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21432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一、整体把握1应如何正确鉴赏本文深刻的内涵?点读鉴赏本文应从两个层面入手。第一层面: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第二层面:(1)关于写作缘起,思路分两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先说为纪念死者,再说为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理清这两部分的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为什么我们的民族沦为“衰亡民族”,为什么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够维持?鲁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国庸人太多。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过两星期,一切就淡漠了。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那种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国民的灵魂,唤醒民众。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话,也就是思路在前两节为什么围绕这一点展开。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段政府诬指为“暴徒”的遇害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于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2)关于烈士事迹,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进一步探究第35节之间的联系,理解就能深入一步。第3节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这样一个热血青年“欣然前往”去请愿是很自然的。第4节中提到的所谓的“受人利用”,就不值一驳,只能使人对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悲、憎恶、鄙弃。作者写刘和珍的斗争,又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值一驳,而且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5节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3)关于惨案的意义。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表肯定,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催人改进斗争方式 。理清这两部分思路,我们就能体会到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颂扬,也不否定一切,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地位的现实出发, 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他在1926年就提出“血战”的思想,即暴力革命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确实是远见卓识。思想从写否定的一面又转向写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鲁迅探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概括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这跟第3、5节的思路也是相联系的。鲁迅对于中国女性的认识,随着妇女的解放,不断为事实所证明。二、细部探微2文章第一句为什么不写成“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而写成“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点拨这样写表明了作者对屠杀爱国青年的当局的无比愤慨和讽刺。“中华民国”应是人民民主的国家,而人民却在“中华民国”的“执政府”门前遭到血腥的屠杀,那么,这个“国家”还存在吗?如果存在,它是“民国”吗?它只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理人而已。3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的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点拨刘和珍作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作者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侧面表明请愿群众的身份、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所谓“暴徒”“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历历在目,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写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4作者两次提及“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为什么又说“我说不出话”呢?点拨鲁迅是一位具有强烈正义感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三一八”事件发生后,他自觉有责任去揭露事件的真相,悼念烈士,鞭挞凶残的杀人者及无耻文人,并且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使“苟活者”看到“微茫的希望”,激励“真的猛士”奋然前行,自然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因为“三一八”事件的发生出人意料,他为刘和珍等人惨遭虐杀感到悲痛欲绝,“出离愤怒”;同时,他也深知在当时“非人间”的社会里是无法用语言来分辨是非曲直的,所以“无话可说”。“无话可说”正是对反动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愤怒控诉。5理触本文重点句子的内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试鉴赏这些句子在文中的含意。(1)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点拨“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2)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点拨写刘和珍的微笑意在强调她的善良可爱,以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这就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体会出作者的悲愤之情,明确作者意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3)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点拨根据上文,沉默的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两个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4)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点拨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点拨这一段有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总之,这段话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对于将来的影响,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6刘和珍的形象既模糊又清楚,根据具体内容概括刘和珍的形象。点拨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我们可以从这些具体的事件中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能够不为反抗”。不屈于势力,反抗校长富有斗争精神。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爱国的热血青年。一、中心主旨本文通过对刘和珍的沉痛悼念,深刻地揭露并愤怒地斥责了反动派的凶残和御用文人的下劣;热烈地颂扬了爱国青年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并热情地激励革命者更加有力地战斗,更加奋勇地前进。二、写作特色1多种表述,融为一体。本文采用了叙述、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叙事简练,清楚地写出了刘和珍思想性格的特点和壮烈牺牲的情景;议论深刻,有力地揭露出反动派的反动本质,总结了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抒情强烈,颂扬了烈士的崇高精神,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悲愤之情。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交错,融于一体,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2运用警句,加深内涵。例如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一句话,启示人们要不畏艰险,敢于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勇敢战斗。又如,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生动贴切地化抽象为具体,指出徒手请愿只能招致无谓的牺牲。告诫人们一定要以暴力革命来代替请愿这一类的斗争方式。这里寄寓了鲁迅沉痛的珍惜之情和谆谆教诲之意。警策的语言具有凝练性、概括性和含蓄性,意味深长,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启发人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语言精警,富有思想含量,感情充沛。三、结构图解(45分钟,9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寥落(lio)黯然(n)攒射(cun) 喋血(di)B浸渍(z) 噩耗()不惮(dn) 立仆(p)C菲薄(fi) 踌躇(chu ch)血痕(hn) 赁屋(ln)D长歌当哭(dn) 殒身不恤(x)桀骜(o) 尸骸(hi)答案B解析A项“寥”读“lio”;C项“赁”读“ln”;D项“骜”读“o”。2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_。我已经出离_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_;以我的最大_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_。A悲愤愤恨悲痛哀痛痛苦B悲哀愤恨悲凉痛苦苦痛C悲哀愤怒悲凉哀痛苦痛D悲愤愤怒悲痛苦痛痛苦答案C解析从课文中的语意和情感角度体会区别可知。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B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入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C“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虽已7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万古。Dxx年的一场8.0级的强烈地震以挟山超海之势突袭四川汶川。答案C解析C项“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多形容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A项“长歌当哭”指以写文章来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此处使用“长歌当哭”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B项“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用于此处形容清正廉洁的王安石,感情色彩不当。D项“挟山超海”指挟着泰山跨越北海,比喻难以做到的事。与句意不符。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备战奥运会的所有运动员们都知道一场比赛的输赢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面子,而是关系到祖国的荣誉。B他是火箭队的铁杆球迷,在火箭队还没有开始夺得22连胜之前,他就向我们预言这支球队在本赛季的良好前景。C包括藏族在内的所有民族都有权利分享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那种要求某个地区或某些人群谢绝现代文明,永远保持贫困“原生态”是不符合道义的。D在西安,有比北京天坛更古老、更有历史价值的天坛,但是它处在一个破旧的院落中,很少被人注意。答案D解析A项“不仅仅,而是”不搭配;B项“还没有开始之前”错误,应该为“开始之前”;C项“那种要求某个地区或某些人群谢绝现代文明,永远保持贫困原生态是不符合道义的”,主语残缺。二、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文,完成58题。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5作者用“煤的形成”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反映了怎样的观点?(4分)答案人民在为正义而斗争的过程中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取得一点成果。这里也包含着对以往斗争和斗争方式是否正确的思考。6根据文章的思路,指出下列短语所指的内容。(6分)(1)“无恶意的闲人”指哪些人?(2)“有恶意的闲人”指哪些人?答案(1)庸俗的小市民。(2)走狗文人如陈西滢之流。7作者对”徒手请愿”赞同吗?为什么?(结合原文回答)(4分)答案作者对“徒手请愿”是不赞同的。作者明确指出,“三一八”徒手请愿,死伤的爱国学生“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而“街市依旧太平”,正反映出“请愿”“流血”并没有震撼卖国政府和唤醒民众。8讲讲作者在文中引用陶潜的诗的意图。(4分)答案作者引用挽歌诗句的意图:刘和珍等青年的殉难虽没有在广大民众中引起反响,但她们死得其所,其殒身不恤的精神将与巍巍高山同在。三、课堂延伸(26分)阅读下文,完成913题。忆刘半农君鲁迅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她”字和“他”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的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八月一日(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xx年版)注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指刘半农于1933年至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9在“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4分)答案“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以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10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6分)答案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11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4分)答案刘半农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了“老实话”,又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五四”退潮以后,刘半农思想发生变化,这是两人疏远的最根本的原因。12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6分)答案“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的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13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6分)(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3)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答案示例:(1)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文章既表现了刘半农“五四”时期的战士形象,也表现了他在“五四”退潮后的落伍与保守;既表现了刘半农的活泼、勇敢、忠厚、易于亲近等优良品质,也表现了刘半农的浅、草率、无谋等不足。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如抓住刘半农活泼、勇敢、忠厚等性格特点,选用“答王敬轩的双信”“要来看我”等有代表性的事件来描写人物。通过刘半农在“五四”时期与“五四”退潮以后的不同表现,鲁迅与“那些人们”对于刘半农的“浅”的不同看法等,在对比中表现人物。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人物。如用“武库”作比,以陈独秀、胡适之有“武库”,来衬托刘半农的无“武库”,突出其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2)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主要是比喻和衬托等。比喻。文中运用了“武库”“清溪”“烂泥的深渊”以及“陷沙鬼”等多种比喻。衬托。如以“剪下辫子”衬托刘半农的“答王敬轩的双信”等,突出他在“五四”时期“很打了几次大仗”。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文中的“武库”既是比喻,又是衬托。“清溪”与“烂泥的深渊”,两者既是比喻,又构成对比。(3)本文的结构特征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文章中多处出现了表示时间的词或短语,时间线索十分明显。在叙述中,文章紧紧扣住作者“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的思想感情来选取材料,组织内容。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如文章的标题是“忆刘半农君”,文章第一段“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紧扣标题;接下一段,“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又与上段紧密衔接起来。以后各段,大都如此。全文在形式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而自然。前后呼应。本文末段与开头相呼应,各个部分在内容上也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活泼、勇敢,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并在结尾呼应。前面谈到刘半农的“浅”,后面则指出,作为战士,刘半农即使“浅”,“却于中国更为有益”,等等。解析本题要在充分理解并读懂全文的基础上选取某个角度进行分析与概括,并且要达到鉴赏的要求。解答时要正确理解忆刘半农君的主旨与内容,抓住作者在写作本文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结构特征等等。在答题时要能抓住要害,一语破的,并且要注意中心突出,层次清楚,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四、语言运用(14分)142008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2周年纪念日。如果当时让你组织一场纪念活动,请你选择一个角度,为此活动拟写一则主题词。(4分)答案纪念不只是缅怀,更多的是要继承,继承不只是吸收,更多的是要创新。解析解答此题需注意必须切合纪念日的氛围,其次是明确纪念的目的和意义,还要注意尽量使用整句来写。15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_(2)鲁迅侧重的是:_(3)歌德侧重的是:_答案(1)要注重积累材料。(2)积累要长期坚持。(3)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第(1)问,要求归纳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句谈“搜集材料”,句谈“积累材料”,句谈“收集卡片”,也是收集材料,概括为“要注意积累材料”。第(2)问,注意抓取关键词“连续搜集”“积之十年”“总可以”,鲁迅侧重的是要长期坚持积累。第(3)问,注意抓取关键词“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价值也愈高”“纯金”,歌德侧重的是积累的材料要有价值。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揣摩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的中心,然后综合作答。16灾难来临的那一刻,一个又一个教师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4个学生;苟晓超老师将学生“藏”进自己怀中;吴忠红老师生死关头冲上危楼他们的生命在这一刻定格,他们的精神感动你我。让我们为这些可爱的教师立一座碑,不仅镌刻上他们的名字,雕塑他们的形象,而且为他们深情撰写碑文。(30字以内)(4分)我撰写的碑文:_答案大难见证大爱,师魂永驻人间(或:倒下的是身躯,挺起的是脊梁,撑起的是天空,屹立的是师魂)五、随堂练笔(20分)17刘和珍作为北京女师大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在国家危亡时刻毅然挺身而出,投身到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中,代表了旧中国大学生的形象。而21世纪很多的大学生却不思进取,终日流连于网吧,追求高消费和另类生活方式,淡薄了甚至忘记了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的精神。下面请结合文章和现实,谈一谈你的看法和观点,字数不超过400字。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