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新课标 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45876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新课标 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新课标 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新课标 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新课标 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构成要素 (3)实践的特点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运用:(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二、【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讲授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 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那么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实践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性。实践的构成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们在行动之前就已有了明确的目的,并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记,这也是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所不同的。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讨论:盲目的实践是否存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实践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例题1】(单项)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理想,就要有使用实践的人。”这句话的含义是( C )A、思想不重要,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B、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思想C、思想变为现实需要人的实践 D、思想联系实践才能真正变为人的现实【例题2】(单项)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人造或人为的世界”的事实说明(A)A、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才有人类实践活动 D、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例题3】(单项)从“神一”到“神六”载人航天试验的过程中,直接参加的单位有近200个,涉及到的单位近4000家,参加试验的工程科技人员超过15万人。这说明(A )A、实践具有社会性特点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3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课堂探究:(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探究提示:(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2)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讨论:老者和农夫的对话。老者“不会耕地,怎样下田”。 农夫:“不让下田,怎会耕田”讨论:“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说明认识的来源可以多样。【哲理故事】唐代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他有一幅斗牛图,画得十分生动,被人们视为珍品。有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那出来晒,一个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藏主问他何故,他说:“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这幅画的牛尾巴翘得象根竖起来的棍,叫人不由得发笑。” 还中国画作者,到船厂去体验生活。他画了几幅有位当代的草图,征求工人意见,在其中的一幅画面上,一位工人正在冒雨焊接钢板,另一位工人为他打着雨伞。工人看后提出意见说:“雨伞的位置不对。应该一到前面,遮住电焊。我们打伞是要保证焊接质量,不是为了自己躲雨。你画得和我们的实际情况不一样。”这两位画家的失误说明,实践在认识的过程中何等重要,任何人的认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例题4】(单项)“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D)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例题5】(单项)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A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教材中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两句名言以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认识来源于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例题6】(单项)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身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这一观点( B )肯定认识来源于实践和书本 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承认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A、 B、 C、 D、 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栏目告诉我们两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例题7】(单项)温家宝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意思是(D)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书本知识比社会实践更重要C、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D、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例题8】(单项)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 A )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课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想一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探究提示: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此方面的古籍如周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例题9】(单项)“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例题10】(不定项)50年前,毛主席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思想,1995年5月,江泽民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xx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教兴国战略”,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说明了( AB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认识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例题11】(单项)随着信息技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C )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例题12】(单项)“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课堂探究:(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探究提示:(1)庄子在这里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找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非。 (2)是非是能够说清楚的,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判断是非的标准也看事,实际看实践的结果。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入探究是非或真理的标准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材此处引用的恩格斯、列宁的名言,也正阐述了这一道理。 教材“相关链接”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论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之所以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是真理,就是因为它经过了勒维烈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证明。这一栏目再次以实例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道理,同时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检验和证实一系列科学假说。【例题13】(单项)爱因斯坦说:“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灭。”这表明( A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B、人类永远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神或上帝永远是绝对真理的拥有者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例题14】(单项)对火星的种种猜测,只到今日终于有了结果。美国宇航局于2004年3月2日公布“机遇”号火星探测车对火星进行探测的详细资料,现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火星过去曾有丰富的水资源;这个红色星球上可能存在过生命。这段材料表明 (D )A、猜测都是符合规律的 、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客观是主观研究的对象与结果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课堂探究: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这位归国博士来到草原,就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变草原的面貌,造福于草原人民。这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教材引用毛泽东和陆游的名言论证了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 教材“相关链接”提供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应该表示为: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包括创新),这一公式从实践出发,又落脚于实践和创新,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 【例题15】(单项)“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 认识是实践的惟一来源D. 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例题16】(单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其中“探究性”学习正在成为教师与学生教和学的新理念。“学会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这句话强调的是(B )A、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D、思考是认识深化的推动力【例题17】(单项)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C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例题18】(不定项)下列成语或短句能够体现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有(AC)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D、活到老,学到老 19、(简答题1)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xx年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实践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考古实践的发展而深化,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深化了我们对阿房宫的历史状况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史料的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历史记载是基于当时条件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其正确与否要经受考古实践的检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有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对阿房宫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对阿房宫所进行的科学考察,推动了人们认识的发展。20、(简答题2)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而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当时却遭到批判从到年,十年里我国累积出生了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世纪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现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政策,表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