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的技术途径.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2267547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节能的技术途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建筑节能的技术途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建筑节能的技术途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业资料:_建筑节能的技术途径单位:_部门:_日期:_年_月_日第 1 页 共 10 页建筑节能的技术途径减少能源总需求量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空调采暖能耗占建筑能耗的65%.中国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用能量近期增长速度己明显高于能量生产的增长速度,因此,减少建筑的冷、热及照明能耗是降低建筑能耗总量的重要内容,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实现。1.1建筑规划与设计面对全球能源环境问题,不少全新的设计理念应运而生,如微排建筑、低能耗建筑、零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等,它们本质上都要求建筑师从整体综合设计概念出发,坚持与能源分析专家、环境专家、设备师和结构师紧密配合。在建筑规划和设计时,根据大范围的气候条件影响,针对建筑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气候特征,重视利用自然环境(如外界气流、雨水、湖泊和绿化、地形等)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微气候,以尽量减少对建筑设备的依赖。具体措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合理选择建筑的地址、采取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主要方法为:在建筑周围布置树木、植被、水面、假山、围墙);合理设计建筑形体(包括建筑整体体量和建筑朝向的确定),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合理的建筑形体设计是充分利用建筑室外微环境来改善建筑室内微环境的关键部分,主要通过建筑各部件的结构构造设计和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设计得以实现。同时,可借助相关软件进行优化设计,如运用天正建筑()中建筑阴影模拟,辅助设计建筑朝向和居住小区的道路、绿化、室外消闲空间及利用CFD软件,如:PHOENICS,Fluent等,分析室内外空气流动是否通畅。1.2围护结构建筑围护结构组成部件(屋顶、墙、地基、隔热材料、密封材料、门和窗、遮阳设施)的设计对建筑能耗、环境性能、室内空气质量与用户所处的视觉和热舒适环境有根本的影响。一般增大围护结构的费用仅为总投资的3%6%,而节能却可达20%40%.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在夏季可减少室外热量传入室内,在冬季可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使建筑热环境得以改善,从而减少建筑冷、热消耗。首先,提高围护结构各组成部件的热工性能,一般通过改变其组成材料的热工性能实行,如欧盟新研制的热二极管墙体(低费用的薄片热二极管只允许单方向的传热,可以产生隔热效果)和热工性能随季节动态变化的玻璃。然后,根据当地的气候、建筑的地理位置和朝向,以建筑能耗软件DOE-2.0的计算结果为指导,选择围护结构组合优化设计方法。最后,评估围护结构各部件与组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以确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围护结构。1.3提高终端用户用能效率高能效的采暖、空调系统与上述削减室内冷热负荷的措施并行,才能真正地减少采暖、空调能耗。首先,根据建筑的特点和功能,设计高能效的暖通空调设备系统,例如:热泵系统、蓄能系统和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等。然后,在使用中采用能源管理和监控系统监督和调控室内的舒适度、室内空气品质和能耗情况。如欧洲国家通过传感器测量周边环境的温、湿度和日照强度,然后基于建筑动态模型预测采暖和空调负荷,控制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在其他的家电产品和办公设备方面,应尽量使用节能认证的产品。如美国一般鼓励采用能源之星的产品,而澳大利亚对耗能大的家电产品实施最低能效标准(MEPS)。1.4提高总的能源利用效率从一次能源转换到建筑设备系统使用的终端能源的过程中,能源损失很大。因此,应从全过程(包括开采、处理、输送、储存、分配和终端利用)进行评价,才能全面反映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建筑中的能耗设备,如空调、热水器、洗衣机等应选用能源效率高的能源供应。例如,作为燃料,天然气比电能的总能源效率更高。采用第二代能源系统,可充分利用不同品位热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热电联产(CHP)、冷热电联产(CCHP)。利用新能源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2新能源的利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能源通常指非常规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有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人们对各种太阳能利用方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逐步明确了发展方向,使太阳能初步得到一些利用,如:作为太阳能利用中的重要项目,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较为成熟,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投资兴建了一批试验性太阳能热发电站,以后可望实现太阳能热发电商业化;随着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国外己建成不少光伏电站和太阳屋顶示范工程,将促进并网发电系统快速发展;全世界已有数万台光伏水泵在各地运行;太阳热水器技术比较成熟,已具备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仍需进一步地完善太阳热水器的功能,并加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建设;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因构造简单、造价低,已经得到较广泛应用,其设计技术已相对较为成熟,已有可供参考的设计手册;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技术出现较早,已应用在大型空调领域;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处于样机研制和实验研究阶段;太阳能干燥和太阳灶已得到一定的推广应用。但从总体而言,太阳能利用的规模还不大,技术尚不完善,商品化程度也较低,仍需要继续深入广泛地研究。在利用地热能时,一方面可利用高温地热能发电或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热水供应;另一方面可借助地源热泵和地道风系统利用低温地热能。风能发电较适用于多风海岸线山区和易引起强风的高层建筑,在英国和香港已有成功的工程实例,但在建筑领域,较为常见的风能利用形式是自然通风方式。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热水供应;另一方面可借助地源热泵和地道风系统利用低温地热能。风能发电较适用于多风海岸线山区和易引起强风的高层建筑,在英国和香港已有成功的工程实例,但在建筑领域,较为常见的风能利用形式是自然通风方式。第 5 页 共 10 页建筑落地式脚手架工程施工安全要点一、施工方案1.脚手架搭设之前应根据工程特点、施工工艺编制搭设方案,内容应包括:编制依据、工程概况、施工条件、基础处理、搭设要求、连接方法、搭设施工图、安全技术措施等。2.脚手架高度超过50米必须进行计算。3.脚手架施工方案及设计计算书必须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并经上一级技术负责人审批签字方可施工。二、立杆基础1.脚手架立杆基础应符合方案要求1.1搭设高度在25米以下时,先将基础夯实找平,然后上铺5厚通长木板;1.2搭设高度在2050时,应根据现场地耐力情况,设计基础作法或采用回填土夯实达到要求时,可用枕木支垫,或在地基上加铺20厚道碴,在上面铺设混凝土板再仰铺1216号槽钢;1.3搭设高度超过50米时,于地面下1米处采用灰土地基,或浇筑50厚混凝土,其上采用枕木支垫。2.钢管脚手架搭设时应将木板铺平放好底座,在将立杆放入底座内,不准将立杆直接放在木板上;铸铁底座直径150,焊接底座尺寸为150152,厚度不低于8。3.立杆埋设时离地面20处设纵向横向扫地杆。双排脚手架扫地杆与立杆交接处用小横杆拉牢。4.脚手架四周应设排水设施。三、架体与建筑结构拉结1.高度在7米及以上的外脚手架,每隔4米,水平每7米设一个拉结点,拉结点必须均匀分布,并设置在立杆上。双排脚手架拉结点必须同时拉住里外立杆。2.连墙杆必须与建筑物结构部位连接,以确保承载能力,在施工方案中应绘制作法详图,施工中不得随意设置;连墙杆可作柔性连接或刚性连接,当脚手架高度超过24米时不准采用柔性连接。四、杆件间距与剪刀撑的搭设1.剪刀撑的设置1.1每组剪刀撑跨越立杆根数为57根(6米),斜杆与地面夹角为4560度之间。1.2高度在24米以下单、双排脚手架,均必须在外侧立面的两端各设一组剪刀撑,由底部至顶部连续设置;中间部分可间断设置,但间距不大于15米。1.3高度在25米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外侧立面必须沿长度和高度连续设置。1.4剪刀撑斜杆应与立杆和伸出的小横杆连接,底部下端应置于垫板上。1.5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均采用搭接,其长度不小于1米,设置2个旋转扣件。2.横向剪刀撑脚手架搭设高度超过24米时,为增强其横向水平的刚度,可在脚手架拐角处及中间沿纵向每隔6跨在平面内加设斜杆,使之成为之字形或十字形。五、脚手板与防护栏杆1.脚手板必须铺满、铺严、铺稳,距离墙面不得大于20。2.脚手板可采用竹、木、钢脚手板材质应符合要求。3.凡脚手板伸出小横杆以外大于20的称为探头板,当操作层不需沿脚手架长度满铺脚手板时,可在端部采用护栏及立网将作业面限定,把探头板封闭在作业面外。4.脚手架外侧应按规定设置密目安全网,安全网设置在外排立杆的里面,密目网必须用合格的绳或1214铅丝穿过环扣系牢在脚手管上。5.遇作业层时,还要在脚手架外侧大横杆与脚手板之间,按临边防护的要求设置1.2米防护栏杆和180档脚板,防止作业人员和物料坠落。6.单双排脚手架首层必须设置兜网,每隔10米再设一道兜网,双排脚手架里立杆与墙体间应设兜网或铺设脚手板。7.架体外立杆内侧必须从底到顶连续横向设置密目式安全网。六、交底与验收1.脚手架搭设前,施工负责人应按照施工方案要求,结合施工现场作业条件和队伍情况,做详细的交底并有专人指挥。2.脚手架搭设完毕后,应由施工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对照施工方案和规范分段进行逐项检查验收,符合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3.对验收表上的内容应进行量化,应实测数据进行记录,并由检测人员签字。七、小横杆设置1.规范规定应该在立杆与大横杆的交点处设置小横杆,小横杆应紧靠立杆用扣件与大横杆扣牢。2.双排脚手架搭设的小横杆必须在小横杆的两端与里外排大横杆扣牢,否则双排脚手架将变成两片脚手架,不能共同工作,失去脚手架的整体性。3.单排脚手架小横杆的设置位置不能用于半砖墙,18墙小横杆在墙上的搁置长度不应小于18。八、通道(斜道、马道)1.人行通道宽度不得小于1米,坡度宜为1:3,宽度不小于1.5米,坡度为1:6。2.拐弯处应设平台,通道及平台按临边防护要求设置防护栏杆和挡脚板,并挂密目网。3.、通道板上应设防滑条,厚度2030,间距不大于300。九、卸料平台1.施工现场使用的各种卸料平台,必须经单独设计并绘制施工图纸。2.卸料平台应制作成定型化、工具化的结构,无论采用钢丝绳或型钢支承都应与建筑物主体连接。3.卸料平台禁止与脚手架连接。4.卸料平台周围应设置双道防护栏杆及180挡脚板,外侧挂密目网,平台应在明显处设标志牌,规定其荷载;在卸料平台处脚手架开洞尺寸不得超过两跨并进行加固。第 9 页 共 10 页行业资料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资料仅供参考)下载修改即可使用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