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单元过关检测卷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10564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单元过关检测卷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单元过关检测卷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单元过关检测卷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单元过关检测卷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本部分在学生用书单独成册)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A炊黍(sh)虚幌(hun)纤尘(xin)辛夷坞(w)B碣石(ji) 罟师() 霹雳(b) 鸾回车(lun)C朝槿(jn) 膏腴(y) 羌笛(qin) 殷岩泉(yn)D扁舟(bin) 万壑(h) 商贾() 怳惊起(hun)解析:A项,“坞”读“w”;B项,“霹”读“p”;D项,“扁”读“pin”。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当今的小说作品泥沙俱下的大环境中,一些网络小说错字连篇,内容恶俗,让很多读者斥之为不刊之论。相比之下,当代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不孚众望,凭借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成为了长篇小说中的经典。近期,由白鹿原改编的同名电影入围台湾金马奖4项题名,这也是该影片参加柏林电影节后角逐的国内重要电影奖项。A泥沙俱下 B不刊之论 C不孚众望 D题名 解析:A项,泥沙俱下:土和沙石跟着水一起流了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B项,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C项,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D项,题名:题目名称,写作、印刷品、讲述或影印作品名称;写上姓名作为标记。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A人们在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涉及隐私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泄漏贩卖的危险,网络信息安全确实令人堪忧。B据有关部门透露,首届“广州国际马拉松赛”的比赛线路,选择以珠江新城为起点,海心沙为终点的原因之一,是希望展现城市建设的成果。C研究表明,“休闲阅读”不但能起到消遣放松的作用,还能开阔人们的视野,具有养心益智、陶冶气质情操,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D我们只有以包容心认真积极地对待“异质思维”,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就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推动思想观念的发展。解析:A项,成分赘余,“堪忧”即“可忧、值得忧”;应删去“令人”,或改为“令人忧虑”。 C项,成分残缺,“具有”的宾语中心语缺失,应在“陶冶气质情操”后加上“的功能”。 D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正确搭配应为“只有才”或“只要就(也、都、便)”;应将“就能”改为“才能”。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D)独创“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如果与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作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_。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_,所以追随者众多。_;_。_,_。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融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风气端翔,光英朗练才是杜甫,才是谭鑫培仅有悲凉,不是杜甫,不是谭腔A B C D解析:本文段围绕着“谭鑫培与杜甫在精神上的共同点”这一话题展开。解题时要注意上下句勾联。第句是杜甫诗歌风格的特征,应紧承上句“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第句是“所以追随者众多”的原因解说;接下来的句子则是对两者风格相似的具体阐述;第句与第句的顺序由第句中的“悲凉与苍劲”决定;第句的顺序由关联词“只有,才”确定。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7题。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认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5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解析:A项,“情”还包括“美感”;B项,“常常”不对,原文是“总是”;C项,“技术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6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很有这样的感触。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解析:A项,原文“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暗含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句诗特别有感触,而不是“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7下列对全文意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解析:B项,偷换概念,强加因果。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答:_(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3分)答:_解析:(1)首句总写李白诗歌当世无双,次句赞其思想卓尔不群,三、四句评价其诗风。(2)结合注释可知,“渭北”和“江东”是杜、李二人此刻所在地,两个地名对举,意在表明彼此的牵挂,再结合诗题中的“忆”,便不难分析出作者的思念与牵挂之情。表现手法可以从情与景、虚与实的角度切入,也可以考虑联想、想象或象征、拟人、对偶手法的运用。答案:(1)诗坛地位,无人可比。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的风格,清新、俊逸。(每点1分)(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2分)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1分)9补写出下列名句或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6分)(1)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_,_。(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2)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_,_。(李白哭晁卿衡)(3)_,_。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4)_,_。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答案:(1)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2)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3)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3题。诗与直觉朱光潜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能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考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本文有删改)10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CD)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解析:C项,“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与文中“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符;D项,“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与原文第四段中的灵感是“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相悖。11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3分)(C)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解析:A项,“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B项,“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D项,“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上述三项都属于“名理的知”。12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4分)答:_答案:正确。(1分)因为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靠的是“直觉的知”,读者要将全副精神专注于诗本身的形象上,才能得到其“意象”,而如果加入“名理的知”就不能在直觉中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象,就形成不了“诗的境界”。(3分)13“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答:_答案:从“见”升华为“诗的境界”需要用“直觉”见出来,(2分)经过思考之后,豁然贯通,“诗的境界就会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2分)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11分。)1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个字。(5分)根据唐律疏议可知,在中国唐代,一旦某种食物变质,已经让人受害,那么所有者必须立刻焚烧,否则要被杖打90下。如果不毁掉有害食品,反而送人甚至出售,致人生病,食品所有者要被判处徒刑一年。如果这种食品致人死亡,食品所有者则要被判处绞刑。别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本应被焚烧但未被焚烧的有害食品造成死亡,食品的所有者也要按过失杀人来处罚。答:_答案:(示例)唐代严格杜绝有毒有害食品的流通。15请根据例句,仿写句子。(6分)边塞的风光是羌笛横吹,冷月独照,是征人望穿的双眼;边塞的风光是_;边塞的风光是_。答案:(示例)黄云苍茫,寒垣孤立,是羁旅蹒跚的脚步沙石飞走,长河奔腾,是将士爱国的呐喊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你心中有自己的“水仙花”吗?当你的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有一种特别愉快、特别舒畅的感觉吗?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