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092541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撰写人:_时 间:_在距今约2.3亿年前日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叠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4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的精神。第一课时学习恐龙无处不在(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如果你看过,我想你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会在6500万年前灭绝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骨骼(g)鸟臀目(tn)深渊(yun)褶皱(zh) 携带(xi) 潮汐(x)劫难(ji) 膨胀(png zhng) 追溯(s)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毫无疑问:没有一点可疑的地方,即非常明确肯定。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流逝:像流水一样消逝。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的过程。潮汐:本义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文中特指海潮。劫难:灾难,灾祸。致密:细致精密。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列数字)(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举例子)(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打比方)4作者链接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泰斗。(一)整体感知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交流点拨】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2“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交流点拨】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交流点拨】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二)文本研读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交流点拨】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2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交流点拨】(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1段所说:“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行文严谨。3怎样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交流点拨】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课文就是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4“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流点拨】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正是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的思考,才使作者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接着作者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明了“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这样又把本来的疑团推进了一步: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行文至此,才对本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议题正面作答。由此可见,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先导。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应有所启迪。(三)语言品析1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文中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交流点拨】(1)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极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2)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3)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2本文的语言准确严谨,说话极有分寸。试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交流点拨】“确实”是副词,有“的确”“实在”之意,表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在此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的事实。恐龙无处不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大陆漂移学说(考古)(生物学)(地质学)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交流】(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的迁移),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 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第二课时学习被压扁的沙子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短文。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1)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举例子)(2)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称为“斯石英”。(作诠释、作比较)2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交流点拨】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前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3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交流点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4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为什么?【交流点拨】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因为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斯石英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5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交流点拨】生甲:我赞成“火山说”。倘若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就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生乙:我赞成“撞击说”。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生丙:我也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因为斯石英只在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的存在。 【教师小结】恐龙灭绝的原因究竟是“撞击说”还是“火山说”,科学家们也在争论不休,并且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研究。我们在学习时也应有这种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6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交流点拨】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7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都有哪些作用?(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交流点拨】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但也不是无稽之谈。天体撞击地球事件虽然不多,但在地球的历史上毕竟发生过。作者在这里也正是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2)即非常纯的沙子。【交流点拨】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突出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其他杂质。(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交流点拨】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的,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在幽默风趣中,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8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交流点拨】(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3)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的;而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的角度来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的。(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9教师小结: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10科学家研究事物或事理,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给你什么启发?【交流点拨】在学习研究中,我们应用联系的观点在学科内或学科间进行沟通,促进自己思维的发展,更高效率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被压扁的沙子(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学习了这两篇短文后,结合你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你的感悟或体会。【交流】生甲: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旋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生乙: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后来裂开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生丙: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生丁: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螳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使视力恢复8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