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II)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61953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II)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II)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II)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II)人教版教学要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本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落实文言字词知识。教学过程一、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本文的写作技巧1.检查背诵(可采用指名几位同学背诵或学生齐背诵的方式,先分段检查,然后到整篇背诵)2.初步赏析本文的写作技巧。从前两个课时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是一篇精彩的记言散文。文中人物烛之武在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奉君之命说退秦军。他那临危受命,不避艰险,为国解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他那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文章虽短,但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请同学们非常投入地齐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妙处所在。(齐读文章后,可给学生35分钟时间去体味、思考,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甲: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辞令描写很出色。学生乙:本文在谋篇布局上很严谨。学生丙:本文篇幅虽短,却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教师简析:同学们的回答都不错,虽各点一处,但的确体味到了本文的妙处。本文在写作特点上,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烛之武的巧舌如簧,言妙天下,被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仅短短125个字,却道出了五层意思,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其二,谋篇布局的确很严谨。文章虽短,但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句,既说明秦、郑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又为下文烛之武说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句既照应了上文“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又非常自然地过渡到“见秦伯”。全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其三,这篇课文的确波澜起伏,生动活泼,扣人心弦。首段,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空气十分紧张,而佚之狐的推荐,又使郑伯看到了希望,但烛之武的“退堂鼓”,则使郑国君臣感到脱离困境的渺茫。而后郑伯的自责,烛之武的临危受命,晋文公的隐忍大度,则使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大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再次齐读课文,进一步感悟、体味)二、检查课后习题完成情况,落实文言字词知识1.指名七位同学翻译课后第二题的七个句子,教师就重点词语加以解析。(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句是烛之武应答郑伯之言,伤感而无可奈何。“臣之壮也”应译为:我年轻时。“之”是结构助词,在此用在主语“臣”与谓语“壮”之间,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使“臣之壮也”变为一个主谓短语,充当了“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句的主语。“无能为也已”句应译为:做不成什么了。“也已”的“已”通“矣”,相当于“了”。(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是郑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之言,非常心平气和。“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是”在古代汉语中可作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寡人”则是古代诸侯对下的自称,唐以后,皇帝也自称为“寡人”。(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句则是烛之武以退为进之言,平缓而委婉。“敢以烦执事”应译为: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敢”在古汉语中可作副词,表示谦敬之意,可译为:“冒昧地”。(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句则点破了秦晋联盟的虚伪性。“焉”用在句首表疑问语气。“焉用亡郑以陪邻”应译为: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从利益上引诱秦伯,态度非常诚恳。“行李之往来”应译为:秦国使者往来。“行李”在现代汉语中指人们出行时所携带的铺盖,指物不指人,而古汉语中则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东道主”在文中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郑国在秦国东面,故有此说,而现代汉语中“东道主”则是请客的主人。如:“略尽东道之谊”或“做东”等。“共其乏困”中的“乏”古汉语中有行而无资之意。因而译为“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6)“夫晋,何厌之有”句则指责晋的贪得无厌。“夫”在此读“”,用在句首,表示议论解释的开始。“何厌之有”应译为:有什么满足的呢?是个典型的宾语前置句,“有”为动词,“何厌”则是动词“有”的宾语,“之”则是个助词,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此类型的句子,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碰到。2.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然后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义项。(指名六位同学依次解释“若、说、辞、鄙、微、之”六个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然后教师结合附加题作归纳整理)出示投影:(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若 (2)曾不若孀妻弱子(3)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教师简析:“若”在古汉语中:(1)可以作动词,当“好像”“比得上”讲。例如“山有小口,仿若有光”,“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曾不若孀妻弱子”。(2)可以作连词,表假设、转折。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若”就可译为“假如”,再如“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中的“若”则可译为“至于”,这句话的意思是:至于樊宗师的文章,那是纠正了当时一些人的毛病,又产生了另一些毛病。(3)可以作人称代词,指代“你”。例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出示投影:(1)是说也,人常疑之说 (2)说备使抚表众(3)捕蛇者说教师简析:“说”在古汉语中:(1)可以作名词,当“说法”“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讲。例如“是说也,人常疑之”,“是说也”应译为:这种说法。再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中的“说”都指的是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2)可以作动词,当“陈述”“劝说”讲,例如“及郡下,诸太守、说如此”的“说”为“陈述”之意,而“说备使抚表众”中的“说”为“劝说”之意,应读“”。(3)可以作形容词,同“悦”,当作“高兴”讲,例如“秦伯说,与郑人盟”。出示投影:(1)近者奉辞代罪辞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3)动以朝廷为辞教师简析:“辞”在古汉语中:(1)可以作动词,当作“推辞”“告别”“推托”讲,例如“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句中的“辞”为“推辞”,再如“停数日,辞去”句中的“辞”为“告别”,又如“不辞劳苦”句中的“辞”为“推托”。(2)可以作名词,当作“命令”“词赋(文学)”“借口(托词)”,例如“近者奉辞伐罪”句中的“辞”为“命令”之意,此句可译为:最近我奉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再如“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句中的“辞”为“文学”之意,此句可译为:都喜欢文学而以写赋出名。再如“动以朝廷为辞”句中的“辞”为“借口”之意,此句可译为:常常拿朝廷作借口。出示投影:(1)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鄙(2)先帝不以臣卑鄙教师简析:“鄙”在古汉语中:(1)可以作名词,当“边远的地方”“边境”讲,例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句中的“鄙”为“边远的地方”之意,又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句中的“鄙”为“边境”之意。(2)可以作形容词,当作“浅陋”“昏庸”讲,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句中的“鄙”为“浅陋”之意,再如“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句中的“鄙”为“昏庸”之意。出示投影:(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微 (2)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教师简析:“微”在古汉语中:(1)可以作副词,当“暗暗地”“稍微”“不”讲,例如“微闻鼠有作作索索”句中的“微”为“暗暗地”之意;又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句中的“微”为“稍微”之意;再如“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句中的“微”为“不”之意。此句话可译为:不只是赵国,诸侯中还有子孙继续当权的吗?(2)可以作连词,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中的“微”为“如果不是”之意;再如“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句中的“微”为“即使不是”之意。(3)可以作形容词,当作“微小”“含蓄不露”讲,例如“则名微而众寡”句中的“微”为“微小”之意;又如“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句中的“微”为“含蓄不露”之意。出示投影: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君将哀而生之乎之 (3)顷之,烟炎张天(4)慎之(5)宋何罪之有教师简析:“之”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高。(1)可以作代词,指代“他”“他们”“它”“自己”,例如“子犯请击之”句中的“之”则指代“他们(秦军)”;又如“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句中的“之”则指代“它(马)”;再如“君将哀而生之乎”句中的“之”则指代“我(自己)”。(2)可以作助词,有下列几种情况:A.当作“的”讲,例如“是寡人之过也”句中的“之”可译为“的”,这个句子可译为:这是我的过错。B.放在主谓结构中间,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宋何罪之有”。D.用在时间副词之后,若仅仅是补充音节的,例如“顷之,烟炎张天”;又如“慎之”。(3)可以作动词,当“到”“往”讲,例如“辍耕之垄上”。小结:从以上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疏理归纳可知:切实地掌握和理解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学们一定要重视文言词语的积累。三、针对文中难解的词句,学生质疑,教师解难(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解的词语画出,并提出来)学生提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应如何理解?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应译为: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学生提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的“军”在句子中该如何理解?明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的“军”原为名词,由于它后面带了宾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作“驻扎”讲,应译为:晋军驻所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这种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课文中的例子也不少。例如:“越国以鄙远”中的“鄙”“远”。“鄙”原为名词,当“边邑”讲,但在此句中根据语境应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而“远”原为形容词,但在此句中指郑国,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再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东”“封”均为词类活用。“东”原为方位名词,在此句中译为“向东”,名词作了状语。“封”原为名词“疆界”,在此句中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同学们可经过反复的翻译实践把握其规律。四、课堂练习出示投影: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4.京中有善口技者5.披坚执锐(请5位同学分别解释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学生回答后,教师简析)教师简析: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以上五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性都发生了变化:“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句中的“器”原本是名词,但在本句中带了宾语“之”,当作“器重”讲,活用为动词。“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句中的“箕畚”原为名词,但在本句中应译为“用箕畚”,充当了句子的状语,因此它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活用为副词。“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句中的“日”原为名词,但在句中应译为“天天地”,充当了句子的状语,它的词性同样发生了变化,活用为副词。“京中有善口技者”句中的“善”原为形容词,但在句中带了宾语,应译为“擅长”,所以词性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披坚执锐”句中的“坚”“锐”原为形容词,但在本句中应译为“坚固的盔甲”“锐利的兵器”,词性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以上各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同学们要认真把握其规律。五、课堂小结通过三个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文言文诵读的技巧,并对“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作了整理和归纳。本文波澜起伏的情节,繁简得当的详略处理,伏笔和照应等技巧的运用,都将有助于我们今后的写作。更重要的是,烛之武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将成为推动我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巨大动力。(学生齐读课文)六、布置作业1.巩固背诵课文的成果。2.借助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