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2论述类阅读之筛选概括测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61087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2论述类阅读之筛选概括测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2论述类阅读之筛选概括测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2论述类阅读之筛选概括测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2论述类阅读之筛选概括测含解析班级 学号 得分 (说明:每题15分,共90分。)1.【xx届湖南衡阳八中高三实验班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15分)俗与雅对举,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种审美形态。中国的戏曲早已被学界视为“俗文学”之一种。“俗文学”,包括的范围很广,差不多除诗与散文之外,凡重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去。古典戏曲剧目中,有些确实出自士大夫之手,而且主要反映统治阶级思想、感情和趣味,最著者如明代礼部尚书丘潜的伍伦全备记等“令人呕秽”之作以及朱权、朱有燉等皇亲国戚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但大量的剧目出自民间艺人或书会才人之手,尽管其中也可能有封建主义意识的渗透,但主要反映的是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趣味。明清传奇、杂剧大多为文人所作,他们当中确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硕学名儒,作者虽然大多是文人士大夫,但他们当中的多数人仕途失意,与统治阶级和主流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有的甚至格格不入。这些人袭用民间所创造的文学艺术样式戏曲来从事创作,本身就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他们的剧作虽然有雅化倾向,但其思想倾向和艺术旨趣与属于主流文化的正统诗文并不完全相同,而与民间文化仍然有着一些相通之处。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主要出自文人之手的明清传奇、杂剧同样被封建统治阶级和正统文人视为异端,明王朝命解缙等编辑的永乐大典本来收录有部分戏曲作品,可清王朝纂修的四库全书却将其统统拒之门外。判定一种艺术样式是雅还是俗,既要看其作者身份,更要看多数作品的精神取向和艺术旨趣。古典戏曲热衷于以“琐屑”的市井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将贩夫走卒、贫寒书生、风尘妓女悲欢离合的日常生活搬上戏台,许多剧作堪称古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即使是以历史为题材,描写英雄和国王,古典戏曲也多半摄取经过民间“淘洗”的历史演义和传说,少有雄浑冷峻的“风云气”,而多显家长里短的世俗趣。这与热衷于歌颂天神、国王、英雄的西方古典戏剧(主要是其中的大部分悲剧,西方古代喜剧大多表现小人物的世俗生活)有所不同。戏曲的艺术形式也具有鲜明的民间性,通俗易懂是戏曲的重要品格,于“浅处见才”是戏曲作家追求的目标。多数古代剧作选择了“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结构模式。而且,元杂剧和宋元南戏绝大多数剧作具有口语化特点;明清传奇和杂剧文人化色彩较浓,有些剧作追求文词的华美典雅,崇尚用典,但多数还是用白话写成的,即使是写文人生活,大多也是通俗的,这类作品中的少数唱词,不读书的妇人小儿虽然不能“一望而知”,但其大意主旨还是容易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的。(郑传寅民俗与戏曲的俗文化品格)(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分)A俗文学包括小说、戏曲、变文、弹词等重要文体,但诗歌与散文不属于俗文学。B古典戏曲剧目中,有的剧目出自士大夫之手,但大量的剧目还是出自民间艺人或书会才人之手。C古典戏曲剧目反映的是统治阶级思想、感情和趣味,也有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D多数的古代剧作采用的是“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结构模式,这也正是戏曲“通俗易懂”的一种艺术表现。【答案】C【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辨析能力。C项,“古典戏曲剧目反映的是”有误,扩大了范围,文章第二段的开头说的是“古典戏曲剧目中,有些确实出自士大夫之手,而且主要反映统治阶级思想、感情和趣味”,选项忽略了“出自士大夫之手的戏曲剧目” “主要反映的是”这些限制性信息。【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选项C源自第二段,文中的表述是“古典戏曲剧目中,有些确实出自士大夫之手,而且主要反映统治阶级思想、感情和趣味”,而选项中说的是“古典戏曲剧目反映的是”,扩大范围。(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分)A明清时期那些仕途失意的文人士大夫,与统治阶级和主流文化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他们多数人借用戏曲这种民间文学艺术样式进行创作。B明清传奇、杂剧的作者多为文人,且多为硕学名儒,所以他们的剧作往往属于雅文学。C元杂剧和宋元南戏绝大多数剧作追求着于“浅处见才”的创作目标,在作品中具有口语化的特点。D古典戏曲中的许多剧作可以称得上古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因为它们主要描写的是普通人等“琐屑”的日常生活。【答案】B【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的B项,主要源自第二段,文中的表述是“他们的剧作虽然有雅化倾向,但其思想倾向和艺术旨趣与属于主流文化的正统诗文并不完全相同,而与民间文化仍然有着一些相通之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A主要出自文人之手的明清传奇、杂剧出于对主流文化的反叛,思想倾向和艺术旨趣与民间文化有着一些相通之处,所以清朝纂修的四库全书没有收录它们。B判定一种艺术样式的雅俗,不能看作者身份,因为像仕途失意的文人士大夫也创作传奇、杂剧,而应该看作品的精神取向和艺术旨趣。C明清时期文人化色彩较为浓厚的传奇和杂剧,有的作品追求华美典雅的文词,崇尚用典,这种唱词对不读书的妇人小孩来说恐怕是难以“一望而知”的。D即使是以历史为题材去描写英雄和国王的中国古代戏曲,也会与描写天神、国王、英雄的西方古典戏剧中大部分的悲剧有所不同,更多地显现出家长里短的世俗趣。【答案】B更要看多数作品的精神取向和艺术旨趣”,文章是并列关系“既要看”。【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B文章第三段的开头说的是“判定一种艺术样式是雅还是俗,既要看其作者身份,更要看多数作品的精神取向和艺术旨趣”,而选项却说“判定一种艺术样式的雅俗,不能看作者身份”。2. 【xx届河南平顶山高三第一次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5分)“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李宇明“一带一路”建设借用丝绸之路这一历史资源,与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它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态。海行靠舟,陆运需车。语言,即思想之舟舆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如何铺路?怎样搭桥?既达意又表情。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五通”。实现“五通”,当然需要语言互通。首先,政策要用语言表述。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与措施,并使相关政策、法律、规划、措施为民所知所用,环环都需语言交流。其次,设施联通更需语言连通。语言之路不通畅,其他方面也难以通畅。再次,“五通”之中,民心相通看似最“软”,但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为命运共同体,实现利益互惠、责任共担,民心相通更为根本。“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用英语等作为通用语,但这种通用语只能达意,难以表情;只能通事,难以通心。欲表情、通心,需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语言。粗略统计,“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的国语或国家通用语有近50种,再算上这一区域民族或部族语言,重要者不下200种。这50种或者200种语言,乃是表情、通心之语,应当列入“一带一路”语言规划的项目单中。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互利共赢,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在各种概念的中外翻译中,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特别要注意能让更多的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注意词语使用得体。比如“汉语推广”“过剩产能输出”等,都未必是合适的用语,因为这些词语要么含有不平等的话外之音,要么是用中国眼光看世界,容易引起误读。此外,有人把“一带一路”分为“新起点”“真正起点”“黄金段”“核心区”“中心线”“支点国家”等,特别是国内一些地区正在“抢占制高点”。如此“截路分等”是否合适,值得仔细斟酌。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与“互联网+”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重视语言规划。第一,研究“一带一路”语言状况。摸清底数、列出清单、组织调研,建立语言数据库。第二,注重培养语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学习不断升温,公民外语水平大有提高。但学习的语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第三,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政策及语言使用习惯。语言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使用习惯是重要文化习惯。第四,充分利用语言技术。当下人类的语言交际多数伴随着语言产品,得助于语言技术,比如智能手机、短信微信、电子邮件、PPT、翻译软件等。第五,做好社会语言服务工作。语言服务,需要政府与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需要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双腿行进。(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9月22日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A“一带一路”建没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源,与曾创造多彩文明形态的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关系,打造互利共赢的共同体。B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提出“五通”,其中就有语言互通。“语言互通”才能更好建设“一带一路”。C“一带一路”建设尽管可以用英语等大语种作为通用语,但更需使用本区域的近50种甚至不下200种的能够表情、通心之语。D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使用得体的词语让更多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答案】B【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B结合文本内容“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五通。实现五通,当然需要语言互通”可知,与文不符。“五通”,并不包括语言互通。(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分)A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实现“五通”,无论是政策互通,还是设施联通,都需要发挥语言在沟通方面所起的桥梁作用。B在“五通”中,民心相通看似最“软”,其实是个根本因素,而真止能够促进民心相通的通用语不能只是达意,还要表情。C要实现语言上的平等互惠,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注意词语使用得当,对一些含有不平等话外音的词语要少用、慎用。D信息化时代,往人数据与“互联网+”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的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充分重视语言规划。【答案】C【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结合文本第三段内容“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在各种概念的中外翻译中,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特别要注意能让更多的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注意词语使用得体”“因为这些词语要么含有不平等的话外之音,要么是用中国眼光看世界,容易引起误读”可知,曲解文意。“少用、慎用”错误。据原文第三段语境,不能使用“含有不平等话外音的词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A在“一带一路”的语言建设中,要想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最好制定有关术语使用与翻译原则,拟定不建议使用词表或忌讳词表。B由于外语学习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能使用“一带一路”建设中“表情、通心”语言的人才十分缺乏,需要加大培养力度。C语言政策、语言使用习惯可谓“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基础。对此,应研究并出版相关书刊,以便遵守语言政策,尊重语言习惯。D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语言的桥梁作用,应充分利用语言技术,政府和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做好语言服务工作。【答案】C用习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基础。【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结合文本最后一节内容可知,无中生有。原文未提及语言政策、语言使用习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基础。3.【xx届黑龙江大庆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5分)“中庸”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和”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都能适度,达到一种和谐与统一。以此观中国传统绘画,“和”的思想在其中的印迹俯拾皆是。从笔法看,有藏锋、露锋、中锋、侧锋。一幅画全用藏锋、中锋,则画面呆板;若全用露锋、侧锋,则不够含蓄。从线条看,过细过圆,则柔弱无骨;过粗过重,则显压抑。从用墨看,有浓、淡、干、湿。过浓画面沉闷,过淡画面苍白,过干则失气韵,过湿则失刚劲。因此,作画时要藏锋、露锋、中锋、侧锋并用,线条要刚柔并济、时轻时重,墨色要浓淡相间、干湿互补。当然,所有这些对立要素并非各占一半,而是运用适度。这便是“和”,是一种互补的和谐。在造型和构图方面,中国传统绘画也处处讲求“和”,讲求“和而不同”。画树,不能画出完全平行的枝;画山石,要大小相间;画鸟,常是一栖一飞,或一只闭嘴一只鸣叫;画人物则要求有动有静,衣纹不能完全平行。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十分讲究,奇正、开合、主次、虚实都是一些基本要求。要求布局严整,但不是要求画得四平八稳,而是奇中求正,险中见稳。讲究对称开合就体现了对称,但不能把相对的两部分画得一模一样。注重主次,主要对象细细刻画或放在突出位置,陪衬对象寥寥数笔一带而过,虚实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天空常常不染色,只是一片空白,远山也是似有似无。虚实对照,既突出了主要对象,又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画面上一叶扁舟,不画水波纹,你会想到这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湖;山上悬瀑,下面是一片空白,你会想象到山脚的清溪。中国传统绘画正是通过这些对立要素和对立概念的互补而达到的和谐,才具有了一种韵味独特的形式美。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一种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线条、水墨、造型、构图的种种对立要素和各种要求,但在一幅画中只要运用其中一部分要素,满足某些要求从而达到某一种统一的效果,即显现出独特的风格。例如,有的画偏重于精细,有的画偏重于简约,有的雄浑,有的清奇,有的恬静,有的飘逸。为表现某种风格或特点,画家在笔墨运用、造型构图上就有所侧重。画家们常常采用夸张手法,以突出其特色,与这种特色不协调的东西就大胆舍弃。为了追求这种统一性,画家常对次要的、细小的情节省略或简单概括。我们有时看到一幅画的细节似乎很粗糙、很随意,可是当观看整幅画时,立时感受到它的确气韵不凡。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整体美。和谐与统一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有机结合的。只有和谐,才能真正达到统一;而统一也不是毫无差别、毫无变化的同一,而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统一。中国传统绘画由于融入了和谐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因此它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节选自颜锋中国绘画传统与人文精神初探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5分)A从传统绘画的笔墨运用和造型构图上,可以看到“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印迹俯拾皆是。B“统一”的观念常常支配着中国传统画家的创作,这种观念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方式。C中国传统绘画融入了和谐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具有韵味独特的形式美和气韵不凡的整体美。D如同“和”不是完全的同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统一”也不是毫无变化的同一,而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统一。【答案】C【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通读文本,不难发现作者强调的是“中国传统绘画融入了和谐与统一的哲学思想”,C项表述合理。A项只是提及“传统绘画的笔墨运用和造型构图”,理解片面。B项只是关注到了“统一的观念”,忽略了“和谐”的角度。“这种观念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与主旨无关。(2)下列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中“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A“和”并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通过绘画技法中的一些对立要素和对立概念的互补而达到的和谐。B在绘画的笔法、线条、用墨上,对其中要素的均等运用,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和”的思想。C画山石大小相间,画鸟一栖一飞,画人物有动有静,这都是中国传统绘画在造型方面的“和”的表现。D讲究布局,讲究对称,注重主次衬托,重视虚实对照,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的“和”的表现。【答案】B【解析】题干要求选出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中“和”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B“对其中要素的均等运用”表述错误。这里偷换概念,把原文中的“适度运用”更改为了“均等运用”,整句对“和”的理解表意就错了。【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如本题B“对其中要素的均等运用”表述错误。这里偷换概念,把原文中的“适度运用”更改为了“均等运用”,整句对“和”的理解表意就错了。(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分)A虽然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上讲求“和”,但布局上并不要求画得四平八稳,对称上也不能把相对的两部分画得完全一样。B作画时,画一叶扁舟,而不画水波纹;画山上悬瀑,下面是一片空白。这种虚实对照的特点,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C为显现某种独特风格,中国画家在一幅画中选用笔墨运用的种种对立要素时,会有所侧重,甚至只运用其中的一部分。D为追求统一性,突出自己画作的特色,画家们就将某些次要的、细小的情节,以及与风格或特色不协调的东西舍弃省略掉。【答案】D【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舍弃省略掉”的观点与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不符。4. 【xx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5分)大量采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始于六朝志怪。放眼二十四史,其叙述者无不扮演无所不在的第三人称目击者的角色,历史人物的一切言行(除了心中所想与“密语”),史家都了如指掌。史家的这一叙事方略,可以说是职能使然。盖史家需要完整地把握全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视野之内,全知是他的权力,也是他的责任。与史家相比,志怪小说家不需要宏大叙事,他对仙、鬼、怪的世界也不可能全部了解。特定人物的见闻既是志怪小说家了解仙、鬼、怪世界的必要渠道,也是他取信于读者的必要条件。第三人称限知叙事遂应运而生。搜神记幽明录搜神后记随处可见这样的实例。比如搜神记卷一九张福:鄱阳人张福船行,还野水边。夜有一女子,容色甚美,自乘小船来投宿,云:“日暮畏虎,不敢夜行。”福曰:“汝何姓?作此轻行,无笠雨驶,可入船避雨。”因共相调,遂入就福船寝。以所乘小舟,系福船边。三更许,雨晴月照,福视妇人,乃是一大鼍,枕臂而卧。福惊起,欲执之,遽走入水。向小舟,是一枯槎段,长丈余。所谓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是说作者不能自由地发布信息,而只能借助小说中的某一人物发布信息,作者不能告诉读者“这个人物”所不知道的任何内容。在张福中,“这个人物”是张福。读者随着张福乘船来到“野水边”,读者借助张福的目光见到鼍怪的前后表演;作者仍然是故事的叙述者,但没法对故事做“全知”的描述张福所看见的“容色甚美”的“女子”其实是鼍怪,作者也只能照张福所看到的假象来叙述;张福最终知道了“女子”是鼍怪,真相浮出水面,作者也跟着他恍然大悟。作者没有讲述任何一点张福所不清楚的情况。张福的见闻限制了作者知晓的范围,相关的信息,无论真假,都只能由他提供和确认。张福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方式来讲故事,其效果是多方面的:一是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讲故事的过程也是一个提供证明人的过程;二是故事讲得更为曲折,有悬念意味。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可以给文体带来新的面貌,新的震撼。同样的故事,用不同的方式讲述,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六朝志怪小说大量采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是对中国叙事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从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历程来看,由子部小说而传奇小说而话本小说而章回小说,每一种小说文类都有其若干典型特征,其中叙事方式的变化与丰富,是其典型特征的重要部分。就传奇小说而言,第一人称限知叙事是唐人传奇区别于子、史、志怪的显著特征,表明唐传奇作家有意在子、史、志怪的传统之外寻找可资借鉴的文学资源。就话本小说而言,大量采用直接心理描写和讲述者随时插话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是话本小说区别于宋以前各种叙事文体的显著特征。叙事方式的演变在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六朝志怪小说大量采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这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标志着中国叙事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节选自陈文新的论子部小说的文学特征,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A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肇始于六朝志怪小说,这种叙事方式源于作家本身对于仙、鬼、怪世界的不甚了解和取信读者的需要。B二十四史的叙述者扮演着无所不在的第三人称目击者的角色,大概是因为他需要从各个方面来完整地把握全局,并进行宏大叙事。C在张福一文的叙事过程中,作者采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这一方式,由不知到知,皆以常人的逻辑思维为起点,描绘了一次奇异的见闻。D所谓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是指作者只能借助小说中的某一人物发布信息,作者不能告诉读者“这个人物”所不知道的任何内容。【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原文中说“大量采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始于六朝志怪”,这句话并不意味着“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肇始于六朝志怪小说”。所以选A。【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例如本题选项A就犯了范围扩大的错误。(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分)A采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方式来讲故事具有多方面的效果,譬如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可以将故事讲得更为曲折,有悬念意味。B六朝志怪小说大量采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是中国对叙事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C第一人称限知叙事是唐人传奇区别于子、史、志怪的显著特征,表明唐传奇作家有意在子、史、志怪之外寻找可资借鉴的文学资源。D话本小说大量采用直接心理描写和讲述者随时插话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这是话本小说区别于宋代以前各种叙事文体的显著特征。【答案】B【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例如本题选项B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A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可以给文体带来新的面貌,新的震撼。张福这个故事,如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方式来讲述,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与原小说肯定是大不一样的。B根据上文所述可知或可推知:张福采用的是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而廉颇蔺相如列传采用的应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鲁迅的小说祝福采用的则是第一人称限知叙事。C张福中“容色甚美”的“女子”刚一出现,如果作者以全知叙事的方式提醒读者,说她表面上是个美丽的女子,其实是个丑恶的“鼍怪”,小说也就没有悬念和吸引力了。D每种小说文类在叙事方式的变化与丰富上都有其典型特征,如志怪小说大量采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传奇小说采用第一人称限知叙事,话本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这些就是子部小说的文学特征。【答案】D【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例如本题选项D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5.【xx届江苏苏州市高三上期中】阅读材料,完成各题。(15分)文学既是“再现”,也是“表现”,但这种“再现”和“表现”的行动指向,并非理性主义的所谓“本质”,亦即传统观念上的“真理”。文学的指向在于人本身,在于人的存在。如果文学注定要与真理结缘,那么,它所揭示的也并非传统哲学与科学的真理,而是“存在之澄明”。文学艺术的根本价值即在于把握存在之真理。人无法抛弃固有的存在,也就无法逃避存在的冲突。文学艺术既然是人类迄今所找到的最能切入存在的方式,它以此而宣示人本身,表现人的本质选择,则必然表现为存在的冲突。这种“表现”是存在所必需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文学艺术正是以这种不可替代的方式把握着存在之真理,调节着存在的冲突,从而消解唯理性主义文化倾向的弊端,同时也消解人在存在的行动中所不可避免的烦恼、焦虑、虚无感乃至于痛苦等等。如果科学是人类借以生存的需要,那么,文学艺术则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因为从根本上讲,自然所赋予生命的意义是诗意的,但日常生活却被非诗意遮蔽着,而文学艺术从产生之日起,便以其无限多样的艺术品格,执著地、甚至不无悲壮地在寻求“诗意的栖居”。因此,我们总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引领以“去蔽”,从而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走向人类本真的生活状态。唯理性主义的文化不可能独自构建一个完美的世界,如果没有文学艺术与之并存,那么,对于人本身而言,这个世界将显得毫无生趣而最终失去它的意义。文学艺术,尤其是居于中心地位的文学,它作为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正是以此显示了另一种文化人文主义文化的伟大存在价值。“文学当然不会死亡”,不仅不会死亡,而且其前景将更加辉煌。我们毫无理由以悲观的眼光去看待当今世界的文艺现实。事实上,当存在主义在上世纪中叶将“存在”凸现出来以后,随着本质主义的日渐消解,文学也以其自然的律动而日益趋向大众化和社会化,进而将真正成为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不管我们对文学所持观念如何,这都是事实,而且是人类文明又一大进步的事实。(节选自梁中杰存在的冲突与文学的价值,有删改)(1)材料中,作者提到了哪两种文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推断说明这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6分)【答案】理性主义文化和人文主义文化。(2分)理性主义文化以追寻“本质”取代生存的意义,不真正过问人的内心世界,偏重物质;(2分)人文主义文化指向人的存在,强调以人为本,追寻人生存的根本意义,偏重精神。(2分)趣而最终失去它的意义”等。【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又考查归纳概括要点能力。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2)请解释“诗意的栖居”在文中的具体含义。(3分)【答案】文学艺术能使人透过日常生活找到自然所赋予生命的意义,(2分)引领人感受无限,领悟神圣,走向人类本真的生活状态。(1分)【解析】本题难度不大,只需把所考查的短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归纳即可。什么是“诗意”?上文说“自然所赋予生命的意义是诗意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诗意地栖居”?下文说“我们总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引领以去蔽,从而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走向人类本真的生活状态”。综合这些信息可归纳出本题的答案。【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考点强调的是“文中”,所以在理解概念的含义时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3)作者认为文学“不仅不会死亡,而且其前景将更加辉煌”。请根据材料,概括作者这样判断的理由。(6分)【答案】文学把握了人的“存在之真理”,它在调节人“存在的冲突”方面是不可替代的;(2分)文学消解了人不可避免的种种消极精神状态,它在使人达到诗意,走向本真,获得生存意义和构建完美世界方面是不可或缺的;(2分)随着文学的日益趋向大众化和社会化,文学将真正成为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这显示出人类文明的又一大进步。(2分)趋向大众化和社会化,而且是人类文明又一大进步的事实。”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分析文章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进行分析概括。注意分析题目、注释、题干以及字里行间的暗示性语句。(2)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文中的点睛之处,有人物、景物描绘之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使用较多之处等。抓住这些因素,通过辨析词语、句子,划分段落层次等方法,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综合分析、比较鉴别。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往往分散在多处,需要我们认真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6.【xx届四川绵阳高三11月第一次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5分)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相思的描写,文入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流水恰可进行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放。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欧阳修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丹)。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淡烟流水,轻寒漠漠,心思纤密之人生无端闲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颜如花易陨;滚滚江水,淘尽英雄豪杰,淘尽兴衰荣枯,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缪钺论词指出,词体的生发因其与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应和,文章的体格、意象的选择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宋代士人经常通过描写开阔澄净的水面、晴朗空明的月色,来映衬自己的高洁人格、旷达胸襟和俊朗风神。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正是一句“表里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气节一一高洁傲岸、冰清玉洁。与此同时,当文人士子仕途偃蹇、报国无门时,静水流深也恰能抚慰他们失落受伤的心灵。有宋一朝,一方面士大夫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积贫积弱的国情、险恶多变的仕途以及丈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们有着无尽的慨叹,而水,恰以它的特点触发、传递和排遣着这些情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频频出现在词作中。宋词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湿润的一卷。(摘自思与格: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A让盛行于秦楼楚馆的词得以洗尽铅华,增添了清婉、灵动和含蓄之韵,这得益于“水”这一意象的运用。B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可突出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C“涓涓细流”可将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这很符合婉约词“尚含蓄”的特征。D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答案】D【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即可得到答案。(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分)A水既可代指具体的与恋人、友人、亲人、家乡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义上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B牵挂、思念难以传递,郁结于心,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碍的大雁、游鱼就成为词人常用的传递思念的意象。C水的流逝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虽说感怀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会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D意象的选择,能体现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如从“表里俱澄澈”中就能让人感知到张孝祥高洁傲岸的人格。【答案】C【解析】信息在原文倒数第三段,原文说“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心思纤密之人生无端闲愁;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颜如花易陨;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只是列举了几种情况,“都会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无中生有。【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确定答案。(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借“水”这一意象将感情表达得沉绵深挚。B“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有异曲同工之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C流动的水可以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如“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D“水”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水”的特征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质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答案】B【解析】信息在原文第五段,作者以欧阳修千岁秋诗句为例是为了证明“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这一观点,因此“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错,应该是表现出“情感的一发不可收”。【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