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269064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专题十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6课标全国,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 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 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考题考情,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 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 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 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 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 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 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 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 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 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 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 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 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 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 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 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 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 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 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 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 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 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 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 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 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 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 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 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 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 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 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 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 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 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 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 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 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 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 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一、 1.答案 D “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错。原文: “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 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 确实存在的。”,2.答案 B 由原文“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 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 的极端贫乏”可见,该选项强加因果。另外,旧史学的研究“缺少实事 求是的科学态度”,无中生有。 3.答案 D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 有所凭依”不合文意,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汉代以后,学者们探究先民 的造字之法主要凭依小篆;北宋以来,凭依金文对说文的文字学进 行了补充。,二、(2016课标全国,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 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 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 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 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 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 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 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 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 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 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 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 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 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 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 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 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 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 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 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 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 骧就写了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 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 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 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 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 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 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 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 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 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 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 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 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 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 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 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 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 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 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 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二、 1.答案 C 倒推失当。王国维原话的意思是,有些历史学家“疑古”, 虽然怀疑精神可取,其实是由于未充分处理古史材料。C项倒推结论, “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缺少证据,说法绝对。,2.答案 D 曲解文意。据尾段可知,原文的观点是“纯粹的文艺作品, 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而选项却说“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 料”。 3.答案 B 与文意不符。据首段可知,“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 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史料范围并非如此 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而非选项中的“这 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三、(2015课标全国,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 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 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 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 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 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 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 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 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 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 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 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 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 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 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 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 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 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 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 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 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 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 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 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 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 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 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 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 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 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 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 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 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 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 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 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 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 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 解之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 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 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 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 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 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 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 有同一性。,1.答案 A “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不正 确,参看原文第一段“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 题”。,三、,2.答案 C “由于,所以”属强加因果。 3.答案 B 据第四段末句,“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应有前提 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 有创造性”有误,属无中生有。,四、(2014课标全国,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 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 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 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 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 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 “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 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 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 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 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 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 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 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 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 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 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 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 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 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 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 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 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 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 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 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 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 感和审美愉悦。,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 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 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 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3分) ( )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 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 蝶。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 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 壮烈殉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 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 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 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 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 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 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 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 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 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 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 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 的提升。 B.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 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 也越高。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 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 美对象的。 D.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 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1.答案 B 甲午海战是史实,而不是文艺作品中的事件。据原文第三 段首句“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和第四段首句“悲 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可知,B项性质不属于原 文所论悲剧。,四、,2.答案 C 根据选文第四段的内容可知,“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 剧感”不符合原文意思。 3.答案 D “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 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不正确,原文第四段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人们 喜欢悲剧的原因应是“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 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专题导引 运用阅读两种方式,准确把握文章要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 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知 识,更不是从理解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考查。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阅读 论述类文章时,不要受与选文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影响,而要依据选文提 供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阅读论述类文本应养成两种阅读习惯。一是泛读,让学生在有限 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内养成抓关键点的习惯,为后面的解题锁定比对区 间做好准备。二是精读,培养学生抓命题点的“第六感觉”,让学生的 思维无限接近命题人,熟悉高考命题的设误类型和设误角度,面对一段 话或一个词语,达到“一看就知是命题点”的境界。泛读,圈注关键信息点,考点突破,一、圈注关键句 1.圈注论点句 论点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发表的观点。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 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论点通常用判断句表达,也 有短论找不到论点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一般来说,论点的提出, 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在 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 不过,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 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候在文章的中间, 有时候文章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2.圈注论据句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 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 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充当,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 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道理论据。因此,在阅读时,圈 注含有“如”“例”等的句子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含有“如果 那么”等表比较、对比、引述的句子可迅速把握事理论据。这样可 迅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及其观点。,3.圈注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论证的结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 晰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段落关系是 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而这些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 “其次”等引起的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自然段开头句 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特别关注 2017年考试大纲新增考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 法。,二、勾画关键词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括词(如多数、少 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 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和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 或然和必然(如果、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 如果、必然、预计等表判断的词语); (4)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 (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3.文中反复强化的词 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 精读,选项与原文巧对照 精读,就是把选项与原文巧对照,就是“比”。比就是“文题”比对,筛 选判断信息。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全面,将题 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 序”,也是“精读”的意义所在,其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典例 (2016课标全国,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用“ ”标示重要词语,筛选重要信息;用“ ”标示重要句子,整合 重要信息)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 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 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 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 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 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 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 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 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 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 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 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 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 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 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 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 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 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 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 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 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 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 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 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 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 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 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 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 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1.第一段统领全文,表明论题:论述故事与小说的区别。并开门见 山,提出论点(见画线句)。(涉及第1题A项,第3题A项) “但”表转折,重在强调后者。,2.第二段分析早期小说和故事的关系。(分论点)(涉及第1题B、C项) “除外”是范围词,命题者往往利用此类词语,设置以偏概全的错 误选项。 “并不明显”是程度词,命题者往往利用此类词语,设置说法绝对类错 误选项。,3.第三段着重论述小说和传统故事的差别(虚构和想象,趣味和目的)。 (分论点)(涉及第1题D项,第2题A、B项) “一般”“并不单纯”是程度词,命题者往往利用此类词语,设置说法 绝对类错误选项。,4.第四段着重论述故事在现代小说中的影响和变化。(涉及第2题C、D 项,第3题B、C、D项) “并非”是范围词,命题者往往利用此类词语,设置混淆是非类错误选 项。 “但”表转折,“甚至”表递进,前后分句之间的关系不能颠倒。 “也”字前后是并列关系,命题者往往故意遗漏要点,设置以偏概全的 错误选项。 “之一”是程度词,命题者往往利用此类词语,设置说法绝对类错误选 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 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 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 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 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答案 B 曲解文意,“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错,文章第二 段的表述是“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 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 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 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 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答案 C 由文章第四段“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 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可知,现代小说重视的是一个故事如何来 讲,而非“不太注重”。此外“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 素”与“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之间也不存在因果关 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 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 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 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 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答案 B 根据文章第四段内容,“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有误, 应是“这将降低小说对故事的依赖”。,突破点一:论述类文本设题八大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选项的本质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常常通过对 原文重要信息的重组、变形、转述、概括、解说等来命制题目选项。 因此,在做论述类题目时应培养两种心态: 一是专注。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 浮气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二是仔细。虽说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 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 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 细之又细。 识破错误选项的陷阱,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在以下几方面设置陷阱:,陷阱1: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 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 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 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典例1 选项内容 (2016天津,5,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 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原文信息 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 其中。 设题陷阱 偷换概念 判断理由 原文指的是“文化消费属于文化活动”,而选项中表述的是 “文化活动是文化消费的体现”,概念的外延正好颠倒。 陷阱2:张冠李戴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 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或者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典例2 选项内容 (2016浙江,8,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 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 言文的极端做法。 原文信息 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 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 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 设题陷阱 张冠李戴 判断理由 “学衡”派反对白话文运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 持否定态度”的应是一小部分激进的新文化运动提倡者。,陷阱3:指代有误 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 是范围上的。,典例3 选项内容 (2016河南郑州质检,1,D)在“礼”的发展历程中,周公是承 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 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原文信息 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 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 制度。 设题陷阱 指代有误 判断理由 对原文“其”字理解错误。“其”指代的是历经数千年传 承损益留传到周公时代的“礼”,并不是指“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 活动”。,陷阱4:无中生有 指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 无端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典例4 选项内容 (2016山东,6,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 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原文信息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 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设题陷阱 无中生有 判断理由 原文中并没有“更似绝句律诗”这一说法。 陷阱5:混淆时态 指选项故意在时间上对原文内容做了提前或滞后,即把未发生的事情 (“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 生的。,典例5 选项内容 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 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 原文信息 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 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 成威胁。 设题陷阱 混淆时态 判断理由 “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 象”并非既成事实,在当下只是一种趋势,一种可能,但该项却将未然说 成已然。,陷阱6:混淆是非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 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 定。,典例6 选项内容 (2016天津,6,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 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 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原文信息 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 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 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 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 设题陷阱 混淆是非 判断理由 原文表述为“并不一定”,选项说法绝对。,陷阱7: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 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 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典例7 选项内容 (2015四川,5,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 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原文信息 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 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 尚书多16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 传等。 设题陷阱 以偏概全 判断理由 原文举尚书一例只是为了证明“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 寡也或有差别”,并不能由此得出“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的 结论。,陷阱8: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 “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 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典例8 选项内容 (2016课标全国,3,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 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 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原文信息 在“五四”以前,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 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设题陷阱 因果混乱 判断理由 前后句没有因果关系,而选项却说成因果关系,强加了因 果。,1.选项内容 (2015安徽,1,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 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原文信息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 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设题陷阱 判断理由 答案 偷换概念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一句中,将“经典”这 一概念,偷换成了“中国经典”。,对点演练,2.选项内容 (2014课标全国,3,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 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 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原文信息 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 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 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 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 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 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 设题陷阱 判断理由,答案 张冠李戴 “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的应是“行会”,而不是“宋代 政府”。,3.选项内容 调整心理,集中精力,心平气和,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这 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原文信息 调理自己需要精力,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 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 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平气稳地去说去做。譬如 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 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所以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 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 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 更差些。 这不是小事体,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设题陷阱 判断理由,答案 指代有误 最后一段“这不是小事体,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中的“这”指 代的是本文的主旨“调理自己的心理”,并不包含选项中“努力写出有 力量的文章”。,4.选项内容 (2014课标全国,2,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原文信息 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 责。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 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 营。 设题陷阱 判断理由 答案 无中生有 “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错,文中没有说行会是政府机构。,5.选项内容 (2014浙江,9,D)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 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 原文信息 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MTV从时间转 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 的要求。 设题陷阱 判断理由 答案 混淆时态 原文“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 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是或然,选项说成了必然。,6.选项内容 (2016山东,6,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 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原文信息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 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 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 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 进。 设题陷阱 判断理由 答案 混淆是非 原文是“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选项中却说“逐渐走向衰微”,正好把意思说反了。,7.选项内容 (2014辽宁,3,B)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 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 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原文信息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 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 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设题陷阱 判断理由,答案 以偏概全 “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将原文对 “道家”(部分)的判断扩大到对“中国哲学”(整体)的判断,明显是以 偏概全,失之偏颇的。另外,选项中“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与 原文“比较接近快乐主义”的表述相比,在态度的鲜明程度上也是 有区别的。,8.选项内容 (2014天津,7,C)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 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原文信息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 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 传”。 设题陷阱 判断理由 答案 因果混乱 “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是它“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 特殊含义”,不是因为它“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 突破点二:三重比对巧解论述类文本阅读题,1.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语句进行了改装、重组等,主要采取这些方式 设误:“删”(删去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了原意),“漏”(只强 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 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扯西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做 题时,首先要做的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 些词语,改了哪些词语,添了哪些词语,它们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做题 时,尤其要注意: (1)指代词(如“它”“这”等),比对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的情况。 (2)范围词(如“都”“所有”“部分”等),看是否有扩大或缩小外延的,现象。 (3)程度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等),时间词(如“已经”“未来”等),看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典例1 选项内容 (2016浙江,8,D)从语言变革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式 的发展,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新看待和审视文言文对文学形式的重大 价值。 原文信息 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角度,不仅可以准确 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得与失,也能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同样 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古典文学,重新来看待和审视文言之于文学形式的 意义。 比对结果 判断理由 选项用“文言文”替代了“文言”,属于偷换概念。,2.比对关系 它包括句子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 否合理。比对句子间关系,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 选信息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可以分以下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重点抓关联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重点是因果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思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 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看是否存在强加因 果、因果倒置等问题。,典例2 选项内容 (2016浙江,8,A)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 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 等原则的确立。 原文信息 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 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 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 比对结果 判断理由 递进关系不成立。原句两部分之间构成的是并列关系。,3.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论是否成立。推断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 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 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 果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 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 论,二看结论(指推断想象的结论)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典例3 选项内容 (2016山东,6,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 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原文信息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 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 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 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比对结果 判断理由 选项中误把“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当作“(古体 诗)篇幅可长可短不拘对偶、声律”的原因,属于强加因果。,9.选项内容 (2014安徽,1,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 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 费。 原文信息 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 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 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 在冲动。 比对结果 ( ) 判断理由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