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孔孟两章 教案 粤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02672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孔孟两章 教案 粤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孔孟两章 教案 粤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孔孟两章 教案 粤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孔孟两章 教案 粤教版必修4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投影胶片、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请大家详看课文注释。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熟读课文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朗读条件好的教师范读。(一遍) 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 进一步明确读音。 2.教师出示投影,以此检查读音掌握情况。 投影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 (zhun x) 虎兕(s)出于柙(xi) 社稷(j)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ng)矣 B 颛臾 (chun y) 虎兕(sh)出于柙(xi) 社稷(s)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ng)矣 C 颛臾 (zhun y) 虎兕(s)出于柙(xi) 社稷(j)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ng)矣 D 颛臾 (zhun y) 虎兕(sh)出于柙(ji) 社稷(s)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ng)矣 3.叫23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 4.分组朗读 5.全班齐读。6.要求学生各自结合课文注释朗读,大致疏通文意。 (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将自己结合注释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向本组同学提问,学生自行解决) 7.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并进行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 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义正词严 讨伐 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 理由 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无劝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教师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并背诵。 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做阅读训练,总结文言知识,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背诵。 抽查23名同学背诵。 二、阅读训练 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投影: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1:注释 北辰:北极星。 共:同“拱”,环抱,环绕。 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材料2:注释 道:引导。 格:亲近 归附之义。 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要求结合课文比较,进一步明确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三、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的情况。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来、安,使动用法 2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无乃尔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答案:恐怕该责备你吧! 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 是2. 例句 出处 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判断词,是 2.疾 例句 出处 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 扁鹊见蔡桓公 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 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 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史记孙膑传 妒忌 3.止 例句 出处 释义 陈力就列,不能止者 季氏将伐颛臾 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愚公移山 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只是、仅仅 4.见 例句 出处 释义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看见 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召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伐颛臾 拜见、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xin,出现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失街亭 见解、见识 5.过 例句 出处 释义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超过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过分、过于 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错误、过失(名)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责备 且尔言过矣 季氏将伐颛臾 错(形) 故尝与过宋将军 大铁椎传 拜访、访问 三、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因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四、布置作业 预习寡人之于国也 板书设计 季氏 第一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三条理由 将伐 孔子 颛臾 第二次对话:指出两位学生没有尽职尽责 爱国爱民 三次 目光深邃 对话 第三次对话: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的政治家 延伸阅读阅读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下列题目。 1孔子为什么笑子路?文章描写的孔子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2四位学生的性格各是什么? 3从中进一步体会论语通过记录言行,刻画人物神态和性格的语言特点。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二)论语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 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段,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警策,很有说服力。 背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由旧课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从初中课文论语六章任选两章背诵。 让学生将该课与本课 作比较,谈谈印象。 二、论语简介: 结合注释1。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其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篇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 三、孔子简介: 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背景: “三桓”范上: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与前517年与鲁昭公争权,迫使昭公逃亡。 诵读第一段: 注疏(可据所列条目提问,下同) A、“季氏将伐颛臾”指本章属议事体,开篇便说事。一句带过。“伐”,有旗鼓之谓。旗鼓有罪,而圫臾无罪,由此引出孔子的评论。 B、“见”(XIAN)指引见。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指“有事”,暗寓“伐”字。季氏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 D、“求,无乃尔是过与”指冉有为季氏聚敛,尤用事。“尔是过”即“过尔”。全句译为“这恐怕要责怪你吧”,课本注释误。 E、“以为东蒙主”指言圫臾乃先王封国,故不可伐。“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主,死人或神的牌位,引申为主祭人。蒙山在鲁之东,故曰东蒙。 F、“在邦域之中”指言不必伐。鲁封地七百里,颛臾在其中。 G、“社稷之臣”指言非季氏所当伐。“社稷”指公室即鲁国。 H、“何以伐为”指照应本段起句。“为”语助词,无义。“何以”即“以何”。 教师领诵一遍后,学生练习背诵;再领诵,然后检查背诵。 诵读第二段: 注疏: A、“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指冉有因孔子责备他,所以归咎于季氏。 B、“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指因冉有逃避责任,所以孔子引周任的话来教导他。意思是能制止季孙氏就要制止,不能制止就应该离开他。这说的是一般原则。 C、“危而不持”三句指再结合冉有的失职谈辅助者的责任。这是以瞽者之相为喻。当时季孙氏没有看到内部的严重危机而想伐颛臾,也正处在“危”和“颠”的边缘上,跟瞽者相差不多。这是对冉有的批评。 D、“虎兕”三句指虎兕在栏,何以能出?龟玉在匮,何以能毁?岂非典守者之过? 教师领诵,学生练习背诵,检查背诵。 小结:本段先述冉有求遁辞,再述夫子因势利导,指出“陈力就列”的原则,然后以瞽者之相和典守者之责为喻,严厉地批评了冉有的错误。 诵读第三段: 注疏要点: A、“冉有曰”言冉有说,伐颛臾的目的不过是为季氏子孙着想。这是托辞,是站在季氏的立场,借此来掩盖季氏夺取颛臾土地的野心。“固”,有的注本注为“城郭完坚兵利甲”。即此一句可以看出冉有已经参与策划伐颛臾一事。孔子独责冉有不是没有道理的。 B、“君子疾夫”一句如果改写成“舍其贪利之说,而更作他辞,是所疾也”,就比较好懂了。“舍曰欲之”,就是“不说自己想要得到什么”;而“而必为之辞”,就是“却一定要找一个借口”。这是孔子多冉有这种不诚实行为所作的严厉批评。以下转入说理。 C、“丘也闻”言因为要说正理,故用此语开头,以示亲切而庄重之意。 D、“有国有家者”指统治阶层,有国者指诸侯(即国君),有家者指卿大夫。 E、“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言各得其分则不患贫,和平团结则不患民少,上下相安则社稷不倾危。这说的是治国的一般原则,又是针对鲁国当时的特定背景说的。 F、“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指不能“修文德”而言。 划分“求!而在萧墙之内也”这段话的层次。 问:这段话的核心是哪几句?(“丘也闻则安之”) 用自己的话归纳这一层的要点?说说这一层跟下一层内容的关系?(先破后立) 第一层:批评冉有的托辞,指出“伐颛臾”是为了贪利,扩大季氏的势力范围。 第二层:提出“均”、“安”是治国的基本原则,“修文德”是对“远人”的基本政策。 第三层:指出仲由、季路相季氏违背了上述原则,并预言“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 教师领诵,学生练习背诵。 小结全文: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 教后感: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三) 一、 课题 季氏将伐颛臾 二、课时 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二、 课型 新授课 四、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育目标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 能力训练目标 思维的逻辑性 (三) 德育渗透目标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 要树立积极的姿态 ,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重点 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二) 难点 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 六、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 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 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 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n 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n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n (2) 分析课文第二段 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 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3)分析课文第三段 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可见,其政治主张是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提问5:请找出一个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语句。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附: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先王封国不可伐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邦城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孔子驳斥冉有 引周任之言 比喻论证 冉有非称职之臣 孔子再驳冉有: 实行礼治,以德服人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四)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一、积累词汇 二、掌握文言句式 三、背诵默写教学难点: 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人格 2、文言句式 教学设想: 1、多朗读,力求学生熟读成诵; 2、重要实词,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 3、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 4、迁移。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 2 课 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 (一)范读 (二)正音: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 (三)试读: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人物的语气。 (四)齐读: 三、精讲:穿插课堂巩固训练 (一)第一段:1、词语:伐、见、是、社稷、以为、与 2、句子: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3、内容:写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二)第二段:1、词语:过、止、颠、相、尔 2、句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内容:指出冉有季路没有尽辅佐之责。 (三)第三段:1、词语:固、疾、辞、患、国、家、来、安 2、句子: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既来之,则安之。 3、归纳三个成语: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4、内容:写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对鲁国现状的分析。 四、背诵:自由诵读,运用思路法背诵。 五、课后作业:整理虚词于、之、夫。 附:季氏将伐颛臾课堂巩固训练题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颛臾( )( )(2)社稷( )(3)何以伐为( ) (4)虎兕( )(5)椟( )(6)无乃尔是过与( ) (7)冉有( )(8)柙( )(9)固而近于费( ) 二、孔子,名_,字 _,_时代人。他是我国伟大的_家、_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言行,大量记载在 一书里。其特点是:词约义丰、言近旨远。 三、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中“见”意义不相同的是( )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C、风吹草低见牛羊 D、于是入朝见威王 E、见笑于大方之家 词义推导:见看见 四、选出“是”字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求,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词义推导:是:正直正确 五、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唯才是举 B、唯利是图 C、何以伐为? D、是地利不如人和 六、与“是谁之过与?”中“过”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 ) A、无乃尔是过与 B、闻过则喜 C、过故人庄 D、且尔言过矣 E、过犹不及 词义推导:过:走过、经过 七、与“不能者止”中“止”意义相同的是( ) A、笑而止之曰 B、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 C、止有剩骨 D、或百步而后止 词义推导:止:站住,不走了 八、与“颠而不扶”中的“颠”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颠扑不破 B、神魂颠倒 C、颠簸不堪 D、颠沛流离 词义推导: 颠 九、“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句式上讲是_句。 翻译: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十、与“固而近于费”中“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固若金汤 D、人固有一死 E、君子固穷 词义推导:坚固 十一、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疾”意思相同的是( ) A、积劳成疾 B、痛心疾首 C、疾风劲草 D、疾恶如仇 E、曾不能疾走 词义推导:病 十二、与“必为之辞”中“辞”意思相同的是( ) A、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B、朝辞白帝彩云间 C、(烛之武)辞曰 D、辞不达意 词义推导:辞 十三、与“不患贫而忠不安”中“患”意思不同的是( ) A、患得患失 B、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C、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D、后患无穷 词义推导:患:担心、发愁忧患、麻烦 十四、翻译: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十五、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同,相同 B、不同,不同 C、不同,相同 D、相同,不同 十六、指出出自文章 第三段的三个成语:_、_、_。 十七、延伸阅读: 侍 坐 子路、曾 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 后。曾皙 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附:论语选读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 爱众而新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木亏 也,于予 与何诛。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