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 地质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434115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 地质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 地质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 地质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时1 地质作用 造成地表形态 变化的内力作用,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及其能量来源。 2.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学习目标定位,教材活动指导 回归教材 答疑解惑,随堂达标检测 即时训练 体验成功,重点难点探究 重点难点 个个击破,基础知识导学 挑战自我 点点落实,栏目索引,一、地质作用 1.概念:由 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答案,基础知识导学 挑战自我 点点落实,2.分类,内力作用:由 引起 外力作用:地球以外的 和 等引起,自然力,地球内能,太阳辐射能,重力能,答案,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冷凝,火山,岩浆岩,地震,2.地壳运动 (1)分类(按照运动方向): 和垂直运动。 (2)地质构造与地貌。 高山和谷地。,断裂断层,地垒 山地 凹陷地带,(3)地震 概念:是地球 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答案,水平运动,褶皱,块状,地堑,内部能量,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由构造运动特别是 所产生 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 冲击地震:因山崩、滑坡、地面塌陷、陨石坠落等原因引起 诱发地震:由人类活动所导致,3.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 、 或地壳内的 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答案,断裂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热流,【思考】,“我们周围的山地只是内力作用的体现,平原是外力作用的体现”这句话对吗?为什么?,答案 不对。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任何地表形态的形成都是这两种作用的共同产物。山地一般先有内力作用使其地势升高,然后由外力作用塑造其外形。平原一般是内力作用使其地势降低,然后外力作用不断堆积形成平坦的地形。,答案,返回,探究点一 褶皱(背斜和向斜)的基本特征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褶皱的形成示意图,重点难点探究 重点难点 个个击破,材料二 背斜和向斜示意图,(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水平方向什么力的作用(挤压/张裂)?材料一中的岩层受力后,岩层在甲、乙两处的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答案 挤压。 甲处岩层形态向上隆起形成背斜;乙处岩层形态向下弯曲形成向斜。,答案,(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答案,答案 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3)在地质年代较老的褶皱构造地区常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如材料二所示。试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答案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由于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反思归纳 褶皱(背斜和向斜)的基本特征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1)褶皱(背斜和向斜)的典型特征 背斜、向斜是褶皱的两种基本状态,其判断依据和对地貌的影响如下表所示:,(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了解地质构造的规律,对于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情况归纳如下图:,探究点二 断层的判断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地地质剖面图,答案,材料二 华山大断崖,(1)材料一中,A、B、C、D四处哪些是断层构造?哪些不是?为什么?,答案 判断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破裂断开,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材料一中的A、B、C处岩石既受力破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所以A、B、C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破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而仅仅是断裂。,(2)材料二中的华山大断崖属于哪种地质构造?断层线上岩石的抗侵蚀强度如何?断层线被侵蚀以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3)断层构造除形成块状山地外,还能形成什么地形? (4)断层处适合做水库坝址吗?为什么?,答案,答案 断层构造。 经断层运动后,断层线上的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侵蚀后会形成河谷、河流。,答案 狭长的凹陷地带(低地或谷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答案 不适合。 断层处地质构造不稳定,容易导致水的渗漏和诱发地震。,反思归纳 断层的判断,返回,课堂小结,随堂达标检测,对点训练一 地质作用 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12题。,1,2,3,4,5,解析答案,1.“猫咪”山形态形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 ) 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 C.大气 D.流水,解析 “根本能量”是关键词,“猫咪”山的形态是遭受外力侵蚀的结果,其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答案 A,1,2,3,4,5,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 A.内力作用单独形成的 B.外力作用单独形成的 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 D.板块运动形成的,解析答案,1,2,3,4,5,解析 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C,对点训练二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读下图,回答34题。,1,2,3,4,5,3.图中字母与其所对应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组合正确的是( ) A.S向斜山谷 M背斜山地 V断层山谷 B.S背斜山谷 M向斜山地 V断层山谷 C.S向斜山谷 M断层山谷 V背斜山地 D.S断层山谷 M向斜山谷 V背斜山地,答案,D,解析答案,4.图中所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 A.山地 B.高原 C.丘陵 D.平原,1,2,3,4,5,解析 地质构造的判断可从图中岩层弯曲方向分析。地形判读注意图中地势起伏情况及海拔,山地海拔大于500米且地势起伏较大。,A,综合提升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3,4,5,(1)图中C、D处,属背斜的是_。,解析答案,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及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从形态上看,中间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向下凹陷的为向斜。,(2)从地形上看,C处是_,形成原因是_ _;D处是_,形成原因是_ _。,1,2,3,4,5,解析答案,解析 向斜槽部由于长期受挤压,岩层变得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比较发育,易被侵蚀而成为谷地。,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比较,山岭,向斜槽部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谷地,发育,易被侵蚀而成为谷地,(3)C、D两处找油气应在_处;找地下水应在_处。,解析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易于储水。,D,C,(4)A、B、C、D四处,不宜建地下隧道的是_处,原因是_ _。,1,2,3,4,5,解析答案,返回,解析 由于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较为牢固、稳定,适合修建地下隧道,向斜部位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C为向斜部位,,C,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教材P53 探索 广口瓶中的沉积物自下而上是按照颗粒由大到小的顺序沉积的。因为广口瓶静置后,瓶中的水逐渐静止下来,瓶内水中的沙、土等物质,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所以自下而上,沉积颗粒由大到小,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教材P59 复习题 1.(1)山上找到贝壳类化石说明该山曾经是海洋;(2)南极地区有煤炭资源,说明曾经生长植被,而该地太冷;(3)火山喷发、地震是当前地壳运动的证据;(4)非洲和南美洲两岸轮廓相似,古生物、地质构造相连说明大陆漂移。,教材活动指导 回归教材 答疑解惑,2.(1)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中存在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绝大部分发生在地壳中。 (2)震级是通常地震学上所说的地震的大小。是依据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来划分成震级的,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多,震级越大。而地震烈度是表明地震对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它不仅取决于地震能量,同时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震波的传播介质及表土性质等条件的强烈影响。 震级与地震烈度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震级是说这次地震大小的量级。,而烈度是说该地的破坏程度。在浅源地震(地震深度1030 km)中,震级和震中烈度(即最大烈度)的关系,根据经验大致如下表所列: 震级与烈度关系表,3.(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或称构造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层。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换言之,整个岩石圈可以理解为由若干刚性板块拼合起来的圈层,板块内部是稳定的,而板块的边缘和接缝地带则是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深成作用、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变质作用、地震活动,又是极有利的成矿地带。,其次,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是围绕着一个旋转扩张轴在活动的,并且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可以发生几千千米的大规模的水平位移; 在漂移过程中,板块或拉张裂开,或碰撞压缩焊结,或平移相错。这些不同的相互运动方式和相应产生的各种活动带,控制着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湾)、成年期(如目前的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与终了期(如地中海)。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是相辅相成的。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泛大陆。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返回,泛大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南为冈瓦那古陆。到三迭纪末,这两个古陆进一步分离、漂移,相距越来越远,期间由最初一个狭窄的海峡,逐渐发展成现代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新生代,由于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中,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轮廓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