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段考试卷2-高一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62439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段考试卷2-高一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段考试卷2-高一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段考试卷2-高一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段考试卷2-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二卷两部分,共8页,题,满分150分,考试限定时间150分钟.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百舸(g)廖廓(gu)颓圮(p)引吭高歌(hng).巷道(hng)悄然(qio)慰藉(j)屏息以待(bng).伺候(s)蛮横(hng)创伤(chung)退避三舍(sh).叱咤(zh)莅临(l)蓟北(j)夜缒而出(zhu)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寂寥隽永桀骜苍海桑田黯然屠戮光谍言简意骇作揖愀然装潢甘之如饴脉搏乘凉煎熬委屈求全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听他讲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泪而不能自已。C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县委县政府今年6月出台了“关于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召开了全县教育改革动员大会。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安全教育和管理。B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C。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 导的表彰。D先生侃侃而谈,他的音容笑貌虽然没什么变化,但眼角的皱纹似乎暗示着这些年的艰辛和不快。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xx多年的历史。.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 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D“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萧放中国的人文节日大多依托着一定的自然时序,在岁时节俗中,人们融入了较多的时季意识,因自然物候的变化,而兴起对社会人生的感怀。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秋季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座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日,宜晴。人家用赤豆饭祀灶。”(民国乌青镇志)灶神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晋人葛洪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重阳正值暮秋时节,处在寒露与霜降之间,此时在蒙古形成的冬季风开始自北南侵,气候明显转凉,寒风乍起,草木黄落,人们明显感受到了九月的秋寒,江苏常熟白茆等地农民将重阳视作寒气新到的节点,名为“重阳信”,即立秋后的第一个寒信;南京人有这样的俗谚:“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入室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登高野宴,是重阳节俗的中心内容。登高的原始意义在于逃避灾祸,重阳为何登高,登高何以能避祸,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重阳时节,天气初寒,人们不仅在肃杀秋风中感受到季节的冷暖变化,而且在夏冬时气的升降中,难于适应,人们容易感染时疾。这样,重阳时节在古代被视为危险的季节。在神秘的阴阳观念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九九重阳意味着阳数的极盛,凡事盛极必衰(在古人心目中,“大火”的隐没可能作如是想)。因此,九九重阳之日,有如五月五日是令人生畏的灾日。人们为了避开这一不吉之日,就采用了一种超乎寻常的行为,以出外登高野游的方式,脱离有可能发生灾祸的日常时空。在具有原始信仰的古人那里,由室内到室外的空间移动,即能禳解生存的危机,这种登高避祸的方式在古代节俗中常常出现,有人日登高、正月十五日登高等。登高习俗可能最初起源于平地居民,异于平川的高山,在原始居民观念中属于神奇之地,登临高处,意味着接近了天神,因此也就易于获得福佑;这种登高习俗后来随着文化的移动,播布全国.重阳登高大概萌芽于汉代,杜公瞻在荆楚岁时记注文中说:九月九日宴会,不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引证了一则传说,解释重阳登高习俗的起源。汝南人桓景跟随方士费长房游学。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降临,赶快通知家人缝制布囊,在布囊里装上茱萸,然后将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听信了费氏之言,举家登山。傍晚,桓景一家归来,见鸡犬牛羊全都暴死。费长房得之此事后说:“这些家畜已经代人受灾了。”吴均接着这个故事说,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6 下列对“重阳节”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千百年来,我国各地的重阳节俗是完全一致的,人们都要登高避祸,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吃重阳糕,祭祀灶神。B、 重阳节的习俗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内涵。C、 重阳节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它寄托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为眷恋生活的人们开辟了一片晴朗的天空。D、 重阳节起源于古人祭祀大火的仪式,人们祭祀大火星,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避免在节日更替的时节感染时疫。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汉代到梁代,每逢九月九日重阳节,男女老幼都要外出登高、饮酒、佩戴茱萸囊。B、 古人在大火星出现时要举行迎火仪式,在大火星退隐时要举行送行仪式,这体现了早期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C、 长江流域的人们把重阳节看成了寒气新到的节点,是寒暑交接的时间界标。D、 在古人的观念中,登高意味着接近天神,易于获得神的福佑,因此登高的习俗播布全国。8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这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B、 在农历即太阴历通行之前,曾流行过以大火星即心宿二的运行为依据的“火历”。C、 登高避忌的习俗在九月祭祀大火的仪式盛行的时候就已经在民间流行了。D、 根据民国年间的乌青镇志重阳祭灶习俗的记载可以推断,古代九月有用赤豆饭祭祀“大火”的习俗。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齐桓公求管仲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以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选自语文读本1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宥:原谅是以滨于死滨:通“濒”,接近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令:美好治国家不失其柄柄:把柄10 下列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 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樊於期乃前曰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11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君加惠于臣得复见将军于此桓公使请诸鲁投诸渤海之尾君若宥而反之倚柱而笑则其管夷吾乎吾其还也12下面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仲更有治国才华, 因而向齐桓公推荐了,表现了他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管夷吾有一次曾差一点暗杀了齐桓公,但齐桓公襟怀广阔,求贤若渴,不计前嫌,没有追究他的过错。施伯是鲁庄公的重要谋臣,他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坚决反对将管仲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鲁庄公虽有谋臣施伯为其出谋划策,但因为其自身目光短浅,最终还是将管夷吾给了齐桓公。管夷吾即历史上有名的管仲,他最终辅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第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译文:2臣之所以不若夷吾者五。译文:3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译文:14阅读下面诗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浪淘沙北戴河 作者: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注释】: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魏武、碣(ji)石:魏武帝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公元二零七年)北伐乌桓,路过碣石山。碣石山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汉朝时还在陆上,到六朝时已经沉到渤海里了。曹操登临碣石山,写了步出夏门行四首,第二首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1 上阙描绘了一幅什么的画面?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2 下阙主旨句是哪一句?表现了怎样的情感?3分15名篇名句默写8分1,问苍茫大地,?(2),不仁;,不知;以乱易整,不武。(3)“风萧萧兮易水寒,!”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4)大行不顾细谨,。如今,我为鱼肉,何辞为?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21分)牡丹的拒绝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 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想像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像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像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像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像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像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选自语文读本116.为什么说“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根据文意分条陈述理由。4分17. 这篇散文,作者从第几人称角度来抒写牡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四、五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18. 结合文章思考,牡丹拒绝的是什么?坚守的又是什么?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又应该拒绝什么,坚守什么? 7分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牡丹的拒绝”,即牡丹的权利,它有权拒绝自然界规定的花期,也有权拒绝好奇者的膜拜。文章题目透露了牡丹的个性信息。B这篇散文不但将洛阳牡丹人格化,而且将其“诗化”。作者藉以颂扬一种令人敬慕的品格,讴歌真率无邪的情致。C“花开花落二十日”,牡丹花期短暂,个性难现;而在漫长的“没有牡丹的日子里”牡丹才有个性。为此,作者提倡“拒绝”。 D“放浪形骸”,在文中属于成语翻新使用,没有贬义。它表现出牡丹在怒放时热情奔放的形象,符合所在段落的语境。E作者取材于真实的经历,但文章冲破“写真”的疆域,说传闻、引佳句,驰骋想象,清丽的文字中兼容了崇敬与鄙视。六、名著阅读4分20.大卫科波菲尔塑造了众多的正面和反面人物形象,各列举一个,并说说自己喜欢或憎恶的理由。七、语言表达15分21“一年一度秋风劲”,又是秋天,请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手法描写身边的秋景,不少于200字。八、作文50分22亲爱的同学们,当你步入高中时,你的学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你的人生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你的人生旅途中,一定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亲情的温馨,友情的甜蜜,相聚的欢乐,离别的惆怅品尝到了人生的各种味道,请以“的味道”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