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9月双休检测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63357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9月双休检测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9月双休检测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9月双休检测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9月双休检测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创伤/重创敌军 连累/连篇累牍 泄露/藏头露尾B.粮囤/积草囤粮 恫吓/杀鸡吓猴 见教/图穷匕见C.嫉妒/亟须纠正 炽热/秩序井然 拙劣/相形见绌 D.停滞/卷帙浩繁 擢升/真知灼见 讥诮/峭拔刚劲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横财/专横跋扈 攒动/万箭攒心 瘦削/削足适履B. 押解/浑身解数 应届/应接不暇 呼吁/长吁短叹C. 裨将/无裨于事 刹车/古刹钟声 提防/耳提面命D. 癖好/僻静地点 监生/槛菊愁烟 雨霁/身材颀长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强制强词夺理 载舟载歌载舞 给养自给自足B沉湎缅怀先烈 旋风天旋地转 蔓延蔓草难除C估量量体裁衣 赝品义愤填膺 叶韵一叶知秋D赡养瞻前顾后 参差扪参历井 畜牧六畜兴旺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差事差可告慰 疏浚怙恶不悛 薄命薄暮冥冥B濒临捷报频传 着迷着手准备 诘责佶屈聱牙C筵席垂涎三尺 辟邪鞭辟入里 炮烙络绎不绝D刹那名山古刹 惊诧叱咤风云 绚烂徇私枉法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家俱 赌博 人才辈出 山清水秀 B.风采 销毁 陈词滥调 哀声叹气C.陨落 蛰伏 食不果腹 惹事生非 D.毕竟 脉搏 优柔寡断 要言不烦6.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销账 辐射 皇天后土 莺歌燕舞B隔膜 遐想 纷至沓来 统筹兼顾C涅槃 耽误 眉清目秀 曲指可数D耗费 坐落 洗耳躬听 沸反盈天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 在奥运赛场上,如果身无长物是很难与强大的对手竞争的,孙杨正是凭借实力才获得了两枚金牌,并且打破了世界记录。B.14名香港保钓人士乘坐“启丰二号” 披肝沥胆几万海里,冲破日方阻挠在钓鱼岛靠岸,其中7人成功登上钓鱼岛,并展开中国国旗宣示主权。C. 8月14号上午6时50分,逃亡8年的特大杀人犯周克华在重庆被击毙,他身负9条性命,犯下的罪行骇人听闻。D.自从大学毕业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为了让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在溱湖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聚会。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 这个地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又有一个很好的领导班子,因此,这里人民能安之若素,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B.他是个玲珑剔透的人,知道该怎样让现场的气氛活跃起来,于是站起身做了个滑稽的动作,引得众人大笑。C.站在山顶,放眼望去,满山的杜鹃花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他不禁由衷赞叹大自然的神奇。D.现在想考师范的优秀高中生越来越少了,提高师资的质量,这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这是和提高教学质量休戚相关的。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亭林先生神道表【清】全祖望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矣,果有大故,我则死之。”遗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次年,几豫吴胜兆之祸,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浪,日无宁晷。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阴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孝感惧而止。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特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先生笑曰:“此所谓钓名者也,其心岂欲见于人?而力拒之以明节,则吾未之闻矣。”华阴诸生请讲学,亦谢之。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书乾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愿以别业居之,且为买田以养,皆不至。 辛酉,卒于华阴,无子,年六十九。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及读王不庵之言曰:“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节选自琦亭集,有删改)【注】顾炎武(1613一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太安人: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躏。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时四国多虞 虞:忧患 B几豫吴胜兆之祸 豫:参与 C愿以一死谢公 谢:报答 D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振:救济10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组是(3分) 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焦原毒浪,日无宁晷 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 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A B C 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炎武的一生是为实现他的报国之志而劳苦奔波的一生,也是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悲剧的一生。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C明亡之后,顾炎武遍游大江南北、关河内外,六谒思陵,最后定居华阴,垦田经营,表明了他耿耿复明之志已渐渐消退。 D顾炎武多次放弃被举荐为官的机会,他以死相拒的行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决心。12将下列课本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4分)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2分) (3)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司马迁报任安书)(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1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注】洛中:今洛阳。午桥:在洛阳东南。长沟:大河。(1)这首词中,能体现空间变化的是哪两个句子?(2分) (2)词的上阕中的“长沟流月去无声”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包含了词人昔日的什么感情?(4分) (3)请简要分析“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在全词结构上的作用。(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14.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2)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 (3)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_,_。 (4)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5) 金樽清酒斗十千, 。 (6) 莫笑农家腊酒浑,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看 麦 熟刘成章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 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折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15文章开头比喻手法运用非常有特色,结合第一段内容具体分析这一手法及其好处。(4分) 16第五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婆娘们并不懂得的诗经中的诗句?(6分) 17在文章结尾,作者赞美“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颤抖着,折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请简要概括“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4分) 18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0题。不要遮住我的阳光龙应台 台湾是个标语地区。走上街,看见“两个孩子恰恰好”,经过电线杆,瞄见“保密防谍,人人有责”。还有一些根本看不懂的:“拼命就是保命”,横挂在车马杂乱的大街上,好像鼓励开车的人要冲锋陷阵。 中国人重形式、作表面的习性到处可见,标语的泛滥只是一个表征。拿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来看:大家都说,现代的中国人对自己缺乏信心,西方的文化只学到皮毛,而且不能消化,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已完全抛弃。怎么办?很简单!首先,到街头、学校、车站,贴上千千百百个标语:“复兴中华文化!” 然后,在台北市塑造一个比自由女神还要高、还要重的孔子巨像。气魄要大,所以单单铜料就要花一亿元以上。铜像用来宣扬孔子思想、复兴中华文化、改善人民文化气质,更昭告世人,台湾是中华文化的堡垒。 我不是在说笑话;你没看报纸吗?市政府一点没有幽默的意思。 这个庞然巨物建立起来之后,大概会遮掉好大一片天空,使许多住家变得阴暗封闭。冬天的霪雨和市区的污染将为铜像覆上一层肮脏的颜色。铜像边的街道,大概与红毛城四周一样,会有像苍蝇叮肉似的摊贩,而街上的交通将因游客的往来而呈爆炸状态。至于这么一大块铜将如何“宣扬孔子思想”、“复兴中华文化”,我非常迷惑。 今日的台湾若真有厚实的文化传统,不需要努力地“宣扬”,人家自然会慕名而来。台湾的内在若是空虚浅薄,我们再“宣扬”又有什么意义?我们这样迫切地要求别人的注意,本身就是一个心虚、缺乏自信的表现。可是缺乏自信便也罢了,何不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心虚与弱点,实实在在地去提升自己!相反的,我们所做的是没头没脑的“宣扬”工夫贴标语、作宣传、铸世界上最大、最重、最高、最贵的铜像这不是心虚的暴发户心态,是什么? 人瘦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把自己的脸打肿了来冒充胖子。我们有社会问题与文化危机并不可耻,可耻的是造个大铜像,宣称自己是中华文化的掌门人。如果报税单上有这么一个名目,我宁可坐牢,也不会缴纳这笔铜像税。 (选自野火集,有删改)19.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20.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复兴中华文化应该怎么做?(4分)六、作文(7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在生活中,有的人没有觉察到已经拥有;有的人满足于已经拥有;有的人仍不满足已经拥有。请以“已经拥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不必面面俱到;除诗歌外,文体自选。xx学年度第一学期双休检测高三语文参考答案4.B(A项薄命、薄暮冥冥;C项 炮烙、络绎不绝;D项刹那、名山古刹 读音相同)【参考译文】先生字宁人,后改名为炎武,学者称他亭林先生。顾炎武年少时高超不凡,有远大的志向,不与人苟且迎合,性格正直,超出世俗。和同乡归庄非常友好,一起游学复社。对于书籍没有不看的,特别注重治理世事的学问。当时国内有很多忧虑之事,他叹息天下缺少有才能的人以致国家败亡。他广泛阅读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随即记录下来,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虚而不实的话。晚年更加专注于记述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更加是先生终身学术研究最高境界的书,凡是经书和史书中精妙的话语全部收录在书中。乙酉年夏天,顾炎武母亲六十岁,到常熟的郊外躲避战争,她对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一个妇道人家,然而承受朝廷的恩宠,果真国家有大的变故,我就为国而死。”给后人遗言不要侍奉二主。先生正响应昆山县令杨永言的征召,和嘉定生员吴其沆以及归庄一起起兵抗清,到吴地跟随夏文忠公。第二年,几次参与吴胜兆的起兵,更想到海上组织抗清,因为道路阻隔,没有能够前行。先生怀抱故国的悲伤,国土遭受清人蹂躏,每天没有一刻能够安宁。游遍沿江一带的山水,来观赏旧都周围的美景。戊戌年,又游遍北都周围的地方,一直到山海关外,来观赏大东的美景。丁巳年,第六次拜谒思陵,开始选择定居在陕西的华阴。当初先生游遍观赏四方,他对明朝忠诚的心愿并没有丢下。先生在华阴购买五十亩田地以供早晚辛勤耕种,而开垦收获所得,另外贮藏起来,以备起兵之用。辛酉年,先生死在华阴,没有子女,死时六十九岁。他的高足吴江人潘耒收藏他遗留下来的书稿,作序并发行,又另外编辑了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为广泛流传。徐尚书的长孙徐涵在广东做官,从数千里外写信给我,嘱咐我给先生写表文。我沉吟思考很久,等到读到王不庵的话:“先生承受亡国的痛苦,想在天下广泛宣扬他母亲的志向。到处奔波,流离失所,到老都没有儿子,怎么能够不回望故乡,甘心死在外地啊?唉,实在哀痛啊!”这话,大概能够用来为先生的墓作表文了。14略15将小麦比作日渐加厚的绿毡、厚可盈尺的绿绒被、隆起的有着金子颜色的海浪碧波,从厚度和颜色上展现了麦子日渐长高、饱满、成熟的全过程,(2分)形象地写出了丰收之景和人心情的快乐。(2分)16婆娘们虽不懂诗经的词句,但是她们懂得理解父母的辛苦,感念父母的恩德,用孝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2分)诗经之歌融入秦腔,在关中平原上传唱,说明中华民族孝顺、回报父母的传统美德依旧具有生命力,这声音能够焕发出民族的纯朴本色;(2分)体现“看麦熟”风俗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2分)17勤劳、善良、聪明能干、热情、孝顺、质朴的民族传统美德。(答到任意4点即可;答“人情味、人性美”也可得1分)18对丰收的期盼与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对关中婆娘充满了赞美之情;对关中风土人情和民族质朴本色的讴歌之情。19.(4分)首先从标语泛滥的现象谈起,指出中国人重形式、作表面的习性;其次,通过批评建立孔子巨像,剖析当前复兴中华文化过程中的错误心态;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做法,并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每点1分)20.(4分)改变重形式、作表面的习性;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心虚与弱点(敢于承认社会问题和文化危机);实实在在地去提升自己。(每点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