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1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92604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1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1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1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1 人教新课标版撰写人:_时 间:_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积累“锐不可当、业已、绥靖、阻遏”等词语。2、 体会新闻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能力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在阅读筛选要点的能力。2、 体会两则新闻不同的语言风格。3、 能给新闻写标题和导语,尝试新闻的写作。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正义之师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树立爱人民、爱祖国的坚定坚定信念。教学重难点重点1、 感受人民解放军战无胜的气魄,明确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2、 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体会新闻的特点。难点理清两则新闻的思路,体会两则新闻的内在意蕴,尝试新闻的写作。教学过程一、导入组织学生以“解放战争”为话题讲自己知道的有关故事、诗词、歌曲、电影等,从而感受到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振奋民族精神的战争。在这样的心境里去学习新闻两则。时代背景介绍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新闻的一般知识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2、新闻的分类:新闻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A、内容真实准确;B、报道迅速及时;C、立场观点鲜明;D、语言简明扼要。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5、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二、朗读课文。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渎、讨论、交流。重点指导: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三、整体把握课文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四、齐读课文,再自由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二课时一、研讨主体部分(结合练习一)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 这处议论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二、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1题)例句:(“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24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例句:(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 对“要塞”用“控制” 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 ,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 ,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2题)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21日”重复。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三、齐读全文,全面体会文章语言特点。四、附: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第三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导入新课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 “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二、初步感知课文: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能否读准字音,能否恰当地运用语调、表达感情,同时思考课文说了哪些内容。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三、整体把握课文:1、指名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事件起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事件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2、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电头: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导语:第一句话。3、这则新闻没有分段,而内容很多,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请试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结合练习三)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第二,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第三,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四、问题研究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五、品味本文语言特点(结合练习二的第3题)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地区,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这一片段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让人形象地感知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六、总结: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让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七、作业。完成基础训练。8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