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碳和碳的氧化物》学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107388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碳和碳的氧化物》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碳和碳的氧化物》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碳和碳的氧化物》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碳和碳的氧化物学案撰写人:_时 间:_重点: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难点: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课堂探究】一、碳的单质阅读教材p104-106。实验教材p105“实验6-1”。现象结论讨论交流1.金刚石为什么比石墨坚硬?为什么木炭具有吸附能力?由此讨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2.结合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3.化学式C60有哪些含义?你还能举出哪一组像金刚石、石墨、C60这样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辨析1.判断对错:(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做单质。( )(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 )(3)含有同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 )(4)一定条件下,石墨可以转化成人造金刚石,这个变化是物理变化。( )2.请用“碳”或“炭”填空:(1)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 元素组成的单质。(2)二氧化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生成了 酸钙沉淀。(3)木 、焦 、活性 、 黑都主要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小结1.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 组成的单质。由于它们的 ,因此它们的性质存在着差异。2.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 性。3.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4.完成下表:金刚石石墨外观硬度导电性用途本课补充:【随堂闯关】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 )A.有金属光泽的无色透明晶体 B.电的良导体C.非常坚硬的物质 D.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2.下列关于碳单质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橡胶里添加炭黑能增加耐磨性 干电池里的碳棒是石墨制成的 冰箱除味可以使用活性炭 防毒面具用焦炭吸收有毒气体 制糖工业用炭黑来吸附有色物质 金刚石不仅能刻划玻璃,还能装在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A. B. C. D.3.最近科学家确认,存在着一种具有空心、且类似足球结构的分子N60。这一发现将开辟世界能源的新领域,它可能成为一种最好的火箭燃料。下列关于N60的说法正确的是( )A.N60是一种化合物 B.N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0 C.N60属于单质 D.N60这种物质是由氮原子构成的4.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存在差别,其原因是( )A.碳原子中电子排列不同 B.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碳元素的化学性质不同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不一定相同 B.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一定相同C.不同的单质可以由同一种元素组成 D.不同的单质可以有相同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重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难点:碳单质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碳的还原性。【课堂探究】二、碳的化学性质举例1.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虽经历数百年仍不褪色。2.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小结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讨论交流1.请叙述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的现象,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当碳燃烧不充分时,生成一氧化碳,同时放出热,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所以在冬天用煤炉生火取暖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小结碳与氧气的反应碳的可燃性1.充分燃烧: 。2.不充分燃烧: 。 实验教材p107“实验6-2”。现 象分 析化学方程式讨论交流1.在上述反应里 , 得到氧而变成 ,发生 反应。 失去氧而变成 ,发生 反应。 表现出氧化性, 表现出还原性。2. 叫做氧化反应。 叫做还原反应。小结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碳的还原性1.碳还原氧化铜 。2.碳还原氧化铁 。3.碳还原二氧化碳 。本课补充:【随堂闯关】1.“扬州八怪”之一、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的字画至今仍不褪色的原因是墨汁中的碳( )A.具有可燃性 B.在常温下性质稳定 C.具有氧化性 D.具有还原性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木炭吸附冰箱内的异味 B.糖厂用活性炭除去糖液中的色素C.防毒面具中充填活性炭以吸附毒气D.实验室用灼热的铜网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以制取氮气3.请根据性质决定用途的原则,把碳单质的用途与性质连线。(1)金刚石作装饰品(钻石) a.碳具有可燃性(2)金刚石作钻头、玻璃刀 b.石墨很软,深灰色、有金属光泽(3)石墨作润滑剂 c.碳具有稳定性(4)石墨作干电池的电极 d.金刚石无色透明、具有璀璨夺目的光泽(5)石墨作铅笔芯 e.炭黑是黑色的粉末状固体(6)活性炭作防毒面具、 f.碳具有还原性冰箱除异味、制糖工业(7)用墨汁(以炭黑为 g.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主要成分)书写和绘画 h.石墨有滑腻感(8)焦炭用于冶金工业 i.活性炭具有吸附性(9)木炭用于作燃料 j.石墨具有导电性4.用木材做电线杆时常把埋在地下的部分烤焦,其作用是( )A.烤焦成木炭,增强吸附性 B.烤焦成木炭,增加美观 C.烤焦成木炭,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D.烤焦成木炭,增强木材强度5.强热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粉末,生成红色的铜。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 )A.高温时氧化铜分解成铜 B.高温时木炭能将氧化铜还原成铜C.高温时氧化铜能将木炭氧化成二氧化碳 D.高温时木炭具有还原性6(09安徽)科学家利用精密的仪器把石墨拆成只有一个或几个原子层厚的“碳片”(示意图如下),碳片是世界上最薄的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片是一种单质 B碳片和C60是同一种物质 C在一定条件下,碳片可还原氧化铁 D碳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 7.(09东营)某种元素化合价在化学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则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据此可判断下列化学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 )AZnO+H2SO4=ZnSO4+H2O BFe2O3+3CO2Fe+3CO2CNa2CO3+2HCl=2NaCl+H2O+CO2 DCaCO3CaO+CO2课题 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教学难点: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一般方法。【课堂探究】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和药品的选择1 列举你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写出化学方程式。思考这些反应能否用于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并说明理由。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能否用于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理由1234讨论与交流 实验实验药品实验现象1稀盐酸和碳酸钠粉末2稀盐酸和块状石灰石3稀硫酸和块状石灰石2.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常用反应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因为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小结1.实验室制取气体反应原理和药品的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 2.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常用反应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选择讨论与交流1.阅读教材p110“活动与探究1”,回答下列问题。(1)以上装置中属于气体发生装置的是 ,属于气体收集装置的是 。(2)请填写装置AE的适用条件。A ;B ;C ;D ;E 。(3)装置B中长颈漏斗的作用是 ;长颈漏斗下端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否则 。如果实验室里没有长颈漏斗,下列仪器中,可以代替长颈漏斗的是 。2.填写教材p110表格“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的比较”,并在P111图中选择仪器组装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3.请简述检验下列装置气密性的方法。(1) 。 (2) 。实验二氧化碳的制取。小结1.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应选择 ,收集装置应选择 。3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 ,验满方法是 。本课补充:【随堂闯关】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五个步骤:检验装置气密性 按要求装配好仪器 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 收集气体 向广口瓶中放入几小块大理石,其中正确的顺序是( )A. B. C. D.2以下收集气体的方法既适用于实验室制氧气又适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是 ( )A排水集气法B向下排空气法 C排食盐水集气法 D向上排空气法3.鉴别二氧化碳的最佳试剂是( )A水 B澄清石灰水 C燃着的木条 D盐酸4.比较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氧气和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需要加热 B前者反应物是固体,后者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C都是分解反应 D前者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后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3证明集气瓶中收满二氧化碳的正确方法是( )A.加入澄清石灰水 B.加入紫色石蕊试液C.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D.把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5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用序号填空)。(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可用 或 ,收集装置可用 或 。(2)你所学过的知识中,A装置还可以用来做的实验(举一例)。(3)实验室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制取硫化氢气体,有关化学方程式为:FeS+H2SO4=H2S+FeSO4,硫化氢气体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的气体,能溶于水。根据上述信息回答:实验室制取硫化氢的发生装置为,收集装置为。6简答题:实验室为什么不能用硫酸跟碳酸钙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课堂探究】一、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小结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颜色、气味、状态: ; (2)密度: ;(3)水溶性: 。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和助燃性: ;(2)与水反应: ; (3)与氢氧化钙反应: 。 2、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阅读教材P116117。交流与讨论1二氧化碳是否有毒?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深井之前,如何检验这些场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会对进入的人的生命构成威胁?2二氧化碳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用途?3为什么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4什么叫温室效应?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哪些?温室效应会产生哪些后果?防止温室效应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小结1二氧化碳的利与弊。利: ;弊: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本课补充:【随堂闯关】1二氧化碳能够用来灭火的原因是(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生成碳酸B二氧化碳在高压低温下能变成“干冰”C二氧化碳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下,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下列属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ACO2比空气重 BCO2可与水反应CCO2可制干冰 DCO2没有颜色3将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CO2的水溶液微热,则溶液颜色( )A由无色变红色 B由红色变紫色 C红色加深 D由红色变无色4空气中含有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时,使人感到窒息的原因是( )A二氧化碳是一种有毒的气体 B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二氧化碳是比空气重的气体 D二氧化碳是不能供呼吸的气体5收集一试管CO2气体,然后倒插入盛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请写出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6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 ,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 ,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是 ,汽水和啤酒中溶有大量的 。7盛石灰水的细口瓶的瓶壁上常附有白色固体,这种白色固体是 ,形成白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要除去瓶壁上的白色固体应加入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第2课时)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课堂探究】二、一氧化碳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展示一集气瓶一氧化碳,观察其颜色和状态。小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比较。物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水溶性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阅读教材P117118。交流与讨论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果发生煤气泄漏该怎么办?小结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 结合,从而使 不能很好地与 结合,造成生物体内 ,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介绍煤炉内燃烧的情况,并写出化学方程式。上层: ;中层: ;下层: 。小结一氧化碳具有 性,可用作 。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现象: ;化学方程式: 。交流与讨论1实验前应该先通一氧化碳还是先加热?2实验后应该先停止通一氧化碳还是先停止加热?3尾气应如何处理?小结 一氧化碳具有 性,可用于 。练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 。 小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比较(能写化学方程式的写化学方程式)。物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水反应/与氢氧化钙反应/可燃性与助燃性还原性/毒性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原因是 。本课补充:【随堂闯关】1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下列说法中不属一氧化碳性质的是( )A煤气有可燃性 B煤气有还原性 C煤气有特殊气味 D煤气有毒2一氧化碳有毒是因为它( )A易燃 B是还原剂C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碳 D与血红蛋白结合,使其失去结合氧气的能力3欲将二氧化碳气体里混入的少量一氧化碳气体杂质除去,可让气体通过( )A石灰水 B水 C炽热的炭层 D灼热的氧化铜4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点燃酒精灯,加热氧化铜 撤去酒精灯,停止加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停止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让还原出的金属铜完全冷却5请用三种方法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无色气体。6将CO、CO2、N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的石灰水,再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剩余的气体是( ) AN2 BCO2和N2 CCO2和CO DN2和CO 7要使CO2和CO含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则CO2和CO的质量比应为( )A1114B12 C21 D1178在相对分子质量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碳原子个数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元素种类这五项中,CO和CO2这两种物质相同的是( ) A和 B和 C只有 D和9要除去混在一氧化碳中少量的二氧化碳,可采用的最好措施是( )A点火燃烧 B通入灼热的氧化铜粉末C通入足量石灰水中 D通入石蕊试液中10能使氧化铜还原为单质铜的一组物质是( )AC、CO、CO2 BCO2、O2 CC、H2O、CO2 DCO、C11(09宁波)某气体可能含有水蒸气、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 最佳的实验方案是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丙、甲、乙、丙 D丙、甲、丙、乙【本章知识结构】15 /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