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52128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l4分) 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号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他们儿时便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故事。但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和金鱼池;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的殿宇和院落的庙堂;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这个从童话和印地安人故事出发,继续摸索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那个从课本里第一篇描写星空的短文开始,走向开普勒或者爱因斯坦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这儿还根本未考虑世界上的书籍在不断地增多!不,每一个真正的读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和几百年,并为之欣悦无比,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书。我们每学会一种新的语言,都会增长新的体验而世界上的语言何其多啊!可就算一个读者不再学任何新的语言,甚至不再去接触他以前不知道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将他的阅读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使之更精、更深。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个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1、上文提到了但丁和莎士比亚,但丁的杰作有 ,莎士比亚的杰作有 。(2分)2、上文画横线语句中的“金钥匙”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1分),它的表达效果是(2分) 3、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在全文中不断地表明这样一个意思:只有通过研读世界文学,并且不追求任何目的,才能获得真正的修养。B、上面节选的这两段文字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C、作者把阅读分为两种类型来论述:一类是缺乏天赋的人(包括多数儿童)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类是少数人(少数儿童)成了真正的阅读者,他们在书籍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D、作者写自己重读亲和力的经历,是为了表明重读杰作常能带给我们更新、更深刻的认识。4、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能获得教养。请你举出一个具体例子来说说你自己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而获得教养的体会。(3分) 5、模仿名家名言再写一句关于读书的格言,并任选一条感言简要谈谈你的认识(50字左右)(4分)书是益友。“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书是阳光。“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莎士比亚)仿写句: 感 想: 二.阅读下文,完成69题(14分)永远的门邵宝健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郑若奎就在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服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尘,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才华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又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得空心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一扇画在墙上的门!(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6.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提示:仔细思考,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3分) 7.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你觉得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谁而言的?具体缺憾的又是什么?(提示:可分条逐一分析)(2分) 8.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结合内容对这条线索作简要介绍说明。(3分) 线索: 介绍说明: 9.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6分)A.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永远”,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来,也可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改造国民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B.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日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国民的封建意识依然存在,“尊重每一个个体”还没有最终实现,而一些“无恶意的侵犯”还在相当多的领域里产生着作用不仅仅是爱情。C.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普通的花店店员,一位是“缺乏才华”的影院美工。作者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意在表明地位卑微者也有爱的权利。通过与院内人们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关注小人物命运的创作观。D.一只透明的蓝色花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多次,与沉闷、凝滞的冷漠情调形成很大反差,它既象征着主人公纯洁、高尚的情感,也包孕了两个孤寂的人企望相通的微妙心理。E.一位文艺评论家说:“在一部戏剧中,如果我们看到一幕墙上挂着一支枪,就一定会在后面的剧情中听到这支枪响。”永远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便是这样一支“枪”。F.作者最后写人们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花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依然盛开。我们从作品中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无疑是潘姓女子迟到的表白。结局的这种潜在圆满,寄寓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祝福。 三、写出下列语句中空缺的上句或下句(5分)(任选5空)10、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 ,故能成其富。(韩非子大体)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这是林中的响箭, 是进军的第一步。(鲁迅:白莽作序) ,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问渠哪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四、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6分)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常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注】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11.(2分)词的上片,以 、 和枝头红杏三种物象,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春光好”。12.(2分)对“肯爱千金轻一笑”一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宁肯珍爱千金之财,轻蔑地对待瞬间欢笑。B我怎么能够吝啬千金,而不看重瞬间的欢乐一笑。.C.我愿意珍惜千金重宝,而不看重那些美人笑容。D.我不珍惜所谓千金之财,也轻视那些美人笑容。13.(2分)“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历来为方家称道。请你谈谈词中的闹字使你感受到了 和 的景象。五、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2分)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若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顾谓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于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平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选自刘蓉专注)浸淫:逐渐。窒:阻碍。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3分)(1)浸淫日广 ( )(2)贵乎慎始( )(3)既久,而遂安之。(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2)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16.请为本文拟一个简明扼要的标题。(2分) 17.短文一事一议,阐明观点,你对文中的观点持何态度,请联系现实作简要分析。(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9分)九 疑 山 图 记 (1)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2)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3)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表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4)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表:标记。18第(1)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19简析第(2)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 20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21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七、写作(40分)请以站在_ _的门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立意自定;(3)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l4分)1(2分)神曲 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2(1分)比喻 (2分)形象地写出字母和音节能让人们通过阅读看到一个美丽的崭新的世界(没有写出本体“字母和音节”最多得1分)3(2分)A(“只有通过,才能”、“不追求任何目的”两处有误)4(3分)略(例子1分,体会2分,所答必须与提高教养有关) 5(4分)略二、(l4分)6、(3分)答题要点:开篇的环境描写中,“古镇”、“古井”、“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普通的小杂院”“普通人家”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为的特定环境。环境描写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意对即可)答题要求:自然和社会环境特点(2分);作用(1分)。7、(2分)对潘雪娥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她失却了情感上的依托;对小院中的人们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他们对“郑、潘二人产生爱情”的盼望一下子落空了。答题要求:指出针对的双方(人们、郑潘二人),针对的双方怎么样,即“缺憾”的具体所指。8、(3分)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开始,人们热切盼望郑、潘二人能产生感情;接着,人们对二人的缺乏温情表示遗憾与同情;后来,人们为郑若奎的突然去世、也为郑潘二人永远无法结合而悲痛,同时对二人的行为表示敬意;最后,人们看到隔壁上的门,为郑潘二人暗中“私通”而倍感愤懑。 答题要求:应包括两个要点:“线索”是什么(1分);“线索”在文中如何体现的?(2分)9、(6分)答案:C F。三、(5分)(略)四、(6分)11.(2分)縠皱波纹 如烟绿杨 12.(2分) B 13.(2分) 满眼春光,繁花盛开。蜂飞蝶舞,生气盎然。五(l2分)14.(3分) 一天天地; 一开始就慎重;没多久。 15.(4分) (1) 你连一个房间都治理不好,还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吗?(2) 所以君子学习时,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要慎重的对待,培养良好的习惯。16.(2分)习惯论/慎始(合适即可)17.(3分)要点:应指明文中作者的观点(1分)。对作者观点可以赞成,也可反对。并联系现实作简要分析。言之有理即可。(2分)六(9分)18(2分)规模和得名缘由19(2分)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20(2分)C21(3分)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七、作文(4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