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1.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2)细胞外液的成分();(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的生理意义()。 3.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考纲要求,人体的稳态和免疫,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3)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4)免疫学的应用()。 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考纲要求,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构建网络,栏目索引,考点一 内环境及其稳态,考点二 下丘脑参与下的血糖、水盐、体温调节,考点三 免疫调节,考点一 内环境及其稳态,重点提炼,命题视角,题组一 从内环境成分的来源和去向进行命题,题组二 从内环境的场所和意义进行命题,重点提炼,利用图示理解内环境及稳态机制,1.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2011江苏,9B)( ) 2.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2013海南,20B)( ) 3.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2013海南,19D)( ) 4.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2011江苏,9D)( ),错混诊断,5.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2011四川,3B)( ) 6.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2010安徽,5D)( ),错混诊断,命题视角,题组一 从内环境成分的来源和去向进行命题,1.(2014新课标,3)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解析 A项,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液运输的氧气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排出体外,因此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大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两者氧气的含量不相等。 B项,血浆可以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以回渗到血浆,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因此组织液处于不断生成与回流之中,并保持着动态平衡。,C项,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D项,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吸收进入血浆。 答案 A,2.如图是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 质交换的示意图(处的箭头表 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 A.若营养不良,中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C.正常情况下处的CO2浓度低于处 D.饭后4小时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处,解析 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含量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血液流经肝细胞后,气体交换的结果是处的含氧量减少,CO2含量增多; 饭后4小时血糖浓度偏低,通过肝糖原分解等过程升高血糖,所以当血液流经肝脏时,血糖浓度升高,处的葡萄糖浓度低于处。 答案 D,总结提升,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命题视角,题组二 从内环境的场所和意义进行命题,3.(2014新课标,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 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 有 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解析 A项,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项,酶促反应需要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内环境稳定),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C项,神经细胞兴奋的产生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关,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神经细胞内外Na、K的浓度有关,因此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项,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 D,4.下图为人体体液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A、B、C、D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C中 A中脂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 DNA解旋酶可以存在于B内 A. B. C. D.,解析 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称做内环境,其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从图中分析可知:A、B、C、D依次为淋巴、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所以不正确; 神经递质从轴突末梢释放出来后存在于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的液体属于C组织液,正确; 淋巴中的脂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正确; DNA解旋酶是胞内酶,存在于B细胞内液中,正确,故选D。 答案 D,考点二 下丘脑参与下的血糖、水盐、体温调节,重点提炼,命题视角,题组一 对血糖调节单独考查,题组二 对体温调节单独命题,题组三 对血糖、水盐、体温等调节综合命题,重点提炼,1.图示展示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2.下丘脑与“三大调节”之间的关系 (1)与血糖调节的关系:下丘脑与血糖平衡调节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能通过有关神经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 (2)与体温调节的关系:下丘脑与体温平衡调节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有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有关神经调节产热和散热;寒冷时,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与水盐调节的关系:下丘脑与水盐平衡调节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能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渴感;合成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1.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2014海南,11B)( ) 2.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2012新课标,3D)( ) 3.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2011四川,3C)( ) 4.我国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冰盖之巅”后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机体耗氧量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下丘脑兴奋性增强、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2008山东,3改编)( ),错混诊断,命题视角,题组一 对血糖调节单独考查,1.(2014海南,14)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 A.红细胞吸水增加 B.胰岛素分泌降低 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解析 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红细胞失水,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减少,故选D。 答案 D,2.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 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 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 泌的反射中枢处于抑制状态,解析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可以增加血糖的去路,减少血糖的来源。注射胰岛素后,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减慢,使糖的补充速率下降,因此曲线a为血糖补充速率,A项错误; 曲线b为血糖消耗速率,注射胰岛素可以使葡萄糖大量被氧化分解、合成糖原或转化为非糖物质,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等细胞中,因此B项正确;,当胰岛素浓度为40 U/mL时,血糖浓度的补充速率等于消耗速率,此时血糖浓度暂时稳定,但是随着胰岛素浓度的升高,血糖浓度会很快下降,C项错误; 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会增加,此时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反射中枢处于兴奋状态,D项错误。 答案 B,总结提升,图解法理解血糖调节的过程,命题视角,题组二 对体温调节单独命题,3.下图所示为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 B.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 增大 C.环境温度为28 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 D.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解析 根据图中曲线变化的趋势,可知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分别在28 和42 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最大,即最敏感; 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都减小,所以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而大鼠的正常体温应接近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故选B。 答案 B,总结提升,图解法理解体温调节的过程,命题视角,题组三 对血糖、水盐、体温等调节综合命题,4.(2014海南,12)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B.胰岛素的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 C.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之一 D.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解析 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的直接支配,A错误。 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B正确。 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之一,C正确。 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D正确。 答案 A,5.(2014福建,2)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要消耗ATP 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解析 A项,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的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这说明失水的量相对较多,导致血浆浓度升高,故血浆渗透压升高。 B项,运动时机体产热增加,而汗液蒸发会带走部分热量,从而维持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平衡。,C项,排汗的过程中,汗液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说明汗液中的Na和Cl在浓度小于血浆中的情况下仍可以由汗液向血浆运输,可以由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运输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ATP供能)和载体蛋白。 D项,当机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将增强。 答案 C,总结提升,图解法理解水盐调节的过程,(1)平衡本质:吸收量等于排出量。 (2)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产生渴感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3)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由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细胞。,考点三 免疫调节,重点提炼,命题视角,题组二 从二次免疫进行命题,题组三 以发病机理图为载体考查免疫失调症,题组四 与免疫有关的实验探究,题组一 从参与免疫的细胞及免疫的类型进行命题,重点提炼,1.免疫过程中的免疫细胞作用分析 (1)免疫过程中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或物质:B细胞、记忆B细胞、T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抗体。 (2)吞噬细胞可以吞噬病原体,但不能特异性识别,不具有特异性。 (3)浆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抗原,而是通过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 (4)效应T细胞一般攻击被抗原侵染的靶细胞。肿瘤细胞作为抗原,可以直接被效应T细胞攻击。,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及相互关系,1.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2014江苏,21D)( ) 2.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2013江苏,19C)( ) 3.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2012广东,5C)( ) 4.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2014江苏,21A)( ),错混诊断,5.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2011大纲全国,5C改编)( ) 6.医生为病人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2011重庆,3C)( ) 7.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2010江苏,5A)( ) 8.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2010浙江,1C) ( ),命题视角,题组一 从参与免疫的细胞及免疫的类型进行命题,1.(2014海南,13)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解析 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A正确。 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B正确。 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C正确。 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答案 D,2.下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表示抗原,表示物质,代表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 B.人体内的细胞能合成分泌淋巴因子 C.是T细胞,是效应T细胞 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快速分泌,解析 图中左侧为体液免疫图解,右侧为细胞免疫图解。体液免疫过程中,树突状细胞(吞噬细胞)将抗原处理后,T细胞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抗原,然后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 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快速增殖分化,但不能直接产生抗体。是效应T细胞,可以清除被抗原感染的细胞。 答案 D,技法提炼,三看法识别免疫的类型 (1)看抗原的去向:如果大部分抗原需要细胞呈递才能刺激相关细胞体液免疫。 (2)看免疫的结果 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细胞免疫。 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体液免疫。,(3)看抗原的种类 蛇毒或过敏原引起的免疫体液免疫。 病毒类进入人体,清除它们的过程主要是细胞免疫。 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命题视角,题组二 从二次免疫进行命题,3.(2014重庆,3)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 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 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解析 A项,注射的疫苗相当于抗原,浆细胞并不能识别抗原和接受抗原的刺激。 B项,每次注射疫苗后,抗原要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因此其无法在机体中积累。 C项,接受抗原刺激的次数越多,则机体中产生的记忆细胞的数量也越多,记忆细胞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会更迅速、更多地产生抗体,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D项,吞噬细胞对抗原无免疫记忆能力。 答案 C,4.如图表示某一健康人注射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表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b段各淋巴细胞的DNA含量不完全相同 B.d时间是再次接种引发的免疫反应 C.产生甲、乙抗体的B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 选择性表达 D.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 间的长短可有较大的差异,解析 b段发生了免疫反应,出现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现象,A正确; d时间注射的是与a时间不同的疫苗,是初次免疫反应,B错误; 产生甲、乙抗体的浆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 据图可知,甲、乙两种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有较大的差异,D正确。 答案 B,易错警示,1.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中效应细胞的来源不同 (1)初次免疫:B细胞或T细胞。 (2)二次免疫:B细胞或T细胞;记忆细胞。 2.关注记忆细胞和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 (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敏感,能长期记住入侵的抗原。 (2)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免疫反应快、 强,能在抗原侵入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大大降低患病程度。,命题视角,题组三 以发病机理图为载体考查免疫失调症,5.(2014天津,6)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 减少,解析 A项,通过题图可以看出,物质a为抗原,能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能产生抗a抗体。 B项,抗a抗体能与物质a(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从而被吞噬细胞清除。 C项,物质a引起的免疫过程通过体液中的抗体发挥作用,则该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项,抗a抗体与乙酰胆碱竞争AChR,从而使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导致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表现为重症肌无力。 答案 B,6.如图为过敏反应的原理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为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表 现为发作迅速,反应强烈 B.图中首次进入人体的过敏原与再次进入的过敏原的 类型可相同,也可不同 C.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其调节方 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图中靶细 胞释放的组织胺等物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平滑 肌收缩等,解析 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所以过敏反应应为同一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A、B项错; 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C项错。 答案 D,总结提升,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与免疫缺陷病的比较,命题视角,题组四 与免疫有关的实验探究,7.(2014新课标,30)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可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_。,(2)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这一结果说明: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T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_。 (3)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_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_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_,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解析 (1)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经过抗原的刺激后,T细胞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识别并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3)在体液免疫中,抗原可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使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答案 (1)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 (3)淋巴 B 抗体,实验归纳,与免疫实验有关的4个归纳总结 (1)证明胸腺与特异性免疫的关系:切除小鼠的胸腺,验证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细胞免疫全丧失,只保留部分体液免疫)。 (2)器官移植:同一个体中不存在免疫排斥,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免疫排斥。,(3)证明抗体具有专一性:对实验动物(大小、年龄、生长状况相同)同时注射某流感疫苗。一段时间后,再分别注射不同种的流感病毒,观察其患病情况。 (4)证明血清抗体有治疗作用:从破伤风患者体内获取血清。选取各方面相同的小鼠等量分成a、b两组。a组注射血清后再注射破伤风毒素,b组只注射破伤风毒素。观察两组小鼠生活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