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文解字》看教育的本质.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621425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说文解字》看教育的本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从《说文解字》看教育的本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从《说文解字》看教育的本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说文解字 看教育的本质及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汉朝时代的许慎,编写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里,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老祖宗在3000年前,就将他们的智慧融入他们设计的文字之中,比如“教育”两个字: 1、育。我们先来看“”字。在古代,老祖宗告诉我们教是教、育是育,不一样。我们先看“”字。上面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头朝下。下面是一个月亮的“月”,大家知道 “月”代表什么吗?“月”通“肉”是代表妈妈的肚子。这个“”字它的取象是我们每个人,头朝下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那个状况叫“育”。请问各位,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时候是头朝上还是朝下?如果谁回答头朝上,那妈妈就比较麻烦了,那个叫难产,脚先出来。 头朝下的孩子就是顺产,那叫先天,有智慧,孝顺,顺着出来的。“育”字的字义是什么呢?老祖宗告诉我们,在所有的母亲怀着孩子的时候,那个状态要干的活叫“育”。干什么活?一句话(说文解字)讲:“育者,养子使作善也”。“育”告诉我们教育的内容要“作善”。各位老师,如果“作恶”叫不叫“育”?不叫,“作恶”就不叫育人了。“育人为本”,一定是要“作善”,那才叫育人。如果“作恶”就不是育人了,育什么呢?如果孩子跟着狼学,就叫育狼,印度有个狼孩,有一大帮专家教她说人话,她就是不会说人话,17岁才说四十五个单词。给她牛奶喝,她不会喝,倒在地上用舌头舔。半夜爬起来,要趴在窗户嚎叫。大家看过狼孩的案例吗?因为他父母没有“养子使作善”,“养子使做狼”了,跟着狼学了。当一个妈妈怀着孩子的时候,如果没有“作善”,她没有在育人,在育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历史上教育孩子做的最好的是谁啊?是周文王的母亲太妊,在列女传这本书当中有记载。她如何养子作善?从胎教开始,每天安排一定时间静养听轻音乐,同时做到四个不:“目不视恶色”,眼睛不看不好的景象;“耳不听淫声”,耳朵不听不好的声音;“席不正不坐”,你看坐不正的都没有在育人,大家都坐得很好,都有在育人。椅子不正她都不坐,歪一点都不坐。“割不正不食”,食品不是这个季节采过来的、切歪的都不吃,煮的不好也都吃,所有都是正的才吃。这叫养正。童蒙养正,从在娘胎开始养正才叫育人,这个是根本。如果不正那就叫歪,叫养歪,不行,童蒙是要养正啊!易经讲:“蒙以养正,是为圣功”,是圣人之教,这叫“育”(为什么育要从胎教开始,下面还要举例说明)。所以礼记学记开篇明义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发虑宪,求善良。”要求善良才行,求善良才是育人。开宗明义第一句多重要啊!2,教。现在我们再来来看“”,看这个“教”字会看了,教育就搞清楚了。“教”是什意思?说文解字告诉我们:“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简称“上施下效”。“上”是谁?“上”就是上一代,父母、老师、长者;“下”是谁?下一代,儿女、学生。上就是施教者,下就是受教者。这个“施”就代表的是施教者的语言行为乃至思想。下一代跟着学,那才叫“教”,教不单单是站在讲台上讲课,那只是教的一小方面而矣,这个“教”是上施下效。我们看,教的左边,大家看“”的图片,上面这个“”代表上所施,下面这个“”代表下所效。谁来效?就是儿女、学生、下属等。 下面这个孩子头朝上,那是后天生下来的。孩子的眼睛就像摄像机,孩子的耳朵就像录音机,嘴巴像复读机。把施教者父母、老师,上一代的一言一行乃至思想全部接收过来,照单全收,而且还可能给你发扬光大。窗体顶端我可以讲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主人家要举行晚宴,他们家的女佣要工作到很晚,她就把自己4岁的男孩带到了主人家,但是这个女佣很自卑,她怕自己的儿子知道他是佣人,他就把自己的儿子藏在卫生间里,并且告诉他,今天晚上,你将在这里享用晚餐,就拿了一点吃的给他。这个4岁的男孩在贫寒的家庭长大,从来没有见过那么漂亮的马桶、洗漱台,还有有香气的洗澡液,他很开心,他边唱着歌边享用着他的晚餐。这时候主人意识到什么了,这个主人就开始寻找这个4岁的小男孩,她循着歌声就找到了卫生间,她就问那个男孩: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那个男孩说:我在这里享用晚餐。这个主人接着问:是你的妈妈告诉你吗?男孩说:是的,其实不用我妈妈说,我也知道,主人一定会把我安排到这所房子里的最好房间里。这个女主人默默的走出了卫生间,这时候男孩说:我希望有人跟我一起吃东西,一起唱歌。这个女主人走到所有的贵宾面前说:对不起大家,今天我不能陪大家用晚餐了,因为我要陪一位重要的客人。她接着从餐桌上拿了好吃的东西,征得了男孩的同意以后,进入到卫生间里面,跟那个男孩一起分享晚餐,那天他们聊了很多,一起唱着歌。这时候外面的宾客也纷纷走过来,不断的递进来好吃的东西,大家都很认真,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闹剧。他们就想让这个4岁的男孩知道,并且坚信,卫生间是整栋房子里面最好的房间。多年以后,这个男孩长大了,他变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他拥有了很多的财富,拥有了很多卫生间的房子,每年都把很多钱捐助给需要帮助的人,从不搞任何的捐赠仪式,也不接受采访。他的朋友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始终记得,在很多年前,有一个富人,他们呵护了一个4岁男孩的自尊。所以我说,一切教育皆有线索,自尊是引擎。这个比方不一定贴切,但是我想通过这样的解释和比方,我们了解到,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我们给他阳光,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把心扉打开来,让阳光照进来,一切教育都是可能的。这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养人养心。 第三个主题是养树养根。前面讲到,人是最大的自然,就跟我们的一棵树一样,教育者的作用究竟是去修剪它,让它长得跟大家不一样,还是我们用农药喷洒它,还是去施肥给它,我想都不是。教育者的作用是种一棵树,去给它疏松土壤,涵养水系,让我们的树自然成长。过多的干预,用力过猛,对我们的孩子成长都是有危害的。那么怎么疏松土壤,怎么维系根系的发展?就回到了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一切教育都将归结到习惯的培养上,那是根。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自动化行为。人的动作中,有70%是习惯。而在我们的学校德育过程中,我们也认为习惯是最具体的抓手。我经常和老师、校长聊天,我说假如一个屋子是素质教育,那个门和门把手就是习惯,你想进入素质教育的殿堂,那就请抓住门把手。当然关于习惯,我想有很多的专家,包括在座的老师和家长朋友都有所了解。我就简单的构建,但是我需要指出来的是,我们过去认为的习惯,可能不是习惯,人的行为分四个层次,从被动性行为到自觉性行为,到自发性行为,最后到自动化行为。我们大多数说的行为习惯都只停留在自觉和自发上的行为上。而一旦培养成习惯以后,他应该是固化,是不加思索,如果你不做心里痒痒,那才是真正的习惯。所以我在街上看见培养孩子的180个习惯,我很震惊,我觉得不可能。一个孩子如果一年能培养一个习惯,就已经是很伟大了。因为他多一个习惯,他就多一份自由、多一份自信、多一份成功的机会,习惯是神经系统内的一种道德资本。一个人要有了一个好习惯,他一辈子享用不尽它的“利息”,他要有一个坏习惯,一辈子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是著名的俄罗斯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这句话是深刻的。 所以从习惯上去建构人的成长,确确实实是一个好的办法和策略。习惯的培养有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绝不可贪多,你说培养180个,我都想培养他500个习惯,那是不可能的,一定不要贪多,越少越好。第二个原则,不必纠缠着纠正坏习惯,因为清楚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植庄稼。因为好习惯都有中心控制作用,也有螺旋式上升的循环作用,只要培养了好习惯,他的坏习惯就会被甩出去。第三个原则,我们的教育者要先自我教育、自我培养。习惯不分年龄段的,有人说习惯是不是小学生该培养的?我认为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培养习惯。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种族,不分时间、不分空间。任何时候开始培养都是可行的,都是有效的。培养的基本步骤是经典的,这是大家公认的,第一步是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第二步是确定要培养哪一种习惯,第三步是树立一个榜样,第四步是积极的训练大概30到40天,第五步是及时的反馈和鼓励,第六步是形成家风或者班风,这个模型已经很经典了,全世界基本上公认。 但是究竟要培养哪些习惯呢?这变成我们当前最大的难题,不是我们随便列出来一个东西就是习惯,不可靠的,有些习惯会控制人,习惯也是一把双刃剑,你要是用不好,它也会控制人,用好了,它就是一个好的武器,好的手段。因此我们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实践,而且每年抽取了北京大学的100个学生、清华大学的100名学生与10所高校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比对研究。后来从诸多的习惯中抽了12个,这12个习惯,我在高中做实验的时候,用好其中4个,都能让他高考100天内增加30到50分,也就是说,习惯不仅能够让他变得素质好、心情好,还能让他成绩好。 这12个习惯我可以简单的跟大家介绍一下,因为我们在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里头,现在正在进行实验,包括我们深圳市东晓小学。第一个习惯是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它也分成五个级别的要求,大家如果有兴趣也可以自己去生成五个级别的标准和评价的要求。第二个习惯是孝敬父母,因为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伦理要求就是必须孝敬父母,要不然谈不上爱国,孝敬父母也是爱心的起点,更是我们爱国主义的教育体起点。我们发现所有在社会上有作为的人,99.9%都是孝敬父母的。第三个习惯,坚持每天锻炼身体。第四个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第五个习惯,耐心听他人说话。第六个习惯,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第七个习惯,说了就要努力去做,第八个习惯,微笑待人。第九个习惯,在错误中反思自己,第十个习惯,认真写字。第十一个习惯,主动学习,第十二个习惯,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迁西三中 田继海 2011年 12月 30日教育的本质是心灵之间的沟通和感应 中国教师报:您说过“教师和家长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去控制甚至摧残它”,对于教育者来讲,这一点为何尤其重要? 林 格: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回归本质的起码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家长素质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很可贵。但在与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探讨中我发现,还有相当多的教育者对教育的本质和人的发展基本规律的认知有待提高,对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如果搞不清楚,教育者也就无法寻找到教育的切入点。 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而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其中包括两个层面的尊重:一是高度尊重孩子的发展权利。与成人一样,孩子也具有生存权、发展权,等等。二是高度尊重生命的发展规律,我们至少应当尊重生命发展的以下这几个基本规律。 主动性。人的发展具有主动性。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很多高级本能,比如思想、想象、发展,等等。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本能是主动发展,教育者应该高度尊重、利用这个基本规律。人的主动性包括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通过对大量史料的分析和有关理论的梳理,我们发现,在影响教育行为的诸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是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的,那就是人的主动性。它是一个人的“脊梁骨”,没有它的支撑,人是无法“站立”的。歌德说过:“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个奴隶。”人的主动性,表明了人的自由与解放的程度,应当是人的本质属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主动性不断增强的历史。 每个学生都具有主动性这种高级本能,因此,协助拓展任何一位学生的主动发展可能,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激扬学生的主动性呈现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当学生隐约感觉到了发展可能,而还没有来得及产生什么具体动机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叫美感。一位优秀教师,就是能不断提供给孩子这些美感,也就是不断展示给孩子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这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油然生发出实现那些可能性的冲动与激情,孩子就开始了自主学习的旅程,教育因此实现。相反,如果我们执著于“灌输”或者“填鸭”,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这种高级本能的蔑视和控制。他们被动地“学”,被动地接受你的影响,逐渐就会失去对学习的热情。真正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大智慧,具有激扬人高级本能的无穷魅力。 成功性。小成功孕育大成功,要让孩子不断获得小成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获得大成功。教育者在帮助学生设立阶段目标时要注意尺度,“跳起来正好够得着”应是目标设立的基本原则。正如很多专家认为的那样:人是在反复的小成功中走向大成功,在反复小失败中走向大失败。在教育领域内,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是不成立的,应当是: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性的含义分为四层意思:一是每个学生都是想成功的;二是每个学生只要通过努力,都是可以成功的;三是我们需要无条件保护孩子成功的愿望和信念;四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和台阶,让孩子自己走向成功。 阶段觉悟性。事物发展都是有序的,人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不能拔苗助长。教育的最低纲领是培养能力,而所谓能力,就是人主动利用条件实现预定目标的可能性。能力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引导阶段觉悟。只有帮助孩子自己悟到了,孩子才能做得到。 中国教师报:您刚才提到高度尊重人的发展规律是最根本的教育之道,也是教育回归本质的客观要求。那您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林 格:关于教育的本质,我的体会是,正如卢梭所说的,教育就是生长,这和甲骨文中“教育”这两个字的含义是高度一致的。“教”字,上面是一个棍棒,底下是一个子,引喻为“上对下”的影响。影响靠什么实现呢?靠右边的“文”字,“文”在甲骨文当中中间有一个“心”,“育”在甲骨文中则是“孕育新生”的意思。 也就是说,从本源上,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外一颗心灵,让孩子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 这个感应、孕育、温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被培养和被教育的的过程。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三个维度,即长、宽、高。 “长”是擅长,人有一技之长,并能不断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宽”是指能与人相处和合作。因为我们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人才必须善于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更要有包容之心。 “高”是指一个人人格的构建,“高”决定这个器的容量。这是关键,因为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中国教师报:我了解到您开展相关研究多年,并在一些学校进行了教学实验和探索,如何在学校教育层面上落实您提出的这些理念? 林 格:我们在学校教育层面开展的教学实验和研究主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培养不断自我更新的习惯,把学生从低级的学习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从而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实现教育“不教而教”的目的; 二是从孕育良好的品质与道德行为入手,分年级、分学期进行训练与自我训练,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建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平和稳定的成功心理状态。 总之,教育者的创造性工作就是要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一种适合他们自己的教育。奥修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给每一个孩子以个性化的、合脚的“鞋”。 而在学校教育层面,是要落实四个具体任务:一是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与健康的自我概念。二是全面依靠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心里有他人。三是用心灵温暖孩子的心灵,激发其潜能。四是从培养孩子的习惯着手,健全其人格。 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与探索后,我坚信,从习惯着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从而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环节中去,实现德育、智育双丰收,是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现实路径,我们把这个路径称作养成教育。我这里所说的养成教育是大教育,是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理论实践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抓关键期 中国教师报:从培养习惯入手,开展养成教育是包括您在内的19位专家进行了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一个成果,但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就是过多强调习惯的培养会束缚孩子创新能力的发展,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林 格:恰恰相反,养成好的习惯,是人的解放,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坏习惯就像绳索一样把孩子束缚住了,比如马虎,上课不认真听讲,乱花钱,不守信用,磨蹭,等等,对孩子的影响是致命的。只有培养好的习惯,帮助孩子从这些人的低级行为中解脱出来,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在孩子的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每个成长的特定阶段的生理变化都会带来他的认知和兴趣的变化,教育者要遵循这些变化规律,并做出合适的调整。基于这样的认识,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需要抓关键期,不能错过,这一点,教育者要做到心里有数,比如: 小学教育主要抓三点,首先是趣味。从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入手,从趣味入手,培养学科兴趣,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这是在小学一二年级重点要抓的;小学三四年级是差生和好学生的分化期,这个时期的重点要抓孩子习惯的养成,侧重培养做人、做事、学习的习惯;孩子到了五六年级,主要要抓思维方式的训练养成,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创造。 初中教育的关键点是学生自我概念的建立,包括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控制自我。这个阶段教师和家长都要学会退一步,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舞台展现自我。还有就是在这个阶段要注重学生的理想教育,理想教育分三个层面生活层面、职业层面、社会层面。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从根本上化解青春期的诸多问题。 高中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反思孕育大智慧,只要学生具备了反思的习惯,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不会很差;高中生能力养成关键期是高二和高三。评价这个时期的孩子能力高低的标准就是看他主动利用现有条件形成某种可能性的程度。 中国教师报:在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教育者应该注意什么? 林 格:孩子最主要的生活内容是学习,孩子学习不好,做人就没有信心,德育就无从谈起。因此,关注学习效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是新时期养成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之一。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一天里,学生精力最充沛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整个青少年的最佳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作为一个学生,如果课上得不好,问题是很严重的。阶梯式学习法 中国教师报:怎样才算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林 格:作为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的一个重要发现和总结,我们推动实施的一个基本方法是阶梯式学习法。阶梯式学习法是激扬课堂活力的一种方法。就是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分成五个不同的阶梯,告诉学生每个阶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让学生以此为参照,审视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率、效果,达到引导他们自动沿着阶梯往前走,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方法由著名教育专家程鸿勋进行了接近三十年的开创性实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阶梯式学习法的五个阶梯是: 一级是跟着上课。上课时,学生简单地听,被动地抄着笔记。这样上课,劳动量很小,一点都不累,但这样过分“老实”地上课是低水平上课,是学习不能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级是懂记上课。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积极思考。学生学习好坏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上课思考不思考,是否积极思考的问题。而是在懂的基础上有意记忆,课末能复述出课堂的主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大有潜力,所以,一定要加强有意记忆和课末复述。 三级是联想上课。它也有两个标准,一是积极思想,展开联想。学生上课一定要多想,想得越多越好,充满幻想都好。二是能主动积累经验。学生主动积累经验,是他们形成和增长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级是多得上课。有三个标准:一是能培养概括能力。一个人面对纷乱繁杂事物,能用几句话概括其本质,是他有能力的重要标志,若能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这样努力,概括能力会有更大的提高。二是学生能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上课。善于逻辑思维的就多推理,善于形象思维的就多想象,发挥特长上课既愉快又容易取得成绩,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面。三是努力扩大课堂收获。老师的哪个字写得好,那句话讲得漂亮,哪个动态优美高雅等,都能留心学习和增加美感。人的成长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多留心,多积累。机会是给有积累的人留着的。 五级是专论上课。它也有三个标准:一是学生对知识有“超前兴趣”,有自学的能力和方法,有独到的见解,并能用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二是能形成知识专题或结合社会实践的专题,进行主动探索式的学习,从而促使学生走向高水平的研究性学习;三是课堂上互动讨论时善于交流,热爱集体,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当然,预习、复习、作业甚至德育都可以分成五级。经过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有效的。教师要放下“自我”,做“一面镜子” 中国教师报:在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林 格:每个孩子都是要求学习、渴望成功的,人自身存在的主动性及蕴涵着的无限可能性,是教育的秘诀。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实际上是引导,协助,激扬,突破。 因此,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无意识教育,它的最高境界是教育者全面依靠学生主动发展的愿望,帮助养成主动发展的终身习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教育策略,就是:教育者向孩子学习,也就是教师彻底放下“自我”,不要执著于“教”,学生自己就会学习的,最为要紧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中国教师报:要做到放下“自我”,其实是很难的。教育者如何才能放下“自我”呢? 林 格:如果我们的心灵是温暖的,去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不一定需要说很多话,教育就实现了。 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条暗线,这个暗线叫“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和拓展”。而自我意识的建立和完善取决于要有一面镜子,因为孩子只有从镜子当中看到自我的时候,自我意识才开始萌芽,那么教育者所起的作用,是做“一面镜子”。你不需要说话,只要你自己很干净,孩子就能从你的言传身教中发现自我,真正的教育就是这样的。 放下“自我”其实就是放下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意识和在课堂上的强势地位,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学生的存在。建议教师学会闭着嘴说话尝试用你的情绪和状态去感染孩子,让孩子感觉到你的温暖。成长方向林格谈教育之道一: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loving life 发布于 2008-4-19 11:27:00 精彩语录: 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大器,大器天成。既然是器,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最基本的三个维度,器的构建是有长、宽、高。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 教育是心灵之间的沟通和感应主持人:各位亲爱的网友大家下午好,这里是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主持人尹俊(blog)。我们今天请到的这位嘉宾是著名的教育专家林格先生。林格:各位网友大家好。主持人:林格先生现在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中心的副主任,同时也是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的特聘研究员。我们今天请到咱们的林格老师,跟我们要讲讲的是有关教育的话题,而且我们这个讲座是一个系列讲座,要分三讲。今天是咱们本次讲座的第一讲,我们要讲的是“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首先第一个问题还是要从比较大的方面来着手,很多人在谈教育,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林格:教育的本质应该有很多答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研究角度,所以给出的定义不同。但是我个人的体会是,我觉得教育的本质确实跟儒术说的一样,教育就是生长。这跟我们甲骨文当中对“教育”这两个字的解释是高度一致的。“教”,上面是一个棍棒,底下是一个子,是引喻的,不是直接表现棍棒教子的意思,是上对下的影响。影响靠什么实现呢?靠“文”字。“文”在甲骨文当中中间有一个心,后来演化过来那个“心”就没有了。所以,教某种意义上是用心灵去孕育心灵、感应心灵,这是教育的本质。育是什么呢?育是孕育新生事物。 什么是教育中的三“围”主持人:您说的这个本质可能跟我之前对教育的了解不是很一致,我们接下来可能也会展开聊,现在的教育到底和传统的教育有什么不一样。说到教育,教育应该是有一个目的或者是目标,这是很重要的。包括现在所谓的应试教育,也是为了应对考试。在您看来,教育的本质目标或者是目的到底是什么?林格:我可以打一个比方,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大器,大器天成。既然是器,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最基本的三个维度,器的构建是有长、宽、高。长是什么呢?主持人:气也可以拿长宽高形容?林格:气是三维的。“长”是擅长,人有一技之长,善于学习,比如掌握一门技术。因为我们是一个社会人,必须跟社会上的不同人打交道,要合作,要有宽度、宽容,有包容之心。高是指一个人人格的构建,决定这个气究竟有多高的问题。主持人:是你人生的境界。林格:对,人格的构建就是高度,高度决定影响力,也决定气的大和小。大气天成,可以这样来比方,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是可以理解,我们需要培养一个具有怎样素质的人。主持人:听了您的介绍,觉得咱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这样的一个人,这个人有一技之长,同时道德境界有一定的高度,同时还有一定的宽容心,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林格:是。 中国当代教育的三个问题主持人:确实拔得很高了,我们把这个话题放到当今这个时代,中国的现状。您觉得目前中国的教育在什么样的状态之下?林格:中国的教育一百年以来,其实很多仁人志士都在追求和探索教育的出路。一百年来,有很多教育专家,好多校长、老师都在研究我们应该找到一种怎样的教育出路。说近一点,应该是近20年来,中国人开始关注,觉得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有些问题,这个问题大概现在可以形容有三个方面,我注意我的用词,是形容,实际上是方便说,也不一定绝对。一个方面,我们这个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信息化的来临,让我们的教育者和我们的孩子之间关系发生了变化。原来我们小的时候,大人很神秘,小孩不了解大人。现在相反了,现在小孩很神秘,大人不了解小孩了。主持人:对,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林格:这是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变化。第二个重大原因,独生子女的来临。独生子女一定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奇迹,古今中外从来没有过的,在独生子女家庭当中成长的孩子没有玩伴,每天一回家面对的都是大人,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类史上的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我们如何教育?我们是没有经验的。主持人:确实是这样,独生子女现象也是这个时代特有的现状,所以很多人也在研究这个问题。林格:还有一个因素。因为现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积极的,但是永远再好的东西都是双刃剑,对教育的冲击是很巨大的,让我们整个人心社会变得比较浮躁。这种人心的浮躁,对于我们需要慢慢成长的孩子来说,它必然产生负面的影响。主持人:在这方面您有例子可以举一个吗?林格:人心的浮躁,现在我们每天看到家长,我们经常跟家长、校长沟通,很多家长一想,我的孩子应该上哪个中学、哪个大学,将来要找一个好的工作。主持人:这也是我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情况。林格:是,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一个例子的问题,应该是千篇一律。现在的父母和我们的老师没有足够的远见,就是我们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等到我们的老师和父母亲到80岁的时候,你们希望你们的孩子是什么样,把我们的焦距拉远看,其实你只希望你的孩子身体健康,有一技之长,挺孝敬父母、家庭和谐,其它全是其次的。由于我们没有远见,又受到经济建设潮流的影响,特别是急功近利的一种想法,让我们现在的父母亲的心灵无法安静,只看到眼前,跟别人攀比,很多时候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主持人:对,把自己很多实现不了的东西放在自己子女身上。林格:对,比如他的孩子上了一个好的学校,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着想。他的内心深处,80%是为自己的,他觉得我自己脸上有光,不考虑等他80岁的时候,他的孩子50、60岁了,他的孩子应该是怎么样的,其它的什么财富、名誉、名声,那些东西全是其次的。主持人:其实这是值得很多父母,不知道在座的网友有多少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你的孩子正在上学,你真得好好考虑一下,你到底是真的在关心孩子,还是出于自己的一种虚荣心,让孩子考上重点。林格:这是值得拷问的,也是评价我们的教育者,特别是父母亲,对孩子是不是一种真爱。 教育主要就是一把尺子、一个杯子、一面镜子和一田杂草主持人:其实教育现在出现这些问题,我听过您这样评价,您说教育主要就是一把尺子,一个杯子,一面镜子和一田杂草。这个形容如果要仔细分析的话,可以理解,但是对于很多网友来说,可能现在我一提出来,很多网友很好奇,老师为什么这样来形容?林格:这也是打一个比方,我经常觉得使用方便,这样大家沟通起来可能比较容易些。我讲的是现在我们面临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基本矛盾,这四个比方。所谓的一把尺子,我们的应试教育是一把尺子,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人。主持人:对。一套题考全部的学生。林格:比如超过这个尺子的人砍头,要切成一样平,这样结果我们大多数人变成了失败者,这是应试教育最大的危害,这是一把尺子。主持人:一个标准。林格:就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人。其实你知道,人的发展最奇妙的东西是要个性化发展的,这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不可调和的一个矛盾。主持人:一个方面。 精彩语录: 现在我们的家长,孩子一上幼儿园就要学英语、钢琴,什么都要学。其实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培养习惯作为起点,去打造它的健全人格,这是做杯子的工作,不是装水的问题。 培养习惯是教育孩子的起点林格:对,这是一把尺子的问题。第二是一个杯子。就好象一个杯子,大家都能理解,杯子是用来装水的。我们现在的教育者是不断地装水,管他能不能装得下多少,反正一杯水装的越多越好,其实很快就溢出来了。我们现在的教育应该转移到哪个视角或者是哪个角度看问题?那个杯子很重要,能不能先把我们的杯子做大?把他人格的构架做得更加宽广,然后你随意装东西,不是越装越多吗?现在我们的家长,孩子一上幼儿园就要学英语、钢琴,什么都要学。其实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培养习惯作为起点,去打造它的健全人格,这是做杯子的工作,不是装水的问题。渴了,他就想自己倒。他不愿意喝啤酒,你非要给他倒啤酒。主持人:就跟吃饭似的。林格:我们教育者所关注的视角很重要,我们究竟是关注水还是关注杯子,这很重要。主持人:我们应该关注杯子本身,而不是里面能装多少水。林格:最重要是这个孩子要喝什么水,让他自己去取。主持人:他愿意装茶还是装其它的饮料。林格:对,所以我们提倡要创造一种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主持人:这是一个杯子。还有一面镜子。林格:一面镜子,其实我这十年来,我走访了中国将近900个县,去过1200个学校,也拜访过400位教育专家和校长。其实我现在意识到,我们没有真正地理解我们的教育在起什么作用。所以,我打这个比方,其实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有一条暗线,这个暗线就是叫“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和拓展”。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和拓展是整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条主线,但是我告诉你,自我意识的建立和完善取决于要有一面镜子,因为他只有从镜子当中看到自我的时候,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那么教育者所起的作用,不是去做一个法官,老裁判他,不是去做运动场上的裁判,老是判定他能不能抵达终点。而是你是一面镜子,你不要说话,只要你很干净,你自己非常干净,所谓的言传身教,你自己非常清明、非常干净,孩子可以通过你来看到他自我的存在,教育就发生作用了。这是我讲的教育者如何选择自己角色的问题。主持人:所以很多教育者,我告诉孩子你应该如何去做,但是我却做了另外一件不一样的事情,这可能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好,这也是一面镜子的作用。林格:这里我可以多讲几句,教育某种程度上真的是一种状态,是不需要教的,叫“不教而教”,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教育就是理想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不需要去呵斥,不需要批评,不需要干什么,它就是一种存在,它到了一定状态以后,你随意流露出来的就是教育。因为同样,我们经常讲一句话,同样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意义的词语只占15%,30%是表情,还有55%是情绪。主持人:所以,词汇占的比重很少。林格:很少。 父母做好孩子镜子的两个途径主持人:说到镜子,我现在非常理解一面镜子对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但是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作为一面镜子,可能对很多父母、老师要求很高,但是很多成年人自己其实达不到做一面好镜子的要求。林格:我可以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具有操作性的方法,就是如何做一面镜子。两条,第一条,确实要通过学习一定的知识,特别是教育的知识、教育的规律、人发展的基本规律,学完以后忘掉,学而不用,真正忘掉,剩下是你的意识,这是一。主持人:一中的这个规律,您具体指什么?因为我听您说是人格发展规律。林格:人的发展基本规律。因为人跟其他动物不同,是一个高级动物,他的发展有自己的一些规律。主持人:这些规律从哪儿可以学得到?林格:比如愿意跟专家交流,愿意看一些相关的书籍,愿意跟高人交流。主持人:吸取精华。林格:对,因为学习这个东西,我经常跟我们的专家探讨,用一句话来概括如何学习。第一个台阶是读万卷书,然后是行万里路。因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跟随成功者的脚步,跟随成功者的脚步不如高人点悟。最巧妙的办法是获得高人的点悟,这是第一个途径。提高教育状态,然后做好镜子这个角色还有第二个途径,很简单,很好操作,就是向孩子学习。主持人:向孩子学习,怎么理解?林格:其实向孩子学习,不仅仅因为孩子本身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只是一个表面的意思。其实本质上讲,比如说一个孩子,你跟他讲一个大道理的时候,你不如假装你不懂,你就问他就行了,关于这一点,我很想听听你的看法。因为其实孩子是一个很奇妙的生命,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是一样的,怎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就是你不断地以向孩子学习的姿态存在的时候,你镜子的作用就发生了。主持人:老师,您刚才说了杯子、镜子、尺子,很多网友都在发言。有网友说我要做一面镜子。还有一位网说,现在的考试就像一把尺子。还有网友说您的这个比喻非常恰当。咱们都说了,还有一田杂草没有说。 父母要与孩子在平等的位置进行心灵交流林格:一田杂草是这样的,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种了庄稼肯定会有杂草,基本的方法,我们现在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刀一割,把它割掉,割掉以后其实还会长起来,因为根本没有拔掉,即使把根拔掉,还会长,因为还有根系在那里,这是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是用除草剂,不知道你了不了解农民种庄稼。其实现在我们所需要的教育跟农民种庄稼是一模一样的,用除草剂,把草干脆杀灭,以为这样就可以除根了。主持人:对,这个很好做,杀了就行。林格:其实把一些很有益的益虫或者是有些微生物一起就杀灭了,这都是应试教育。割草、拔根,然后用除草剂,其实都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你清除杂草最好的方法是你种植庄稼,就像人的内心也是一块田,叫心田,当它长满杂草的时候,你的除草剂其实是不理智的,要从根本出发,应该是种植庄稼,你要清除他内心心田里的杂草。庄稼长好了,那个草自然就退到次要的位置上。这是一个积极的教育观,也是教育的很重要的基础,清除杂草最重要的基础是种植庄稼。主持人:用有利的东西占领这些不太好的东西。林格:对。主持人:把心灵的空缺填满,杂草自然不会生长。所以真的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上要花很多心思。林格:不,很简单,向孩子学习(笑)。主持人:说起来容易,可能真让一个父母做起来,还会觉得有点不太容易。林格:这就要求父母心,一个是要有远见,要看你80岁左右。第二,确实要放下身段。人跟人之间,不管人家是小孩还是你是大人,在人格上绝对平等的,你能不能站在一个平行的位置,用心灵跟他心灵相对和沟通,是可以做到的。现在为什么农民没有知识,但是教育孩子都很成功。主持人:孩子至少人格很健全。林格:就是他解决了两个问题,根本性的。所以,我刚才讲到要把学来的知识忘掉,要形成一种状态,然后你自然流露出来的,那就是最好的教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养成教育,流露出来的东西就是最好的教育。主持人:老师,其实你刚才也提到素质教育了。说到素质教育,我们国家也推广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从我上学的时候就在推广。素质教育目前的情况可以说也是褒贬不一,您觉得现在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林格:素质教育跟应试教育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然在现实的环境当中,我给它建立一个坐标系。素质教育是纵坐标,这是客观现实,理想上我们就应该坚定不移地搞素质教育,但是在现实的状态下,是一个坐标系。纵坐标是素质教育,横坐标是应试教育,我们不得不面对中考和高考。主持人:对,这个在所难免。林格:因为你现在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中考和高考。我想很多的教育改革家,都在这个问题上想过很多年,探索过很多年,包括前几天我拜访国家教育总督学顾问柳斌先生,人家用整个身心探索中国的素质教育应该怎么搞。很多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我们的素质教育应该怎么做。在现实的这种坐标系的环境下,我认为不应该过于责怪我们的教育制度。 精彩语录: 教育的根本在我们的教育者和老师的心里头,所以要养心。因为教育本质上是这样的,是用你的心灵去映照和温暖孩子的心灵,不是用大脑。 好的亲子关系大过所有的教育主持人:它还是有一定贡献的。林格:是的,因为那么多聪明的人、那么多有智慧的人都曾经探索过,大家都想好的,它肯定是在这个社会的发展甚至是包括特别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我相信肯定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所以,我反对现在把一切的责任都推到制度上,我很反对。因为我觉得这是教师和家长推卸教育责任的说法。其实教育这个东西根本在哪儿?在我们的教育者和老师的心里头,所以要养心。因为教育本质上是这样的,是用你的心灵去映照和温暖孩子的心灵,不是用大脑。我们现在应试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老在训练,老在用你的大脑教育孩子。从根本上讲,教育是心灵之间的沟通和感应,因为教育的实现,这个教育有没有用,有一个标准,就是你的孩子有没有感应到你心灵的声音和心灵的温度,如果感应到了,教育就实现了。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不会说,现在你看我们出了很多问题,比如网瘾,这个时代所带来很多变化,这是不可预测的,很多很多原因,你怎么样能够据一反三,以不动应万动,用您的心灵感应你的孩子。比如现在网瘾青少年,因为感应不到父母亲心灵的温度,找不到感觉,所以他的心灵,实际上都在我们的教育专家讲,他的心灵都在沿街乞讨,那能竞争得过网络游戏吗?自然到虚拟空间里寻找自我去了。他能感受到我们的父母亲、家庭是温暖的,特别是父母亲的心是温暖的,肯定愿意靠上你的心灵,不会去在虚拟的空间里实现自我。这个问题当然也是一个双刃剑,网络游戏的问题,其实现在确实有利有弊,弊是现在是整个社会争议很多。但是我观察,因为我们的网瘾青少年主持人:他家庭的父母总会有些问题,至少我认识的是这样。林格:我们经常讲网瘾青少年是最聪明的人,但是他们的心里很凉,找不到依靠。我觉得这个问题出在哪里?毫不客气地说全部都出自家庭。主持人:特别有的父母觉得我很爱孩子,我对你这么好你还去玩网游,其实是自私的爱。林格:一开始我就讲了,你要是真爱,你是无私的话,你的心是温暖的,不要老用你的大脑教育孩子。孩子天天开心,天天跟着你在一起很开心,什么教育都实现了。所以,好多教育专家就讲,好的关系大过所有的教育。 教育的秘密在于“三分教,七分等”主持人:就是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真的是很重要。其实很多父母很苦恼,我这么爱我的孩子,我这么想跟我的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关系,但是我的孩子把心灵的大门都关起来了,不让我进去。林格:要转变观念,试图忘记你大脑的存在,不要用你的大脑去教育孩子。我们可以沉下来,用我们的心灵尝试着去跟孩子沟通,不一定要说话。所以,我们经常讲,现在的父母亲,一流的父母亲都是闭着嘴说话的,我们的话太多了,表明你的大脑用的很多,你在用大脑教育孩子,不是唠叨的问题,唠叨还是一个表面现象,真正的问题是你不断用语言教育你的孩子的时候,其实潜意识就是你的大脑老在谋划或者计算、策划孩子,实际上这种教育是无效的。我们倡导的养成教育就是我们让他放下大脑,老师也是一样,老师在课堂上最厉害的地方不是用他的大脑,最厉害的地方是让他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学生的存在,就不需要教了。所以,现在的父母亲和老师两个必须要学会,第一是要学会闭着嘴说话,尝试用你的情绪去感染他,让他感觉到你的温暖,教育就实现了。第二,陶行知先生讲的,做父母亲最好少一只手,我们老是多一只手,老是想帮他做什么,帮得过分。其实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规律,比如他要撒谎,他要保守自己的秘密,他犯了错误会不断觉醒,这是有阶段的,他要阶段觉悟的。你过于干预他,就好象我们蒸米饭一样,我今天早上蒸米饭,我知道今天要谈这个问题,我就打这个比方。蒸一会儿米饭,就打开看看,没好,一会儿又打开看看,没好。告诉你,等你好了的时候,那个米饭已经夹生了。所以,有时要混沌一点来看,要少一只手教育孩子,你等一等。教育的秘密在于“三分教,七分等”。主持人:我们刚才在谈纵坐标,您刚才说横坐标还是不可少的,至少在目前。您觉得横坐标,咱们也提到了,目前来说培养人理想的状况应该是什么?林格:横坐标的问题我有一个基本判断,可能我不一定就有资格谈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悟,很愿意跟新浪的网友共享。我觉得最高明的应对应试教育的方法就是利用和超越中考和高考。一个孩子真正学习好的人是不怕中考和高考的,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去学习的孩子,绝对不怕高考。主持人:反而很苦恼,因为我想学真正的知识反而因为我要用很多时间去复习这个东西,受到干扰了。林格:不是,我的意思是真正会主动学习的,而且学习效能很高,不怕考试,我们都有这个经历。到高三的时候,觉得每次考试都是展示自我的机会。主持人:对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确实是这样。林格:我内心主动在好学。主持人:我心里有底。林格:我愿意考试。那好了,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地去理解这句话,我们就利用和超越它。但是目前中国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统考,就是平时的平考,平考就跟蒸米饭揭盖一样,老去揭它。小考不断,小考是对素质教育的大敌。我倡导,建议有理想的教育局长,应该在区域内实行放弃小考,然后把我们的重点转移到中考和高考上,这样教育改革才有可能实现。主持人:我觉得校长也需要三分教七分等,因为校长心里没底才会不停地考。我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真的是这样,我每周有测验,每个月有月考,还有其中期末考,基本上考试对我来说就已经很疲了,这是我的一个亲身体验。但是这个考试有没有作用呢?我觉得不好说,真的不说好。林格:从客观上讲,适当地进行评价,我想这是得当的。但是评价的方法,除了中考和高考无法回避以外,其实我们还可以选择很多方法。我给你打一个比方,上次我在广东开全国升本教育高峰论坛,一个著名的教育家,这个教育家叫郭思乐,他倡导生本教育,他的理论很有可能推进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他经常打一个比方,湖南人和广东人,农民养猪,养猪的时候要毛估一下,不会秤的,如果猪长的过程中,老是拿秤称,猪是长不大的,所以估一下就可以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用毛估的方法可能更加科学。 如何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主持人:就是应该用这种方法。我们刚才说了这么多有关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或者是当前两者平衡的关系,特别是父母的角色和老师的角色。接下来再讨论一下现在的现状,很多学校里有重点班或者是快班、慢班,同一个区或者是同一个市里有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还有比如说很多同学在学校里上完课,还有什么奥数班、加强班,很多这样的东西。您觉得有这个必要吗?或者它真的有产生的原动力吗?林格:这都是应试教育的现状所造成的。但我还是刚才讲的,要利用它和超越它。主持人:对,你得利用它、超越它,不能光排斥它,这是不行的。林格:对,就是要更搞一个境界来看。主持人:利用它,超越它,如何利用?如何超越?林格:比如有一个原则,得适合你的孩子。有一位老师,也是我最尊敬的一位教育专家,他的女儿,我们本身都比较熟,他可以找一个校长,比较熟的,可以到一个最好的重点学校上,但是这个教育家真是一个大教育家,他就问他的女儿,你愿意吗?他女儿经过进一步论证,他说我要进入这个最好的学校可能是倒数第几名,跟不上,会很累,就不去。这个教育家就听取了孩子的意见,而且也综合研究了一下,觉得我们应该倡导适合孩子的教育,你能不能把这个主动权交给你的孩子?如果他自己很愿意挑战,你让他去重点班,去重点学校,可能很好,很适合他。所以,我还是讲,要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这个非常重要。我们的教育,我可以打一个比方,是一双合脚的鞋,因为鞋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所以,这双鞋就相当于我们讲的教育,如果这个孩子感觉到了鞋是搁脚的,那这个教育就不成功,真正的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一双合脚的鞋,脚被忘记了,就像孩子一样,你提供给他一种合适的教育以后,他就是会忘记自己在接受教育,忘记了自己在组织学习,全是忘我的学习,这是教育能起到的作用。我们在全国养成试验学校里全面推进这样的教育,我们现在的课堂充满活力,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是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让他觉得很舒适,他自主学习。所以,我反过来讲,选择重点班也好,如果说你强硬地让他去,这不是孩子的问题,也不是体制的问题,是你的问题,你能不能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跟他一起探讨和研究这个问题,把问题交给孩子。这不是推卸责任,是尊重了孩子的主动性,主动性是力量,是人类发展的核心,是最大的原子弹。只有我们高度尊重和重视了这种主动性,孩子的内心是充满阳光的。主持人:所以归根结底是不够了解或者是没有跟自己的孩子很好沟通。您刚才也说很多家长和老师不了解孩子,刚才我们也说了,孩子如果是一间房子,怎么样打开孩子的心门,这是现在很多网友在网上问的。他们说老师,心门怎么打开?我看今天听您讲座基本上都是家长,跟您取经来了,他们想知道怎么样着手了解孩子。林格:有一个教育家叫孙云晓,曾经有一句名言,这句名言我可以稍作介绍。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但是我们现在不能仅仅是尊重他这个人,这个很容易做到,比如你尊重我,我也尊重你,这是浅层次的。真正的尊重是什么?不仅尊重他的发展权利,还要尊重他人这个生命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这个问题我第二讲的时候会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尊重哪些人的生命发展基本规律?可能有三到四条。抓到了这个以后,你就会发现你是很了解孩子的,你已经尊重了。所以,真正的尊重是尊重人的生命的发展,这个是要高度尊重。主持人:咱们在第二讲里可能会细说。林格: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精彩语录: 没有心灵参与的教育是空洞的,是假教育。你只用大脑教育孩子,这种教育甚至是无效的,再努力也是无效的。你不用大脑教育孩子的时候,其实心灵的沟通就是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 要学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主持人:这次有政协委员也说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