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1承智班.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64532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1承智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1承智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1承智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1承智班一、选择题1唐代水部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央制定的水利法,其中规定:“著灌溉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听于上流势高之处,为斗门引取。”“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善,不得偏并。”这实质上表明唐代( )A. 重视上下游水资源的使用 B. 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C. 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 D. 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2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这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A. 奴婢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B. 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C. 儒学复兴影响均田法令 D. 人口增加政府田亩不足分配318世纪以前,初级工业化开始后,西方国家大宗产品供治与大宗原材枓需求逐步增加,但此时中国在与其贸易中往往居于顺差地位。这表明中国A. 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B. 农耕经济发达 C. 推行贸易保护政策 D. 主导世界市场4唐代水部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央制定的水利法,其中规定:“著灌溉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听于上流势高之处,为斗门引取。”“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善,不得偏并。”这实质上表明唐代( )A. 重视上下游水资源的使用 B. 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C. 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 D. 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5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本质上反映的是( )A. 农村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 国家推行了重商主义政策C. 农村经济结构已发生改变 D. 手工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6下面是把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从中反映的问题,你认为合理的是A. 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北宋时期农业生产受到削弱B. 赋税收入不断增加使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C. 非农业税的激增反映了北宋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D. 土地兼并严重直接导致了北宋时期农业税的变化7关于古代统治者“抑商”的理由,吕氏春秋上农中有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下列不属于材料观点的是A.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争夺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B.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会使得民众淡化乡土观念C.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管理人民的难度D.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将会冲击法律和道德体系8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9西汉末年,王莽篡权,进行土地改革,宣布恢复“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私人不得买卖土地。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九百亩,男丁不足八口,若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三年后,改革在一片反对声中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A受制于政权的非正统B损害了地主的切身利益C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D激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10清初,江西、江苏、福建等省,“佃田者不输租”已经“积以成习”,地主在出租土地时,往往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租约期满再行返还。这从侧面说明A人身依附关系减弱B佃农风险意识增强C江南小农经济衰退D清初土地兼并严重11盐铁论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剧,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由此可见“铸铁官营”的弊端在于A管理僵化,造成官吏腐败B价格昂贵,加重农民负担C产品低劣,影响农业生产D原料匮乏,市场供应不足12文献通考对古代农业生产有过如下一段描述:圩田、湖田多起于(北宋)政和以来大概今之田昔之水,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耕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这说明A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B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C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开发D宋代政和年间出现了较严重的水患灾害13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说明汉代A农民具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B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C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D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14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15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C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16下面是摘自柳斌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衰落原因分析中的中国古代粮食相关情况统计表。这表明 时期 粮食亩产 (公斤/亩年) 人均占有原粮 (公斤/人年) 劳动生产率 (公斤/劳动力年) 战国中晚期 1800 4605 16590 西汉末 1320 4965 17590 唐 1706 6280 22620 宋 1545 5795 20875 明 1730 5590 xx5 清中叶 1835 3140 11310 A封建社会人们生活改善不大 B明清之际耕地抛荒严重C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停滞 D唐朝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17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A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B导致了当时的积贫积弱C促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D促进了自耕农的增多18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19对下表的解读,正确的有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这时期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ABCD20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闰十二月诏:“诸路(应作道)州民户,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令农师与本乡里正村耆相度,且述土地所宜,及某家见有种子,某户见有缺丁(男),某人见有剩牛,然后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此诏的颁布A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B消除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D促使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二、综合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2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武则天之唐玄宗时,徒弟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极大破坏,这样就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脱离户籍到处流亡。安史之乱后,这一情况更加严重,实际上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按丁征收赋税的租庸调制也已无法执行下去。这种状况使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不分主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即算当地人一律上籍征税;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先“定税计钱”,再“折钱纳物”;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故称两税法);无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税;此外敛收者,以枉法论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德宗推行两税法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推行两税法的积极作用。参考答案DDBDC CADBA CBBDB AAADC21(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22(1)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执行;严重的财政危机。(6分)(2)积极作用:简化了税目和手续;扩大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从制度上杜绝了官吏从中作弊乱摊派的可能;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9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