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节 分析综合,一、(2014全国新课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答案】C 【解析】无中生有。,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答案】B 【解析】“宋代统治者出于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与原文“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不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答案】B 【解析】原文是“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可知“把关”的主体是“各个行会”,而不是“宋代政府”。,二、(2014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本文有删改) 【注】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4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答案】C 【解析】A.“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错,艺术文学是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非内容;“以情动人”是艺术的作用,而非目的。B.“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有误,原文第一段说“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有误,原文第二段说“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对群体依然起作用。D.无因果关系。,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答案】D 【解析】“担负具体功能”错,礼乐分别构成秩序条理、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其意义是抽象的。“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有误,原文中礼乐是社会的柱石,涉及的范围广,只有“人生里面的礼乐”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 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答案】A 【解析】B.“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夸大了其作用。C.“没有悲剧精神”有误,原文说“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并不等于没有。D.原文结尾处并未对两者的艺术价值作对比。,本考点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考试说明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的要求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这一考点是论述类文本的必考点。,命题意图主要在对文意的理解上,虽说考查带有综合性特点,既有对论点及论点之间关系的分析,又有对文章思路、层次的划分,还有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但命题重点还是放在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上,尤其是某些重要段落的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上。 2“文章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它包括线索与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文章思路”指作者在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章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和“把握”是通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而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3考试说明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的要求是: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该考点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筛选整合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合的能力,体现了阅读层次比较高的要求。 该考点试题通常要求概括文本的核心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或对要点进行归纳。一般以主观题简答题形式出现,主要有两种题型明示型和暗示型。所谓明示型,就是问题指向明确、概括区间明确的题型。所谓暗示型,就是从总体上暗示了回答的内容范畴,答题区间大且分散的题型。,4考试说明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的说明是: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它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答案】B,【解析】本题从或然与必然、夸大与缩小、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筛选文中信息。A.“发源于”错,原文第1段是“极可能源自”,将或然表述为必然。C.“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错误,原文第4段说“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东汉时”错,原文第4段为“东汉中期后”,扩大了时间范围。D.“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错,属张冠李戴,原文最后一段说魏晋时期的人们突破了儒家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知识整合】 所谓“筛选信息”,就是读者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中的相关语句进行挑选,前提是审清题目,使所筛选出的信息与题目有关;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需要对前面已经筛选出来的零散信息(语句)进行疏通整理、概括集中,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使之成为全面的契合要求的答案。 “重要信息”在考题中一般表现为: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资料);最能表达主旨和作者创作意图的语句等。,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高考试卷中,信息的整合能力考查将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将隐含信息明示、概括的能力;将初始信息加以转化的能力;重组初始信息,推断新结论的能力。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方法点拨】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方法 1摘取整合法 选摘符合题目要求的现成文句,或对部分文句稍作整合即可回答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逻辑推理法 一般来说,筛选整合信息的点往往不止一个,将答案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列出就显得很重要。 3溯源深入法 有些筛选题设置比较隐晦,内涵丰富,针对这类问题,筛选时要注意全面深入分析挖掘内涵信息。,4表里虚实法 有些需要筛选的信息中心词富有象征意味,或者有较强的暗示性,我们答题便要注意由表及里,透过表面信息,挖掘其象征或暗示的内在信息。 5类比推断法 筛选整合信息题里有一种难度大些的试题,就是含有比较推断要求的题。遇到这类试题,我们要将文章相关信息和试题要求进行比较,合理加工所作的含推断性质的答案。,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演练体悟】 相对于实用类文本结构的固定特点,论述类文本尽管种类较多,但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共通性。这“相同”“共通”的结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总论分论结论”型 阅读下面的文段,划分层次,并归纳写作思路。 对于讲究面子的中国人来说,在麦当劳就餐与在中式餐馆就餐的感受是很不同的。在麦当劳,菜单品种不但有限,而且品种之间价格差别不大,从而使就餐者消费差异不大,餐厅服务员提供的服务也无大差别。低收入者的偶尔光顾,不会因此露穷;而高收入者的经常涉足,也难于因此显富。与麦当劳不同,中式餐馆菜单不仅品种繁多,而且品种价格差别巨大,加上餐厅空间结构上往往设有前者所没有的雅座或单间,受到的服务也会因此有很大差异,使就餐者消费反差显露无余。正是通过上述不同感受的比较,一些顾客体会到麦当劳餐厅里平等、民主的氛围。 答:_,【答案】分为三层:为第一层,提出本段论题;为第二层,具体比较两种不同感受;为第三层,总结比较得出结论。全段由总到分再到总。,2“总论分论”型 阅读下面的文段,划分层次,并归纳写作思路。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答:_ 【答案】分为两层:为第一层,提出论述中心;为第二层,围绕中心具体展开论述,、是如何“拿来”和“拿来”的意义,“拿来主义者”应具有的条件,“拿来”对新文艺的重要性。全段先总后分。,3“分论结论”型 阅读下面的文段,划分层次,并归纳写作思路。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答:_ 【答案】分为两层:为第一层,分别谈“礼”在人性、文明社会、道德规范三个方面的作用;为第二层,总结了“礼”的作用。全段先分后总。,【知识整合】 文章的思路是文章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文章的思路主要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以及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文章的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文章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篇布局等。准确地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严密、清晰取决于思路是否清晰、严密,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体现在对所写的对象是否有了确切的认知,是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倾向、情感和评价。,为了论述清晰,论述类文本的结构往往比较讲究,阅读时既要看到作者总体的安排,也要看到段落内部的思路结构。为了体现结构的合理和思路的严密,作者往往会注意段落的划分,往往会利用“首先”“其次”等表示顺序的词语,用分号、句号等标点符号体现层次。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就是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有三个方面的要求: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方法点拨】 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分清文章的层次,必须首先树立整体意识,从宏观上把握全篇、全段的大意。其次是“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有的试题往往不大从全篇出题,而是从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或分清句与句间的关系等。,分析文章思路的方法有三点: 第一,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题,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第二,寻找标志性词语(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等)。 第三,寻找关键语句(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 如果需要更加具体地分析,我们可以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着手。,从形式方面分析: 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议论文有着相对固定的结构规律,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 分析段内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这种语段,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从内容方面分析: 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 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一般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 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演练体悟】 (2014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皆因人类有一种优越的力量,能改变外界,创造东西。要有此改变外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这从何处见出呢?就是在于他能自觉;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他,就必须调理他。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对外界我们尚需调理,对自己则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方面。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条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如缺乏条理,徒增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条理来驾驭的。而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也没有。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而来。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且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会成样儿。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的变化,改造环境。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就要在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就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地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所以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 这不是一件小事情,这是一个很要紧的根本所在。 (选自梁漱溟朝话,有删改),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 B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C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先有条理。 D调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答案】A,【解析】这篇文章共有六段,第一段提出问题:要调理自己的心理。第二段写为什么要调理。第三、四段写调理要注意的心思和心情两个方面。第五段写调理需要精神。第六段强调调理是大事。可见,文章是围绕“心理的调理”展开分析论述的。B、C、D项都有失偏颇。,【知识整合】 分析和归纳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几个部分的信息体,而归纳就是对这几个信息体进行综合、概括。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立而统一:在思维过程中,综合实际上是分析的逆过程,分析是以事物的整体为前提对局部进行认识,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分析之后有综合,综合之前必须分析,两者相互配合达到对事物整体的、深层次的本质认识。,“归纳要点”包含三层含义: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概括中心意思”包含两层含义:论述了什么内容(指论述的中心或中心论点);作者的基本观点,对文章的价值判断。 高考对“归纳要点”主要考查以下三个方面: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考查对段意、定义的某一具体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 高考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目的、用意。,【方法点拨】 分析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常见方法 去粗取精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 综合句意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子的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由点而面,概括出内容要点。 整体透视法。有些文章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这时就必须纵观全文,联系主旨,归纳出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常见方法 分析归纳中心意思,需要综合能力。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意思,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应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客观到主观的原则。可采用以下方法: 抓关键部位。如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文眼等。 综合层意和内容要点。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思想,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最实在、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方法。,结合文体特点。运用文体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议论文看文章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表明了什么观点。 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产生背景,与文章运用的材料相关的一些情况等。,四、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演练体悟】 (2015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和位育”伦理观所内在涵具的“时中”“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好的价值抉择。它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儒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的行为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变化。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时中”。中庸云:“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就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无忌惮”,则是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如此也必难免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两端。故易艮彖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孔、孟都非常强调“时”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如果离开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道。,如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时代不同,故其“礼”也必须有所因革损益。这正如易所谓:“变通者,趋时也。”,“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时中”的思想。儒家认为,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以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在“执中”的前提下,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权”。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只有“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故淳于髡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和“男女授受不亲”发生矛盾,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个例子生动地论证了“权”与“中”的关系,并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可见,儒家“时中”“权变”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时中”“权变”来应付、解决日益繁多的突发事件,以协调、理顺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所以,对待儒家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我们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诚然,儒家学说中的某些具体内容确已过时,但是作为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中和位育”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其本身所包含的“时中”“权变”等内容,决定了它并非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决定了它本身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随时调整更新,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若把“时中”的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若把既要有灵活性而又不违原则在“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上,则有利于解放思想。至于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和利用先哲留下的这笔具有巨大潜力的精神财富,并不在于我们能指出其中的多少不足,而在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营养。,下列各项中,对作者的基本观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相应的时间,如果离开了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道。 B“执中”强调原则性,“用权”强调灵活性,相比较而言,“用权”显得更加重要。 C中和位育精神由于包含了“时中”“权变”等内容,因此是灵活的灵魂,而永不过时。 D我们在继承和发展儒家精神时,既要能指出其中的不足,又要能吸收其中的营养。 【答案】C,【解析】A.是“孔、孟”的观点。B.错在两者共同强调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灵活性并不比原则性更重要。D.错在作者认为指出不足并无意义,吸收营养才有意义。,【知识整合】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包含四层含义:对作者明确表现出了自己的观点态度的文章,要能准确地从中找出这种观点态度(或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或喜爱什么,或厌恶什么,或提倡什么,或否定什么);对蕴藏着包括作者观点态度在内的多种不同观点态度的文章,要能够通过辨别筛选,提取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于没有明显表现出作者观点态度较复杂较含蓄的文章,要能够通过分析归纳,较准确地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准确地叙述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高考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主旨与时代的关系,了解文章的深刻性;分析主旨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了解文章的针对性与指导性;分析主旨与世界观的关系。 【方法点拨】 做“分析观点态度”题除坚持整体把握外,还要注意掌握下面几种有效方法: 1抓特殊句法 一般来说,论述类文本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重点段落的起始句,收束几个重点段落的收束句,总结全文的总括句,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往往直接或间接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2摘要综合法 如果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就要在整体把握作者认识倾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几个重点段落的中心,把握作者对问题的各个侧面的观点态度,然后归纳总结,提炼概括出作者总的观点态度。,3比较辨析法 注意区分比较三种态度。一是文中所引文章的作者的态度或所引群体(“人们”或“有人”)的态度,二是文章作者的态度,三是考生自己对文章及文章所涉观点的评价和态度。在上述三种态度中,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最重要的。 另外,答题时要注意在答案里出现的表明观点态度的关键词语(如“赞成”“反对”“不完全认同”等)。,4探究意图法 分析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探究引述材料中隐含的作者的真实意图。一般说来,选文的标题、文中的有关语句、文末所注的时间及注释,还有试题的题干等,往往隐含了这方面的相关信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深圳作为一座城市,历史短暂,但这并不等于城市的主体市民缺乏文化积累。当打工者从四面八方来到深圳这座崭新的城市,他们承载的内地传统文化和多元地域文化与新环境相激,形成了历史与当下、城市与乡村、内地与沿海等多重张力。他们经历其间、遭遇其间,切身感受所引起的思想感情波澜,形诸文字、建构成形象,创作出数量惊人又别具一格的打工文学、网络文学。,高考论述类文本论据作用与论证方法类题目的突破策略,其中的大部分作品,结构不够精致、文字不够精美,但是有来自生活的近乎笨重的质感,有源自生活的并非矫揉造作的悲喜交加。这是在书斋里闭门造车,或者去基层草草体验一下生活就动笔的某些职业作家无法呈现的。一些职业作家炫技的所谓先锋作品,虽然很美,但与时代、与大众、与生活相当隔膜,是动漫里的纸花、灯影下的泡沫,缺乏鲜活人生的真切感受。 (节选自“文学城市”争议中被忽视的大多数) 该段将“所谓先锋作品”比作“动漫里的纸花、灯影下的泡沫”,其目的何在?,一、论据作用类题目方法点拨 1抓住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答题 论点是统帅,既是全文的统帅,又是局部文字的统帅(分论点),任何论据都要为证明论点服务。因此,大凡在题目要求回答具体事情(论据)的目的、作用时,都要朝证明论点这个方面去想,证明的是什么论点,答案一定要交代清楚。,2注意分析论据之间的关系 同一论点,作者可以采用不同的论据。不同的论据,论证的角度不同;即使是同一类论据,也有不同的关系和角度。如果同是用例,有正反之分;同是引证,又有古今之别。因此,解答此类题目时,不仅要考虑与论点的关系,还要考虑不同论据之间的关系和不同角度之间的关系。 3论据往往与论证方法密不可分 在答题时,最好能答出其论证方法。,二、论证方法类题目方法点拨 1要坚持论证为论点服务的答题意识,首先要看它运用某种论证法要达到什么目的(即要证明什么论点)。 2答题步骤同文学类文本表达技巧相似,先要点明论证方法,接着分析方法。如比喻论证,要指明用什么比喻来论证什么论点,最后分析表达效果。表达效果既要扣住这种论证方法自身的效果,又要说明它在文中的论证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这里我们需要指出,问题的哲学中的“问题”,一定要同我们日常说的问题、具体科学中的问题区别开来。当然作为问题,无论是属于哪一类问题,都是人们才智的一种表现,都是开启人的理性思维的一种方式。但通常所说的问题,具体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的问题,主要是指事实的问题,经验对象的问题,即形而下的问题;而作为哲学的问题却是超越具体事实,超越经验对象,即形而上的问题。因此哲学的问题比具体科学的问题,显得更为抽象和富有思辨性。,我们可以把具体科学的问题,称之为知识的问题。但又应该看到,提出或发现哲学的问题,不能光靠知识,更不能说一个人知识越多,发现的哲学问题就越多、越深刻。这是因为作为哲学的问题,既要面对现实,又要超越现实;既要靠理论理性思维,又要靠知觉领悟。按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哲学既要“出世”,又要“入世”;哲学的方法既要用正方法,又要用负方法。这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可说与不可说的结合。 (问题的哲学选段),本文认为,“问题的哲学”中的“问题”与“具体科学”中的“问题”有何区别?作者将两者进行比较意在说明什么?作者引冯友兰的话有何作用? 答:_ 【答案】第一问:具体科学的问题,主要是指事实的问题,经验对象的问题,即形而下的问题;而作为哲学的问题却是超越具体事实,超越经验对象,即形而上的问题。第二问:作者意在说明哲学的问题比具体科学的问题,显得更为抽象和富有思辨性。第三问:意在强调哲学的问题,既要面对现实,又要超越现实,提出或发现哲学的问题更具挑战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