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ppt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837726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PPT 页数:543 大小:6.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板块二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3页
板块二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3页
板块二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链接旧知,强化积累 补上一课 如何读懂文言文 第1讲 实词 第2讲 虚词 第3讲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第4讲 文言文翻译 第5讲 断句 第6讲 分析综合,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链接旧知,强化积累,今年4月19日,艺术人生播出采访 恰同学少年剧组的节目。节目进行过半 时,朱军请上了毛泽东的嫡孙、毛岸青的儿 子毛新宇来讲述爷爷的故事。两人谈话一开 始,朱军就说:“不久前,毛岸青去世了,首先,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就是这个看似平常的开场白,引发了,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结合语境,“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再联系陈情表“躬亲抚养”,可判定此处的“躬”应为“亲自”。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每个选项均由分别来自阅读文段和教材原文的一句话构成,可把熟悉的课文原句中的虚词的用法代入另一句,来判断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B项的两个“为”都是“替”的意思。A项“而”,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修饰;C项“以”,介词,用/连词,因为;D项 “乎”,介词,在/介词,比。 答案:B,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 组是(3分) ( ) 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是以世称其忠平 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审题时抓两个关键点“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然后进行筛选,辨别。是世称,是明帝的话,都是间接表现。而题干问的是“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上,把选项和原文细加比照,辨别正误。C项,文中说“兴没后,帝思其言”,可见光武帝在阴兴去世后,回想起阴兴的话才提拔了二人,当时并没有答应;再者,阴兴只是在回答光武帝的问话时,举荐了二人,也不应算是请求。 答案:C,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4分) 译文:_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3分) 译文:_ (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3分) 译文:_,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介词结构后置句和省略句、被动句。(1)句中的“幸”是皇帝亲临某处;“辄”,总是,其前省略了主语“阴兴”;“清宫”“亲信”均为古今异义词,分别为“清理宫室”“亲近信任”;“见”表被动,最后一个分句是被动句。(2)“嘉”,称许;“让”,谦让;“夺”,改变。(3) “发中”省略介词“于”,即“发于中”,从内心发出 (发自肺腑);“感动”,使动用法;“左右”,古今异义,指身边的人;“遂”,于是,就。,答案:(1)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或“清查”)宫室,很受亲近信任。 (2)光武帝称许阴兴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 (3)最真挚的语言发自肺腑(或“内心”),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或“感动了身边的人”),光武帝就答应(或“听从”)了他。,参考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阴兴,字君陵,光武皇后的同母弟弟。建武二年,担任黄门侍郎,掌管率领武骑,跟随光武帝出征讨伐,平定了许多地方。阴兴每次跟随光武帝外出,常手持伞盖,为光武帝遮蔽风雨,自己脚踩道路的泥水,先于侍从官到达。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宫室,很受亲近信任。他和同郡的张宗、上谷的鲜于裒并不交好,但知道他们有才能,同样称赞他们的长处而推荐他们做官;友人张汜、杜禽跟他很要好,但他认为二人浮华而缺少实际的才能,只给他们钱财,始终不替他们进言举荐。因此世人都赞扬他的忠诚公允。,建武九年,改任侍中,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光武帝后来召请阴兴,想封赏他,把印绶放在了他的面前,阴兴坚决推辞说:“我并没有冲锋陷阵的功劳,而一家数人都蒙恩受封,实在是很满足了。我蒙皇上和贵人的深恩,富贵已经到极点了,不能再加了,我诚恳地请求皇上不要加封。”光武帝称许阴兴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贵人问他这么做的原因,他说:“您没有读过书吗?您还记得吗?亢龙有悔(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因失败而后悔),这外戚之家苦于自己不知谦虚退让,嫁女就要配侯王,娶,妇就盼着得公主,我心实在不安。富贵总有个头,人应当知足,浮夸奢侈更为舆论所反对。”贵人对这番话深有感触,自觉地克制自己,始终不替家族亲友求官求爵。建武十九年,担任卫尉,并辅导皇太子。建武二十年夏季,光武帝风眩病很重,后就以阴兴为侍中,阴兴在云台的广室里接受光武帝临终嘱托。很巧的是光武帝病好了,召见阴兴,想让他代替吴汉任大司马。阴兴叩头流泪,坚决辞让说:“我不敢爱惜生命,只是实在害怕损伤了圣德,不敢随便冒领高位。”最真挚的语言发自肺腑,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光武帝就答应了他。,建武二十三年,(阴兴)去世,时年三十九岁。阴兴和堂兄阴嵩平时关系不和睦,不过敬重阴嵩的严肃有威望。阴兴病重了,光武帝亲自看望,问他政事以及群臣胜任与否。阴兴叩头回答说:“我愚笨,不足以知道一切。不过我看议郎席广、谒者阴嵩二人都有高深的学识修养,超过了公卿。”阴兴死后,光武帝回想他的话,就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以谨慎勤敏受器重。明帝即位,任他为长乐卫尉,后升迁为执金吾。,明帝永平元年诏书说:“已故侍中卫尉关内侯阴兴,统领禁军,跟随先帝平定天下,应以军功光荣地受到封爵奖赏,同时各位舅父也应按惯例蒙受恩泽,阴兴都坚决推辞,安居在街巷之中。他曾辅导于朕,体现了周昌般的正直;在家仁孝,也具备曾、闵等人的品行。不幸英年早逝,朕十分伤悼。贤人子孙,应给予优异的待遇。封阴兴的儿子阴庆为鲖阳侯,阴庆的弟弟阴博为氵隐强侯。”阴庆去世,他的儿子阴琴继承爵位。阴琴去世,他的儿子阴万全继承爵位。阴万全去世,他的儿子阴桂继承爵位。,二、考情分析 近几年山东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统计,综上分析,山东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特点如下: 1命题形式 题型保持稳定,文段翻译采用主观题考查,翻译3小题,10分;其他题目采用选择题形式考查,共4道题,12分。 其中选择题主要考查:实词、虚词(“以、而、之、于”是重点)、信息筛选、分析概括文意。 2选材特点 稳中求变,选材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从人物传记到古代散文。从古代散文类的出处来看,以诸子散文为主。,一 如何阅读写人记事类文言文,(一)读文指导 阅读写人记事类文言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 姓名、字号;籍贯;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学识;性情;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最初任职情况等。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2了解人物的主要事迹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年号初,如:乾元初;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年号中,如:天监中;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的有关词语。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哪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擢、移、拜、转”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 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事件涉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3人物的性格作风 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 (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其实,好好想想,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只有篇幅长短之分,内容上概莫能外。那么,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写法,就会寻踪觅迹,把人物事迹读个清清楚楚,这样才有可能作好信息判断题和内容概括与分析题,再能够把实词、虚词放到语境中加以推导,也才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正误,进而去理解句意,也才会比较准确地翻译好文句。,(二)读文示范,第段,了解人物的总体情况: (1)萧燧的字、籍贯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何特长? 提示:字:照邻;籍贯:临江;特点:异常聪慧;特长:擅长写文章。 第段,了解主要事件一: (2)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的官职分别是什么?涉及的人物有哪些?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时间:绍兴十八年;官职:平江府观察推官。涉及的人物:萧燧和秦桧。主要内容:秦桧当权,其亲党密告萧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秦桧儿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第段,了解主要事件二: (3)事件发生的时间、官职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时间:孝宗初;官职: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主要内容:其“官当择人”的观点受到皇帝的赏识。,第段,了解主要事件三: (4)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官职分别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时间:淳熙二年;官职:起居郎、左司谏。内容:不畏权贵,劝谏皇上亲贤远佞。 第段,了解主要事件四:,(5)事件发生时人物的官职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官职:由严州知州调任婺州知州。主要内容:为官节俭,治郡有劳。 第段,了解主要事件五: (6)事件发生的地点在哪里?萧燧是如何处理的? 提示:地点:浙西;处理措施: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解析:与“略无阙处”的“阙”意思相同,意思是 “缺少、空缺”。 答案:D,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 )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 B C D 解析:题干中“恪尽职守”是筛选的标准。是写萧燧耿直正气,萧燧说这句话时还未担任主考官,故不能表明“恪尽职守”;写萧燧生活节俭;是说明萧燧体恤百姓。 答案:C,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 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解析:“与其亲党密告萧”理解错误,原文是“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秦桧并未亲自参与。 答案:A,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译文:_ _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译文:_ _,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重点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省略句。(1)句中“贤”“否”均为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有德才的人”“无德才的人”;“浇 浮”同义连用,意为“轻薄、轻浮”;“以”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相当于“来”;“治”,指治理得好,可以译为“安定、太平”。(2)句中“东”“西”指东部、西部;“路”古今异义,这里是古代的行政单位;“与”,给,后面省略宾语“之”,指粮食;“安”疑问代词,哪里;“治”,治理、管理,这里活用为名词,所管辖地区。,答案:(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不强大,财力不充裕,应当卧薪尝胆来求得国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个行政单位,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参考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出生后天分很高,很小就能写文章。 绍兴十八年,考中进士后进入仕途。被授予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掌权,秦桧的亲党秘密地告诉萧燧,主持秋试时一定会调他到漕台考场担任主考官,萧燧追问其中的缘故,亲党说:“丞相有儿子参加考试,想把这件事托付给您。”萧燧大怒说:“我刚刚做官,怎敢欺骗自己的良心呢!”秦桧从此怀恨在心。不久(萧燧)受命到秀州,萧燧到任后发现官员满员,秦桧另选了一名官员前往主持秋试,秦熺果然考中前列。,孝宗初年,担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按期述职时,论题是“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皇上很高兴,制定用人论赐给各位大臣。 淳熙二年,升为起居郎。在这之前,监察官员空缺,朝中官员议论萧燧很合适,可是因为他没有在郡县中任职的经历(而作罢),于是被授予左司谏。当时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族叔王秬都奉命在外地供职,仗着朝中有权势可依,在外地没有好的言行,萧燧都上奏朝廷罢免了他们。过了一段时间,当时朝中再次商议继续进,攻、扩大战果的事情,皇上拿这件事问萧燧,萧燧回答说:“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不强大,财力不充裕,应当卧薪尝胆来求得国内安定太平。如果自恃国内稍微安定,萌发骄横之心,(结果)不是我所能知道的。”皇上说:“这真是忠言。”萧燧趁机规劝皇上修正法纪朝纲,采纳正直的言论,亲近君子,疏远小人;对那些有功劳的人可以赏赐给财物,不能够给予权力。皇上都高兴地采纳了。,(萧燧)出京担任严州知州。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开始上任时,官俸不满三千,萧燧节俭度日,足以够用。两年之间,(因为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的赋税,各地都感到宽松。(当时)皇上正吝惜官职,没有功绩不肯授予职位,(却仍然)下诏赞赏萧燧治理有功,拜授敷文阁待制,调他去治理婺州。离开那天,百姓父老挤满了道路,几乎不能行走,送出州境的人有一千多人。婺州与严州相邻,百姓熟知法律条文,没有多大的力气就治理得很好。,一年大旱,浙西常平司请求拨粮救助严州百姓,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个行政单位,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为这件事奏请朝廷,打开粮仓取米赈济严州百姓。八年,奉诏回朝,上奏朝廷说:“江、浙连续两年遭受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要求臣民上书言事,仍命令各司协助解决郡县财政赋税,不要只是督促逼迫。”淳熙十年,向皇上进言广西百姓深受丁钱之害。他的建议大多得以施行。各种盛大的庆祝典礼时期朝廷广布恩泽,丁钱减半,也是从萧燧开始的。绍熙四年死,年龄七十七。,二 如何阅读写景类文言文,(一)读文指导 阅读写景类文言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古代写景类散文所写的内容,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当然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写的是人、事、景、物、情、理等六个方面。具体到某一篇文章,不可能六个方面都面面俱到,但仔细分析,任何一篇文章所写的都不外乎其中某几个方面的内容。,1人物。写景散文也有人物,文章中,往往选取人物的两三个片段,描写他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以此来表现主题。 2事件。写景散文中,描写事件多不是完整地记叙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为表现主题服务。 3景物。许多写景散文,总是剪取大自然中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说理。,4物象。有些写景散文,托物言志,作者着意描写某一物象的某一特点,借此表达思想观点,文中的物象特点与作者的思想主旨具有一致性。 5感情。所有的写景类散文,都充满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借助人物、景物、物象或哲理来抒发感情,叫间接抒情。在这方面,作者主要通过“辞色”中的褒贬、冷暖来表达思想感情。阅读写景类散文,我们应从“辞色”即“褒贬冷暖”四个方面细加体会,把握作者的感情。,6义理。很多写景散文,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这也是作者写作的最终意图。有的文章表达得明白直接,有的文章付托于景物、物象之上,表达得含蓄蕴藉。前一种情况如前赤壁赋,后一种情况如桃花源记。,(二)读文示范,第段,了解义理: (1)本段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提示:游览最高的境界是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恰当的人物。 第段,了解人物: (2)本段涉及的人物有哪些? 提示:严先生,渊博的长者,优秀的年轻人。,第段,了解景物: (3)本段的景物有何特点? 提示:两山对峙,中夹石田。 第段,了解景物: (4)本段的景物有何特点? 提示:山笼雾罩,松杉遮路,繁花披岩,鸟声清脆。 第段,了解事件: (5)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游了哪些景点? 提示:游古寺。僧舍门外,听松轩、甘露室、招云亭。,第段,了解事件: (6)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游览的过程如何? 提示:游天池。潮音岩天池巨石白云深处环翠阁寺门。 第段,了解情与理: (7)龙鸣山不为人知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缘由是什么? 提示: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解析:A项,“杳”可根据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一句来推断;B项,“干”可根据成语“豪气干云”来推断;C项,“延”可根据桃花源记中“各复延至其 家”一句来推断;D项,“履”本义为鞋子,但在句中活用作动词,引申为“践踩,走过”,与成语“如履薄冰”中“履”的用法相同。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D项正确。 答案:D,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考生审题时要特别注意“直接”两个字。为游山时的天气,与龙鸣山景色无关,可排除A、B两选项。写的是寺中房屋的布局,为作者登山归来在寺院中的感受,故可排除D选项。描写龙鸣山的峭壁,描写龙鸣山的云、树、花、鸟,描写龙鸣山的攒峰,这三项均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 答案:C,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 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解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将选项与文章一一比对,即可发现,B选项中“雄伟平坦的巨石”并非在潮音岩上,而是在山顶的西边。 答案: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3分) 译:_ _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 译:_ _,解析: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下”是名词作状语,“向下”;“庖”是翻译难点,但如果考生能从“庖丁解 牛”中作引申,就可以得出“庖”为“厨房”的意思;另外,本题“潮音岩”前面省略了介词“于”,“引”后面省略了代词 “之”。虚词“以”连词表目的,用来。第(2)题,注意关键字“斯”为代词,“这,这个”的意思,联系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不难理解。本小题要点是“信足乐 矣”,如果考生能联想到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也就能准确翻译“信”是副词,“确实”。,答案:(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参考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游玩的美好之处,遇到适宜的时候是乐事,遇到理想的地点又是乐事,而同游的又都是优秀的人物,大家就可以抒发心中的和悦、疏散心中的郁闷,使内心畅快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大概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 至元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斋的严君置备酒菜邀我同游龙鸣山,龙鸣山就是无想山。当时春雨后转晴已久,风和日丽,老老少少,依照长幼顺序而行,鼓乐队在最前面作为先导。,从蓝溪向东南行进五六里,只见两山如两扇门对峙,相距一百步左右,向东绵延而去。两山之间为石田,田的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山势深邃又曲折。行进三四里,山势狭窄不宜作农田,只能修路。 又行进数里路,山势愈发奇特险峻,山谷中薄雾和暖暖的云气沾湿了衣服和帽子。山的外边层峦叠嶂,无穷无际。走了不久,只见峭壁对立,形状宛如华表,巨大的松树和杉树沿路排列,向北延伸。山涧底部多石,云深树茂,繁花遮石,鸟声清脆,好像不是人世间。,寺庙雄奇伟丽,寺门榜额上写着“禅寂”二字。寺院门外有一棵秀丽的古松,直径数抱粗。高耸云霄的篁竹则繁密地生长在寺院内。寺院长老出门迎客,延请我们至后堂,后堂有匾,上书“白云深处”。寺院西边有座“听松轩”,再向西即是五代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所种植的桧树仍然在。寺北有 “甘露室”。再往北,有“招云亭”,亭子气象空旷,直立在数座山峰的最高处,从亭往下看,先前登过的群山之顶都在脚下。于是踩着石级攀登上潮音岩,岩上各种石头真是形态各异。因为同游者登山疲惫,于是未往上登。,我为没登上山顶而感到遗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藤萝,穿过荆棘之中。山上有深幽广阔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山的西边顶部,巨大的石头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中豁然开朗。山的东边顶部比西边顶部还高,我们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处”饮茶。当时温暖的气息弥散席子,热气蒸腾时如夏,凉时如秋,冷时如冬,觥筹无数,谈笑甚欢,即使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酒毕,长老带领客人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不久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将近一里,众人因为余兴未尽,席地而坐,分了韵脚赋诗很久,各自作了诗才回来。,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但溧州不是交通要塞,且又隐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没有前贤留下的诗词及当代名家抒怀的笔墨,因此我写了这篇游记。哎!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是孔夫子带领学生沐浴后在舞雩台享受春风。王羲之的兰亭集会,就或许是太感慨悲伤。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于是记下这次游玩所见之景,旨在使无想山能够让世人知晓。,三 如何阅读说理类文言文,(一)读文指导 阅读说理性文言散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从整体上感知思想感情 这是品味说理文言散文的基础,也就是明确文章说了怎样的理。一般从题目和开头、结尾这三处可以把握并概括出来。 2从表达角度分析说理类文言文的特点 也就是解答“说理类文言文是怎样来表现某种文理”的问题。结构上采用了总分式、并列式还是递进式等,修辞上用了比喻、对比还是排比、拟人等,论证手法是比喻论证,还是对比论证等。,3要品味作品的语言 说理类文言散文的语言不仅一如其他散文,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独创性,而且具有哲理性、深刻性、凝练性的特点。揣摩作品的语言,体味作家的独特风格,有助于我们从各个方面品味说理散文的理趣。,(二)读文示范,1.品味语言: 第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论点句。是全文的纲。 2.理解手法: 第段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正反对比式结构。用“有行之人”与“无行之人”进行对比,说明德行的重要性。,3.品味语言与结构: 第段文字在语言与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句式整齐,多用对偶句。结构上属并列式。 4.品味情感: 联系全文,说说第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告诫自己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解析:“劫”有三种解释:强夺,掠取;威逼,胁迫;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与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中的“劫”相同。 答案:C,解析:A项,两个“为”均表被动。B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项,两个“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项,第一个“其”表希望的语气词,第二个“其”代词,可译为“他”。 答案:D,解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 答案:D,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分) 译文:_ _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译文:_ _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3分) 译文:_,解析: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2)虽,即使。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与,给予。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3)若人,这样的人。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判断句。 答案:(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解析:本题新颖而又回归课本,对很多考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题。单凭感觉很难选出答案,需要冷静地去分析对与错。这四段文字均出自人教版高中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 A项出自必修四苏武传课后第三题,意思是:“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B项出自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第四题,意思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又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故正确的断法是“方蔺相如持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C项出自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第三题,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 D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这是对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孟子见梁惠王的延伸阅读,强调民本思想,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答案:B,参考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一个人如果)有品行,他再贫穷地位再低下别人也可以结交亲近他;(一个人如果)没有品行,他再富有再尊贵别人也不可结交亲近他。这是为什么呢?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丝一毫越过道义触犯本分、恣意妄为的行为,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忠孝仁义的人,在家里家庭和睦,在乡里和蔼可亲,不把危害留给别人,也一定不会留下后患。没有品行的人,诡诈、谄媚、残暴、嫉妒的心理充满胸间,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全都触犯道义,满嘴贪婪的口水,吞并别人的心思旺盛,假如他得到时机就会依靠势力胁迫别人,即使死了也会有所图谋,余孽仍然毒害别人,这样的人一定难以善终。,普通人如果有善行,就会保全自己、保全家庭、保全子孙,留下善行被乡里的人传颂;卿相如果没有善行,就会亡掉自己、亡掉家庭、亡掉国家、亡掉天下,遗臭万年被后世人耻笑。可以断言说:没有品行的卿相,不如有品行的普通人。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然而假如我这里有这样一个有品行的人,人家却疏远我,我将怎样得到这样的人并且与他交往呢?,与其害怕别人拒绝我,不如用被人拒绝的原因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差不多成功了。随意地用言论来非议别人,那差不多就是小人;能反省自己,就不失为君子了。终身践行这样的话吧!我年少愚昧,希望遵循我父亲所走的道路,常常害怕与他的道路相背离,而玷污了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在道义上有所进步,期望自己达到君子的境界,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告诫自己。,四 平时如何做文言文试题文言文精读之方案,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其根本在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如果把文言文中的字词理解透彻,做题就易如反掌了。 我们除了要积累学习过的教材上的知识,还要积累我们平时训练题目中学到的知识。“在训练中积累”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做题时,不能抱有“为做题而做题”的错误思想,而要像学习课文一样来精读,来仔细梳理。因此我们设计了“文言文精读方案”供师生共同研习,以期给考生提供一种复习文言文的新思路。,(一)文言文精读特色练习,“名词,阵地”,“名词作动词,布阵”,“遵照,按照”,“形容词词尾,样子”,“周围的人(即李继迁的军队)”,“作动词,担任”,“受害”,用法,认为贤德”,“意动,“有人”,“使闻,告诉”,省略句,“以(之)告曰”的省略,“用来的方,式”,“第二年”,“介词,因为”,“结交、亲附”,“靠近、接近”,解析:A项,“薄”,迫近,引申为“进攻”。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能力层级为A。本题考查的形式是典型的“课内外结合的方法”,前一个句子在文本上,后一个句子在课内。C项,前句代指所得俸禄;后句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为指示代词,这。A项,都为连词,都表承接;后句出自劝学。B项,都为介词,可译为“在”;后句出自赤壁赋。D项,都为介词,可译为“把”;后句出自鸿门宴。这说明像鸿门宴这样的名篇,我们在平时学习时要作为重点篇目复习。 答案:C,解析:A项,前者表明其军事才能,后者表明其宽阔心胸。B项,前者说的是王德用主动请命,后者说的是王德用为人十分坦诚,不追究别人小的过失。C项,前者是他传达的军令,后者表明谦逊的美德。D项,前者是说叛军的情况,后者是说士大夫对王德用的态度。 答案:A,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 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 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 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 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解析:B项,“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错,文中只写了“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太后并没有“赞赏”王德用。 答案:B,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3分) (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4分) (3)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3分) 答:(1)_ (2)_ (3)_,参考答案:(1)军人敢于依仗诏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再整治。(得分点:以,干,治) (2)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了。(得分点:因,以为,宜,典) (3)一生少有玩赏爱好,不凭借名声官位傲慢待人。(得分点:玩好,以,骄),参考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王公德用,字符辅,他的祖先是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以南)人。 至道二年,宋太宗派出五路军队出兵讨伐李继迁叛乱,而王德用之父王超出兵夏州。在这时,王德用在父亲身边担任西头供奉官,年龄十七,亲自在前面统率兵马,他俘获斩杀的人以及得到的马羊都很多,功勋卓著。等回到军中,王德用又请求担任殿将。到达险要的地方,王德用认为:“军队聚集在险要的地方士兵就会争着抢先,势必造成混乱;出,现混乱而李继迁攻打我军,我军必败。”于是又请求亲自率领士兵飞快地来到险要的地方布阵。父亲王超在王德用的军前命令道:“到了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斩!”王德用也命令道:“到了我的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我一定遵照命令执行!”到了阵前,士兵们秩序井然地行军,而王超也扣紧马缰慢慢地走。李继迁的士兵紧紧跟着,远远地望着王德用的军队,没有人敢靠近。于是王超感慨道:“我王家有后了!”,明道元年,王德用被授予福州观察使。有军人拿着内诏,请求担任军官。王德用强谏道:“军人敢于依仗诏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再整治;况且,军职不能靠求取得到,靠这种方法得到职务一定使军人深受其害。”明肃太后坚决地要求王德用执行,王德用坚决不接受命令。不久太后也觉悟了,最终听了王德用的劝谏。因此宋仁宗认为王德用贤德,就让他担任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王德用坚决地推辞道:“我是一介武夫,没有什么学问,不能够担当这样重大的责任。”,起初,有人认为王德用的威名天下皆知,相貌奇伟,恐怕不是做大臣的相貌。御史中丞孔道辅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了。天子不得不让王德用去担任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王德用去上任之前,宋仁宗赐手诏勉励他。有人听说孔道辅死了,把这个消息告诉王德用说:“这个曾经陷害你的人,现在死了。”王德用忧愁凄怆地说道:“孔中丞哪里是陷害我啊?他用来侍奉国君的忠心就该是这样的,可惜啊,朝廷中没有一个忠臣了。”,嘉祐九年,王德用进封为鲁国公。第二年二月辛未,王德用因为患疾病而死。 王德用忠诚老实,和乐平易,与人交往不疑心,不诘责别人的小过错,远远看上去有种刚毅不可侵犯的神情。等到接近他,就会发现他温柔和蔼。一生少有玩赏爱好,不凭借名声官位傲慢待人。他所得到的俸禄和赏赐,大多散发给亲友乡邻。他善于治军,对士兵宽厚仁爱,士兵们乐于为他效力。与士大夫交往,大家也大多佩服他的气度,认为没有谁能超越他。,一、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指考查在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 “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二、命题规律 1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2考查对象为常见常用词。120个实词,不是个个都考,考查的都是常用的。这就提醒我们在学习古文时,要注意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3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都有涉及。实词的考查,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考查。 4考查形式依然以选择题为主,在翻译题目中也包含对实词的考查。,三、考点解读 文言实词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 (一)一词多义 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而同一个词的几个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其中一个是本义,其余是引申义。比如“兵”字,甲骨文中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根据这一结构,可以有多种理解:若侧重“斤”,意思是“械”“武器”;侧重“双手持斤的 人”,意思是“士兵”(个体)“军队”(集体);侧重“双手持斤的行为”,意思是“砍”“击杀”“作战”“军事”等等。,解释下面两个一词多义的字。,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幸亏、幸而,幸运,动词,辞别,动词,谢绝、推辞,动词,告诫、劝告,下面是一些古今异义的词,请解释它们的古义。,是副词和动词构成的两个词,这里是“因此作”的意思,奔跑,形容马上赴任,意外的变故,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词类活用的字,请你连线使之对应。,(四)通假字 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字有两个特点: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看不出相通了);字形相似。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考虑通假字。同时在读音或字形方面存在相通或相似的另一个字可使整个句子通顺畅达时,就可确定它就是通假字。,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郤,隙,嫌怨,蓐,褥,草垫子、草席,知,智,智慧,不,否,表否定,文言文实词推断6法 (一)代入推断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例如2012年山东卷中的“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句,其中的“躬”在题目中解释为“弯腰”,语意不通,可确定该解释不正确。正确解释应为“亲自”。,解析:C项,把C项的解释代入原句,意为“前往郑国”,和“之许”也就是“到许国去”矛盾,因此断定解释不正确;正确解释应为“离开”。 答案:C,参考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二)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如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中“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一句,其中的“冒”字有多个义项,“冒犯、冲犯”,“冒失、莽撞”,“假冒、假充”,“冒着、顶着”等,但我们结合语境“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可以知道,郭浩在两军交战时身先士卒,一马当先,顶着敌阵前行,被流箭击中左胁,也不拔出,可知此处的“冒”为“顶着、冒着”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顶着敌阵前进。”,解析:B项,吴履察知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为“傲慢、不敬”,而非“诋毁”。 答案:B,参考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吴履查案问清缘由后,立即释放了百姓,并告诉周以中。周以中更怒,说:“县丞怠慢我。”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很多而犯人未捕住,如果把老百姓逼急了,将会发生变故,怎么办呢?”周以中的怒气这才缓和下来。,(三)联想迁移法 (1)课内知识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课文对应文句相应迁移。如2012年湖北卷中“唯当就蚁封耳”一句,要想判断“就”的含义,马上准确联系劝学中的一句“金就砺则利”,意为“靠近、接近”。 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虽然“形”在课外,但根基仍在课内。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用好教材这块宝,善于由高考文言语段中的实词联想到教材中意义相对应的实词,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2)双音联想法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词,可以联想双音词来推断。如2012年湖南卷中“期为君子之归”一句,要想判断“期”的含义,可以联想双音词“期望”,解释为“希望”;“谲佞残妒,塞于胸间”中的“谲”,可以联想“诡谲”,解释为“诡诈”。,(3)成语联想法 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中“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中的 “怀”,可以联想成语“怀恨在心”,解释为“衔恨”。再如2012年福建卷“修篁干霄”中的“干”,可以联想成语“豪气干云”来推断,解释为“冲”。,解析:C项,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遇”的义项有:接触(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待遇(盖追先帝之殊遇)、对待(不如因而善遇之),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 答案:C,参考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后来裴矩跟随(隋炀帝)驾临江都。等到李渊的军队攻占了长安,炀帝向裴矩询问对策,裴矩说:“太原有变故,京城局势不稳,在这么远的地方发布政令,恐怕会失去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陛下亲自返回京城,才可以平定这次动乱。”裴矩见天下局势不稳,恐怕招来杀身之祸,每次接待别人,礼数格外周全,即使是胥吏那样的小官,也一定让他们高兴和满意为止。(而)这时候,隋炀帝一天比一天昏庸奢侈,裴矩也就不再对他有什么劝谏,只是拼命地谄媚讨好,以让隋炀帝开心为最终目的。,(四)语法推断法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式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以从句式结构入手“破题”,判断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如2012年辽宁卷中的“复坐门生斫伤人”中,“坐”和“门生斫伤人”是动宾关系,结合上下文,“坐”解释为“因犯罪”。,另外,语法推断法还有助于理解词类活用现象,我们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就是依据语法结构。如: (1)名词充当谓语且后面带有宾语或补语,那它就活用为动词了。如2012年高考福建卷中的“履苍莽中”的“履”,后面带上了“苍莽中”,从语境可确定“苍莽中”为“荆棘之地”,那么“履”就应活用为动词,“踏、穿过、行走”的意思。,(2)名词放在动词前且非主语,那它就活用作状语了。如2012年重庆卷中的“公忿忿面数之曰”句,其中的“面”在“数之”前,活用作状语,解释为“当面”。 (3)动词、形容词在句中充当宾语或主语,那它们就自然活用为名词了。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中的“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句,其中的“贤否”二字处在和“杂糅”相配的主语的位置上,活用作名词,译为“有德才的人”“无德才的人”。,解析:B项,这里的“闲”在句中应为谓语动词,而“空闲”是形容词,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应该解作“熟习”,古语有“闲于兵甲,习于战攻”(战国策燕策二),可资佐证。 答案:B,参考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太后说:“薛季昶长期在京任职,我想另外授予他一个职位。张昌期怎么样?”其他的丞相都附和说:“陛下得到称职的官员了。”唯独元忠说:“张昌期不能胜 任。”太后问其中的原因。元忠说:“张昌期年轻,不熟习做官方面的事情。以前在岐州任职,当地的百姓逃亡将尽。雍州是王朝重地,事物繁杂众多。不如薛季昶在此方面精明。”太后没有说话,没有任命张昌期。,(五)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的词性、词义。如2012年安徽卷中的“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句,其中的“私”和“取”意思相对,“取”解释为“索取”,“私”则解释为“满足”。,解析:D项,“追”与“逐”相对应,且同义,那么“亡”与“北”也应同义,“亡”为“败逃者”,那么“北”也应为“败逃者”。 答案:D,参考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因为牛尾被烧得发热,牛群发狂向前奔向燕军,使得燕军在夜里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将夜晚照得亮如白昼,燕军所见都是龙纹,大家非死即伤。五千名士兵又杀来,而城中的老弱妇孺都手持铜铁,敲得震天动地,在旁助阵。燕军极为害怕,连忙逃走。齐国人在混乱之中杀了骑劫。燕军散乱窜逃,齐人紧追在后,所经之城镇都背叛了燕军而归附田单,而齐国的七十余座城池都收复了。,(六)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 “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 替”,可分三种情况: (1)完全同音。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中 “惠”通“慧”;苏武传“畔主背亲”中“畔”通“叛”。 (2)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苏武传“空自苦亡人之 地”中“亡”通“无”。,(3)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同音代替”这个规律,又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十分密切。一是形声字和它的声旁字可以互相替代,如赤壁之战“将军禽操,宜在今日”中 “禽”通“擒”。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以互相替代,如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距”通“拒”。我们弄清了通假的来龙去脉,便可以坦然地接受字音推断法了,即从音的假借上去探求,以声求义。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中的“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句,其中的“时”按正常词义词性去解释显然行不通,这时就要考虑是否通假。本句中“时”通“伺”,意为“等候”。,解析:B项,据上文“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一句,考生如知道古代诉讼的双方称为“两造”,就可推知此处“两”应该解做通“俩”,意为“双方”,而非“再次”。 答案:B,参考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有的人劝他说:“案子这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你何必折磨自己呢!”(辛公义)回答说:“我作刺史没有德行可以教导百姓,还让百姓拘禁在狱中,哪里有被监禁的人在狱中而自己心里踏实的呢?”罪人听到这后,都诚心服罪。后来有想打官司的,那人乡里的父老就开导他说: “这是小事,怎么能忍心让刺史大人辛苦劳累。”打官司的人大多双方相让而不再打官司。,因不明文言文实词题5大设错方式而失分 高考文言实词题的考查通常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 “选出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二是“选出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但是,不管是要求选正确的一项还是选错误的一项,命题者设置错项时都不会无中生有,而是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此,把握命题者设置错项的规律对解答文言实词题会有很大帮助。下面,笔者就以五道高考题为例,谈一谈文言实词题常见的设错方式。,设错之一:忽略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比如,甲类词会临时具备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被临时用作乙类词。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里叫词类活用。于是,高考考查文言实词时,命题者就有意忽略某一词的活用现象,用活用前的词义解释它,给考生设置答题陷阱。,分析:按照一般的语法规律,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形容词如果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定它被活用成了动词;形容词如果出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