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第2部分专题1记叙文阅读第2节记叙文阅读(二)复习课件.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3201509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第2部分专题1记叙文阅读第2节记叙文阅读(二)复习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第2部分专题1记叙文阅读第2节记叙文阅读(二)复习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第2部分专题1记叙文阅读第2节记叙文阅读(二)复习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节记叙文阅读(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考点七,考点八,考点一,典例二(2017安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21分)扁担的一生范宇在村庄的日子,扁担像是热恋中的情人,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她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考点七,考点八,考点一,。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便鬼斧神工地改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用火烤后,再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考点七,考点八,考点一,这根扁担挑起来很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考点七,考点八,考点一,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这也是农人的一生。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六十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固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考点七,考点八,考点一,文章解构全文线索:扁担层次划分:第一部分(第段),农人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第二部分(第段),父母用扁担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最终又离开扁担。第三部分(第段),农人用扁担扛起生活重担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主要内容:本文以“扁担的一生”为线索,叙写了以父亲、大伯为代表的老一代农民用扁担挑起生活重担的经历,赞美了他们坚守乡村、勤劳朴实的品质。人物形象:父亲勤劳能干、坚忍执着、热爱故土。主题总结:文章表现了农耕文明渐失的社会现状,表达了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眷恋与不舍,赞美了老一代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还原语句(2018/2017/2015考)【得分技巧】解答还原语句题,有以下几个入手点:1.注意内容上的照应。一般来说,要求还原的语句都与选文某一语段的上句或下句有一定的照应关系,我们只要抓住它们的照应关系就可以解答这类题。如上题要填的句子“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与第段结尾句“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相互呼应。2.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要还原的句子和原文陈述的话题要是同一事物;如果内容差别较大,则不符合语境。如选文第段依次记叙了舅舅做扁担、父亲用扁担、父亲搁置扁担,都可以“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为统领。所以第段应填A句。,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3.注意语言风格的和谐。还原语句要注意原文语境的情感基调、感情色彩及语言风格等,比如语境里的句子是热烈的,与之衔接的句子就不能是凄凉的;语境里的句子是壮阔的,衔接的句子就不能是柔婉的。所以,还原语句还要抓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的和谐,才能使整段语句衔接连贯。4.注意写作顺序的合理。我们描写事物或叙述事件,总会遵循一定的顺序,可以是逻辑顺序,也可以是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我们只要遵循事物合理的发展顺序,就一定能找到所给语句的合理归宿。,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1.(考点一)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两段横线处,第段应填(),第段应填()。(4分)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思路点拨:此题考查语句还原,也考查了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分析原句的特点,并结合语境,反复推敲,抓住上下文的内在联系。首先,阅读第段,找出关键语句,该段最后一句话“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正是因为扁担的基本作用,它改变了一个家庭的面貌,可知B项“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应填在第段横线处,如此首尾二句做到了前后呼应。从第段“20年前”可知,作者开始回忆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A项“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一句能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应填在第段。参考答案:BA,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变式训练1.在第段横线上填写一个句子,使之起到统领作用。答案示例: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理清行文思路(2017/2014考)【得分技巧】理清行文思路,从以下几点入手:1.抓住时间标志。有很多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对于这种文章,我们要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分出不同阶段,从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2.抓住地点转移。有很多文章是按地点转移来安排材料的,对于这种文章,我们要抓住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分出不同地域,从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3.抓住情节转换。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思路来分析;也可以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思路来分析。4.抓住角度变化。有的文章,会按描写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描写角度,这时,只要把握住角度变化,也就把握住作者的行文思路了。,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5.抓住情感变化。有的文章,在行文的过程中,都或隐或显地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能理清作者情感的变化,我们也就抓住了行文思路。,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2.(考点二)阅读文章第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4分)上好的木材渐弯的扁担思路点拨:此题考查行文线索。解答此题需要注意把握以下两点:(1)理清线索,找到横线所对应的内容;(2)仿照已给示例,概括内容。选文第段第一句话交代做扁担的材料上好的木材,后面介绍扁担的制作,“笔直的扁担”是表述的中心,对应第一个空。第段的内容题目已给出“渐弯的扁担”,第二个空对应第段内容,“扁担也渐渐走向了落寞”是其中心,可据此概括为“落寞的扁担”,与给出的示例在形式上保持一致。参考答案:笔直的扁担(或“不屈的扁担”)落寞的扁担(或“无奈的扁担”“孤单的扁担”),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变式训练2.通读全文,作者重拾了哪些有关扁担的记忆?参考答案:村庄农民用扁担干农活,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我”的父母用扁担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人们离开村庄,扁担逐渐被冷落。,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分析记叙人称(2017考)【得分技巧】准确地把握人称,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第一人称以“我”的口气,从“我”的角度进行叙述。一般说来,在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的文章中,“我”就是作者自己,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中的“我”。但文学作品里的“我”往往不是作者本人,它只是事情发生的见证人,甚至仅仅起线索的作用,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有的甚至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的物。用第二人称来写的文章较少。,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用第三人称叙述,就是以第三者的口吻向读者叙述故事。第三人称的写法非常灵活,被称为全知全能的写法。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作者自己不露面,而是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语言叙事或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把事件的变化和人物的情况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是用第三人称来写的,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第一人称显真实。用第一人称直接叙述见闻、感受,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既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又便于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信息,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之感。第二人称显亲切。用第二人称“你”行文,好处有三点:一是能够使读者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二是便于抒怀;三是增强情感的真实性。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为灵活自由。如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以第三人称叙述,不但可以写杜小康的心理活动,也可以写杜雍和的所见所感。答题模板选文(段)运用第人称手法叙述(作用:便于抒发感情、自由灵活或真实亲切),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3.(考点三)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3分)思路点拨:此题考查拟人和第三人称手法的使用。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拟人手法的作用是使事物更生动形象,更利于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第三人称的作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参考答案:对扁担人格化,叙述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情感。,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变式训练3.请根据选文第段中“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一句揣摩父亲的心理变化,并用第一人称手法写出来。答案示例:我挑扁担,累了一辈子,苦心经营,刚让家里的生活有了起色,年轻人却离开村庄,到城里去享福了。他们买了房子,过着舒坦的日子。看来,我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了,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理解句子的含意(2016/2012考)【得分技巧】理解句子的含意一般有两种答法:(1)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的语境或者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2)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答题时,可以运用下面的方法:1.从句子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如果是总领句,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下文去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2.从句子中的关键词入手。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核心作用的词语。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意。,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3.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达到意在言外、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意的把握,我们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意。4.从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先抑后扬、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方法。对以上这样的句子,要从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明确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这些修辞或表现手法背后有什么含义,进而通过这些含义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4.(考点四)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思路点拨: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句子表达的感情的能力。所给句子出现在第段,包括两个长句,不妨详细分解。“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一句是对农人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的同情和无奈。“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一句表达了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的尊敬。结尾句“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与画线句相辅相成。参考答案: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无奈。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变式训练4.“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参考答案:扁担逐渐淡出农人的生活,走出历史的舞台,但扁担精神决不会倒下,它亘古长存,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滋润我们的生命,指引我们前行。,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分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2014/2011考)【得分技巧】分析表现手法,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分析。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揣摩,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如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描写了一树紫藤萝的壮丽。作者通过借景抒情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文章启示我们不管遇到怎样的不幸,都要坚信生命的美好。该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2.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和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如社戏里,月下航行时,鲁迅写到了碧绿的豆麦田,这就是伏笔,为后文看戏归来偷豆吃埋下伏笔。我的叔叔于勒中写到哲尔塞岛之行,为后文巧遇于勒做了必要的铺垫。3.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看材料和中心主题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如社戏一文,详写行船、看戏与归航等情节,略写乡间生活及看戏的原因,这样不仅鲜明地突出了乡村少年纯朴善良、天真可爱的形象特点,也巧妙地交代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4.从表达方式入手。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一般的记叙文,大多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景物与人物的特征,议论与抒情的表达方式则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5.(考点五,原创)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思路点拨:此题考查写作手法。本文以“扁担的一生”为线索,叙写了以父亲、大伯为代表的老一代农民用扁担挑起生活重担的经历,赞美了他们坚守乡村、勤劳朴实的品质,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参考答案:托物言志。作者写扁担的一生,也是在写父亲的一生,写农人的一生,表达了农耕文明渐失的社会现状,表达了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眷恋与不舍,赞美老一代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把握事物的形象(2017考)【得分技巧】把握事物形象的方法:1.以所写事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概括事物的形象特点,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综合文中描写紫藤萝花的句子,可以概括出“紫藤萝”生命力顽强的特点。2.结合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经历来挖掘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积个人悲痛和历史阴霾于心中,在庭院中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生动地描写了它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抒发了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答题步骤1.指出形象,并结合相关语句概括其基本特征;2.结合表现手法具体分析形象的内涵;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6.(考点六)“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思路点拨:本题是对散文中词语的理解及主旨的考查,根据文章内容,扁担代表着乡村,代表着乡村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乡村人,分层次由浅入深分析即可。参考答案:扁担是农具,担负着农人家庭生活的重担。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扁担的一生是农人的一生,与农人、村庄的命运相始终。变式训练5.作者对扁担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作者赞颂了扁担吃苦耐劳的精神;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被冷落,作者对其同情,为其惋惜。,(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题。开在心灵的荞麦花张西武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荒芜的山坡上,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刨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暴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暴热的天气一样喜怒无常。刚刚得知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的我,在沉重的打击下,没有人安慰和鼓励,却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农田里拼命劳作。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A】,母亲直起腰擦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望着荒芜的田地说:“浪费了这片地多可惜,只要下半年雨水调和,荞麦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饸饹面吃哈。”在那个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荞麦花开,在微风中荡漾。【B】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但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笑了。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我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农村的苦,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C】,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一天傍晚,回家后发现母亲没回来。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我微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我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看着辛苦的母亲,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为了这点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饸饹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D】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熟不了吗,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发奋读书。后来终于在第二年榜上有名,满足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辛苦劳作的母亲。那一片带着清香的荞麦花,把坚定的信念深植于我的心田,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生跌入低谷时,要想让曾经荒芜的田地有生机和希望,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把希望的种子植入心田,然后用辛勤的汗水和坚定信念,浇开生命的花朵。(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6年11期),1.下面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放在。我又有了力气,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继续劳作。A.【A】处B.【B】处C.【C】处D.【D】处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还原。还原语句一定要结合语境。从第段开头句“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来看,所给语句放在【B】处较为合适。第段写母亲的一番劝导和“做饸饹面吃”这一诱惑引起了“我”无限的遐想,给了“我”力量。,B,2.根据提示,梳理情节及“我”的情感态度变化。名落孙山,喜怒无常看母辛苦,心酸落泪参考答案田里劳作,心情烦乱秋季开学,心灵空虚决心返校,激动万分解析此题考查情节及情感梳理。解答此题的方法是根据提示,先找到横线所对应的段落,然后仿照示例进行概括。第一处对应第段,该段表明感情变化的词语是“心情烦乱”。第二处对应的段落是第段,表明心理的词语是“空虚”。第三处对应的段落是第段,表明心理变化的词是“激动万分”。概括情节和心理时,要注意用四字短语。,3.第段画波浪线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参考答案运用了联想的手法(心理描写)。作用:母亲要做饸饹面给“我”吃,诱发“我”美好的联想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看到了满地荞麦花开,为下文写“我”受到母亲的启发重返校园、考上大学做铺垫。解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属于联想的手法。分析其作用,可结合下文的内容分析,寻找其内在的联系。4.说说第段画横线句子的含意。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参考答案意思是“我”不甘心务农,上学的愿望潜滋暗长。(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此题考查语句含意。理解此句含意,要抓住“杂草丛生”这一关键词语。“杂草丛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联系前面的句子“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可知它比喻上学的愿望潜滋暗长。,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参考答案母亲在荒芜的田地上补种荞麦,并坚信它能开花结籽,体现了母亲的自信乐观;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并耐心地规劝“我”返校复习,母亲为了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饸饹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体现了母亲的慈爱朴实。解析此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母亲形象时,可以去文中找作者评价母亲的文字,如“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一句点明了母亲自信、乐观的品质;也可以结合文中的细节描写或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如“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答题时,要有简析。,6.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荞麦花”在文中的内涵。参考答案“荞麦花”在文中有以下几种内涵:(1)荞麦开的花;(2)象征着母亲勤劳朴实的品质;(3)象征着作者美好的梦想。解析此题考查对事物形象的把握能力。文章围绕着“荞麦花”写了以下几方面情况:母亲在荒地上辛苦耕种荞麦,希望它有个好收成;“我”高考落榜,在母亲的启发下,重返校园,考上大学;再结合结尾段来看,“荞麦花”象征着母亲勤劳坚韧的品质,象征着“我”美好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