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时训练(含解析)鲁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26215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时训练(含解析)鲁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时训练(含解析)鲁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时训练(含解析)鲁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时训练(含解析)鲁教版必修3一、非标准下图是东汉时期的“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完成第12题。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A.采集与渔猎B.狩猎与耕作C.采矿与冶炼D.建坝与筑路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D.寻求人地协调解析:图中反映出人类在进行狩猎和耕作,在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人类中心论逐步得到发展,但还没有达到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主宰的程度。 答案:1.B2.C我国古代就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庄子齐物论)。据此完成第34题。3.“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A.环境决定论思想B.人类中心论思想C.人地对立论思想D.人地伙伴论思想4.下图示意的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应该出现在()。A.采猎文明时期B. 农业文明时期C. 工业文明时期D.后工业文明时期解析:这段古文的意思是说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关系,符合人地伙伴论思想。图中反映的信息是: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这个时期应该是后工业文明时期,即现代文明时期出现的。答案:3.D4.D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完成第56题。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6.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解析:第5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第6题,农业社会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答案:5.D6.B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第78题。7.维持这一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关键是()。A.提供水源的江河B.受村规、民约保护的森林C.哈尼族的村寨D.层层叠叠的梯田8.哈尼族人村寨的选址,主要目的是()。A.对外交通便利B.避免洪涝灾害C.获得清洁的水源D.观赏梯田美景解析:读图可知,森林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是维持这一生态系统的关键。村寨建在半山腰上,显然交通方面并非十分便利。认真获取图像信息,即可看出,其主要目的是获得清洁的水源。答案:7.B8.C下图为“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完成第910题。9.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A.B.C.D.10.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的伙伴关系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解析:第9题,考查人类在不同时期从事活动不同:采集时期以狩猎为主;农业文明时期以农业为主;工业时期以工业为主;后工业时期以技术为主。 第10题,阶段为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答案: 9.A10.D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第1113题。11.图中处所填内容应是()。A.改善环境质量B.人类与环境统一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物质资料生产1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13.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问题是()。A.控制人口规模B.转变发展模式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D.我们每个人积极参与解析:第11题,从图中的框图联系分析,C,A,D,B。第12题,A、B、C三项的表述都是片面的,人类应当尊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第13题,根据图分析,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控制人口规模。答案:11.A12.D13.A闻名中外的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千米处,四周为高耸如削的鸣沙山(由流沙堆积而成)。“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堪称奇观,但近几十年来,这一沙漠奇观水位不断降低,面临消失的危险。据此完成第1415题。14.月牙泉近年来水位降低的原因主要是()。A.全球气候变暖B.冰雪融水补给过少C.人为拦截地表水、抽取地下水D.沙漠扩张15.月牙泉的厄运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受理论影响()。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地伙伴论C.人类中心论D.“天人合一”思想解析:月牙泉地下水位下降主要是因为过度抽取地下水和人为拦截地表水导致地下水的补给减少,这反映了人类任意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后果,是人类中心论的体现。答案:14.C15.C16.读“洞庭湖变迁图”,完成下列各题。(1)乙图与甲图相比,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是“”人地关系思想的体现,后果是。(2)为什么要在洞庭湖周边地区设立大片蓄洪区?体现了哪种人地关系思想?解析:结合甲、乙两图洞庭湖区面积的变化分析出:迫于人口压力,洞庭湖区经历过多次大规模的围湖造田,致使湖泊面积大大减小。洞庭湖与长江相通,在调蓄长江洪水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湖面萎缩使水灾频繁,损失越来越大。反复的洪水灾难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洞庭湖的生态价值,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防灾兴利之本,所以设立蓄洪区进行分洪以减少洪灾。答案:(1)湖泊面积大大萎缩围湖造田人类中心论湖泊面积萎缩,调蓄洪水功能下降,洪水灾害频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洞庭湖萎缩,调蓄洪水功能下降,建立蓄洪区是为了调蓄长江洪水。人地伙伴论。17.阅读下面的一段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曾几何时,人类开山填海、围湖造田、在水源极缺的沙漠中植树造林等种种做法被视为“征服自然”的“雄伟壮举”。然而,这些做法留下了诸多恶果,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据报道,xx年,陕西省榆林市采煤和产油两项的环境代价达160多亿元,而当年的地方财政收入不到100亿元。目前,“生态修复”概念正步入公众视野,它是人类进一步认识自然、检讨自我的事后弥补行为。近年来,不少地方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措施,立足于生态的自然修复,以化解生态危机,给大自然提供一个“疗伤”的机会。(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人地关系思想?(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征服自然是人类中心论的论调,生态修复说明了人类对人地关系进行了反思,并采取措施协调人地关系,是尊重自然规律的表现。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第(2)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应围绕人地协调论的思想展开分析,或者说明人类中心论的危害也是可以的。答案:(1)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2)应了解、尊重自然规律,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科学、适度的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