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33741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基础巩固(16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潦:雨水大B无稽之言,剿袭之说 稽:根据C究其所以纷纶 究:探究D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豪:豪爽解析:选DD项,豪:豪迈。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上称帝喾,下道齐桓B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C马牛而襟裾D朱陆异同,干戈门户解析:选AA项,名词作状语,往上。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写序言;穿衣服;动干戈,攻击。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煤炭居十七C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D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选CC项,“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A项,行事:古义指“具体的历史事件”,今义指“做事”。B项,十七:古义指“十分之七”,今义指“十七”这个数字。D项,人事:古义指“社会现实”,今义指“人员的升迁任免等”。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目击之而身历之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其谁信之哉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A/B/C/D/解析:选A助词,的;代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默写下列名篇名句。(4分)(1)泪眼问花花不语,_。(2)有我之境,以我观物,_。(3)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4)衣带渐宽终不悔,_。答案:(1)乱红飞过秋千去(2)故物皆著我之色彩(3)昨夜西风凋碧树(4)为伊消得人憔悴二、阅读提升(57分)(一)课内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或问:事功气节,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曰: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未有不切于人事者切:切合B知春秋之将以经世 经:治理C而面目迥殊 殊:不同,差别D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 果:果敢解析:选DD项,果:果真。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B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C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D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解析:选C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首先从“天人性命之学”切入话题,以“不可以空言讲也”立论,由此展开全篇议论。B作者认为,肇自朱熹、陆九渊的学术之争,到后世愈演愈烈,实在是治学的桎梏,学术的荆棘。究其根本,还是空言鼎沸,不食人间烟火之故。C第二段中作者用三个排比句,连贯而下,再次叙述了史学的渊源及其意义。认为“史学之本于春秋”。D文章结尾一段,作者以一问一答的反问方式,通过对质疑的辩驳,进一步批判了“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风气,再次申明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解析:选DD项,作者以一问一答的设问方式。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5分)译文:_(2)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5分)译文:_答案:(1)我要把我的思想托付于空洞的理论,倒不如在叙述具体历史事件中体现出来深切明显啊。(2)是因为他们只是空话沸腾而不切合世事罢了。(二)课外阅读(38分)(全国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节选自明史傅珪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解析:选B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通读全文,大致了解内容,先从比较容易突破的地方下手,“左中允”是官职,“进左中允”就是提升为左中允的官职,显然“进左中允”不能破读,先排除C、D;再从语意和句子完整性上判断,“降珪修撰”指的是降旨让傅珪编修会典,与前面的“官”不能连读,再排除A。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解析:选A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A项,“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选项提到的“土地”“户籍”都不属于礼部职责范围,而应归户部掌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解析:选C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有误,原文有“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是说两京言官上奏章请留,但是皇上没有答应,这里不听的主语是皇上,不是傅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5分)译文:_(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5分)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权幸”,得帝王宠幸、有权势的人;“嫉”,痛恨。(2)“忠谠”,忠诚正直;“报”,回复,答复。答案:(1)极力奏陈当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5分。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5分。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9分)张士元震川文集有昆山本、常熟本,皆不全,且为后人所涂乙,颇改旧观。最后其曾孙庄出所藏钞本,商订于虞山而刻之。虽亦不免移篇改字之误然赖有此刻人始得见其大全。余生平颇嗜熙甫文,独病其集中间有应酬率易之作,不适于读也。因手录其尤可法者若干首,即用熙甫读史记之法读之,稍稍加评注焉。盖古今文章,自汉氏以来,至唐之韩、柳始备其格,至宋之欧、苏、曾、王乃尽其变。自宋迄元,代有作者,姚燧牧庵、虞集道园尤为一时之杰。明正德、嘉靖间,唐应德、王道思相切劘以古学,唐学眉山,王学南丰,皆大雅之才也。而其力抗欧、曾,气追班、马,如江、汉之发源于岷、嶓而滔滔不竭者,熙甫一人而已。余尤喜其叙事诸文,虽世俗琐事,皆古雅可观。江阴杨文定公尝言:“文章要得二南风度。”如熙甫真可谓得之矣。读之使人喜者忽以悲,悲者忽以喜,不自知其手舞足蹈而不能已也!与熙甫同时人,如王元美,方以诗震动天下,斥熙甫之文为庸,其后乃卒深服之,此岂苟然者哉?而今之剽窃补缀,肥皮厚肉,取青媲白,而自诩为工者,辄敢薄熙甫为不足学,又元美之徒所窃笑者已。是为序。注虞山: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切劘(m):切磋。眉山、南丰:眉山指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南丰是指南丰人曾巩。王元美:明代著名文人王士祯,字元美。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亦不免移篇改字之误然/赖有此刻/人始得/见其大全B虽亦不免移篇改字之误/然赖有此刻/人始得见其大全C虽亦不免/移篇改字之/误然赖有此刻/人始得见其大全D虽亦不免移篇改字之误/然赖有此刻人/始得见其大全解析:选B“然”表转折,此前应断开,排除A、C;“人”在句中作主语,排除D。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震川,归有光的别号。别号,简称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B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C正德、嘉靖,明代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月日的一种名号。D二南,诗经中的周南召南。是诗经国风中的两部分。解析:选C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1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的标题和正文中分别用归有光的号和字称呼他而不称其名,这表明了文钞的编者对归有光的尊重。B文章写到唐宋八大家的成就并提及王元美对归有光的散文的态度有变化,其目的都是突出归有光对散文的贡献。C在明代正德、嘉庆年间,唐应德、王道思都是文章大家,但力抗欧阳修、曾巩,气追班固、司马光的,只有归有光一人。D自古以来的序文,褒奖溢美之辞甚多,能像本文作者这样在充分肯定评价对象的基础上,又能客观指出其不足的,实属难得。解析:选CC项,“嘉庆”和原文不符,应为“嘉靖”;“司马光”应为“司马迁”。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余尤喜其叙事诸文,虽世俗琐事,皆古雅可观。(5分)译文:_(2)与熙甫同时人,如王元美,方以诗震动天下,斥熙甫之文为庸,其后乃卒深服之,此岂苟然者哉?(5分)译文:_答案:(1)我尤其喜欢他的叙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写的是世俗琐事,但都古朴清雅可观。(2)与熙甫同时代的人,如王元美,当时他以诗歌名震天下,斥责熙甫的文章平庸,后来他却又深深为之叹服,这难道是随随便便就出现的吗?三、语言运用(17分)18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5分)(1)以红楼梦为主语:_(2)以曹雪芹为主语:_答案:(1)曹雪芹创作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2)曹雪芹在他创作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老子:“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孟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1)老子的“无为”与孟子的“不为”含义相同吗?为什么?试简析。(2分)答:_(2)任选“无为”“不为”“有为”这三者之一,联系实际谈谈其现实意义。(140字左右,4分)答:_(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题目所给语句及对老子及孟子思想的理解可知 ,老子的“无为”是指顺应规律去做;而孟子的“不为”,则是指有选择地放弃不做。答案:二者含义不同。老子的“无为”,是指不刻意去做,不违背自然规律而妄为,即要顺应自然规律来做事。孟子的“不为”,是指有选择地放弃不做,这样才能够集中力量有所作为。(2分)(2)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对“无为”“不为”“有为”的含义进行理解,这是解题的关键。“无为”就是顺应规律,“不为”就是有选择地不做,“有为”就是有所作为。然后再结合其含义和现实进行分析。答案:关于“无为”:老子的“无为而治”告诉我们要懂得顺应自然规律,不刻意去做,不妄为。这一观点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指导意义。就政治层面来说,“无为”并不是指政府什么也不做,而是指政府要懂得顺应民意,不强行干预,让人民自己去发挥创造性。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是指我们应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过分索取,不恣意妄为,这样才能可持续地、稳定地发展社会经济。“无为而治”对我们当下的官员也提出了要求:与民休息,宽容大度;顺乎自然,恪守天道。(要符合“无为”的含义,联系实际,角度任选,言之成理即可)关于“不为”:孟子说的“不为”是指有选择地放弃不做。在今天的社会,我们当根据社会公德良俗、根据法律条文、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有所不为,不做不合法的事,不做有违良心道德的事。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在考虑自己并未得到的东西和不切实际的目标,进而采用不正当手段达到欲望的短暂满足,由此给自身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这正是因为不懂得“不为”。从另一方面来说,人的精力有限而人生苦短,凡能成大事者,皆贵在对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之人。所以,我们一定要舍弃一些不该做的事,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为。(要符合“不为”的含义,联系实际,角度任选,言之成理即可)关于“有为”:孟子说的“有为”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人生在世,我们当积极进取,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成就自我,成就事业。如果不怀抱“有为”的思想,我们的人生就可能失去目标,失去方向,碌碌无为,不留下一丝痕迹。“有为”激励我们在困难与失败面前懂得坚守、积极寻找出路,最终一步步走向成功。“有为”而不恣意妄为,我们要始终把自己“有为”的人生目标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成就自己,进而有利于他人、社会。(要符合“有为”的含义,联系实际,角度任选,言之成理即可)(该题视分析的准确、深刻,表达的精练、流畅酌情给分)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1)阅读上面两段文字,概括出孔子和孟子对待百姓的基本观点。(3分)答:_(2)请简要评析孔子与孟子对待百姓的基本观点。(3分)答:_答案:(1)孔子:取信于民。孟子:与民同乐。(2)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粮食、军备和诚信;其中,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孟子认为,如果要统一天下,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使国家昌盛、百姓安乐。两种观点各有侧重,但都认为应尊重人民群众,应相信并依靠人民群众,这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四、写作表达(60分)21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根据尹正义作品改编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材料为一幅漫画。画中有四棵大树,四棵大树分别写着儒林外史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树上枝叶稀疏,只长着几片树叶,每棵大树分别有一片叶子,上面写着“营销学”“管理学”“公关学”“策略学”。结合漫画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漫画的整体内容可表述如下:四棵代表着古典文学经典名著的大树长出了“营销学”“管理学”“公关学”“策略学”等一些与众不同的枝叶。本幅漫画,考生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可有不同的立意。角度一:对古典文学名著的解读有个性化的认识,儒林外史看到“营销学”,西游记看出“管理学”,红楼梦里有“公关学”,三国演义里学习“策略学”,等等。即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作品里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收获。角度二:古典文学名著博大精深,本身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营养。即使是在新时期,也可以从多个方面给当代人提供借鉴,产生新的实用价值。考生可据此立意,谈古典文学名著的实用价值问题。角度三:对古典文学名著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范畴,可以进行学科的跨界和贯通,体现出名著解读的新思维和新角度,让名著在新时期产生新的价值。考生可据此立意,谈如何利用新思维,从新角度出发重新解读古典文学名著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