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古代中国的经济本资料收集整理了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德州市、聊城市、临沂市、泰安市、威海市、潍坊市、烟台市、济宁市等10个地级市xx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而成。1(xx济南高三(上)期末3)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结果导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不得已“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上述材料说明王莽A改制时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国有土地 B得到了无地农民的大力支持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最终重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2(xx济南高三(上)期末19)表格是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单位:百分率)。据此可以推知 A19世纪30年代之前,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B日本的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停滞状态C英国工业优势地位的确立主要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D康乾时代中国与欧洲的力量对比处于大体平衡状态3(xx济南高三(上)期末4)乾隆五年,大臣胡定上奏曰:“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农夫为之赁耕,每岁所入盈千万石。”上述现象对清代工商业的影响是A造成农民贫困市场狭小 B促使工商业向乡村渗透C扩大了手工业生产规模 D导致了工商业资金的流失4(xx德州高三(上)期末4)宋代大中祥符九年采纳广州知州的建议,“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搡香、异宝听赍赴阙。其余辇载重物,望令悉纳州帑,估值闻奏。非贡奉物,悉收其税算。”并且限制外国使团人数。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A.限制对外政治交往 B鼓励民间贸易 C减少朝贡贸易损耗 D实行海禁政策5(xx德州高三(上)期末7)下表是近代中国市场棉布、棉纱供应表。 此表反映出当时A进口棉布在中国滞销 B民族工商业发展缓慢C手工棉布占有较大市场份额 D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6.(xx聊城高三(上)期末5)十二铜表法第六表规定:“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该规定的实质是: ( )A一视同仁的基本原则 B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C习惯法影响巨大 D法律至上7.(xx聊城高三(上)期末21)汉代晁错论贵粟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8.(xx聊城高三(上)期末22)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说明了( )A.北宋造纸业发达 B.北宋印刷技术先进 C.金属货币数量不足 D.商业的高度发展9.(xx聊城高三(上)期末23)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造成了货币制度的变化 B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C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 D促进了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10. (xx济宁高三(上)期末3)公元前110年,西汉政府在全国推行均输法。据史记平准书集解:均输,“谓诸当所输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更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这表明西汉政府推行的均输法A保护小农经济 B打击了豪商大贾C增加了政府收入 D稳定了市场秩序11. (xx济宁高三(上)期末4)唐会要记载:“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如有犯者,科为勅罪,兼须重罚。”唐律疏议载:“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徙一年。”这反映出唐代A.律法内容十分严苛 B商业的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C.抑商制度已经废弛D仍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12(xx济宁高三(上)期末6)宋太宗曾“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五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宋统治者的这种做法A促进了南北作物品种的交流 B体现了政府以发展农业抑制商业的举措C标志着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D反映出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13(xx临沂高三(上)期末6)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 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14(xx临沂高三(上)期末9)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但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A各国税制的改革 B土地买卖的加剧C铁犁牛耕的推广 D井田制度的瓦解15(xx临沂高三(上)期末10) “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 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 C古今城市功能不同 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 16(xx临沂高三(上)期末12)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宋代成都“席帽行范氏,自先世贫而未仕则卖白龙丸,一日得官,止不复卖;城北郭氏卖豉亦然,皆不肯为市井商贾或举货营利之事”。这种现象A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B有利于商人地位的提高C打破了坊市的限制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7(xx青岛高三(上)期末2)春秋公羊传注疏载:“时(鲁)宣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贵族土地所有制得到巩固 B广大自耕农希望得到土地C土地私有权客观上被承认 D诸侯国国君失去民众信任18(xx泰安高三(上)期末12) “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是指A土地国有制 B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 D盐铁专卖政策19(xx泰安高三(上)期末13)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20(xx威海高三(上)期末6)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这种生产体现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 D因地制宜21(xx威海高三(上)期末7)宋太祖曾发布诏令:“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箧搜索。”宋 太宗诏曰:“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当税各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这表明宋时A政府税收主要来源于商业 B商业交易以货币结算C统治者注意保护商人的权益 D官商勾结严重22(xx威海高三(上)期末8) “明清之际,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导致材料中“碰撞”“转向”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黄宗羲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B理学思想日益走向僵化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加强 D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23(xx威海高三(上)期末9)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载,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都反映了A政府放开“海禁” B我国丝织业生产出现专业化趋势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 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24. (xx烟台高三(上)期末28)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 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人, 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主要说明A雇佣关系出现 B.家庭手工业发展 C.自然经济解体 D.重农抑商政策破产25(xx潍坊高三(上)期末1) “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A周天子与诸侯政治权利平等 B盟约是维系天子与诸侯关系的根本纽带C周初政体易于导致分裂割据 D周初政治状态的基础是分散的小农经济26(xx潍坊高三(上)期末5)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庄客”“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27(xx潍坊高三(上)期末6)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 B利益内耗 C管理僵化 D外部竞争28、(xx聊城高三(上)期末42)(20分)中国古代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 长期领先世界, 以此为基础形成历史悠久的中华农业文明。结合以下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 亿元)年份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材料四: 如图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1)生产工具变化导致生产方式的改变, 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上面材料一分析, 小农经济的产生有哪些条件?(4分) 铁犁牛耕的推广(或铁制农具与牛耕的推广)(2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分) (2)依据材料二, 指出近代经济结构有何特点。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4分)(2)特点: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1分) 近代工业出现, (1分)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1分)。原因: 工业文明冲击。 (1分) (3)据材料三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4分)(3)农业不断发展; (2分)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分) (4)从材料四图一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论, 有58的人认为: 总体来看是好的。结合你的理解, 说明这一评论的理由。(4分)(4)理由: 农民获得生产与经营的自主权, 提高生活水平。(4分) (5)在传统的农村社区, 农民们比较重视亲缘、地缘关系, 看重生活快乐、平安是福几乎是大家的共识。然而, 此次调查结果说明, 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从材料四图二中可以看出, 安徽农民价值观念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5)变化: 农民认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金钱。(2分)原因: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市场经济意识增强。(2分)29(xx济宁高三(上)期末31)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嘉靖癸卯进士阎绳芳镇河楼记中记载:山西祁县东南诸山,明正德(1506-1521)前“树木丛茂,民寡薪采,山之诸泉,汇而盘沱水虽六七月大雨时行,为木石户斤蕴,放流故道。终岁未见其徙且竭焉。以故由来远镇迄县北诸村,成浚支渠,溉田数千顷。祁以此丰富。嘉靖(1522-1566)初元,民风渐侈,竞为居室,南山之木采无虚岁,而土人且利,山之濯濯,垦以为田”,以致“天若暴雨,水为所碍,朝落于南山,而夕即达于平壤,延涨冲决,流无定所,屡徙于贾令(镇)南北,坏民田者不知其几千顷,淹庐舍者不知其几百区。沿河诸乡甚苦之。是以有秋者常少,而祁人之丰富减于前之什七矣”。 材料二 在解决严重污染环境的烟气问题上,英国议会也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早在1843年,议会就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63年,议会通过了第一个碱业法;1874年又颁布了第二个碱业法;1906年,又再一次颁布制碱法。与此同时,议会也通过了控制烟气污染的其他法律。由于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1953年议会通过了更为全面和系列的控制大气污染的大气清洁法。该法律规定,禁止排放黑烟,包括烟囱、汽车等;防止煤烟,对排放煤烟的设备,要安装除尘和除硫设备等。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与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嘉靖前后祁县地区自然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原因。(10分)变化:正德以前,森林茂盛并得到保护,水土保持较好,自然灾害较少;嘉靖之后,森林被过度砍伐,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6分)原因:农耕经济的影响;人们追求奢华和利益;滥伐森林,开山造田。(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指出英国出现严重烟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概 括指出英国治理环境污染所呈现出的特征。(12分)原因: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或答新能源的使用,如煤和石油的使用量大增,3分);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污染物的排放较为集中。(3分)特征:依法推进;先污染后法理;随着污染的严重,治污日趋系统全面;治理艰难,过程漫长。(6分,侨答三点即可) (3)据以上材料,归纳概括人类经济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原则。(3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环境保护和治理;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分)30(xx潍坊高三(上)期末27)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代中国城市,无论是都城还是州县所在地,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较少向乡村提供产品,广大乡村则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轨范内生存。国与野、都与鄙、城与乡之间,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乡关系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1)特点:政治上城市控制农村,经济上农村供应城市。(3分) 原因:城市是政治中心;农耕经济的需要。(3分)材料二 斯文登是英格兰西南部一座小城,19世纪初期因两条运河在此交汇而迅速崛起,19世纪中期因铁路枢纽而更加繁荣,是英国著名的“火车城”。到20世纪,斯文登的运河基本丧失航运作用,60年代英国最后一辆蒸汽机车在该城出厂后,铁路产业也沦为夕阳产业,市民纷纷远走他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振兴城市,市政府把斯文登按发展方向划分为7个重点区域,有高科技园区、大学城研发区、交通枢纽区、市中心商务区等,很快让斯文登焕发活力,21世纪,斯文登被英国媒体评为最具生命力的城市。(2)根据材料二,分析斯文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9分)(2)特征:第一阶段(19世纪初20世纪)国内交通枢纽和工业城市。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运河、铁路交通的发展。(3分) 特征:第二阶段(20世纪初80年代)交通枢纽地位和工业优势逐渐丧失。 原因:传统交通业的衰退,新兴工业的冲击,城市人口的减少。(3分) 特征: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今)发展科技、文化、商业等新兴产业。 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政府对城市的规划。(3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