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69999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2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敷衍田凫 商榷上阕 炽热窒息 羯鼓仓颉B挣扎正月 侘傺不啻 狙击拮据 蠕动儒家C翘首悄然 槎桠呕哑 隽永圈养 敕造吞噬D跌宕拓片 贫瘠脊骨 熨帖氤氲 摇曳两靥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B国庆假日是人们休闲的大好机会,那段时间里,我市步行街上到处都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深夜,大街上还是不绝如缕,热闹极了。.这些事件反映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有的甚至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D我们学生都应该懂得:发展自己的智力,必须与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连的。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艺术家们为爱美之心所激发,各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世界,来体现自己对美的认识,实现自己对美的追求。B.财政部长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在财务大检查中首先要严格检查自己,作出表率。他说,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这次财务检查不走过场。C.执法人员在处理杭州富家子飙车案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加强公安队伍道德素质教育的迫切性。D.这次寒假学术研讨班的学员,除我们本校的教师外,还有来自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反省、省察)乎己 是故无(没有)贵无贱,无长无少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 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C纵(任凭)一苇之所如 居是州,恒(常常)惴栗D而卒(终究)莫消长也 然后知吾向(先前)之未始游5.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句读之不知而今安在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其势弱于秦唯利是图A BC D6.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一致的一项是( )A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祝福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以祥林嫂的“半生事迹”为纵线展开情节,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悲惨的命运遭遇。B.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展示了贾府豪华的环境、奢侈的生活、森严的等级礼法;传神地描绘出黛玉、熙凤、宝玉的性格特征。C.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文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的见闻和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应该怎样面对人生的苦难。D.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手法讲述故事,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8柯灵在乡土情结中这样写道:“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请你也以“人一旦离开乡土”开头,另择喻体,写一组排比句。(4分)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 , , , 。二、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913题。 追和陶渊明诗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度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注释: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辙亦迁海康 迁:贬官B癯而实腴 癯:清瘦C.自量为己必贻俗患 贻:留下D.其出处进退 处:处所10.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A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如其为人,实有感焉B惟有追和古人者 少而穷苦C. 诗有古人之风 其学日进D. 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自托于渊明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唯喜欢写诗,尤其喜欢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B.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做评论的态度。C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D. 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机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追和陶渊明诗引)(3分)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始得西山宴游记)(3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六国论)(2分)三、古代诗词鉴赏(8分)1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寄鉴上人【唐】 左偃一从携手阻戈鋋,屈指如今已十年。长记二林同宿夜,竹斋听雨共忘眠。注释:指战争。 冬夜听雨戏作 【宋】陆游绕檐点滴如琴筑,支枕幽斋听始奇。忆在锦城歌吹海,七年夜雨不曾知。 (1)这两首诗分别“记”“忆”了诗人什么样的生活情境?(2分)_(2)这两首诗所写的“听雨”,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6分)_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人间如梦,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_,_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3)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4)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5)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6)忧劳可以兴国,_。(欧阳修伶官传序)(7)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_。(韩愈进学解)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脚 步 声 陆文夫 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来自于自己的脚步。 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那脚步声还会清楚地告诉你,它永远也不可能把你送到你心中的目的地。 在都市的喧嚣声中,凡夫俗子们不可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你一出门、甚至不出门便可听到整个的世界有一种嗡嗡的轰鸣,分不清是哭是笑是哽咽,分不清是争吵不休还是举杯共饮,分不清是胡言乱语还是壮志凌云,分不清那事物到底是假是真,分不清来者是哪个星球上的人,弄到最后你自己也分不清自己了。人人都好像不是用自己的脚在走路,而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往前推,很难听见自己的脚步声了,只听得耳边呼呼风响,眼前车轮滚滚,你不知道是在何处,忘记了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行动就是一切。 偶尔回到空寂的林间来,又听到了自己的脚步声。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似乎觉得有一股和煦的风,一股清洌的水穿过了心头。我从乡间走来,迈过泥泞的沼泽,走过碧野千里,那脚步还是存在着,还是和我紧紧相随,有这一点也就聊以自慰。我不希望那脚步会把我送到我心中的目的地,那个目的地是永远也不会到达的,如果我能到达的话,后来者又何必去跋涉? 心中的目标虽然难以达到,脚步却也没有白费,每走一步都是有收获的,痛苦是一种收获,艰难是一种收获,哭泣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体验,要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欢乐、顺利和仰天大笑是什么滋味?能走总是美好的。我不敢多走了,在湖边的岩石上坐下来,想留下前面的路慢慢地走,不必那么急匆匆地一下子就走完。太阳从不担心明天的路,一下子便走到了水天相接处,依偎在一座青山的旁边。我向湖中一看,突然看见有一条金色的光带铺在平静的湖水上,从日边一直铺到我面前,铺到我脚下的岩石边,像一条宽阔的金光大道,只要我一抬脚,就可以沿着这条金光大道一直走到日边,走到天的尽头,看起来路途也不遥远,走起来也十分方便。这种景象我见过多次了,它是一种诱惑,一种人生的畅想曲,好像生活的路就是一条金色的路,跃身而下就可以走到天的尽头,走到你心中设想的目的地。可你别忙,你只须呆呆地在岩石上多坐片刻,坐到太阳下沉之后,剩下的就只有一片白茫茫的湖水,你没有金光大道可走,还得靠那沉重的脚步老老实实地挪向前。15本文开头写“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紧接着说“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结合全文来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_16在文章第四段中,你觉得作者认为“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对人生有哪些意义?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表述。(4分)_17请简要阐述第二段、第七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1)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_(2)能走总是美好的。_18这篇文章多处描写了城市中的种种声响,这些声响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城市中的声响?(6分)_六、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造园如作诗文当西方后现代主义尝试从中国古典园林中寻找若干的手法、题材或别的什么时,在中国,又一轮新的“造园”运动,却似乎在重拾他人已丢弃的东西。好端端的一个小山坡,要炸掉、推平;弯弯曲曲的小河流,要裁直、修整;自由生长的树杈,要削成规矩的几何图形;连小草也未能幸免,被推成大平头简直是要把西方园林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如此一览无遗的园林,让游客无处寻找荫庇,欣赏的情趣就荡然无存了。这种做法,说是数典忘祖,恐怕一点也不过分。这令我想起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文字“有累万金钱,而使山不成山,石不成石者”,当是专门讽刺此类大动土木摆阔而情趣索然的角色。摆阔,始终是与艺术无缘的;相反,只会亵渎艺术。就中国园林而言,讲究的不仅是园林空间的创造,更是精神空间的创造。清代钱泳可谓一语中的,他说:“造园如作诗文。”诗文,自然是精神的产品,诗情画意充盈其间。所以,一座园林当是设计者、建造者情感之所寄,甚至是其人格的体现。北宋重臣司马光退居后,建了座“独乐园”,顾名思义,“独乐”,乃是摆脱了一切俗务、远离尘世方能体味。而清代大学士王熙则有“怡园”,有诗序云:“寄意禽鱼,叠石莲池,萌花种竹”杜书瀛曾说:“造园家掇山叠石,乃是以审美的方式抒发胸中之逸气,表现主体之性灵。”这话说得中肯。不仅造园,连园名亦如此。随手拈来的,便有影园、竹园、个园、随园、拙政园、留园、寄畅园、绮园要把自古至今的园林称谓搜集起来,成千上万,当可体会到无限的情味。在中国,园林的理念起源于道家与玄学。不说从庙堂退守乡居的,那些淡泊名利、终身不仕者,对园林更是情有独钟。有“梅妻鹤子”之称的北宋林逋,就写过不少关于园林的好诗。如小隐自题:“竹树绕吾庐,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这首五律把园林“隐”的意味一一品味了出来。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园林“叠山理水”,追求天然浑成的效果,不正是道学、玄学的理想追求么?19下列理解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目前我国有些地方的园林建筑盲目模仿西方园林的整饬、呆板,这种拾人牙慧的做法令人反感。B按照杜书瀛的看法,园林中的景物是造园者人格的象征和情感的寄托,是一种审美的表现。C北宋重臣司马光的“独乐园”、清代大学士王熙的“怡园”,都是退居后摆脱一切俗务、远离尘世方有的精神产品。D中国园林讲究景物的空间,更讲究精神的空间,讲究山水木石亭榭的布局搭配要有诗情画意。20文章第一段写道:“这种做法,说是数典忘祖,恐怕一点也不过分。”句中的“数典忘祖”是针对什么现象而言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_21作者引用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文字和林逋的小隐自题,各有什么用意?请分别作答。(6分)_七、作文(70分)请以“成长的烦恼”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命题:王洪珠、张志强校对:严长春、于扬 班级_ 姓名_ 学号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答题纸注意事项:将17题、911题、19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1题,共33分)8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_,_,_,_。(4分)12. _(3分) (2)_(3分) (3)_(2分)13_(分)_14_。_,_,_,_。_ _。_。(共分)15_(分)16_(分)17_(分)18_(分)20_(分)21_(分)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答案 2011.11.B.(A项,“敷衍田凫”读ff,“炽热窒息”读chzh。C项,“翘首悄然”读qioqio,“敕造吞噬”读chsh。D项,“跌宕拓片”读dngt,“贫瘠脊骨读jj,“熨帖氤氲”读 yyn。 2C (A 功败垂成:指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 含有惋惜之意。 B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D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3A ( B项“防止”和“不”属双重否定,应去掉“不”字。C项成分残缺,句首应当添加“透过”。 D项结构杂糅,可将“也参加了学习”去掉。)4.A.(无,无论) 5.C.(为宾语前置句。为定语后置句。为状语后置句。)6.D.(“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完”形容词用作动词。) 7.D.(只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8【示例】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大雁,随波逐流的无舵航船。(1喻1分,计4分。本体、喻体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得分。)9. D(处:隐居) 10A11B “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的说法没有依据。12这就是深深佩服陶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行为的原因啊。(“此所以”“师范”“万一”三个得分点)尺寸之界包含了(方圆)千里的景物,各种景物聚拢紧缩,没有一个能逃避我的眼光而隐藏起来。(三个分句各占一分)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为国者”“劫”都翻译对给一分,翻译成被动句得一分)13(1)左诗“记”了早年与朋友竹斋同宿听雨忘眠的情景;陆诗“忆”当年锦城军旅的豪放生活。(每点1分)(2)同:都运用了虚写(想象、回忆)手法(2分)。异:左诗纯虚写回忆中听雨的清幽、温馨(2分);陆诗由眼前的雨写起,先实后虚,兼用比喻夸张(2分)。14(1)一尊还酹江月。(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5)挟飞仙以遨游。(6)逸豫可以亡身。(7)行成于思而毁于随15引起下文。开篇从现实亲历写起,引起下文“多年”以后,“在繁华的城市里”“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的内容,从而生发对现实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慨。(2分)渲染一种寂静的气氛,表明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为下文在“喧嚣”中“听不到脚步声”等内容的生发议论作铺垫。(2分)16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能使人认识到人生道路是艰苦曲折的;能使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生存状况;能使人了解自己追求的目标;会知道人生的追求是无限的,生命不息,奋斗不已。(每点1分,共4分)17(1)作者表面上写走路时的心理状态,实际上更多的是表明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曲折地揭露了生活中某些人暗地里坑害他人的卑鄙行径。(2分)(2)“能走”即意味着生命还在,清醒的自我意识还在,理想还在,追求还在;虽然心中的目标难以达到,但每走一步都是有收获的,就算痛苦、艰难、哭泣,也是一种收获。(2分)18这些声音喧嚣、嘈杂,来自一些不明不白的地方,使人感到眩晕、迷乱、惊恐。(2分)作者通过这些声响的描写,反映现在的城市生活充满虚伪、欺骗、糜烂,人们丧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2分)作者用城市的种种声响来衬托脚步声,凸现文章人生之路“还得靠那沉重的脚步老老实实地挪向前”的主题。(2分)19C20“数典忘祖”是针对中国某些造园者抛弃我国造园传统,盲目模仿西方园林,对自然存在的山川、草木进行随意破坏的现象而言的。(2分)这个词语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无知的行为的的愤慨之情。(1分)21引用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文字,意在讽刺某些人不懂造园,毫无情趣,只是为了炫耀财富而大兴土木建造园林的愚蠢做法,(2分)进而引出“造园如作诗文”的观点。(1分)引用林逋的小隐自题诗,意在表明淡泊名利、终身不仕者对园林情有独钟,(2分)进而证明中国园林的理念起源于道家和玄学。(1分)附文言文翻译东坡先生贬官到海南,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小儿子苏过挑着担子过海;修葺了茅屋居住,每天吃红薯芋头,但是华丽的房屋贵重的食物从来不想。平生没有其他嗜好,把图书历史当作花园,文章作为演奏的音乐,到现在也都废弃了。尤其喜欢写诗,精深奥妙,丝毫看不到老人衰老疲惫的气象。当时,苏辙也被迁到海康,写信来告诉他说:“古代的诗人有模仿古代的诗作,却没有和古人诗的作品。追和古人的诗从我开始。我作为诗人也没有其他爱好,只喜欢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的诗不多,但是他的诗看起来朴实其实很华丽,看起来简陋其实很丰满。曹植、刘昆、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都比不上。我前后和他的诗共有一百零九首,其中我得意的诗篇,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现在打算收集一起记录下来,留给后代的君子。让他们明白我的志趣。但是我对于陶渊明,难道只是喜欢他的诗吗?比如他的为人,我有很有感触。陶渊明临终时,写信告诉儿子陶俨等人:我从小就穷苦,每当家里穷困,就东西奔波。性格刚直才能有限,和世人多不相容,自认为一定为让世俗痛恨,告别人世,让年幼的你们忍受饥寒。陶渊明的这些话,应该是实情了。我也有着各毛病却不知道,平生出任官职,触犯了不少人,这一点很是比不上陶渊明,打算用晚年来模仿他的万分之一。”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身官府学乡里小人,而苏轼出任官职三十多年,被狱吏羞辱,最终不被宽恕,深陷大难,经打算晚年隐居效仿陶渊明,谁肯信呢?就算如此,苏轼的官宦浮沉生涯还能考证,后代的君子一定有类似的。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私下里与老彭(商朝的贤大夫)相比。”孟子说“曾子、子思的思想相同。”我的小小成就,不足以议论读书人。苏辙年少没有拜师,苏轼成年后并学成出师,父亲就让苏辙向苏轼学习。苏轼常常称赞苏辙的诗有古人之风,自认为自己不如苏辙。但是自从居住在东坡,学问也与日俱增,充沛的好像大河奔来。他的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苏辙于是奋力跟随,但是常常不如苏轼。苏轼和陶渊明的诗,苏辙有跟着和的,也有一二首。写于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 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