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96108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济宁市统编沪科版初中物理学案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 力学习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课前准备 1家庭实验用大小不同的力向里压气球,观察两种情况下力产生了什么效果?产生的效果一样吗?再将两个气球对起头来,双手向里压,观察两个气球接触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这个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 一、力是什么活动1:观察以下各图,思考讨论后面的问题:运动员用力举起杠铃运动员用力拉绳推土机用力推土 挖掘机用力挖土1. 以上每个力现象中,总会涉及到几个物体?哪个物体用了力?哪个物体受了力?在课本图5-1的其他几幅图里,你能指出谁是施力物,谁是受力物吗? 2这些现象的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3.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举例说明。4.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能产生力的作用吗?请举例说明。填一填力是 对 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2:实验探究力的作用特点(1)手拍桌子 (2)两只手互拍(3)手拉弹簧思考:1.说出你进行以上活动时的感受。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力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2.日常生活中你还有类似的感受吗?举例说明 填一填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 ,因此,力的作用是 。活动3:解释游泳的时候,为什么向后划水,人反而可以向前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 ,游泳时人向后划水,水对人也 ,所以人可以向前进。三力的作用效果 活动4:1.用手分别拉弹簧、压直尺,观察它们受力时产生了什么效果?举出生活中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例子。 2.阅读课本P80图5-4,思考力的作用效果又是什么?生活中,你还看到哪些用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都有哪些情况?3.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请写出你的猜想。 填一填力可以使物体的 发生改变 ,也可以使物体的 发生改变。说 明要让学生经历、体验从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科学归纳出力的概念的过程,并多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巩固所形成的力概念。分开来让学生举例,减轻了负担,能让全体学生的参与不易混淆,加深了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体现出物理来源于生活。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学习目标 1.了解力的三要素2.了解力的单位,并对1N、10N等有具体的感受3.能用示意图描述力课前准备 1.复习回忆怎样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 一、力的三要素活动1: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如图,让一个同学上来,尝试用大小不同或方向不同或作用在距离门轴不同位置上的力拉门,观察产生的效果是否相同?用控制变量法说明:(1)力的大小不变、力的方向不变,而力的 发生变化时,力产生的效果不同。(2)力的大小不变、力的作用位置不变、力的 改变,力产生的效果不同。(3)力的作用位置不变、力的方向不变,而力的 改变,力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2. 你还能说出哪些力的三要素影响作用效果的例子?填一填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力的 、 和 ,我们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二、力的单位 活动2:阅读课本P83内容,完成下列内容。1.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_,用符号_表示,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2.用手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 N。你还知道哪些力的大小?3.托起你的物理课本,估测一下这个力约为_N。托起一瓶矿泉水的力大约为_N。三、力的示意图 活动3: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向右移动,拉力的大小是2 N,怎样用图简单地把拉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请尝试画一画并思考问题。1.怎样表示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应该标在施力物体上还是受力物体上?2.怎样表示力的方向?3.怎样表示力的大小?填一填在物理学中,可以沿着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开始,画一段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_,箭头表示力的_,这就是力的示意图。说 明可让学生到门前演示引导学生多举一些例子来丰富力的三要素的认识,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力的三要素,教师点评,给出规范的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并进行强化练习。 6欢迎访问初中物理教研网http:/www.zqjyzx.jinedu.cn/wuli/ 邹城市第六中学 刘永俊编制第三节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学习目标 1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课前准备自带物品:橡皮筋、硬纸板(或木板)、图钉等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一、弹力活动1:1.观察课本P85图5-14,跳水运动员为什么要向下压跳板? 2.根据生活经验,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恢复原状,哪些不能?填一填这种因_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是从力产生的效果而加以区分的,从实质上说,其实质就是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活动2:认识弹簧测力计观察图5-15及手中的弹簧测力计可知,弹簧测力计主要由_、_、_等组成。填一填在一定范围内拉伸弹簧是,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_,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的这一性质制成的。活动3: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1. 参考课本P86内容,给你手中的弹簧测力计写一份使用说明书。并和你的同学交流。填一填 你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待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_N。 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_。 测量前应先校零。 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_,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2 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是指针到1N、2N、3N,感受一下1N、2N、3N的力有多大。 3 测量头发能够承受的拉力大小为_N。 4 有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对谁的拉力大些,你知道为什么吗? 三、动手做一做根据教材P86“迷你实验室 ”,利用自带材料制作一个橡皮筋测力计,和你的同学比比看,谁做的既美观又准确。说 明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图5-14及阅读教材内容明确弹力产生的原因及条件。结合生活经验,尽可能多的举出实例,加深理解弹力。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让学生通过编写说明书,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使学生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用法并理解“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2知道 g = 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课前准备 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 一、重力的产生活动1:观察下列三幅图,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熟透了的苹果会自动落下抛出的物体会落回地面水从高处落下形成瀑布填一填重力是 受到的力,它是 产生的。二、重力的大小活动2:实验探究:探究物重和物体质量的关系(课本P88-P89)。1知识准备:物体 叫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是 ,符号为: ,此外还有 、 等单位,换算关系为 1kg g1t kg2观察你身边的物体,它们受重力吗?猜想物体所受重力和什么因素有关?3.探究实验:实验器材: 、质量为50g的钩码若干实验过程:分别把1只、2只、3只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记下弹簧测力计每一次的示数,填在下表中:钩码数质量m(kg)物重G(N)物重跟质量的比g(N/kg)10.0520.1030.15填一填(1)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 ,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2)物重跟质量的关系式为: g或G;式中g表示物重跟质量之比,通常取g9.8N/kg,其物理意义是: 。(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也可取g10N/Kg)思考:除了探究中利用重力跟质量之比为定值的方法判断重力与质量的比例关系,你还能有其他的方法来确定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吗?活动3: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 阅读教材P89例题,并根据例题估算你自己受到的重力。已知:求:重力G?解:答:三、重力的方向活动3:阅读教材P90“重力的方向”1列举生活中物体受重力的现象,体会重力的方向。 。 2.生活中重垂线有哪些应用? 。 3.自己制作一个重垂线,结合其它物品,检验你的课桌的桌面、教室的窗台是否水平?填一填重力的方向总是 的。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活动4:阅读教材P90回答:(1)重心是 。 (2)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 。活动5:阅读教材P90【信息窗】提高稳度的诀窍,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填一填稳度就是 。提高稳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 ;二是 。说 明:结合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和生活中经验,体会物体的重力。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明确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关系的结论,并学会在试验探究中试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常数g的物理意义是学生较难把握的,这里通过填一填使学生明确化。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感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同时享受知识应用的乐趣。12欢迎访问初中物理教研网http:/www.zqjyzx.jinedu.cn/wuli/ 邹城市第六中学 王 健编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