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教学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103776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教学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教学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教学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教学案 新人教版撰写人:_时 间:_(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与学重难点重点: 了解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与学方法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 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通过导读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 思维方法。 3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课时:1 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提示:能否开个好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有声有色的画面,能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语的设疑,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提示: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遗骸(hai):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chu):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zho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提示: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小组讨论) 讨论一: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 4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5南极恐龙化石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提示:讨论时要注意不要把阅读简单化,而要建立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首先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然后归纳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作为答案的备选项进行比较。 课文主要写由南极恐龙化石引起的思考,为地质学的“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由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和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等关键语句也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而文章开篇的议论是作者通过对这一科学现象的说明而得出的一个道理。 讨论二: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生物学(恐龙)一地质学(板块理论)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讨论三: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提示: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渡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三、课堂练习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 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 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有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 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2)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但也不是无稽之谈。天体撞击地球事件虽然不多,但 在地球的历史上毕竟发生过。作者在这里也正是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 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 石变为碳的,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在幽默风趣中,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 四、拓展思维 讨论一: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提示: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然后进行科学地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 讨论二: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五、课堂小结: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六、布置作业 借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七、板书设计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假设推理: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八、学后记: 教后记: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