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总复习 模块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当堂检测.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157721 上传时间:2019-12-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总复习 模块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当堂检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总复习 模块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当堂检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总复习 模块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当堂检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总复习 模块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当堂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这表明作者认为唐朝时期()A决策实现民主化B三省六部制有弊端C皇帝权力已旁落D皇帝无能优柔寡断2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A相权进一步削弱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众相制初步确立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3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与察举制相比()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D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5.西方史学家曾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材料中的这一制度始于()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6.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A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B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C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D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7.新五代史安重荣传记载“(安重荣)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为避免这种历史现象的重现,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A在地方行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B设立枢密使、三司使等官职分化相权C实行将兵法,禁军由皇帝指挥D从财、权、兵各个方面弱化将领权力8.史载,“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丞相所请,靡有不听”。材料所记载的现象出现在()A西汉初期 B西汉武帝以后C北宋初期 D明朝初期9.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精心设置了一套四辅官制度,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名其官,春官在春季任事,夏官在夏季任事,同时每季官又设立两到三人分别在上旬、中旬和下旬视事,以此类推。四辅官制度出现的背景最有可能是()A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职任B胡惟庸“内外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视之”C票拟制度化D司礼太监成为事实上的宰相10.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11.钱穆认为:“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 B隋、唐C宋、元 D明、清12(xx湖北联考)“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这表明军机处()A由皇帝的亲信组成B侵夺了南书房的权力C军机大臣掌握实权D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材料二中国一个是君权,一个是考试权,一个是弹劾权;不过中国的君权,兼有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见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 孙中山五权宪法(1921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12分)(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作简要评述。(14分)14.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一)史料研习材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材料二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二)规律认识(三)观点探讨材料三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10分)(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8分)(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8分) 当堂检测1 解析作者认为唐朝在议论朝政时,由于大臣意见众多,导致皇帝难以决策,其实他没有看到这样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的失误。答案B2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可知,宋朝沿用唐制,但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设“中书门下”。“中书”负责政事,与“枢密院”对掌大政,从中可知,宰相的权力被分割,故选A。答案A3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考查知识点为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题干强调九品中正制“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的作用,B、C、D说法错误,与题意不符。答案A4 解析从材料信息“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等可知,材料论及的是科举制度。讨论的是此制度对普通民众的影响使其可以获得提高地位的机会。A、C不符合史实,D非题干观点。答案B5 解析从材料中的“文人学士集团”“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些信息可以判断,这种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始于隋唐。答案C6 解析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但它对于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材料正是这一作用的体现。答案B7 解析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封建割据,宋太祖从权、财、兵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D表述最完整。答案D8 解析西汉初期,丞相权力较大,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北宋以后,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相权遭到削弱,皇权得到加强,直至明太祖废丞相。B、C、D均不符合材料所描述的史实。答案A9 解析明朝废除了丞相,但是政务繁多,皇帝既需要官员协助处理政事,又怕官员威胁其专制皇权,因此采取分季任官的方法,有利于加强皇权。A比较合适。B不可选,胡惟庸在1380年已经去世;C不可选,在朱元璋时期尚无票拟制度;题干未提及司礼太监的内容,D不可选。答案A10 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的演变。由材料可以看出,从汉、唐到宋再到清朝,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至于最后取消,从本质上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故选B。答案B11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这一重要信息,再现所学,明代废除丞相,君权空前加强,因此答案为D。答案D12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可以判断A正确,C错误,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A13 解析题目考查中国古代至近代监察权的发展情况。答题时注意答题方法,根据材料回答问题,要穷尽材料信息,提取有效答案;如需结合所学知识,需正确选择所学内容。答案(1)特点:中央、地方监察机构规模逐渐扩大;逐步形成与行政体制并行的监察体制(制度化、规范化);伴随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不断强化与完善。(6分)历史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起到整顿吏治、督促官吏的积极作用;(3分)加强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3分)(2)认识: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发挥重要作用;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监察权是三权分立重要的补充。(6分)评述:糅合了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和西方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是民主制度建设中重要的环节;在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近代化道路中很有共性;但同时也说明孙中山对中国古代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缺乏全面认识。(8分)14 解析本题考查对同一历史事物的多角度分析能力。作答时要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通过一定的认识角度建立起联系,组织答案。题干围绕皇帝制度的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展开设问,第(1)题通过隋唐宰相制度与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比较,分析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变化情况;第(2)题从中国古代中央权力中枢的演变情况,来分析古代皇权专制的基本规律;第(3)题要注意用辩证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答案(1)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被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10分)(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8分)(3)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