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复习专项训练-诗歌鉴赏.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10650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复习专项训练-诗歌鉴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复习专项训练-诗歌鉴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复习专项训练-诗歌鉴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复习专项训练-诗歌鉴赏全国一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解析 12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答出对偶,给1分;能答出对偶具体情况的,给2分;共3分。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答出全诗是写春行所见之景、一句一景的,给1分;答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之意的,给2分;答出诗中透出伤春、凄凉之情的,给2分;共5分。鉴赏 春行即兴 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宜阳,县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即唐代福昌县城。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座落在这里。境内女几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有兰香神女庙,山中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它年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墨客、游人前来观赏。然而,在安史之乱中,这里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在,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苍松,无处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且莫说那些,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啊!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全国二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答: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答: 解析 12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的一种孤寂心情。(4分)能分析出抱膝所表现的神态的,给1分;能写出伴字在诗中所起作用并分析的,给2分;能写出孤寂心情的给1分。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3分)能写出想象之意的,给1分;能具体描绘出想象画面的,给2分。诗的语言质朴无华。(1分)鉴赏 邯郸冬至夜思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的第一句表明客中逢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而作者却在邯郸的客店里,这个佳节,将怎样过法呢?第二句,就写他在客店里过节。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每一个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宋人范希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议论并不确切。二者各有独到之处,正不必抑此扬彼。此诗的佳处,正在于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全国三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雨后池上 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解析 12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鉴赏 雨后池上 刘攽(b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这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等物象来看,显然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人以清美的艺术享受。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平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也许会觉得它过于平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不仅能使人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平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人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民,与前二句相比,自然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 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本是约句的一般造 法(见唐音癸签卷三引杨仲弘语)。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相同点:不同点:解析 12(7分)D 漏声断中的断,是断绝的意思。C 铁骑无声望似水描写出铁骑奔腾如水奔泻的浩大气势,是动态的描写。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鉴赏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陆游有大量抒发爱国主义激情的记梦诗,在词作里也有。这首夜游宫,主题就是这样。师伯浑是陆游认为很有本事的人,是在四川交上的新朋友,够得上说是同心同调,所以把这首记梦词寄给他看。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是什么地方;然后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这样莽苍雄伟的关河如今落在谁的手里呢?那就不忍说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冷落的环境,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自许封侯万里之外的信心,是何等执着。人老而心不死,自己虽然离开南郑前线回到后方,可是始终不忘要继续参加抗战工作。有谁知三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梦境和实感,上下片呵成一气,有机地联系着,使五十七字的中调,具有壮阔的境界和教育人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内涵。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望庐山瀑布李 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徐 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注谪仙:李白。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解析 (四)14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15(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了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16同意。要点:李诗更为神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诗歌鉴赏参考资料:】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庐山瀑布是一首七绝。这两句是说,庐山瀑布从古到今奔流不息,如一匹白练悬空而下。这条白练,把青翠的山峰截然分开,界限十分分明。诗句虽不能与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句媲美,然刻画瀑布之状颇工,亦不失为咏庐山瀑布之佳句。但场景虽不小,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摘自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诗精选,有改动)天津卷 1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次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解析 16望字起到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古代诗歌鉴赏材料: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燕云:宋代曾设置燕山府路及云中府路,包括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地区,简称燕云。燕云后来是元都城所在地。东南:一本作东西。四百州:指南宋统治下府、州、军一级行政区域。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军州;南宋以后,失去北方土地,减去一半为四百军州。此处四百州即指南宋统治下的区域,是约数而非实数。南宋灭亡以后,诗人作为元军的俘虏之一,和宫女们离开临安,坐船北上的途中,想到自己是被押送到燕山一带去的,燕山原是唐朝的土地,五代时的石敬瑭,曾经把燕云十六州出卖给契丹,北宋末年虽一度收复,后来被女真占领,燕山府就成为金朝的政治中心,如今又成了元朝的政治中心。诗人北望燕云,顿生茫茫之感,此次北去,前程渺渺,未知来日如何。眼前江水东流,仍然是悠悠不断,象征南宋的国运一去不复返了。放眼望去,夕阳下,只剩一片寒鸦,而寒鸦飞过的空间一望无际,这辽阔的空间,不正是南宋统治下的四百州吗?四百州的军民是不是还在继续反抗呢?诗人的双目,望断了四百州,望断了四百州的土地和人民,感情是十分沉痛的。四句诗只写了一个望字,向北边望着自己将要被押送前往的燕云,不知命运如何。向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江水悠悠,无力挽回颓势;向整个东南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这依恋之情,不是诗人个人的,而是全部俘虏的。重庆卷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答:。(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解析 15 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古代诗歌鉴赏资料: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抑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辽宁卷 1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宋王安石 宋方惟深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解析 17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可以有三种答案: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古代诗歌鉴赏材料: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王安石集中以江宁夹口为题的七绝有两组,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二组中的第三首。夹,在左右曰夹。夹口应在沿江口左右一带。诗人南来北往,途经此处,在纵览风光的同时,心头不由泛起千丝愁绪,形于笔端。根据同一组诗中所写,王安石此次途经,时间是在秋季,船自中午行到晚上,在江口停泊。落帆之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舱里一灯荧荧,窗外夜色茫茫。这里的江面特别宽阔,波光浩渺,月轮孤悬。在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一切都披上了一层轻纱,罩着淡淡的哀愁。江上景物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在诗人的意念之中,此时此刻,最突出的感受应该是一个静字,虽然诗里没有明白写出。尽管岸边芦花瑟瑟,江上浪涛澎湃,但这一切都不在诗人的注意之中。因此,给读者的感受仍然是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关门的咿哑声打破了江边的寂静,诗人的目光又转向岸上。王安石多次来往此地,当然知道附近有家小店,只是在朦胧月色中,周围景物显得有些异样和陌生,才迟迟没有辨认出来。而无灯又说明了小店主人的孤贫。这一句的描写,已由静态转为动态。首句境界空旷、岑寂,次句描写细致入微。两句都是写景,诗人的主观感受与联想还没有明白表达出来,可能这时候连他自己也还不太清楚。接下来第三句仍然写景,只是在景物的内涵意义上已大为延伸,带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一次诗人的目光投向了一棵枫树,一棵倾斜的、半枯的枫树。可能过去他看到过此树绿叶婆娑、生机蓬勃的形象,而今天因为江水冲刷,岸沙崩坍,已是蟠根半露,枝干倾侧,快要死去了。这不能不使人发出岁月易逝,年华老去的慨叹。客舟、孤帆、江水、月色、小店无灯,枯树倾侧,这一切构成了-个凄迷寂寞的境界。第四句笔锋忽然一转,正面写出诗人的感想;既为曾经之地、旧识之物,那么,为什么不能找到我去年停泊时的系船之痕?应有二字,十分武断,看似无理,实则表达了诗人在孤寂愁苦中力求开拓的一种心情。同时,又告诉了读者:大江日夜奔流,过去的一切早被冲刷得干干净净。所云应有,其实正是必无。因为从反面落笔,诗中的感慨才更深一层,回味才更为隽永。舟下建溪 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这是旅途夜泊的一首小诗。建溪是闽江的北源,在今福建省。开头两句写泊舟的时间和望中所见。客航,表明是离家远行。收浦即停船靠岸,浦是水滨。月黄昏形容月光昏暗,表明天黑已久。昏黄的月光,洒在平静的溪水上,一只小船划破水面,摇碎了月影,慢慢靠近岸边。有景,有人,有声,有色,景象非常幽静,画面非常优美。第二句是将唐朝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名句改造而成。孤舟夜泊,最关心的当然是客店,所以船一靠岸,就在张望,看见客店并无灯光,正准备关门。这里既是野店,自然不是大的集镇,人家不多;而且为了方便行旅,必定临溪而设,所以极易望见。无灯,并不是说没有置备灯火,而是说没有点灯,野店固然简陋,但既是客店,恐怕不至于连一盏灯也不置备。这里有两层含意:一是表明今夜还没有客人,可见这里平常客人稀少;二是表明入夜已久,主人以为不可能再有客至,所以并未点灯,正准备关门睡觉。欲字下得很妙,它表明门将闭而未闭。如果已经闭门,则敲门叫门,会给投宿者带来许多麻烦;正是在这欲闭未闭之际,才使投宿者感到欣喜。下面两句写系舟。这里既是野店,自然没有正规的码头,所以并无专门系舟的设备,只能把舟系在岸上的一株枫树上。上文店门欲闭未闭,是巧;此句枫树则是将死未死,是奇。倒出岸沙是说溪水从下面往里冲刷,在枫树根部冲出一个缺口,枫树一半的根得不到泥土的养料,加以又被系舟时摇撼捋(l)坏,所以半死了。半死谓死去了半边,就是偏枯,这是树木的一种特异现象。末句系舟犹有去年痕写系舟时所见,更加新奇。去年痕是说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泊的客人不多。这仍然是荒村野店地方才会有的景象。见此痕迹,怎能不令人称奇?此诗选用最有特征的景物,写出荒村月夜泊舟的静谧境界。既是作者的精心选材和巧妙构思,却又使人感到全是信笔直书即目所见。化用前人诗语而不露痕迹,另出新意,可见作者的诗才。山东卷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试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试作简要分析。解析 16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古代诗歌鉴赏材料: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江阴:今属江苏。浮远堂:堂名浮远,取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中江远欲浮天意。瞰:向下看,俯视。淮南,指今江苏、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之地。南宋与金议和,划淮为界。故由长江南岸的江阴北望中原,要从淮南看过去。极目:穷尽眼力。神州:原指全中国,这里指中原金占区。这首诗写作者在浮远堂眺望中所产生的山河破碎之感。江阴位于长江之滨,诗中的大江,即指长江。首句暗点江阴,次句明提浮远堂。唐人许浑曾于秋夕登楼作诗曰:一上高城万里愁(咸阳城东楼),次句遣词、写意、造境,与许浑诗均相似。万里愁是诗人登浮远堂的感喟。愁本是无形之物;万里是抽象之词,一般都做夸张之用,如万里心、万里情、万里忧等。在这首诗中,由于借助江、山两个方面,来烘托、表现这种深愁,遂使原本抽象的情感,显得十分形象、真切,直贯末句。上联写江,是近瞰。前人言愁,喜将愁与水流直接联系起来,比喻愁之深长。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诗将大江流与万里愁并提,既是望江水生愁、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长江万里,愁亦万里;江流不尽,愁亦不尽;非大江流不足言万里愁。下联点山,是远望。前人写愁,也喜欢用山映衬,虽不像以水喻愁那么直接、明白,但往往更加含蓄、深切。借山寄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如欧阳修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觏诗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另一种正好相反,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如此诗便道只因无山遮隔,致使中原沦陷之地,尽在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戴复古尚有盱眙北望一诗: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写登高远望,无所遮隔,致使疮痍满目,涕泪难禁。这两首诗,虽一无山,一有山,但情意相似,只是盱眙北望诗用语显得更加含蓄。江苏卷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 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解析 14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清冷、幽静 孤单、寂寞为拂绿琴埃鉴赏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李益和苗发、司空曙,都名列大历十才子,彼此是诗友。诗题曰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苏武书),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本诗亦然。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此诗成功地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象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而于风著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全诗构思巧妙,比喻维肖,描写细致。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浙江卷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解析 16(6分)傍晚 西风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材料: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 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从诗题来看,这首诗应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秋风乍起的季节、日已偏西的时刻,把偶然进入视线的溪桥上、柳岸边、荷池中的景物,加以艺术剪裁和点染,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画图。诗的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和地点。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这一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思路上有其内在联系。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含烟;又因落日究竟还有两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胧弥漫的一片浓烟,只可能是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而且,这半缕轻烟不可能浮现在日光照到之处,只可能飘荡在柳影笼罩之中。这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读者自会感到:画面的景色略带暗淡,诗篇的情调略带感伤。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环境气氛。诗的三、四两句,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这两句,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托出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这里,诗人既刻画入微地曲尽风荷的形态、动态;又别有所会地写出风荷的神态、情态。当然,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目中呈现的。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觉得它们似若有情,心怀恨事,因而把对外界物态的描摹与自我内情的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为一。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那么,诗人之恨是什么呢?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其所表现的是一种芳时不再、美人迟暮之恨。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这是诗人淳熙五年(1178)在常州写的诗。诗人在淳熙四年夏从儋州改知常州,这首诗是诗人到常州后第二年夏天写的暮热游荷池上五首诗之三。常州的夏天是很炎热的,诗人面对闷热难堪的环境,渴望能找到一个清凉一点的地方,他来到了荷池上。诗人在前两首诗里极写追凉无地、追凉不得的烦恼,本首诗终于盼来了风,但仍然没有退凉。首先传来的好消息的是池边的细草,它们摇头晃脑,向诗人报告说:风来了!于是乎诗人的劲头上来了,他急忙散开衣襟,尽情地领受这十分难得的天公恩赐。此处的拦字用得极妙。拦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动作,诗人长时间经受闷热的煎熬,好不容易看到细草摇头,知道风来;他简直迫不及待地散开衣襟,企图把这风全给拦住,不让溜走一点。风是被拦住了,但诗人所得不多,仅仅是一西风。这个一字,把酷热难熬、简直是斤斤计较的诗人在那儿屈指计算的神情写出来了。风虽来了,可惜太少,解决不了问题,为了表达这种细微的分寸感,诗人把目光投向荷花。长日的酷热还没有退尽,那些娇嫩的荷花还在碧绿的荷叶下躲躲藏藏,不敢抬起脸来。诗人把翠绿高擎的荷叶比作伞,把娇艳的荷花比作美人的颜面,这并不高明,而此却有新颖之处,在于诗人把花和叶联系起来,写出了事物的神态,奇妙地表达了余热未尽这一层主要的意思,使全诗顿时显得新鲜活泼、生动有趣。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接触到了暮热游荷池上这个题目的中心之点,写得很有分寸,恰到好处。福建卷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解析 10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解析第一题问雁引愁心去、雁别秋江去版本之别。大多数同学选择前者。须知此题为主观题的开放式题目,即不限答案,可以自由选择,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是要看有内容可写为最好的选择。提示就在第四句。山衔为拟人手法,写出弦月之钩初上山头。对联不仅要语法对应,最好还要文意有正面或反面提示,手法也是可以同理照搬。引是带着,移情于高飞大雁,特别是愁心尤胜秋江,前者有体现作者登高抒怀之意,后者纯粹写景,不能体现李白诗歌浪漫多情。另李白的名诗已有先例可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以明月寄相思与愁绪,代不乏人。这一题四分,考生须考虑字数多寡,还要组织文理,更要勿发赘述。第二题考写作方法。艺术表现手法有修辞,也有其它的结构组成方法。比如比喻是二者联想的结合,夸张是想象的结果。云间说明情绪高涨,直达宵汉。连下榻言朋友之情深,接行杯可见酒宴之欢畅。此联既写出岳阳楼之高,响应首句,也写出了酒兴之酣。最能体现李诗的一向纵横驰骋的胸襟,即使是愁也是天地动容的壮阔,这一切都离不开夸张的运用。小结:要充分品味的提示,虽然是隐含的。类型诗、作者风格全是有效提示。这首诗的内容风格是典型的李白抒情诗,可以举一反三。而且诗律也是不可多得的提示,大家会发现,律诗多在二、三联用力甚深,有心人须多领会涵咏。古代诗歌鉴赏材料: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诚然,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工。广东卷 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解析 14荒村与古寺 断霭与流莺 生与语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古代诗歌鉴赏材料: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这首五言律诗,有人认为当是莱公谪外时所作(见王文濡编历代诗评注读席上册),其实不然。它作子寇准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时期。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说:莱公初及第,知归州巴东县(故城在今湖北巴东县西北),司马光温公续诗话道:年十九进士及第,初知巴东县,有诗云: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十二引蜀道驿程记亦道:公在巴东有,野水、孤舟之句为人传诵,另外葛立方韵语阳秋也有类似说法。此说当可信。全诗前三联写舂日登楼见闻,尾联由见闻而怀归。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聊,姑且。引,长,引伸为远。一个春日的下午,诗人公务之暇,大概这样想:闲着也是闲着,姑且登上高楼去眺望一下吧。次句至颈联都写望中之景。次句总览。上楼伊始,放眼望去,首先摄入诗人眼中的,是杳杳一川平,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因为他站高眺望,所见自然杳远。颈联俯察。诗人从平野尽头收回视线,开始细细察看楼前底下有无别致的景色。原来在这片广野中,竟横卧着一条河流,水上还有一条渡船。不过,四野空旷无人,既不见渡者,连那船家也不知到哪儿去了。诗人不由好奇,便将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那儿。但是看了好半天,也不见有个人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在水里飘啊悠啊,诗人心里琢磨着:看来这条渡船自清晨渡人后,就一整天地被船家撂在这儿了。这一联纯粹的写景句,宋人葛立方竟认为:寇忠愍少知巴东县,有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之句,固以公辅自期矣,奈何时未有知者。(卷十八)这是从何说起呢?因此遭到清人何文焕的诘难:此联乃袭野渡无人舟自横旬,葛公谓其以公辅自期,强作解矣。(历代诗话考索)何氏的意见是正确的。寇准因为平昔酷爱王右丞、韦苏州诗(范雍诗序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