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这主要反映了苏格拉底A反对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B蔑视雅典城邦制度和法律权威C承认神灵的权威,反对发现“自我” D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24.理智、正义、节制、勇敢是“希腊四德”,仁、义、礼、智是“中国四德”,其共同点是A注重修养B强调等级 C主张民主 D关注人伦第卷 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6分,第26题19分,第27题17分,共52分)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问题:(1)时代的变革会催生各种思想的产生。苏格拉底和孔子都生活在大变革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8分)(2)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简要说明他们二人思想原则中的“相通的地方”。 (3分)(3)从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4)作为东西方两位“灯塔式”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1分)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荀子)。 西汉刘向荀子叙录“荀卿则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朱子语类材料三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材料四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历经数代人的试验和尝试而达致的传统或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 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四,简述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1分)27明末清初的反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问题一看法与自由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两情相悦,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明理学家观点与李赞观点的看法,并说明理由。(6分)问题二主题与原因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黄宗蓑明夷待访录(2) 概括指出这段材料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原因。(6分)问题三影响与来源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论,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3)有的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影响很大,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也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作用有限,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才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说明理由。(5分)历 史 答 案1.解析:从材料“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可以判断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又从材料“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可以判断是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取合诸侯。因此选A。2.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诸子百家面对社会的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因此其关注的共同点是社会现实。如儒家的“仁”“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墨家的“非攻”“兼爱”等。3. 【解析】“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说法绝对,且不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故A项错误;材料只说明了鲁国可能接受儒家思想,并未明确说明,其他各国统治者采纳儒家,故B项错误;材料内在的逻辑为“子贡出”导致“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五国各有变”,故推知,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儒家未提及百家,故D项错误。【答案】C4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刊文体现了教育公平问题。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两者思想是相通的,故选A。5. 【解析】本题考查孟子的“仁政”思想。根据材料可知,孟子认为通过聆听人民的呼声来变革统治者和确定继承者,这是其“仁政”思想的体现,答案为B项。【答案】B6. 解析: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诗句强调关注民生,很明显B项符合题意。答案:B7. 选A儒家的社会理想是达到“仁”、实现“仁政”,但是需要从个人基本品质方面培养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美德,故A项正确;B项是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C项是孟子本人思想主张,D项属于荀子本人思想主张,均不是材料思想主线,排除。8.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知足常乐”即不过多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做无谓的攀比,形象的表现就是剧中人老大的幸福观,“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这和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特征最为相似。与C、D两项的特点相去甚远。A项是重民的思想,干扰性最大,但与材料中的意思关系不大。答案:B9.【解析】“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说明“山呼”万岁来自天意,“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山呼”万岁宣扬的是君权,与大一统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皇权的来源,不是体现皇权至上,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材料强调的是君权来源,故D项错误。【答案】B10. 【解析】本题考查对董仲舒的新儒学的理解。据题干董仲舒新儒学为“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服务,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为汉朝的大一统政治服务,说明作者肯定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故选A。11 解析:A是理学的积极影响;C与董仲舒的新儒学相符;D是理学与传统儒学的相同之处。只有B符合题意,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答案:B12.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描绘了一个悲剧故事。说明身为朝廷命官的海瑞对“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迂腐的遵守和执行,致使五岁的女儿深受其害。答案:C13解析:理解题干材料,材料认为理学“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说明材料认为理学空谈误国,但很明显材料没有认识到理学的积极意义,比如励气节、提高社会责任感等,故选C。14. 解析:据材料中“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可以说明,这与理学重忠孝、讲廉耻的气节相一致,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故选D。A说法与题干不符;B、C片面或者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D15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作出判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故选A。B不能体现“异质”,C说法不正确,D夸大了明末清初思想的影响。答案:A16.【解析】根据材料“最深钜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可知,儒学学说对中国政治有深远影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同理可知,儒家学说对国人行为习惯有重要影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和说明部分“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中心,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可知儒学不一定是中心,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和说明部分“中国传统思想实际上是儒、佛、道三者都是”可知佛道思想的重要影响,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17.【解析】程朱理学求“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陆九渊心学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发明本心”就可得到天理,这就是“鹅湖之会”争论的核心问题,故A项正确;两者分歧在于求“理”的途径不同,不存在谁有决定性地位,故B项错误;两者都是明清官方哲学的理论基础,但在宋代无法预测明清时的地位,故C项错误;“鹅湖之会”争论的实质是“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区别,故D项错误。18. 【解析】“评议国政是非”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宣扬理学道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符合黄宗羲的思想,故B项错误;“培养科技人才”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由题干材料关键字词“离城聚落,蒙师相礼以革习俗。”可知黄宗羲寄望学校能够引导地方习俗,故D项正确。19. 【解析】“先王有公天下之心而封建”可以得出B项解读正确,故排除; “无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法,是谓徒政。”可以得出C项解读正确,排除;“后世有私天下之心而封建” 可以得出D项解读正确,排除;封建是“道可行而势不可行”,可以得出A项解读不正确,袁枚实际上是主张“分权”之义纠正君主专制集权政治的偏弊,故选择A项。20 选C清史稿记载了王夫之拒绝为吴三桂服务、婉拒清政府的嘉奖,仍以“明遗臣”自居的事迹。材料中并没有反映他在思想领域的成就,因此A项错误;B项只反映了王夫之事迹的一个方面,故排除;清史稿将王夫之自称“明遗臣”写入其中而且持赞许态度,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儒家的传统气节,故C项正确;D项与题意明显不符。21.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维护的是封建的等级制度,这正反映了资产阶级坚决反对的地方故应排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项。22 解析:解读材料,从“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等可知,材料强调正义和法律是以人的意志为基础的,即强调法律要在肯定人性的前提下制定,实际体现了智者学派的思想:人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借强权或经由相互约定来建立社会秩序与正义观念,故D正确。A、B、C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D23. 解析:由材料中“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答案:D24.【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理智、正义、节制、勇敢”与“仁、义、礼、智”体现了东西方古代思想都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是与古希腊民主政治相适应,而古代中国儒家伦理道德是与封建专制制度相适应,强调等级,关注人伦,因此B、C、D三项是两者的不同点,故排除。25.答案:(1)背景:中国:分封制和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社会矛盾突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但世风日下;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自我价值。(2)核心思想:孔子:仁。苏格拉底:理性(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相通的地方: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3)影响: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4)借鉴意义:坚持以人为本,重视道德修养,调节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言之成理皆可)26.答案:(1)主要观点: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认识它并运用它,造福社会。主要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2)不同境遇:西汉推崇;南宋冷落。主要原因:西汉吸取秦亡教训;巩固“大一统”社会的需要,荀子思想适合这一需要。南宋复兴孔孟之道的理学兴起和发展,其哲学出发点是人性本善。(3)在社会分化和转型时期,荀子约束人的放任行为,对整合并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借鉴意义。荀子强调道德在法律施行和官僚政治中的作用,这一思想有助于当代健全法制建设和改善政府治理。27.答案:(1)宋明时期,封建专制不断强化,理学家极力强调妇女要保持贞节;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制人的自然要求,因而理学家反对卓文君的爱情追求。明朝末期,在商品经济冲击下,蔑视礼教、追求人性解放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李贽主张追求幸福的生活,因而他肯定卓文君的爱情追求。(2)主题:黄宗羲认为君主为天下之大害,主张“无君”。原因: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全面强化,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严重的冲击。(3)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虽然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并未在当时产生社会作用,但是其传承了中国的“民本”意识,将经济上的“民本”发展为政治上的“民本”,具有明显的近代“民权”色彩。这种民主思想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续到了中国近代,是中国近代将西方的启蒙思想本土化的思想基础,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重要基础。或同意第二种说法。理由:明清之际的思想虽然有了民主的色彩,但是这种思想停留在书院中并没有同当时的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没有产生现实的社会效益,因此没有持续性。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并不是明清之际的思想的发展,而是在西方国家殖民侵略的过程中,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