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35993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1648年,欧洲国家达成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承认新教合法地位,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地位平等;各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这些规定 A. 促进了欧洲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表明了罗马教会立新教为合法宗教 C. 造成了各诸侯邦国割据的状态 D. 推动了宗教改革和主权国家的形成2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导致国内市场狭小 导致自由劳动力缺乏 不利于工业资本的积累 暴力斗争不断 A. B. C. D. 3在一次历史活动课上,小路同学向全班介绍了1861年改革,你认为对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改革主要原因是农奴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它是沙皇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C. 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 它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一位法国思想家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得罪了上帝呢?”对该思想家的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 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B. 上帝意志不可违 C. 反对盲目信仰 D. 妇女应得到解放5西欧早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其根本原因是: A. 中世纪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 B. 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C. 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反封建斗争 D. 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的结果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 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 B. C. D. 7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8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 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 B. C. D. 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 促进民族的迁徙与杂居 B. 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C. 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 D. 为隋唐的大一统与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准备了条件10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 恢复汉族礼仪制度 与汉族通婚 迁都洛阳 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 B. C. D. 11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均田制 迁都洛阳 整顿吏治 改穿汉服 A. B. C. D. 12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 A. 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 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C. 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 D. 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激烈13梭伦改革中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 A. 颁布“解负令” B.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C.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14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出发走向近代化,与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并不同义。”陈先生讲到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1519世纪60年代,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淸朝统治集团发起洋务运动,史称“同光中兴”;1898年力主变法的光绪皇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曲折 B统治者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 C地主阶级阻碍近代化进程 D权力结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程1619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提山来崇敬生命、保护荒野,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等主张。在当时,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出于 A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B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C对生物进化论的支持 D遏制自然欲望的膨胀17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18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19列宁说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指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 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20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21梭伦在国家危亡之际被授予绝对的帝王权力,全国同胞都盼望他能接受,被他严词拒绝;华盛顿也严词拒绝了一些人让他担任君主的建议。这表明 A民主政治的环境决定了伟人的品格 B伟人品德对民主政治形成有重要作用 C伟人言行决定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D梭伦与华盛顿对自己国家的贡献相同22雅典民主制是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源头,它所创立的很多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表格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选项政治家主要内容主要原则A梭伦公民大会成为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主权B克利斯提尼实行“陶片放逐法”司法公正C克利斯提尼设立五百人议事会轮番而治D伯里克利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督机关民主监督23日本“大政奉还”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日本历史上所产生的最主要的成果是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24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有人认为:“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跟着,日本也变了,但先变的是体制,然后是皮毛。”这里的“皮毛”是指 A西方科学技术 B西方生活习俗 C西方经济制度 D西方教育制度25下图为土文物铜方升,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所制,考古学家在方升上发现了如下铭文“廿六年(前221 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这说明 A. 战国各国普遍采用商鞅的法令 B. 秦王朝重新创制了度量衡标准 C. 统一量器标准有利于兼并诸侯 D. 商鞅变法的量器标准颁行全国26下列改革中有利于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是 A商鞅废井田,开阡陌 B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C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 D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27刘天纯在日本改革史纲中说:“因为当时的日本,资本家阶级还没达到独立经营的程度,依然有政府保护助长之必要。不过保护助长的方法和性质,都不同从前官营模范工厂制度的封建式了其变化是更加趋向全面实行保护政策。”文中所述的“更加趋向全面”的保护政策是 A保护新兴地主的土地私有制 B工部省接管幕藩的矿山和工场 C鼓励私人资本投资近代企业 D将大部分官营企业廉价转让给“政商”28“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上引言论应该是 A.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 B.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 C.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D.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的总结29纵观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成败的两种结局,可以得到的认识有 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到保留和维持 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用人得当 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A、 B、 C、 D、30关于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的改革都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B. 与革命不同,改革是温和的,不会发生新旧势力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 C. 与革命相同,改革也是牵引人类社会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重要动因 D. 成功的改革通常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发动,和“自下而上”的呼声与支持无关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题(共三小题,40分)31(12分)材料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各类学堂培养目标初等小学堂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普通小学堂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柢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高等学堂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供任用为成效;通儒院以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实业学堂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4年清政府教育改革的背景。(6分)(2) 根据材料,概括清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6分)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登庸门不以门笫而以战功,贵族之特权已去。新贵不与之采田而与之禄米,新贵亦遂为君主之雇员,而无旧日之威势政权遂渐集中于君主,此乃由领主分权而进入专制制度之一重要关键也。齐思和中国史探研商鞅变法考材料二梭伦作为“仲裁者”,对强者即氏族贵族加以限制,对弱者即平民加以扶植从这个角度看,梭伦改革并非“不偏不倚”,他的诗句不过是为缓和阶级矛盾而提出的一个宣传口号,是为达到改革最终目的的一种策略。张国民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文明转型的意义(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中造就的“新贵”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4分)(2)根据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4分)(3)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成功的改革应如何对待“既得利益者”?(6分)33(14分)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19世纪晚期,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材料一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与其犹豫不决,待邻国开明以共兴亚洲,不如脱离其伍,与西洋文明国家共进退。于两国之态度,不必因邻国之故而予以特别理喻,且以西洋之道,待之可也。亲恶友者共其恶名,务必矢志谢绝亚细亚之东方恶友。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材料二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惟妙惟肖,遂以南灭琉球,北开北海,左抚高丽,右取台湾,治效之速,盖地球诸国所未有一也。吾地大人众,皆十倍日本,若能采鉴变法,三年之内,治具毕张,十年之内,治化大成矣。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等书乞采鉴变法以御侮图存折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主张“脱亚入欧”的主要理由,及其消极影响。依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这次上书中主张效法日本的主要理由。(8分)(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概括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似原因。(6分)参考答案1D【解析】欧洲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是1993年欧盟的成立,故A项描述错误。据材料可以知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欧洲国家达成的,不是罗马教会颁布的,故B项错误。中世纪欧洲分立割据的主要原因是王权衰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要是造成德国封建割据时代的到来,并未造成整个欧洲的分立割据,故C错误。据材料“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可以知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推动了宗教改革,也使得王权独立于教权,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2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导致自由劳动力缺乏,工业投资缺乏,国内市场狭小,故正确,是错误的,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故答案选C。3D【解析】落后的农奴制使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备的充足劳动力和资金,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项说法正确;农奴制由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推行,故B项说法正确;改革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讲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说法正确;改革没有动摇沙皇专制制度,并不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故D项说法错误。点睛:1861年改革的不彻底性表现在一下方面,经济上:土地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存大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仍是封建君主专制,影响资本主义发展,使俄国形成以军事封建为特征的帝国主义,对外显示更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俄国的近代化。4C【解析】材料中提到“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事得罪了上帝呢?”,据此可知作者对圣经的说法表示质疑。提倡虔诚信仰上帝,与题干主题相反,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上帝意志不可违或是妇女解放的问题,故BD项错误;材料中质疑圣经,说明该思想家反对盲目信仰,故C项正确。5D【解析】AB两项是客观原因;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发动人民群众,而不是“不敢”,故排除C项。根本原因主要从经济方面进行分析,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所以西欧早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故答案选D。点睛:主观原因指的是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称主观原因。它是人为的因素,即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客观原因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因素。自身的因素通称主观原因,而自身以外的其它因素是客观原因。6D【解析】青苗法,是指政府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贷款或谷物给农民,农民收获时还本付息,使百姓免受高利贷剥削;募役法,又名“免役法”,“雇役法”,是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方田均税法,是指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和地主也不例外。青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革中的理财富国措施,并没有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故项错误;项说法是青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目的;青苗法在施行过程,农民被迫贷款,反而并没有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7C【解析】材料表明了北宋统治者不抑兼并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是表明北宋统治者纵容大地主进行土地兼并,没有直接说明北宋政府搜刮百姓,B项表述有误;材料中“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说明北宋统治者认为土地集中到富有的大地主手里是为国家积累财富,表明容许土地兼并;“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说明北宋统治者认为大地主通过土地兼并积累的财富便于筹集军费,可以用于镇压人民起义和边患,故C项正确;北宋统治者容许土地兼并说明没有限制大地主的特权,会加重人民的负担,故D项错误。8D【解析】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机构臃肿,官员人数增加,使政府效率低下,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形成“冗官”“冗费”现象,故项正确;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军费开支上涨;另一方面由于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经常“荒年募兵”,将大量流氓招进军队,形成“冗兵”“冗费”现象,故项正确;北宋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物资,削弱了军队战斗力,每年送给辽大量银两和布帛,加重了财政负担,故项正确;地主兼并土地,逃避税收,只是减少了财政收入,并没有增加财政负担,因此该项不是“三冗”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9D【解析】注意本题考查的角度“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ABC三项主要是对北魏政权的影响,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结束分裂、统一奠定了基础,故答案选D。10A【解析】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与汉化过程一致,加速鲜卑族的汉化就是加速其封建化。恢复汉族礼仪制度、与汉族通婚、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都有利于鲜卑族吸收汉族文化,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故均正确,答案为A。11A【解析】材料中“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体现了耕者无田可耕的社会现象。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从而直接改变了这一状况;而均田制的推行,需要政策执行力,而政策执行力依靠的是官吏制度,故而整顿吏治间接地改变了这一状况,因此项正确,而项进行的是汉化改革,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睛: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序。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12D【解析】吴起是被大臣射死,商鞅是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但他们实施的变法却延续下来,并非不得民心,故A项错误;进入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强大,他们要求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由此可知他们的变法已经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故BC项错误;吴起变法改变了世袭的分封制,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都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限制了奴隶主贵族,双方矛盾激烈,故D项正确。点睛: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结果两人都被杀害。吴起、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改革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因此都被处死,这说明反对变革的旧的奴隶制贵族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两者间的斗争激烈。13C【解析】“解负令”使贵族兼并土地受到制约,逐渐失去扩展实力的物质基础,但与题意“关键性措施”不符,故A项错误;公民大会恢复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标志着民主程度的加深,但与题意“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不符,故B项错误;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依仗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奴隶主开辟了参与政治权利的途径。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公民陪审法院属于司法与监察机关,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14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反映了用“中世纪”(落后的)方式进行爱国,这一爱国行为与近代化相悖,指的是义和团运动,C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更侧重反封建,与材料中“爱国主义”关系不大,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与“中世纪”不符,排除ABD。所以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名师点睛】评价“扶清灭洋”口号。进步意义: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得到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也广泛动员了民众参加。局限性:“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反映了农民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15D【解析】试题分析:戊戌变法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其余二者与资产阶级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统治集团对西学的认识,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中地主阶级客观推动中国近代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近代化领导集团分别为“汉族地主官僚”“光绪帝”“皇族内阁”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不同结果,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名师点睛】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维护自身统治进行了三次改革运动:开启中国工业化的洋务运动;启蒙社会近代意识的戊戌维新;启动政治体制革新的“清末新政”和“君主立宪制”这三次欲力挽大清江山于不倒的努力开启了超越传统的变迁,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16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世界文学成就。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中期美国著名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提出崇敬生命、保护自然,并强调了自然的整体性等主张,反映了作家对工业革命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的关注,体现了对工业文明的担忧,故B项正确。C、D所述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对理性社会的追求体现了18世纪末启蒙运动时期文学的要求,故A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对工业文明的担忧17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选C项。挽救民族危亡和建立民主政治是戊戌变法的目的,排除AD;实现富国强兵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排除B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戊戌变法18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80年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明治维新以学习西方发展自身为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宣传忠孝精神”可以排除B项;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废除了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宣传忠孝精神”“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可判断,D项符合题意。考点:历代改革变法日本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19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结合“解放”法令的内容可知C项最符合题意。AB属于正常的经济活动,排除;D是农奴制改革之前的状况,排除。考点:历代改革变法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实质20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C、D两项说法存在绝对化,故排除。商鞅这种轻罪重刑只是一种法律原则或者理念,与法律制度健全与否没有关系,排除A项。注意理解韩非对这一原则的评价,即轻罪重刑可以使人民安于被统治,不会发生动乱,很明显是一种对人民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所以答案为B项。考点:历史上重大变法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评价21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梭伦在国家危亡之际被授予绝对的帝王权力,全国同胞都盼望他能接受,但仍然严辞拒绝;华盛顿也严词拒绝了一些人让他担任君主的建议”信息可知,梭伦和华盛顿不贪图权力,显示了其高尚的品德,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形成,B正确;AC项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梭伦与华盛顿对自己国家的贡献相同,排除D。所以选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伟人品德对民主政治形成有重要作用2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陶片放逐法是古代雅典城邦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于前510年创立。雅典公民可以通过投票,强制将某个人放逐,目的在于驱逐可能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所以陶片放逐法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手段,并不是为了维护司法的公正,B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23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政奉还”使实权逐渐掌握在天皇手中,消除了日本的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以天皇为核心的明治政府进行改革打下基础,而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故选B项。考点:近代改革明治维新表现24A【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比较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希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自身力量的提高,从而达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故A项正确;BCD项是二者共同之处。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洋务思想25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廿六年(前221 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量器标准颁行秦朝全国,故D正确。前221年,属于秦朝,不是战国时期,故A排除。秦王朝没有重新创制度量衡标准,故B排除。统一量器标准和兼并诸侯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统一度量衡2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意义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变革了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故A项正确;B项是社会习俗的变革,不属于决定性措施,排除;CD项都是为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没有促进社会转型,故CD项错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意义27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从材料“当时的日本,资本家阶级还没达到独立经营的程度,依然有政府保护助长之必要”可知,“更加趋向全面”的保护政策是将大部分官营企业廉价转让给“政商”。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内容28A【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商鞅为支持自己变法的言论A项正确。B项与题意不相符,C项错在“儒家”D项时间不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29A 【解析】略30C【解析】略31(12分)(1)背景:民族危机严重;“清末新政”推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与内容的传入;中国近代教育实践经验;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科举制弊端日益暴露。(任答三点即可)(6分)(2)特点:形成较为全面的教育体系(学制系统完整);注重伦理爱国教育;注重培养实用人才;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突出教育的渐进性与差异性。(任答三点即可)(6分)32(1)凭借军功获取身份(二十等爵制)、接受俸禄而非采邑。推动了专制主义的形成。(4分)(2)实行财产等级制,打击了氏族贵族的特权(言之有理即可),废除债务奴隶制,以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等,提高了平民的社会地位。(言之有理即可) (4分)(3)勇于废除“既得利益者”不合理的特权;注意斗争的策略,避免过分激化社会矛盾;以利益的重新分配培植新的改革支持者。(6分)33(1)理由:亚洲野蛮落后,欧洲文明先进。消极影响:日本不断对亚洲其他国家进行侵略。(答侵略朝鲜、发动侵华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亦可得分)(4分)理由:日本文字、政俗,与中国相似;日本改革己取得巨大成功。(4分)(2)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思想的传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