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先秦书法史,1,导言 讲先秦书法,主要讲书法与文字的关系。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方法,汉字的书写方法何以能成为艺术,这同汉字的创始、构成有直接的关系。,2,这里面包含的问题很多,不讲清这些问题,是有碍正确了解认识中国书法史和中国书法艺术的。首先,汉字在承载中国文化文明方面的作用,在两千年来有特殊作用。但汉字在近百年中国人的眼中,又经历了非常不同的变化。另外就是汉字的字体问题,古今有很多人研究,但因问题复杂,古今不一,众说纷纭,给人学习书法史造成了很多混乱。而且在每一历史阶段,都会受其影响。特别是书法艺术的定名定位,也是一个困扰了解中国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史的重要问题。因此在正式讲书法史之前,有必要就这些问题作一个展开分析和解答。,3,一、甲骨文,4,甲骨文应当说是最早的中国文字。但言及和研究甲骨文,同其他书体相比,则是最晚的。人们第一次见到甲骨文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因为它是刻在龟甲、牛骨上(还有少数是刻在人头骨、鹿骨、虎骨等,有极少数是朱书和墨书,则是写上去的),所以称为甲骨文。最初人们根据其使用材料、书刻方法、产生年代、用途作用、出土时期而称之为龟甲文、骨刻文、契文、殷墟书契、贞卜文、卜辞,刘鹗的铁云藏龟自序称之为“殷人的刀笔文字”。它确实是早期文献中所说的书契。,5,甲骨文存世年代一般指商朝晚期,第十九代盘庚迁殷(公元前1407)至纣王被周武王所灭的二百七十三年这段时间。绝大部分是发现于商代晚期都城殷墟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文字内容多为商王及与商王有密切关系的贵族及近臣的占卜记录,还有一些与天文天象、干支记时等有关的记录文字。由于主要用于占卜记录,所以就有“卜辞”一说。大多数甲骨文都是刻的。前面讲“书契”二字,书是右手执笔来写,契则是刀刻。,6,有少数甲骨是墨书和朱书,即用毛笔沾墨或朱砂写的,有的是先写后刻,更多是刻好后再涂朱、涂墨,当时肯定是很醒目,目的有人认为是宗教意识增加神秘色彩,有人则认为是“为的是装潢美观”。 甲骨文绝大多数出土于殷墟,但近五十年间,全国不少地方都发掘出甲骨文。上世纪七十年代,陕西岐山周原即西周镐京故址亦出土有甲骨文,其中有贞人问王致祭及祭品事,此王或为帝辛,也就是商纣王,时代与殷商甲骨还是一致的。,7,有少数甲骨是墨书和朱书,即用毛笔沾墨或朱砂写的,有的是先写后刻,更多是刻好后再涂朱、涂墨,当时肯定是很醒目,目的有人认为是宗教意识增加神秘色彩,有人则认为是“为的是装潢美观”。前面讲过甲骨文绝大多数出土于殷墟,但近五十年间,全国不少地方都发掘出甲骨文。上世纪七十年代,陕西岐山周原即西周镐京故址亦出土有甲骨文,其中有贞人问王致祭及祭品事,此王或为帝辛,也就是商纣王,时代与殷商甲骨还是一致的。,8,殷墟甲骨存世大约近十六万件,共有四千多个单字已经辨识的有一千多,这之中还有不一致者,(如单字就有许多种写法)。而天干地支二十二字,重复不计其数,这同古人迷信占卜要计时日同天文天象历法有关,因为上古人计数有限,有人说到三,以上称众,有人说到八,但一个干支计数所谓一甲子就有六十之多,这只能说先民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而有其代替者。另外就是人的命名,整个商朝之王其名皆取自天干之字。,9,甲骨文虽是最早的汉字,但已相当成熟,体势、笔划、章法都已规整规范。以六书衡量,造字之法大多具备,已经有了严密的规律,已经是系统文字了。周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中册和典字都有,中国的史官文化在商代已经形成了。 关于甲骨文的书法艺术,从展示图片可知,虽水平不一,精粗有别,但结构已有规则可循,笔画也可见瘦挺劲媚,章法有行有距,字形错落变化,布局疏密互补,笔画或顿挫随意,或圆转均衡,“篆”书意味已经开始具备。,10,郭沫若殷契萃编有很好的形容赞美。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还按年份分出艺术区别。还有人讲甲骨文的书法与美学思想。罗振玉及近代一些古文字学家都有甲骨文书法作品传世,我称之为最古书体的最新书法。,11,甲骨刻辞 殷商 武丁(约前十三至十二世纪) 祭祀狩猎涂硃牛骨刻石正面,12,甲骨刻辞 殷商 武丁(约前十三至十二世纪) 祭祀狩猎涂硃牛骨刻石背面,13,甲骨刻辞 武丁,14,四方风神名刻辞 武丁(约前十三至十二世纪),15,甲骨刻辞 武乙 文丁(前十二、十一世纪),16,鹿头骨刻辞 帝乙 帝辛(纣)(前十一世纪),17,宰丰骨刻辞 帝乙帝辛 正面 兽面蝉纹 背面 刻字,18,甲骨干支占辞,19,二、殷商金文,20,金文是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大多数是范模浇铸的,用刀契刻的很少。青铜器其实是铜锡合金,大多数为殷商时祭器和象征等级的礼器,当然也有日常用具和兵器等。青铜器上多有纹饰图案和文字,殷商青铜器铭文很少,一般几个字,四十多字就是最多的了。,21,殷商金文与殷商甲骨文时间上差不多,但形态上却差异很大,这是因为甲骨契刻笔画很细,宜直不宜曲;金文浇铸笔画就容易变粗变肥,直角也容易泯灭棱角,变圆转,这样金文更接近了文献上“篆”字的原意和形态。而随着人们对字体美的追求,对字体字形的规范,对甲骨文中一些象形字的粗笔甚至块面的省减,篆书开始隐隐然在形成了。,22,殷商金文中有一些图形文字,有的很复杂,郭沫若认为这种文字是古代民族的族徽,也就是“族名或国名”。郭氏认为中国的文字起源应归纳为指事与象形两个系统,会意、形声、假借、转注更在其后。表现在古文字刻划系统,即六书中的“指事”,是从结绳记事演进而来。另一个是图形系统,是六书中的象形。唐兰认为,这些图形文字,是“数目字当作字母来组成的”,主张“文字的起源是图画”,否认指事系统文字,甚至怀疑古代中国是否有过结绳而治的时期。唐先生是喜欢大胆否定前人之说的。,23,司母戊方鼎 殷商中期 1939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24,司母辛方鼎 1976年河南殷墟出土,25,戍甬方鼎 帝乙帝辛(前十一世纪),26,小臣俞尊 殷商帝辛(前十一世纪),27,作册般甗 帝乙帝辛(前十一世纪),28,戍嗣子鼎 殷商晚期(前十四至十一世纪),29,二祀邲其卣 殷商帝辛(前十一世纪),30,四祁邲其壶 殷商帝辛(前十一世纪),31,宰甫卣 殷商晚期,32,祖诸父戈 殷商晚期,33,。,大兄诸兄戈 殷商晚期,34,三、西周金文,35,武王伐纣,周灭殷商,古代文化出现繁荣,无论文献典籍和文物,都较前大为丰富。自周公制礼作乐,周人治国的思想、政治和制度都趋于成熟,所以儒家经典中就有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话。由于周人“敬鬼神而远之”,注重礼乐人治,没有殷商的迷信,凶吉乞灵于占卜,所以,甲骨文就开始离开了社会的舞台。受礼乐制约,西周乐器、礼器非常多,虽然青铜器中还不乏工具、农具、其他生活用品及兵器等,但礼器乐器和与之相关的如祭祀放贡品的各种容器,则占了主要的地位。,36,鼎,几乎被看作王权的象征,乐器中也出现了型大庄重的钟。西周钟鼎铭文,要比殷商青铜器上的铭文要多得多,开始有了长篇大作。因此,有人称此时的金文为钟鼎文。因为礼乐器主要用于王室,次为诸侯王,臣很少,所以显得重大而庄严。文字也进一步向美化规整严谨发展,结体渐趋长方,笔划变得匀称,章法的分行布置追求协调工整,结体笔画书写更加便捷,甲骨、殷商金文笔画的粗细不匀、横竖方折圆转互见,字大小共存等都得到了纠正,象形的成分进一步减弱,字体已高度成熟了。史籀之出于宣王,说明篆书已经基本定型了。,37,利簋 西周武王(前十一世纪) 1976年临潼出土,38,大丰簋(天王簋、朕簋) 西周武王(前十一世纪) 道光间出土,39,何尊 成王,40,蔡襄持书帖,保卣 成王,41,鲁侯尊 康王,42,大盂鼎 康王,43,作册令方彝 昭王,44,折觥 又名作册旂觥 昭王,45,遹簋 穆王,46,静簋 穆王,47,卫簋 穆王,48,墙盘 恭王,49,散氏盘 厉王,50,毛公鼎 宣王,51,虢季子盘 宣王,52,柞钟 幽王,53,四、春秋战国金文与墨迹,54,公元770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平王东迁,是为东周。王室趋向衰弱,诸侯并起,这些都在文字书法上有所反映。王室之器日渐稀少,诸侯王臣之器越来越多,但直至春秋早期,宗周庙堂文字的正统典雅气派还在流行,后渐行解放。无论型式、纹饰、铭文都开始有了变化。首先是王室衰落造成的所谓礼崩乐坏,大典铭文少了。诸侯王臣不再以周天子册命为荣,礼乐器少了,诸侯自行制器,铭文也不那么严肃庄重,大多只是款识。地域性特色开始呈献,虽字型结构无太大变化,还是从“古”而来,但书法的艺术风格已形成了各自的不同。,55,秦国,受西周太史籀十五篇的影响,体势修长规整,笔画匀称圆转,字形由复杂向简便递变,象形之意更加减少。春秋时金文同周宣王金文多有相似,后来的石鼓文、诅楚文更可以看出向小篆转化的趋势。 东部的齐鲁,字体修长工整秀美,虽结字尚且宗周,但也开始有了装饰化倾向。 南方楚蔡吴越等国,同宗周本来较远,民情风俗亦区别较大,所以最先变换出花样,或笔画特意弯曲,或向绘画靠拢,或故作波折,或有意草率,有的笔画中还加了鸟虫之类的装饰。,56,战国时,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不少异体字、俗体字。特别是在战国竹木简中的字,不仅字形笔画加以减化,还以平直方折笔画改造了篆书。这种俗体破坏正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篆书向隶书转变的因素。 三代至秦,没有以书法为专业之人。仓颉是造字的代表,籀是国家颁布标准文字的史官,秦时的李斯、胡毋敬、赵高也都是昭示正规文字之人。这是因为文字发展时间极长,伴随更体,东汉之前尚不够用。,57,说文解字序说:“孝平(皇帝)时,征(爰)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庭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杨雄作训篡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到许慎说文解字成书,除去重复得九千三百五十三字。中国文字才基本够用。而古文字结束,新文字通行,书法方脱离对文字更体的依赖,而能成为独立的书法艺术。,58,秦公钟 春秋 秦武公(前六九七前六七八),59,秦公簋 春秋,60,石鼓文,61,诅楚文,62,王孙遗者钟 春秋 楚,63,栾书缶 春秋 晋,64,攻吴王夫差鑑 春秋吴,65,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侯马盟书 春秋晋,66,陈曼簠 战国 齐,67,中山王鼎 战国中山,68,中山王方壶,69,包山楚简,70,楚帛书,71,睡地虎秦简,72,曾侯乙竹简,73,子弹库帛书,74,谢 谢!,7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