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劝学》教案 鲁人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15841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6.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劝学》教案 鲁人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劝学》教案 鲁人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劝学》教案 鲁人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劝学教案 鲁人版必修1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深入理解文意。 3.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应持有的态度。过程与方法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重点难点词句。 3.学生翻译重点句段,师生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知识与技能】1.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2. 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3. 掌握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诵的方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重点难点词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三维目标【认知目标】1. 了解荀子的生平及学说思想。 2.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深入理解文意。 3. 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技能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让学生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情感目标】1.理解学习对个人人生的重要性。 2.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整体感知本文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全文共4段。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整体感知本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 和方法去学习。这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 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第2段,论述学习的 。说明人只有经过“博学”(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第4段,论述学习 和 。荀子认为“积”必须是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定要坚持不懈。【答案】态度 儒 学不可以已 意义 方法 态度整体感知初步预习课文后,谈谈对本文的整体认识。【提示】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文学常识走近作者简介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作品他“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评价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走近作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 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 、 ,是先秦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反对封建天命鬼神,肯定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 ”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不同意孟子的“ ”。他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仪”,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其著作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散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答案】战国 思想家 教育家 儒 朴素唯物 自然规律 制天命而用之 性善论走近作者请试着用颁奖词的形式谈谈你对荀子的认识。【提示】一生坎坷,却挡不住你通达的智慧;几遭冷漠,却不改初衷。你学识渊博,卓尔不群。你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更是当时“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有人说你是孔门嫡传,有人说你是儒门异端,有人说你是法家,有人说你是黄老思想家,有人说你是经师,有人说你是专制主义理论的祖师其实,你就是你。你的出现,标志着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代替了恣肆无端的天才人物,周密的思考代替了偏激的言论,推心置腹的出谋划策代替了逞快泄愤的冷嘲热讽,老成持重的带有明显世故气息的条分缕析代替了血气方刚的带有明显书生意气的挥斥方遒。你的理论和学说不但影响了我们的先辈,而且还在影响着我们,并将继续影响我们的后辈。你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富创新精神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写作背景荀子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写作背景荀子是 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 , ”,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 ”,提倡“ ”;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 ”。他特别强调 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他写 就是为了勉励人们通过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答案】战国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王道 礼义 性恶论 后天学习 劝学写作背景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试概括本文的写作背景。【提示】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通过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文体知识我国古代议论类散文,是指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 “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因此,议论性散文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语体风格。一般议论文属政论语体,要求以抽象思维为内核的“线状结构”的语言,它更强调清晰的理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议论性散文属文学语体,它用的是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片状结构”语言,它要通过具体的充满情感的描写,展现一幅幅画面,而且要把自己的观点蕴含其中。文体知识古代议论性散文我国古代议论性散文,不像西方那样作纯理性的甚至是数学式的逻辑推导,而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巧妙融合。说理的 、情感的 以及语言的 ,构成了我国古代议论性散文的特色,也是我国古代议论性散文重视形象思维的表现。形成这些特色是因为我国古代文学家都参与议论文的写作,而政治家、思想家本身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古代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 ,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鉴赏古代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 交融的艺术特点。【答案】形象性 独特性 生动性 哲理 情理文体知识请结合相关资料谈谈对古代议论性散文的认识。【提示】我国古代议论性散文,不像西方那样作纯理性的甚至是数学式的逻辑推导,而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巧妙融合。说理的形象性、情感的独特性以及语言的生动性,构成了我国古代议论性散文的特色,也是我国古代议论性散文重视形象思维的表现。形成这些特色的原因,是我国古代文学家都参与议论文的写作,而政治家、思想家本身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自主预习字音辨识掌握表格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字音辨识zhngrugo pcn xngy木直中绳槁暴参省须臾qiqkuq jn锲而不舍跂跬步骐骥驽马字音辨识1.识记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1)中绳(zhng) (2)以为轮(ru) (3)槁暴(go p)(4)参省(cn xng) (5)跬步(ku) (6)骐骥(q j)(7)驽马(n) (8)锲而不舍(qi) (9)金石可镂(lu)2.识记下列多音字的字音。(1)中 (2)暴(3)参 (4)省字音辨识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中绳( )(2)槁暴( ) (3)以为轮( )(4)金就砺则利( ) (5)须臾( )(6)靛青( ) (7)跂而望( ) (8)参省乎己( ) (9)跬步( ) (10)蓼蓝( ) (11)骐骥一跃( ) (12)生非异也( )(13)驽马( ) (14)蛟龙( ) (15)金石可镂( ) 【答案】(1)zhng (2)p (3)ru (4)l (5)y (6)dan (7)q (8)xng (9)ku (10)lio (11)j (12)xng (13)n (14) jio (15)lu 通假释义掌握下面表格中的通假字。通假字例句本字意义使之然也煣使弯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又再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性资质、禀赋通假释义掌握下列通假字。1.使之然也(“”通“煣”。)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3.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通假释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解释意义。1.以为轮 _通_,意义_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_通_,意义_ _通_,意义_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通_,意义_4.君子生非异也 _通_,意义_【答案】1.“”通“煣”,使弯曲 2.“有”通“又”;“暴”通“曝”3.“知”通“智”,智慧4.“生”通“性”,资质、禀赋古今异义掌握下面表格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例词例句古义今义用心用心一也因为心思,两个词。用,因为,介词;心,心思,名词。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博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博地学习知识、学识渊博爪牙蚓无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帮凶古今异义掌握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今意义。(1)金(2)博学(3)参(4)疾(5)假(6)爪牙(7)寄托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以为轮古义: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古义: 。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学问渊博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 。今义:把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5蚓无爪牙之利古义: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答案】 1.即“以(之)为”,把(它)做成 2.文中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3.广泛地学习 4.指容身、藏身 5.鸟兽的爪和牙齿文言实词掌握下面表格中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例词例句词义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到博闻强志见闻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用用心一也因,由又备经年裹物之用用途,用处兵精足用,英雄乐业物资财用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采用皇上欲大用康先生任用致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引,引来罗敷前致词:使君自有妇表达,传达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意态,情趣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尽,极生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蛟龙生焉生长,动词利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金就砺则利锐利,形容词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消失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君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佛印绝类弥勒极,尽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暴虽有槁暴p,晒暴殄天物糟蹋性情暴躁急躁备圣心备焉具备有备无患准备关怀备至详备,完全到位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给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强弓,有力的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强大,健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有多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强迫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远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文言实词掌握下列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1利2一3明4假5绝文言实词解释下列句子中文言实词的意义。假强绝利一明【答案】强绝利一 明词类活用掌握下面表格中词类活用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例词例句词义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用作状语,每天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泳高登高而招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善积善成德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上、下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词类活用掌握下列句子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1)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名词作状语,每天。)(4)登高而招(形容词作名词,高处。)(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作动词,游泳。)(7)积善成德(形容词作名词,善行。)(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词类活用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1名词作动词非能水也 2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使动用法木直中绳,以为轮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答案】游泳 每天 向上;向下 使弯曲 使走得快文言虚词掌握下列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而2焉3于4之文言虚词解释下列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而2焉3于4之【答案】1而2焉3于4之文言虚词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A相同,不同 B不同,相同C不同,不同 D相同,相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因为长句,歌以赠之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善假于物也 而寒于水D蚓无爪牙之利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解析】于:介词,从;介词,比。而: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答案】C2.【解析】A项“为”,动词,形成;动词,写作。B项“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然而。C项“于”,介词,对于;介词,比。D项“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动词,到。【答案】B文言句式掌握下面表格中文言句式的类型特点。特殊句式例句句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以(之)为轮省略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文言句式掌握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特点。(1)判断句冰,水为之。(判断句。句意是:冰是水凝结成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也”表判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也”表判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不能”后面省略了动词“跃”。)蟹六跪而二螯。(“蟹”后面省略了动词“有”。)以为轮。(“”后面省略了代词“之”。)(3)状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相当于“从”,状语后置,应为“于蓝取之”。)(4)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作定语后置。)文言句式写出下列句子的类型特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判断句+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句 判断句+状语后置语句翻译掌握下面重点语句的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冰是水所凝结成的,但比水更冷。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能看得见。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走得快,但是能使人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赋(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罢了。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因而人的智慧自然获得,圣人的思想就由此具备了。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刀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那么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却能吃泥土,向下却能饮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语句翻译将下列重点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1.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冰是水所凝结成的,但比水更冷。2.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3.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4.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能看得见。5.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走得快,但是能使人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6.君子的天赋(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罢了。7.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因而人的智慧自然获得,圣人的思想就由此具备了。8.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9.用刀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那么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10.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却能吃泥土,向下却能饮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语句翻译1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君子的性格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译:所以不积累半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远的地方。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D(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螃蟹)没有蛇和鳝鱼的洞就不能寄居托身,这是它用心浮躁啊。2.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于车马的人,不是脚长得利于行走,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禀赋与普通人比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1. 【解析】A项应为君子的禀赋与普通人比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B项应为所以不积累一小步,不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D项应为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答案】C 2. 【解析】不是脚长得利于行走不是脚走得快。【答案】B佳句吟咏吟诵下列重要句子。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3.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4.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5.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6.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佳句吟咏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 君子曰: 。荀子劝学2. 青,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荀子劝学3.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荀子劝学4. 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5.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6.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答案】1. 学不可以已 2. 取之于蓝,而寒于水3.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4.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善假于物也5. 故不积跬步 6. 金石可镂佳句吟咏赏析下列重要句子。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作者利用孔子的这句话,巧妙地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下面必须说明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学习应该怎样进行。引导读者继续阅读,探究学习不能停止的原因。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说明学习的目的是要做到“知明而行无过”,提高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行动少犯或不犯错误。为了说明这一点,在前面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进行了有利的论证。3.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是从“思”与“学”的关系这个角度,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强调“思”必须借助“学”;“终日”时间长,“须臾”时间短,在对比中说明了“学”的重要。4.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也暗含了君子与众人的比较。君子与众人“生非异也”,秉性、资质都是一样,但是为什么结果完全不同,君子成为了君子,众人还是众人呢?这是因为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借助学习来改造和提高自己的“思”,而众人则不能,所以“圣益圣,愚益愚”。情景素材文字素材诸子百家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步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但他们两人的主张也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荀子的人性论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改造,逐步获得与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仪,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文字素材荀子与孔子荀子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性,这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等儒家教育观点是一脉相承的,荀子以专题论文的形式,旁征博引,生动详尽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与语录体的论语是不同的。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并有所发展,成为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劝学主要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关于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讲得不多。这不仅是劝学的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这种缺憾是由于当时科学不发达,不为人们所重视造成的。并且,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来习惯走读书做官的道路,把科学技术当作是雕虫小技,旁门左道,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也应指出,劝学虽然没有正面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问题,但对我们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仍有很大的启发。“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些话是作比喻用的,但是客观上却说明了学习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力、战斗力。至于荀子讲学习需要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不仅对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适用,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同样适用。文字素材劝学中的成语一、青出于蓝荀子在劝学开篇说道:“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学习是不能停止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胜过老师。荀子第一篇文章就是劝学,说明荀子很看重学习,也说明学习是很重要的。二、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蓬草生在丛麻当中,不需要扶持就笔直了。说明社会环境对人习性的影响作用非常大,所以我们要像荀子所说的那样,“居必择乡,游必就士,防邪僻而进中正”,这样我们的品德修养才会越来越高。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就像雕刻金石一样,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成功。学习也要持续不懈,有毅力,才能有很大的成就。四、口耳之学荀子认为:君子之学,“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而小人之学,则是“入乎耳,出乎口”。我们应该效仿君子之学,学后牢牢地记在心里,并表现在行动上。而不是像小人,一耳进,一耳出,稍微懂得一点就四处卖弄。五、提纲挈领我们学习要抓住要领,就像抓住皮袄的领子,抖擞一下,毛就能顺理了。荀子所说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礼”字,礼法就是学习的宗旨,如果不抓住这个宗旨,而空谈诗书,则是徒劳的,就像以指测河、以戈舂黍、以锥飡壶一样。尊崇礼法,即使不能完全明白它的含义,也能成为一个“法士”;不尊崇礼法,即使能够明察善辩,也只能是一个“散儒”。图片素材荀子图片素材荀子介绍图图片素材荀子纪念邮票图片素材荀子一书图片素材劝学诗图片素材劝学宣传画图片素材荀子 劝学图片素材劝学名言图片素材劝学图图片素材劝学图文本探究要点探究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那么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提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同样着眼于品德的修养。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要点探究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荀子所说的“学不可以已”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提示】荀子把“学而时习之”改为“学不可以已”,且通过君子之口说出来,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抓住关键,解决了根本问题。就强调的程度来看,孔子虽然也“劝学”,但“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的根深蒂固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学习目的及其重要性的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认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这就在新的认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儒家“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要点探究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个观点的?【提示】本文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1)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证。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2)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证。作者用了六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的天赋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来帮助自己弥补不足,因而“学不可以已”。(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论证。作者用了十一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要点探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人的说法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提示】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要点探究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直木“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提示】“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直木“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这五个比喻论述了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即文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要点探究“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提示】这就更加强调“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说明通过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要点探究本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部分,可以分为几层?作者是如何通过正反设喻来论证的?【提示】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需要积累,是先正后反设喻论述的。如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又用“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从反面论述学习的重要性。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先反后正设喻论述的。作者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部条件的重要性,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后反设喻论述的。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然后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要想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要点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提示】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胜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重点突破数词的活用在劝学中“用心一也”中的数词“一”活用为形容词,译为“专一”。作为实词的数词在古汉语中有时也可以活用,只不过发生活用的现象比较少见。文言文中数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即用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统一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左传僖公十五年贰:二心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一:一次(2)数词用作形容词。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一:全、满(数作形容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劝学)一:专一(数作形容词)(3)数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一”看作名词:一座山。【牛刀小试】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辞令。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下面的句子中数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高祖以诸将不一B今其室十无一焉C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家有柳树,高百许尺【解析】A项,数词作动词,统一指挥;B项,数词作名词,十家,一家;C项,数词作动词,千变万化;D项,没有活用。【答案】D重点突破定语后置句一般情况,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则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句中的“利”“强”是后置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句中的中心词是“马”,后置定语是“千里”,标志性的词语是“之者”。(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4)中心词数量词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另外,辨识定语后置要注意两点: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的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牛刀小试】翻译下面的定语后置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 【答案】(但如果)离开蛇和鳝的洞穴,它就没有可以寄居存身的地方,(这是它)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啊。重点突破对比论证本文的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而且这些对比都隐含在一连串的比喻运用中。课文末段作了四组正反比照,通过对比论证,作者形象鲜明、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定义: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分类: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称为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称为纵向比较。写法指点:使用对比论证要紧扣论题,不能漫无目的;要明确对比点;要准确分析,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模棱两可。【牛刀小试】准确理解下面这段文字,在横线上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补写出一段文字。对于一个国家,更需要撑起这片道德的天空。中原三国鼎立,孙权有谋,曹操有才,刘备有德。然而在青史竹帛中,最为人称道,流芳百世的还是刘备的“德”。因为厚德,五虎大将甘于以死献命,蜀国百姓也甘于与之出生入死。 【答案】然而,我只叹,在今天的天空下,道德却出现了滑坡。从汶川地震的“范跑跑”事件到近期的“三鹿毒奶粉”事件,让原本光滑美丽的道德外衣已布满疤痕。正因为鄙德,让他们失去了良知,重现国民劣根。同在蓝天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看来我们确实要撑起道德这片蓝天。观点碰撞当今社会知识激增,学习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阶梯。有人认为荀子终生学习的观念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有人认为荀子的观念已经过时。大家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试谈谈各自的观点。观点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在知识爆炸的当代,终生学习是最明智的选择。如果固守于旧有的知识,哪怕过去的成就再大,过去的名誉地位再高,也会落后于时代。荀子终生学习的观念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观点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结果只会是落个一知半解,略知皮毛,不会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华之所在,从而也就不会有所成就。观点三:荀子在文中勉励人们学习,认为后天的学习能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这是按封建上层阶级的道德标准来要求的,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我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