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寒假挑战赛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99599 上传时间:2019-12-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寒假挑战赛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寒假挑战赛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寒假挑战赛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寒假挑战赛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0分)1北京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克盉”记载:(周成王)命克(召公长子)做匽(燕,即北京)的诸侯,管理和使用羌族驭族、微族。克进驻匽(燕)地,接收了土地,平息了动乱。上述记载中没有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A北京有至少三千年的城市历史B克受封是因为立了战功C分封制的内容包括“授土授民” D 周天子封克为匽地的诸侯2“分封制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当时社会“合法性”的是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因齐自称为齐威王B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D秦穆公加征鱼盐税收3“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B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C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4“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A.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 扩大了西周的疆域C.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D.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5战国时期,“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这反映了当时A.分封制的强化 B.国君权力的加强 C.郡县制的确立 D.儒学地位的提升6西周分封制度首次在中国范围基本废除,主要是因为A.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B. 秦朝统一全国,推行郡县制C.秦国商鞅变法 D. 儒、道、法三家思想推动7下图“”中的内容应是A察举 B朝议 C诏令 D监察8战国时实行兵士戍边制度,当时规定戍边期限为三日,一切费用自理。而秦统一后,广大将士却对该制度深恶痛绝。这主要是由于A. 政治腐朽,军饷无法保障 B. 国家统一,人民热爱和平C. 路途遥远,粮草需要自备 D. 将士厌战,急需农业生产9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10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下列选项中最适当这一制度评说的是 A. 三省六部制 B.中外朝制 C. 分封制 D.内阁制度11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的做法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 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C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2历史学家吴晗曾断言从四世纪到十世纪大约七百年间,中国的政治舞台为30个左右的绅士家族所独占,政治格局被打破是因为A古代选官制度之逐渐完善 B君主专制制度开始建立C统治者提倡唯才是举 D绅士家族退出历史舞台13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14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 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C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D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15明代皇室有规定,大凡公主的婚配,多选择民间英俊善良的男子,不许文武大臣的子弟娶公主为妻。这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专制皇权C打击贵族势力D保护科举制度16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17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 of Military Secrets”(军事机密办公室),该译法最能反映出军机处的A. 特点 B.职能 C. 由来 D.性质18中国古代“在最高专制权力中心的边上,总是会不断产生新的权力机构”。以下与此观点相符的机构是A汉朝的丞相 B清朝的军机处C元朝的中书省 D宋朝的中书门下19“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自给自足B. 男耕女织 C. 精耕细作D.家庭经营20观察汉代画砖犁耕图。它反映的信息是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D.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21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根本因素是A皇权专制B自然经济C等级观念D社会习俗22武曾说: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D土地兼并得到认可23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A. 租佃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 千耦其耘式经营24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B. 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25从春秋战国时起,各个国家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工商业经营或采取官营的方式,或采取民营的方式,但基本上是民营占主导地位。而到汉武帝时期,官营工商业开始占据绝对地位。其主要原因是A儒学主体地位的影响 B国家政治实现统一 C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D中央集权力量强大26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A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B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C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D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27康熙五十四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清政府以“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踹匠罢工不是为了经济目的 B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C政府立法以管理民营手工业 D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28唐朝颁布的关市令规定:“诸官私斗尺秤度,每年八月诣金部、太府寺平校,不在京者诣所在州县平校,并印署,然后听用。”这说明唐朝A.商品经济活跃 B. 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C. 对经济活动进行了有效管理 D.中央集权涉及经济领域29古代经济史中有这样的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各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这反映出明中期扬州地区A.成为饮食文化中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D.私商成为商人主体30西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商人地位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B. 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C.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D.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31康熙七年(1668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广东巡抚王来任上疏请求复界,清廷以“海氛未靖”为由拒之,但默许“以海边为界听民出田界外”。对此现象理解最全面的是A清廷内部存在开放和锁国之争 B清廷已意识到闭关政策的危害性C康熙年间曾一度松弛闭关政策 D小农经济的特点无须要对外开放32“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A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 B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C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 D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33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A.道德教化 B.兴办教育 C.克已复礼 D.礼法并用34柏杨在总结某家思想时说:“为什么在街上杀一个人是犯罪,而在战场上杀一万人是英雄?为什么人民要忍饥挨饿去供养统治者挥霍?为什么埋葬一个死人,要花那么多钱?”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兼相爱,交相利,节用、节葬”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35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A. 儒家、墨家 B. 儒家、道家 C.法家、墨家 D.墨家、道家36中国古代主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的思想家是A.孔子 B.墨子 C. 韩非子 D. 老子37董仲舒言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由此可见,董仲舒A宣扬阴阳家的学说 B主张以德治国少刑罚C全盘否定了法家思想 D摆脱先秦儒学影响38“过去公务人员的知识,以识字和律令为主,而此后以儒学内容为主”,“这与其说是一学术变革,不如说是一政治变革”。这一“变革”发生在A. 西汉 B. 战国 C.唐朝 D.明朝39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二千五百年儒学概略中指出:“儒家在北朝时专讲注疏,中唐以后,要把春秋三传,束之高阁儒家在北朝时,专讲训诂名物,中唐以后主讲明心见性”梁启超之意是A.心学实际上孕育于中晚唐 B. 北朝至唐,儒学失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C. 佛教的兴盛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D唐朝时形成了“三教合归儒”的现象40秦代会稽刻石及秦简中规定:妻子杀死与人通奸的丈夫无罪;夫因妻凶悍而将其耳撕裂当处耐刑(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而汉代以后则情形大变,唐、宋律法规定:妻殴夫规定徒1年,伤重者加凡伤3等处罚。此变化反映了A儒家伦理道德得到了强化 B唐宋律法严重缺失公正性C秦代严格实行“以法治国” D理学已成为封建主流意识4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晚明是“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能为其提供佐证的是A王阳明的“致良知” B朱熹的“格物致知”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D王夫之的唯物思想42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谈到李贽时说:“他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材料中的“环境”特指A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B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43李贽曾评论先秦诸家:“申(不害)、韩(非)何如人也?彼等原与儒家分而为六。既分为六,则各自成家;各自成家,则各各有一定之学术,各各有必至之事功。举而措之,如印印泥,走作一点不得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李贽认为诸家之间曾是平等的 B李贽放弃传统儒学的价值取向C李贽认为诸家都曾发挥贡献 D李贽否定了儒家的独尊地位44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A. 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C. 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45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在尚治篇中这样描述君主应有的作为:“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存心如赤子,处身如农夫,殿陛如田舍,衣食如贫士,海内如室家。”这表明他A反对君主专制 B主张君民共治 C主张执政为民 D主张人民主权46杨朱学说在先秦战国时代曾经是“言盈天下”,是与儒墨并驾齐驱的显学。杨学的宗旨是“为我”、“贵己”、“轻物重生”、“全性(生)葆真”。杨学与下列哪一思想相似A.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B.墨家学说 C.宋明理学 D. 儒学 47有一首诗中曾写道:“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度上三乘。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短不灵”。诗中描述的是A.造纸术 B. 印刷术 C.火药 D. 指南针48“ _ 肇始于隋朝,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横线处的文字是A火药 B造纸 C指南针 D雕版49南朝人王愔称:“次仲(人名)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由此可知王情认为A.次仲是隶书的创立者 B.次仲尝试创立草书 C.古代的书是用楷体写的 D.字体演变具有继承性50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办画院,招画师采用唐人诗句命题考试。其中有一题为“蝴蝶梦中家万里”,夺魁者王道亨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此图的风格应为 A.宫廷画 B. 民俗画 C. 文人画 D.人物画51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这样写道:“当雅典西端的普尼克斯山顶上升起通知召开人民议会的黑烟时,城邦农民便拄起拐杖,徒步走向邻近的雅典城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这段话反映了A雅典公民履行职责意在避免极少数人的暴政B交通落后促使雅典民主制实行直接民主C狭隘的城邦体制制约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D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较强52伯里克利在论雅典之所以伟大的演讲中说:“这是雅典人与众不同的优点,行动时我们勇气百倍,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文中的“雅典人”是指A.除贵族外的雅典所有公民 B. 可参加公民大会的所有雅典人C.除第四等级外的所有雅典公民 D. 除外邦人以外的全体雅典人 53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C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D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54“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平民强烈不满”。这可以用来解释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A.陪审法庭建立 B. 自然法的产生 C. 十二铜表法制定D.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55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了。关于二者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A.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 B. 旨在限制贵族特权C.反映了贵族势力的衰落 D.以往习惯法的汇编56大建筑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表现出古希腊人A.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失望 B.对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C.对直接民主的狂热 D.个人利益至上,忽视真理的存在57“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他是A.普罗塔戈拉 B.梭伦 C.伯里克利 D.苏格拉底58智者学派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过分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针对此问题,苏格拉底主张A. 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B. 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C. 主观感受无助于人对世界的认识 D. 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59“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A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B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C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D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60“苏格拉底常站在雅典街头向各种人发问,他的目的是要对自己的和别人的观念进行检讨,探索其正确与否,以此来追问宇宙和人生的真谛。”由此可知,苏格拉底A.维护城邦民主制度B. 倡导法治与民主 C.鼓吹神本主义思想D. 重视知识与理性二、非选择题(61题24分,62题16分,共40分)61(24分)材料一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试从中央政府组织和选贤与能方面说明“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4分)(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10分)(3)宋明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4分)依据材料二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6分)62(16分)材料一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问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材料三 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伯恩斯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及其社会根源。(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4分)(3)古希腊哲学家和古代中国人文主义者在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分别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