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听课内容:林黛玉进贾府授课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执 教 者:张 羽授课班级:东港三中高一(2)班授课时间:2010年3月21日上午第2节评 课 人:高一语文组全体成员评课时间:2010年3月22日评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参与人员:高一语文组全体成员主 持:温长军记 录:张 羽评林黛玉进贾府温长军: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为中国四大小说之首。林黛玉进贾府是历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取自原著中的第四回。这回主要讲述宝黛的初次会面,以及为以后的感情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贾府中的主要人物,或实写或虚写,都有了简要的轮廓。篇幅相对有点长,但层次鲜明,语言优美,主要人物的性格已经比较突出的显现。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即是对红楼梦的初次感受,也是为以后的整篇阅读奠定兴趣的基石。所以,学习本课对今后小说单元的学习,以及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此,由张羽老师先上了一节组内公开课,希望以此为例,探讨一下本文如何进行教学。现在,就本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我先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说说,而后,大家来谈谈张 羽:林黛玉进贾府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通过一个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必要的交代。这一节中人物的出场,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曹雪芹用变化多端的手法,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本课教学可以此为例子,引导学生结合自身阅读积累,体会我国古典小说在艺术风格和描写手法上的一些特点,从而使课内阅读课外化,课外阅读课内化。在上这节课之前,我阅读了大量的文本资料以及影视作品中塑造的林黛玉的形象,做到教师对文本人物有一个具体的把握。上课之前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我先引出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的一句话:“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并引导学生:鲁迅先生说的这种打破不仅体现在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上,还体现在曹雪芹先生创造出一批异常出色的艺术形象。红楼梦写人物已经改变了以往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单一化的写法,塑造出成群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林黛玉就是一个典型。这样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明白红楼梦在人物描写上的成就,还能让学生更易理解林黛玉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和深刻的。本着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要目标,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平时的积累以及对该篇文章的理解,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提高对红楼梦的理解和兴趣。于是,这篇课文我准备用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我先调查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情况,然后简要介绍了红楼梦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关系、贾府各院落的位置和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搭建阅读赏析的平台。之后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我发现,学生在听我讲解宝黛的前世今生的故事的时候,如痴如醉,几近入迷。我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红楼梦的兴趣不低。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诸如:十二金钗是哪十二人,他们的命运如何。在剩余的时间里,我让学生观看了电视剧第一节,宝黛见面的场景;在课余时间夜让他们听十二曲,包括越剧方面的。通过这节课,许多学生尤其是女生都强烈要求我多讲讲红楼梦里的故事。我想这便是个好兆头。第二课时研读人物性格的塑造,学习人物描写方法。我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黛玉外貌的语句,并提示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众人眼里的黛玉。2、王熙凤眼里的黛玉。3、贾宝玉眼里的黛玉。学生通过阅读,较快的筛选出正确的信息。随后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句子,并理解她为什么这样要求自己,由此完成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赏析。接着赏析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我设计了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对宝玉这个人物,作者先侧面描写,后正面描写,在人物出场前,作者是怎样侧面描写宝玉的?这些描写使人对宝玉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印象?2、人物出场后,作者又怎样从正面描写宝玉的?即:在黛玉眼中呈现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宝玉?这种矛盾说明了什么?3、分析体会西江月二词,这是站在什么立场上以什么样的口吻来品评宝玉的?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寓褒于贬,正文反作的方式?4、这种先侧面铺垫,后正面描写的出场方式对塑造人物起到什么作用?在这堂课上,有学生提出“红楼梦不是禁书么?”的问题。于是,我便顺势在他们的总结上讲解人物的叛逆性格与作者揭露的主题,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赏析人物外貌时,要求学生朗读宝黛眼中的彼此,领略曹雪芹优美的文笔,同时也感受宝黛的心有灵犀与似曾相识。这样,层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使学生既充分认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了解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又发自内心地赞叹曹雪芹的大手笔。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通过这几个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第三课,我把另一个主要人物王熙凤交给学生自主赏析,分组点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课堂的主体部分是先介绍“点评式读书法”,包括点评的形式、内容等,使学生对“点评式读书法”有个大致的了解。再以林黛玉为例,教师做示范点评,并在适当的时候指导欣赏的方法,以提醒学生从那些角度去欣赏人物,平时阅读要注意些什么。这一部分共有四个例子,举一例如下:例1: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外貌描写方面)点评: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欣赏方法提示一:要认真揣摩语言,要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在教师示范点评后,我要求学生就王熙凤这一形象进行点评。由于平时采取小组学习讨论、评分竞赛形式,所以学生分组点评时,各小组活动积极,纷纷在书本上圈圈点点,写出自己的点评。几分钟后,各组代表上台踊跃发言,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点评内容。以下是其中一位的点评: 生:我们主要点评王熙凤的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从黛玉的心理活动中,可以得知王熙凤人非常大胆、不拘一格,也略显出一些掌权者的气派。因为凤姐主要是料理和主管贾府一些日常的事务的,手中掌握着财政的大权,因此,可以说是实际当家人。再从她的衣着来看,充分表现了当权者那种华丽富贵的气势。另外,“贾母笑道”这里,南省俗称辣子辣子之称,便足以让人感受到她骨子里的泼辣之气。还有第82面,“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说明她非常精明能干。总之,王熙凤是非常精明能干,胆大心细又透出几分泼辣的人。上台的几位学生从多种角度展示了对王熙凤这一形象的鉴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为了弥补点评的深度不够,也为了使学生的鉴赏上一个台阶,我在学生点评之后,又有针对性的展示了名家的点评,举两例如下:1.“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脂批:“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从何得此机括耶?”2.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脂批:“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脂批:“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像至此者?”一堂课下来,学生在逐步深入的鉴赏中不断获得审美享受,直至下课,仍陶醉在未绝的余音中。于忠滨:我说三点看法第一,小说重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这节课便是分析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设计是从林黛玉的视角来分析王熙凤、贾宝玉,又分别从众人、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视角去看林黛玉。以视角的限制来分析人物,可分析的内容就减少了,一节课下来,足可让这三个人物凸现在学生面前。有的老师却表示,不如一节课着重分析透彻一两个重点人物,即以全知全能的视角来分析人物形象,给学生一个对红楼梦中人物的确切认识。而我同意温老师的作法。首先,透彻地分析一个人物并不容易,红楼梦作为一本巨著,表现的人物具有复杂性,这要在很多回中才可真正展示完一个人物的性格。如贾宝玉,开始就说他对封建思想的叛逆,但他其实也有封建等级意识,而这些并不是中学课堂要求的重点,所以,企图在课堂上“透彻”地分析红楼梦中一个人物不是很必要,倒不如以限制性的视角来分析。况且,让学生鉴赏的目的在于引导他们课后广泛阅读,只要教会他们分析思考的方法就够了,不必给他们答案。第二,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多媒体,其中还截取了两个电视片段,分别为王熙凤出场和晚膳,有利于学生清晰直观地认识王熙凤形象和林黛玉的“步步留心”,课后听学生和老师的反馈意见普遍感觉很好。我认为先阅读再看电视片段加以印证这种作法是恰到好处的,因为对红楼梦这样的作品,现在的学生比较陌生,若先看片段,他们也可知道人物性格了,便极有可能不再看课文内容了,那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第三,说到课堂的组织上,我也觉得真的可以做得更好。在教学中大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来探讨这些人物,然后派代表发言,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竞争与合作中充分理解人物形象,这也正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法。另外,还要加强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性格,如王熙凤出场的语言很有个性特点,只要多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人物形象不言而喻,那比笼统归纳成几个抽象的词“俏丽,虚伪”,要好的多。这也不正是新课程注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吗?我想,无论课前多么认真地备课,把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细节揭个底朝天,可这些都只是教师个人的储备,把这些东西带到课堂上,如何“分”给学生?我觉得不能有自视为“一缸水”,然后分给每个人“一碗水”这样的观念,而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像自己那样去主动寻找水源,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充分体会到获得甘泉的乐趣。老师要做的,正是要组织他们如何找“水”,鼓励他们积极找“水”。这样想来,纵然我的板书清楚地标明“王熙凤:俏丽、衣着华丽、虚伪、放诞无礼”但那只代表一个结果,留下的只是几个冷冰冰的词,而学生只会认为那是一个负担又要死记!谭世珺:我也来谈三点1、把课文当作学习语文的例子。要通过课堂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须把课文当作“例子”。张老师将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鉴赏人物形象和语言,学习透过人物言行认识其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的方法。并希望通过该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为实现此目标,我通过学情调查、相关知识介绍等手段,为学生搭建了阅读赏析的平台。目标实现后,再通过学生兴趣阅读交流,由课文宕开,使学生在课外对古典小说的阅读课内化,让学生在课内对红楼梦的阅读在课外有了拓展。这样,学生对中国古典小说多注意让人物在生动的情节发展中和人物彼此的关系中去展示自己的的性格这一手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好的达到了本课的鉴赏目的。用李镇西老师的话来说,一节课上完了,一课书教完了,不是就可以画上句号了,而应在学生心中留下破折号和更多的问号。2、让语言成为品味形象的中介。以往的教学,多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节课堂气氛。但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从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为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教学,张老师虽然也使用了音像资料,但并无此恶果,他仍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3、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在赏析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和课外兴趣阅读时,采用小组内的合作、小组间的竞赛等形式。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如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经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就能够从多方面展开,许多学生都表现出了出乎老师意料的鉴赏能力和独特的思维角度,这也是在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上难以出现的喜人现象。于春霞:听了张老师的课,我觉得很有“语文味”。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语文味”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呼唤,而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领悟出其中所蕴涵的美感是语文课基本特征的体现。中国古代小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浓郁学生文化气质的丰富资源。高中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是古代小说专题,其中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的第三回,是一篇传统课文。由于是经典名篇,很多老师都曾精心教授过,所以很难讲出新意。我结合本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的教学要求,从品味鉴赏语言入手,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将课本上并没有要求学习的读书方法“点评式读书法”引进课堂并带领学生走进文字,欣赏形象,获得审美享受。针对这一课,我有如下几个方的体会。1. 引进读书方法,让学生跟语言文字亲密接触。 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节课堂气氛。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上这节课时,力求不用一张图片,一段电视剧,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通常情况下,学生从以上的描写中大多能感受到林黛玉的“美”来。但这种感觉多数是短暂的、稍纵即失的,朦胧肤浅的。而对她的“弱”、“多情”则更是忽略。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 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2.欣赏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精神愉悦。 语文课通过文字的间接性,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如:很多同学在点评王熙凤的外貌神态“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时,只点评出她的“漂亮”或“美丽”而完全没有看出她的凶狠来。我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名家点评欣赏时,重点引导学生被他们忽略的“三角眼” “吊梢眉”以及“春”和“威”几个词,并在这些词上加了着重号或圈符,使之格外醒目。引导学生从这些词中,体会曹雪芹描写人物不仅写人物外在的形貌,还通过极精练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神韵的高超技艺。在这个基础上,我再展示出名家对其外貌部分的点评: 脂批:“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 脂批:“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像至此者?” 至此,学生对王熙凤的认识已从外表深入到了灵魂,对大师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蕴含独特的匠心的高妙技巧不得不由衷地佩服。 3.提供舞台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本堂课,引入了小组内的合作、小组间的竞赛等形式,力求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从课堂情况来看,“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而且落实了本课的重点点评式读书法的运用。从学生的点评情况来看,学生经过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够从多方面展开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都大大超出了老师们的预料,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不会欣赏或欣赏不到位的问题。因为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各自的认知水平去鉴赏作品的同时,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是个性化的,而这样的一种氛围以及学生们积极热情的参与过程,已经使自主学习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学生间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需要改进之处: (1)可以将读书方法的介绍和学生对鉴赏方法的感悟结合起来。 虽然本课着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点评式读书法”的舞台,但这种舞台只集中体现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则体现得不够。前半部分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课堂上的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这一方的活动不够热烈。究其原因,是教师过于拘泥于课前的教学设计,认为在“教师示范”部分,就要完全由教师来完成,其实可以在教师示范完一个例子后,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的各项内容。 比如,四种鉴赏方法的点拨,教师可以在点拨完一个后,引导学生感知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让他们自行探究、进而总结归纳其它的几种鉴赏方法,这样学生的自主活动会体现地更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更明显地体现出来。 (2)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语文课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 本课的前半部分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如果在不同的阶段,穿插对精彩段落的品读,如王熙凤出场时的语言,夸赞林黛玉的语言等,会使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3)整个教学过程还可以更紧凑,更科学,更有效。 从教学设计的初衷到教学过程的实施,都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但整个教学过程还不够紧凑,科学。如在名家点评赏析部分,针对性可以更强些,有些前面的学生点评的基本到位的,就没有必要再展示了。可以把重点放在王熙凤的外貌描写、夸黛玉的语言部分,这样就可以节省一些时间,用在涵咏品味语言上,既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使“语文味”更浓厚些。李晓荣: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教学设计,其亮点表现在“点评式读书法”的运用,教师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点评式读书法”指导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学生掌握刻画这些人物时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教师讲课的思路是清晰的,从对“点评式读书法”定义的解释,到展示“宝黛初会”的点评示例,再到练习对王熙凤性格特点进行点评,层层深入,其中不时还穿插进古今名人的评点,使学生对小说人物性格特点有了充分的认识。这是值得肯定的。大阅读复习一课的教学设计,其亮点表现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成为阅读的主动者,教学难就难在让学生与命题人换位思考,使学生了解命题的一般规律。教学中,教师通过三个文段的阅读,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质疑,在点拨中与学生探讨答案,最终使学生发现“词句相依、句段相连、段篇相辅”的规律。两节课均能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的课程理念,为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两位老师都在寻求新的教学方式,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以解决问题为策略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对课改的理解,对学生的关注。石远琴:高一语文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点评”古来有之,而把这种方法用在教学中并不多见,教法值得肯定。但是,对于“点评式”的概念,告诉学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抓什么去点评,学生收获什么必须明确。点评示例也不错,但作用是什么,应该让学生知道古人今人是如何去点评的,要带有个人的思考,知道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去点评,而不是仅仅读了就得了。实践演练想法很好,但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让学生独立地去点评,整堂课都是老师在梳理、在说,缺少学生的活动,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以老师的点评代替了学生的点评。本节课教师所体现的课改理念都帮学生做了,而缺少对学生活动的设计,因此,实施还须改进。马锡永:由于准备充分,使课堂教学严谨有序,张弛有度。课前能够对学生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作出梳理检查,在教学的有效性上苦下了功夫。在让学生报词语提问其他同学时,最好等学生说完,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去纠正答案,打断学生。课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有亮点。尤其是给贾宝玉用课件设计了一个很个性化的人物档案,像现今社会的明星一样,缩小了时空,拉近了贾宝玉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很感兴趣,这种兴趣一直会延伸到课下,引导学生继续去品读经典名著,以及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读经典,如果个别幻灯片的字再大些,颜色换成黑色或蓝色更清楚些,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会更突出些。整堂课教态很亲和,让学生产生想亲近的感觉,如果把语速放慢,语调增加抑扬顿挫,那学生的兴趣会被激发的更浓厚些。整堂课语调都很平,教学时激情不够,如果教师自己都少有激情,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难调动起来,有激情的老师往往会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一个利于文本学习的情景中去。自己讲的多了点,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不够,没有交流合作探讨,有些非重点的内容表达时不必要重复时可不要重复,有时教师放心一点,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精要,重点突出,而且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彼此都可以不必那么累。王秀丽:本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透过王熙凤和林黛玉肖像美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发现黛玉不同凡俗的气质美”,不料中途一学生一句颇有争议的回答,却意外地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的回答可谓精彩迭出。“想象一下她当时会穿什么样的服装”看似顺着学生的发言游离了教学目标,实则从另一个更有趣味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而这一切都是“不曾预约的精彩”。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在备课时固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和学习的要求一些问题或话题,然而在教学中,又有很多问题是无法预设到的,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可见,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当学生的活动游离了教学“预设”时,教学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这些变化的学情,特别是当教师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我们的教案、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有时甚至会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邵克昱: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语文课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本课的前半部分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如果在不同的阶段,穿插对精彩段落的品读,如王熙凤出场时的语言,夸赞林黛玉的语言等,会使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张晓娜:可以将读书方法的介绍和学生对鉴赏方法的感悟结合起来。虽然本课着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点评式读书法”的舞台,但这种舞台只集中体现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则体现得不够。前半部分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课堂上的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这一方的活动不够热烈。究其原因,是教师过于拘泥于课前的教学设计,认为在“教师示范”部分,就要完全由教师来完成,其实可以在教师示范完一个例子后,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的各项内容。比如,四种鉴赏方法的点拨,教师可以在点拨完一个后,引导学生感知、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让他们自行探究、进而总结归纳其它的几种鉴赏方法,这样学生的自主活动会体现得更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更明显地体现出来。温长军:张老师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比如: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温老师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容颜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1、欣赏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精神愉悦语文课通过文字的间接性,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引导学生体会曹雪芹描写人物不仅写人物外在的形貌,还通过极精练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神韵的高超技艺。2.提供舞台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这堂课,引入了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力求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课堂情况来看,“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形成课堂教学民主化的氛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而且落实了本课的重点点评式读书法的运用。从学生的点评情况来看,学生经过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够从多方面展开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都大大超出了老师们的预料,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不会欣赏或欣赏不到位的问题。因为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各自的认知水平去鉴赏作品的同时,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是个性化的,而这样的一种氛围以及学生们积极热情的参与过程,已经使自主学习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学生间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徐青松:我来谈谈张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设置1、知识与能力:了解红楼梦的内容,了解曹雪芹,初步把握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品味小说语言,培养小说阅读鉴赏能力。2、过程与方法:引导遇到文本,归纳文章要点;引导自主探究,把握小说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体验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确立,首先是基于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规律。即阅读鉴赏是读者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融入自己生活、情感体验重新建构的过程。其次,它体现新课程标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这一理念。第三、它尊重高中学生年龄特点,着眼于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体验。温长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现在面对的是学生,他们缺少对复杂社会的阅历。自己的深入理解并不一定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怎样在短短的几节课内让他们有所收获,这点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我用了三节课,讲完之后总觉得不尽人意,结合大家的建议和自己的体会,有几点值得反思。1、关于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分析,可从语言、容貌入手,学生一般也能理解这个人的性格特征,“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但语文课堂的课外延伸永远是无限的,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她,如何看待她这个人物形象,在当时能够八面玲珑,那么得意,她的那一套为人处世哲学,能不能运用到我们当今社会中来?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她,这点值得我们反思。2、语文课堂永远是想象的课堂。优美的语言可以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在对林黛玉的描写中,作者用了“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一个“柳”字就写出了她的万种风情,写出了她的柔弱纤巧的姿态。在点拨时,应该注意让学生先去说说春天时节嫩柳的模样,然后展开联想。这样即能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又能更深入的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真乃一举三得,可我没有这样做,这值得反思。3、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除了让学生感悟美,提高道德情操之外,更应该学会运用,在当前中考应试的指挥棒下,这显得很重要。学生往往能够抓住某一处的细节进行揣摩,但要把整篇文章进行系统分析就有难度了。这里有很多处的对比,林黛玉对两次“有没有读过书”的不同回答,王夫人的对林黛玉的“携”和王熙凤的“拉”,都可感受到人物性格,但老师如果没有点拨,学生是不可能感受到的。好的文章应该是处处有玄机,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点,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实践当中去,感觉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够,很多时候都停留在表面。这也值得好好反思一下。4、文史不分家,学习古典小说,如果没有掌握当时社会一定的历史常识,是无法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的,即使理解了也是苍白的。这点对老师来说更是重要。阅读永远是提高文学修养最基本的手段。语文老师更应该是个杂家,我感觉到自己知识面很狭窄,这严重影响了对文本的理解。尽管有很多的参考资料,但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解做主体,那语文课堂就不可能生动。所以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以上是我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几点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进行反思教学和行动研究,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