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语文粤教版必修2第4单元综合测试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53161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语文粤教版必修2第4单元综合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广东语文粤教版必修2第4单元综合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广东语文粤教版必修2第4单元综合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粤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共五套)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测试(1)(粤教版必修2)(150分150分钟)一、(每小题分,共24分)1.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窈窕(yo) 泠然(lng) 蹇焉(jin) 鼎铛玉石(chng)B. 追溯(s) 栏楯(xn) 扃牖(yu) 万乘这势(shng)C. 慰藉(ji) 桂棹(zho) 愀然(qi) 倚歌而和(y)D. 嫔妃(pn) 逦迤(y) 辇车(nin) 不霁何虹(j) 2. 下列各组中字形全对的一组是()mA. 晤面食不果腹瞑目扶摇而上B. 分辨闻过饰非晦朔无动于中C. 贪焚忠贞不逾抉择运筹帷幄D. 船舷无耻滥言梳装荼毒生灵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同达 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比较起来,都显得相形见绌。B. 读书做学问的人要甘于寂寞,舍得气力,吃得辛苦,方能升堂入室,取得成绩。C. 在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的、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D. 他们同样是出租车司机,但思想行为却南辕北辙。4.下列词语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5. 下列各句中活用现象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B.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C.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D. 君将哀而生之乎6. 下列各句中含古今同义的加点词的一项是()A.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C.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D.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方框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项脊轩志被誉为“明文第一”,开头只描写了项脊轩这座破阁子的 ,静谧得有点,荒凉的环境,烘托出作者、凄婉的心情。A. 清幽萧条寂寞 B. 清静萧疏孤苦C. 清爽萧索孤独 D. 清幽萧瑟孤寂8.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归有光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散文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主张学唐宋文章法度,人称其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善于描写日常琐事。此派代表人物还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袁宏道等。B.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子及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其中内7篇,外15篇,杂11篇。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他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而这样的境界只有“至人、神人、圣人”能做到。C. 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与妻书写得感情真挚,痛彻心扉。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妻子无尽的爱意,然“吾至爱汝”,却“忍舍汝而死”更体现了一个为了祖国、民族而牺牲一己之幸福谋大家永福的赤诚心怀和高尚品格。D. 杜牧,晚唐诗人,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常在诗中用典,借古讽今。散文著作成就很高,气势恢宏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骈散结合的文赋。道出了秦灭亡的根本原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二、(每小题分,共12分)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的。庄子即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迹,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和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1. 对文章某些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B. 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则指彼此渗透。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哲学的思想。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2. 作者认为庄子“既是圣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兼哲人”,下列不属于这种说法的原因的一项是()A. 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B. 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C. 庄子和屈原都是以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D. 庄子和屈原的作品具有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3. 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表述和文意不符的一项是()A. 文学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B. 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因素,以形见理的老子一书的产生便是例证。C. 史著文学化促成了“史传文学”的产生。D. 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4. 对文章论述的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 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和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B. 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出互涵互动的关系。C. 庄子和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背景。D. 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促生了“庄骚辉映”这一文化奇观。三、(24分)1. 阅读下面文言短篇,完成文后的练习。(12分)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遗,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辛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则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1)为画线句子填上标点。(3分)(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3分)A. 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妻子)B.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落下的叶子)C. 而翁长铨(长:名词作动词,担任长官;铨:铨选,吏部的任务是按照规定任免、考核、选拔官吏)D. 婿竟不调(竟然)(3)本文用白描手法写人记事,即用极简练的语言记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写出了人物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请从上文中找出典形的两处,并进行分析,说说写出了人物什么特点。(6分)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武技蒲松龄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叉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这,以要一日成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B.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C.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D.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B.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C.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既为定例。D. 幸先以我名告之。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三月,艺颇精,意得甚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僧笑,命李试其技方颉颃间,尼即遽止A. B. C.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B. 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C. 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D. 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四、(18分)1. 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3分)(2)众相顾,迄无应者。(2分)(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3分)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并按要求作答。(6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沿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2分)3.背诵默写。(只选两小题)(4分)(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苏轼赤壁赋)(2)子在川上曰:“!。”(论语子罕)(3)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4)三五之夜,明月半墙,。,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五、(12分)1. 把3个备选的句子分别填入方括号(只填序号),使下面这段景物描写语意连贯,画面完整。(分)到了德胜桥。 ,两岸青石上几个赤足的小孩子,低着头,持着长细的竹竿钓那水里的小麦穗鱼。,几只白鹭,静静立在绿荷丛中,幽美而残忍的,等候着劫夺来往的小鱼。北岸上一片绿瓦高阁,清摄政王的府邸,依旧存着天潢贵胄的尊严气象。,池中的绿盖,摇成一片无可分割的绿浪,香柔柔的震荡着诗意。就是盲人也可以用嗅觉感到那荷塘的甜美,有眼的由不得要停住脚瞻览一回。一阵阵的南风,吹着岸上的垂杨西边一湾绿水,缓缓从净业湖向东流来桥东一片荷塘,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2. 下面是一首题为春的诗稿,有三句尚待斟酌,请你补缺,完成全诗的创作。要求:第处完成后,前三行诗应是一组排比句;第处和第处应保持语意连贯,结尾处应有表明诗句语气的标点符号。(6分)不管命运的手如何沉重,不管皱纹怎样锁着前额,不管你在忍受怎样的残酷的忧患,但只要你3. 逢年过节,人们往往用贺卡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真挚的感情,请根据要求,用优美含蓄的语言写一段话,运用一种修辞。(3分)写给曾经开导过自己的老师:六、(60分)梁启超在论毅力中开篇便亮明观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有多少人在面对问题时承受不住打击和压力而迎难而退。面对挫折与阻力他们眉头紧锁,仰天长叹,感到走投无路。难道果真就没有出路了吗?请以“障碍与风景”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第四单元标准检测卷一、1. D点拨:A项窈yo; B项楯shn;C项愀qio。2. A点拨:B项闻文,中衷;C项焚婪,逾渝;D项滥澜,装妆。3. B点拨:A项“相形见绌”指跟另一个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与“显得”重复。C项“不绝如缕”指声音的微细悠长或形势十分危急。对象不当,应为“络绎不绝”。D项“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用在同一人或事物上。4. C点拨:“与人为善”的“与”为“偕同”之义。5. A点拨:A项“哀”,为动用法,“鉴”,意动用法。B项“舞”“泣”,使动用法。C项“平”使动用法。D项“生”使动用法。6. D点拨:A项“可怜”为“可惜”之义,今义为“同情,怜悯”。B项“金块”为“把金子当地土块”,今义:黄金块。C项“果然”为“饱腹的样子”,今义为副词,“果真”。D项“扶摇”古今均为“旋风”之义。7. A 点拨:结合文中写景部分判断第一空为“清幽”。排除B、C两项。再看第三空,“寂寞”较“孤寂”更符合当时作者的心情。8. A 点拨:“袁宏道”为公安派。二、1.D 点拨:A项是对“哲诗”和“诗哲”两个概念的理解。“哲诗”是指庄子,说他既是哲人,又是诗人,他的作品充满哲理。“诗哲”是指屈原,他的作品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所以A项错。B项对“互涵互动”的理解正好相反了。C项中解释“史著文学化”,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不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哲学诗意化”是“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和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而不是“用诗歌的形式”。2. C 点拨:庄子只有庄子,并没有诗歌著作,屈原只有诗歌,并没有哲学著作,文章只说他们的作品有这样的特点。只要通读全文,或者借助一般常识即可理解此题。3. B 点拨:B项观点与例证不一致,选项讲“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因素”,而后举的却是老子这一哲学例证。4. D 点拨: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A、B、C三项都是本文的枝叶,不是主旨。本文要说明的是为什么会产生“庄骚比翼,哲诗辉映”的现象。故D项正确。三、1.(1)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2)C 点拨:A项“妻”名词用作动词,做妻子。B项“落”是使动用法,“落叶”为“使叶子落下”。D项“竟”为“最终”义。 (3)“恚”字极简省双极形象地写出了女婿对岳母家要挟的心理和形态。“置酒”“跪白”简省而又生动地写出了王夫人战战兢兢求情的心理。“公大怒还第”,寥寥几笔,使一个刚正无私的官员形象凸现在读者面前,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2.(1)A 点拨:鄙:边界、边远的地方。 (2)B 点拨:A项第一个“以”是“把”的意思,第二个“以”是“凭借”的意思。B项“所”都是“的东西”的意思。C项第一个“而”是修饰连词,第二个“而”是转折连词。D项第一个“之”是代词,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3)D 点拨:是表示李超技艺进步很快。是表示李超自大。 (4)C 点拨:A项“愤而择日告辞而去”不正确,应为“数日后辞去”。B项“争强好胜”不符文意。D项说本文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不正确。四、1.(1)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点拨:“以”后省略“之”。(2)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点拨:迄:最终。(3)李超开始不说话,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他。点拨:固:坚决,顽固,引申为“再三”。2.(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若答“雁别秋江去”更妙,言之成理也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写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端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点拨:首联写岳阳楼四周的壮丽景色。首句“岳阳”不是楼名,而是指岳山之南一带(阳为山南)。“尽”“迥”“开”三字表现出景色的邈远辽阔,显示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侧面衬托出楼之高。次联写雁儿高飞,月出山口,但这样的自然美景被诗人赋予了生命,能引愁心去、衔好月来,想象新颖而有独创性。第三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便用了夸张手法,衬托出岳阳楼之高。最后两句写楼高风急,通过写风“吹人舞袖回”,既写诗人超脱豁达,更写楼之高耸,气韵生动,有浓厚的生活情趣。3.(1)侣鱼虾而友麋鹿渺沧海之一粟(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行成于思毁于随(4)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点拨:注意:麋、沧、行、斑字形勿错。五、1.点拨:注意前后文中的暗含信息。“桥下有水”,“孩子在水中钓鱼”故为第一空。“绿荷丛中有鹭”,填入第二空。“摇成绿浪”是因为风吹。故填入第三空。2. 示例:不管心里充满几多创伤。 碰到初春的和煦的风。 这一切岂不随风飘去?点拨:只要句意连贯完整即可。3. 示例:小苗得以茁壮成长,是阳光雨露的滋润;春藤得以攀援,是靠树干的扶持;桃李得以成熟,是靠大地的培育。谢谢您曾给予我的指导,老师!六、例文:使障碍变成风景记得爱因斯坦说过:“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人的内心。”很多时候,我们倚着一块巨石,却无力推动它。怅惘之时,蓦然回首,却发现风景这边独好只要我们愿意,障碍便是一道风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被这样雄奇壮阔的意境所深深震撼,却不一定想在那里生活。撒哈拉,一片神奇的土地,却也是贫穷、荒凉、愚昧的代名词。这样的生活,眼前终日弥漫着无边的黄沙,周围时刻会响起枪声,但在三毛的眼中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她开着她的“白马”在沙漠中驰骋;她寻找骆驼头盖骨,体会“拾荒”的快乐;她与那些最贫穷、生活在最底层的奴隶成为亲密的朋友;她“悬壶济世”,拯救那些她所爱的人们在她的眼里,生活的艰辛已完全蜕变为一种真实的美丽,人性的真善美早已驱散了一切阴霾。我为三毛而深深感动,感动于她的生活,更感动于她对生活的那份态度。是的,只要心中存有那份爱和真诚,还有什么样的障碍不能变成风景?喜欢在清晨出门,细数路边的菊花,遥望天边的云彩,偶尔吟一句五柳先生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时常在想,在那样一个文化屈服于权贵的时代,人人幻想“出仕”,但陶渊明为什么能够安于旁人看来平淡的生活,而不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却依然迷恋“种豆南山下”的闲适?是他的诗给了我答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好一个“心远地自偏”!他的从容淡定,使别人眼中难以理解的障碍,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感动于爱迪生的一千次失败,是他的乐观和执著和第一千零一次的成功使得一切障碍成为绝美的风景;感动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他的顽强和对事业的热爱使得失聪成为他命途中最美的点缀;感动于冰心的善良和真诚,感动于她这样一段话:“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也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我们,能使障碍变成风景只要我们愿意。总评:本篇作文对话题“障碍与风景”进行了深透的理解,开篇精炼而又准确地切中文章主旨。文章旁征博引,古今中外名家名人的生平事迹信手拈来,内容丰富,展示了宽阔的知识视野,显示了作者的文化底蕴。语言流畅自如,引用名言、名诗,运用排比修辞,字里行间洋溢着思想的力量。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测试(2)(粤教版必修2)一.基础题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剽(pin)掠 迤逦(y l) 参差(cn c) 一叶扁(bin)舟B.搁(g)笔 姊(z)妹 称(chn)心 洗盏更(gng)酌C.相与(y) 枕藉(ji) 修葺(rng) 杯盘狼藉(j)D.晦朔(shu) 婢(p)女 双栖(x) 残垣(yun)断壁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宛然 杳无音信 道貌暗然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B.斑驳 哀声叹气 扃牖而居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C.陡峭 尽态极妍 窈窕淑女 水能载舟,亦能复舟D.涅 横槊赋诗 呱呱而泣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200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新生将使用重新 的教材。(2)这些探测队员以 的精神在祖国天南地北找新的矿产资源。(3)人类基因的研究对认识生命本身,揭开生命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A.审定 艰苦 奥妙 B.审订 艰苦 奥秘C.审订 坚苦 奥秘 D.审定 坚苦 奥妙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礼的公正性体现在社会个体成员身上便是义。孟子认为,义与仁不同,“ 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它是一种外在表现,正是它,决定着社会个体成员对礼的遵循。B.翠翠吃了一惊,低下头去。因为她不明白这笑话究竟有几分真?又不清楚这笑话是谁诌的?C.一种是所谓的人择原理,它可被重述如下,宇宙之所以是这种样子,是因为否则的话,我们就不会在这里观测它。D.通过GoogLe搜索,我们发现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词条成千上万,而且很多院校位于加拿大中部的相对一般化的学术性大学到新成立的位于波斯湾的学院都自称为“世界一流”。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家建筑装潢公司拥有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把居室交由该公司装修,保管使你蓬荜生辉。B.我的父亲1956年报考北京戏剧学院,成绩优异,但由于出身不好,便榜上无名,只能成为高等学府的门外汉。C.大约是诗穷而后工的缘故吧,在北宋许多大诗人没有起来以前,这两位诗人成为诗坛的一对执牛耳的人物,号称“苏梅”。D.像变形记这样在内容与表达方面不可理喻的作品,一般的读者往往对其敬而远之。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社会交际中,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在公众中的信誉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决定交际成败的关键。B.潜泉印泥产品行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它是轻工业部和上海市的优质产品.轻工业部出口创汇企业。C.雅典奥运会上,七名大力士因服用兴奋剂被责令回国不得参加比赛。D.雨果和巴尔扎克具有不同的写作风格,然而他们有着很深的友谊。在共同的创作生活中,他们成为至交的朋友。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组是( )A.杜牧(803 853),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晚唐诗的杰出代表人物。杜牧在文章语言方面继承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使用散体笔调,笔锋犀利,明白晓畅。他还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写出像阿房宫赋那样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的新体“散赋”,对宋代赋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B.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C.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D.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著作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全书由庄子本人创作,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二.能力题阅读阿房宫赋(节选),完成8-13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8.解释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2)奈何取之尽锱铢 (3)使负栋之柱 (4)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5)多于九土之城郭 (6.)瓦缝参差 9.给第一段文字分层,并概括每层的意思。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0.指出下列句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或事件。(1)“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1.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12.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始皇的暴政不敢言而敢怒,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13.“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中,三个“六国”说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阅读赤壁赋(节选),完成1416题。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14.下列四组加粗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相与枕藉乎舟中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且夫天地之间C.抱明月而长终 而又何羡乎?D.不知东方之既白 目遇之而成色15.对文中四句话的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确实是一代英雄。B.“哀吾生之须臾”:哀叹我们人生短暂。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是有规律的,不应消极。D.“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16.对文中“客”与“苏子”的观点转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高度称赞了曹操这样的英雄,委婉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B.客人大有“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苦恼和无可奈何。C.苏子的思想则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D.苏子还认为,只要投入大自然,能及时捕捉造化的各种美,人生就是幸福快乐的了。三.提高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 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 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 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庚戌,外祖母病且笃,母侍之,凡汤药饮食,必亲尝之而后进,历四十昼夜,无倦容。外祖母濒危回,泣曰:“女本弱,今劳瘁过诸兄,惫矣。他日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其善诱之!”语讫而卒。母哀毁骨立,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闾党姻娅,一时咸以孝女称,至今弗衰也。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节选自蒋士铨 鸣机夜课图# 记)17.根据上下文,推断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的意思。组绣纺绩之具,毕陈( )左右则少( )加夏楚旋( )复持儿而泣曰外祖母病且笃( )一时咸( )以孝女称病少差( )矣1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妹一儿也,何苦乃尔!然则何以解忧?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节选文字的主要内容。20.根据节选的这三段文字看,蒋士铨读书的苦和乐分别表现在哪里?四.默写与语言应用题2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出下列语句的空缺。(任选三处)(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借书满架,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4)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 。(6)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 。22.仿照下面例子,从“冰”“书”“竹笋”“燕子”“柳枝”五个词语中任选两个作注释。例如:骆驼眼中的沙漠算不了什么,重要的是心中要有绿洲。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枪正义的保镖,邪恶的帮凶。(1) 。(2) 。23.筛选主要信息,将下列文字整合成一个单句,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20字。山东人受孔孟之道的影响很深,请人吃饭不论是家宴.工作宴还是亲朋好友聚会都是很讲究规矩的,谁是主宾,谁是副主宾,谁个主陪,谁个副主陪,谁个一陪二陪座次井然;谁个先敬酒,谁个后敬酒有条不紊,谁也不能坏了规矩。五.作文24.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另如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蕴含哲理,富有灵性。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请以“感悟自然”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写你与大自然相处的某种经历,也可以写某种情感的变化过程或某种思考和感悟,等等。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 800字左右。答案与解析研读1.B (A. 一叶扁pin 舟 C. 修葺 q D. 婢b女 双栖 q) 2.D (A. 暗岸 B.哀唉 C. 复覆) 3.C (审定:审查决定,常用于对法规.政策.方案.计划等;审订:审阅修订,常用于对书籍.文章等。“教材”属于图书,应选“审订”。艰苦:艰难困苦,用来形容条件.环境的艰难;坚苦:坚忍刻苦,用来形容人的精神.意志。扣住“ 精神”,应选“ 坚苦”。奥秘:奥妙神秘;奥妙:多指道理.内容等深奥微妙,依据句的语境,当选“奥秘”。) 4.D (A 将引文作为作者说话的一部分,后引号应在句号里面。B 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改为句号。C“重述如下”后应用表提示的冒号。) 5.C (A“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B“ 门外汉”指某方面知识还未入门的外行,不是门外的汉子,用于此处不当;C 执牛耳:指在某一领域处于领导地位的人物,用在此处是合适的;D“不可理喻”形容人不讲道理。)6.A (B 句“它”指代不明,应在后一个“ 轻工业部”前加“ 该厂是”;C 句有歧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回国不得参赛,但现在可以参赛”;D“至交”与“朋友”语意重复。) 7.D (“全书由庄子本人创作”错误,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 8. (1)繁华奢侈;顾念(2)极言其细微(3)承担(4)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露天的谷仓(5)九州(6)不整齐 9.第一层从开头到“用之如泥沙”,斥责秦统治者贪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第二层到“不敢言而敢怒”,进一步痛斥秦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第三层概写了秦骄奢淫逸导致的严重后果。 10.(1)“独夫”指秦始皇(2)“戍卒叫”指陈胜.吴广起义;“ 函谷举”指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咸阳,推翻秦统治,派兵把守函谷关;“楚人一炬”指项羽入咸阳后放火焚烧阿房宫。 11.六国不爱其民;秦骄奢淫逸,残暴百姓 12.C (“可怜焦土”中的“可怜”是可叹意,并非同情。) 13.第一个“六国”指六个国家。第二.三个“六国”指的是六国的统治者。 14.B (A“乎”第一句舒缓语气,第二句相当于“ 于”;C“ 而”第一句是顺承,第二句是转折;D“之”第一句是用于主谓之间,第二句是代词。B“夫”都解释为“那”。) 15.C (月亮有盈有虚,但始终没有消失。) 16.A. (客人提到曹操这样的英雄,目的是抒发人生短暂的伤感。)17.陈列,摆放 稍微,略微 顷刻,不久 病重 皆,都 病愈 18.妹妹只有一个儿子,何苦这样?既然这样,那么用什么来排解忧愁呢?19.写母亲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孩子读书,表现了母亲深深的爱子之情。 20.苦表现在:记诵的内容多;读书的时间长,还要忍受寒冷和病苦。乐表现在:在读书的过程中理解了母亲的苦心,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文言文参考译文: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旁边,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看着书读。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不起劲了,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了我,又 抱着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父亲!”到半夜里,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过了一会,母亲摇我,说:“ 可以醒了!”我张开眼,看见母亲脸上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才和我一同睡了,我的几位姨妈曾经对我母亲说:“妹妹啊,你就这一个儿子,何苦要这样!”她回答说:“ 儿子多倒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不长进,我靠谁呢!”庚戌年,外祖母病势严重。母亲侍候外祖母,所有病人吃的汤药.茶水.食物,母亲一定先尝过再给她吃。服侍四十昼夜,没有倦怠的样子。外祖母临死前,流着眼泪说:“ 女儿身体本来虚弱,现在为了服侍我,比哪个哥哥都劳累,真把你拖垮了。哪天我女婿回来,替我说:我死没有别的怨恨,只恨看不见我外孙成家立业。希望你们好好教导他!”说完就死了。母亲万分哀伤,七天不饮不食。亲戚和邻里,当时人人夸她是孝女,到现在还是这样说的。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 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 是不快活。”“那么怎么能让娘高兴呢?”她说:“ 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21.(1)歌台暖响,春光融融(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3)偃仰啸歌,冥然兀坐(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6)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22.能展开联想,隐含哲理并运用比喻.拟人之类修辞即可。如:冰是我改变了水柔弱的形象。冰禁不住阳光质问的美玉。书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燕子只有经过艰苦的跋涉,春天才会在身边。柳枝即使把我倒着插,我照样能长成大树。 23.山东人请人吃饭的规矩是不能( 会)破的。( 或:谁也不能坏了山东人请人吃饭的规矩。或:山东人受孔孟影响请人吃饭规矩特多。)【写作指导】“感悟自然”这个话题是相当宽泛的。面对无垠的大千世界,无限的万千景象,不能茫然无措,这就需要写作时化虚为实,化大为小。“ 感悟自然”的“ 文眼”是“ 感悟”,要避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客观“再现”。如果只是写出自然事物的表面属性,没有把它和我们的主观体验及心灵思索联系起来,作文也就失去了灵魂,严格说来就脱离了文题的要求。要在作文中与读者产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就要求作者善于体验自身经历,将心中的感动饱蘸于笔端,流泻于笔下,这样做,才能将“ 感悟自然”之情具体化,形象化。这个话题决定了最容易写成借物抒情的记叙文。写作时,首先要在眼前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要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并且在自然万物中加入你的情感体验。例如:登上高山绝顶,感悟“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襟怀;面对茫茫大海,感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襟怀;望星空,感悟宇宙广阔深邃;听虫鸣,感悟生命之多彩。其次,通过讲述动人的故事,感悟一段道理,对本题特别适合。对于中学生来说,用一个曲折的故事作为载体,写出一段感情,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很好的例子。再次,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自己的情怀。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是在记叙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和抒情。关于“感悟”的内容,可以见于篇末点题,也可散见于篇中。切忌写成纯粹的议论文,那样是不易把握的。全篇议论,反而令人厌烦。总之,我们“感悟自然”,一定要突出一个“ 悟”字,借助具体的物象,抒发真情实感,不要无病呻吟,装腔作势,应有较深的意蕴,给人一定的启迪。这样,你的文章才能成功。【作文例文】一棵树的命运在远离城市的一个乡村外的小河边,有一排参天大树。它们是毛白杨树。这些杨树约有三十年的树龄,棵棵高大,挺直,粗壮。毛白杨生长比较缓慢,现在已没有人愿意种植了,所以,这排高大的白杨树特别惹人注目。它们站立在河边,树形优美,树冠如宝塔般。用报刊上常用的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站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排毛白杨共有十四棵。经过一年年风霜雨露的洗礼,卓然屹立。夏日里,它们给下地干活的农民们提供纳凉的场所,给孩子们提供了游戏的天地。小鸟在它们的肩头做窝,鸣蝉在它们的身上高唱。它们生活得自由自在。这一年的春天,来了几位大肚的官员。他们对着这排树指指点点,兴奋地讨论着。树们不知道这些人什么来头,只隐约听说“ 大树进城”“ 美化环境”“ 政绩形象”什么的。这些人走后,第二天,来了更多的人。他们带来了很多车,有吊车,有大卡车,有挖掘车。原来,这些大树要被移栽到大城市里。不知大树们是如何想的,但它们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用了好几天的时间,大树们一棵棵被剪去树冠,只留下几根大的枝叉,带着脚下一坨泥土,被吊车给装上了大卡车,运进了城里。但是,只有一棵例外。本来,站成一排时,还不很明显。随着一棵棵树被移走,这棵树的“披风”状就显露出来了。它下部的树干也是高大挺直的,可是上部的树冠就像微风中的芦苇一样,向一个方向斜逸而去。就因为这个原因,它成了唯一被留了下来。面对这棵大树,我沉思起来:它因为形象不端正,不符合人类的审美观点,而没有与同伴们一起进到城里的花花世界。这,到底是不幸还是幸运呢?一时,我还真不好下结论。那么,人呢?是不是也与此类似?到了后来,听说移栽到城里的那十三棵大树全都死掉了。这时,我才最终找到了答案。简评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本文通过一棵树与另外十三棵树的被遗弃与移栽的对比,揭示了一个主题:命运是难测的,好与坏是相互转化的。这个观点,虽然作者没有直接表达,但通过作者的叙述,还是能很容易看出来的。作者面对“ 大树进城”这样的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得到人生的感悟与启迪,难能可贵。语言朴实,详略得当。本文之所以得高分,主要在于主题的深刻与见解的独到。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测试(3)(粤教版必修2)一、基础知识(共12分,每小题2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只错一个的是( )A. 焚椒兰(jio) 不霁何虹(q) 垣墙(hun)先妣(b)B. 长号(ho) 老妪(y) 偃仰(yn) 蓬蒿(ho)C. 呱呱而泣(gu) 朝菌(zho) 架梁之椽(yun) 鼎铛玉石(dng)D. 分外妖娆(fn) 斑鸠(ji) 宿舂粮(chng) 举酒属客(zh)答案:B2. 下列选项中,字型全对的一组是( )A.阖门 毛骨悚然 浮想连篇 蓬蒿 B.万籁俱寂 横槊赋诗 烦燥 眷属C.沧海一栗 尽态极妍 呕哑 媵嫱D.斑驳 屋檐 泠然 异爨 答案:D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东犬西吠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东望武昌C.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D.六王毕,四海一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是:( )A.又杂植兰桂木于庭 B.日过午已昏月出于东山之上 大母过余C.比去,以手阖门 D.盘盘焉,囷囷焉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答案:C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她虽然去美国读书了,但她那美妙的歌声仍然余音袅袅,不绝于耳。B. 我和李刚小学毕业后就分别去了不同的学校读书,没想到几年后,我们竟然考进了同一所大学,真是破镜重圆。C. 他这个人从来都是独善其身,同学有了麻烦,他每次都是躲得远远的,更别说关心帮助了。D. 我拿他当最好的朋友,他却利用我对他的信任出卖我们公司的秘密,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答案:B.6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句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1) 每逢深秋时节,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2) 远眺群山环抱,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白云缭绕,层林叠翠,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 B. C. D. 答案:D二、阅读下面四段文字,完成721题(共28分,每小题2分)(一)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7.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不同。B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相同。8.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南亩:泛指农田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呕哑:难听的音乐独夫:孤单的人; 戍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