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技术——第1部分

上传人:H****r 文档编号:13186501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淡水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技术——第1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淡水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技术——第1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淡水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技术——第1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65.150B 52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 34/ TXXXX2019淡水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技术与污染事故调查处理规程第1部分 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技术Procedures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Investigation of Pollution Accidents in Freshwater Fishery WatersPart 1 Procedures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2019 - XX - XX发布2019 - XX - XX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34/ TXXXX2019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合肥金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合肥金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宣城市双朋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宁国市金东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宁国市金鼎家庭农场、合肥万康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林、孙德祥、魏泽能、张广中、吕修春、王刚、荣朝振、王家沛、陶良宝、吴长海、刘冕、秦道仓、王庆、尚俊峰、魏涛、吴春霞、周洵。8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技术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淡水渔业水域环境的水质、底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高等水生动物、底栖动物监测内容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淡水渔业水域环境的监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HJ 493-2009 水质采样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SC/T 9102.3-2007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 第3部分:淡水3 术语与定义3.1 渔业水域鱼、虾、蟹、贝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水生动植物的增养殖场。3.2 渔业水域环境指渔业资源及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等),是渔业生产的物质条件。3.3 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按照标准方法对渔业水域的水质、浮游生物、维管束植物、高等水生动物、底栖生物、底质进行检测,或采样分析的过程。4 水质监测4.1 采样点布设湖泊、水库采用网格法布设若干个采样点,河道设置采样断面,断面布设与水流方向垂直,每个断面设左、中、右3个以上采样点。水深5 m,只采表层(水下0.5 m)水样,水深5 m10 m,采表层和底层(湖、河、库底以上0.5 m)水样,水深10 m,采表层、中层(1/2水深处)和底层水样。4.2 水样采集时间、频次在水生动物越冬期、繁殖期和育肥期进行采样监测,能够代表渔业水域整体水质质量特征。4.2.1 水样采集用采集器在每个采样点采集一个水样。测定有机项目,水样应保存于硬质玻璃瓶容器。测定金属和无机项目水样应保存于高密度聚乙烯或硬质玻璃瓶容器。 4.2.2 水样保存按GB/T 12999 中表1“常用样品保存技术”中“物理、化学及生化分析”样品保存方法执行。4.2.3 监测内容有温度、pH、溶解氧、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COD、BOD5、悬浮物、挥发酚、油类、铜、锌、铅、镉、汞、铬、有机氯(666、DDT等)。 4.2.4 分析方法按SC/T 9102.3-2007 3.5款“水质分析方法”表1“常用水质指标监测分析方法”执行。5 底质监测5.1 采样点确定根据调查水体大小和营养类型,在湖心、库心、主要河流入口处和污染物排放口周围等代表性区域选设适当数量的采样点。5.1.1 采样方式根据需要采集点状、柱状或混合样品,可用抓斗、桶式采泥器,蚌式采泥器采集。5.1.2 样品保存按SC/T 9102.3-2007 第3部分:淡水 4.3.1款执行。5.1.3 样品制备采样经过真空冷冻、自然风干或恒温干燥,剔除石块、贝壳、动物残体等杂质,在进行粉碎、过筛和缩分。测定铜、铅、锌、镉、砷及硒等的样品用玛瑙粉碎器皿研磨,过160目尼龙筛,混合均匀后,采用四分法缩分,得到所需量的样品装入棕色广口瓶中,贴上标签冷冻保存。测定有机污染物样品应使用不锈钢网筛。5.1.4 分析方法按SC/T 9102.3-2007 4.4款执行。6 浮游植物监测6.1 采样点布设在湖、库中心,湖库水湾中心,主要进水口、出水口附近,沿岸浅水区,湖、库、河流汇合处等位置设置采样点。采样点数目确定参考表1。表1 不同湖库面积需设采样点的数目面积(km2)55202050501001005005001000100020002000采样点数2336610101512161620203030506.2 样品采集6.2.1 定性标本用25号浮游生物网,在水下0.5米处作“”字形拖曳,移动速度不超过0.3 m/s, 5 min10 min,将采集的样品装入30 ml50 ml广口玻瓶中,用鲁哥氏液固定。6.2.2 定量标本用有机玻璃采水器在一定水层采集1000 ml水样置于广口瓶中,加入15毫升鲁哥氏液固定,需长期保存的水样,另加5 mlde 甲醛固定液。 将固定水样转移至沉淀器中自然沉淀24 h28 h,吸出上层清液后,转移至试剂瓶中,定容至30 ml,长期保存,再加几滴甲醛溶液,并用石蜡或不干胶封口。6.2.3 样品鉴定分析6.2.3.1 经典方法将定量标本浓缩的30 ml水样摇匀,用定量吸管吸取0.1 ml标本液置于0.1 ml计数框中,盖上22 mm22 mm盖玻片,在高倍镜下对计数框上第二、五、八行共30小格进行种类鉴别和计数。用以下公式计算1 L水中浮游植物个数:N = 10 V0 3 V1 N1式中:N1 L水中浮游植物个数; N1计数的浮游植物个数; V01 L水样沉淀浓缩后的体积,单位为 ml; V1计数标本水量的体积,单位为 ml。6.2.3.2 生物量计算浮游植物的比重接近于“1”,可直接用浮游植物的体积换算成重量(湿重)。亦可用各种浮游植物的个数乘以各自的平均体积,单位为mg/L或g/m3。6.2.3.3 仪器分析使用藻类智能鉴定计数仪、实现多视野相同属种自动累计,不同种类分类计数、总数累计、优势种自动排序和优势类群所占比例分析。7 浮游动物监测7.1 采样点布设同4.3.1。7.2 样品采集原生动物、轮虫采用25号浮游生物网,大型的枝角类、桡足类用13号浮游生物网采集,方法同浮游植物。7.3 标本浓缩、固定原生动物和轮虫同浮游植物。枝角类、桡足类用采水器采集10 L50 L水样,用25号浮游生物网过滤,过滤水盛于100 ml200 ml的广口瓶中,并将滤网清洗2次3次,所得水样也放入瓶中,每100 ml水样加4 ml甲醛溶液。7.4 样品鉴定分析7.4.1 原生动物和轮虫将标本充分摇匀,吸出1 ml水样置于1 ml计数框中,盖上规格22 mm44 mm盖玻片,在中倍镜下全片种类鉴定和计数。每份样品计数2片,取其平均值。将所得结果换算成1 L水中的个数。 7.4.2 枝角类、桡足类用1 ml或5 ml计数框将全部过滤水样在低倍镜下分类、计数,然后计算1 L水中的个数。7.4.3 生物量计算7.4.3.1 体积法将浮游动物个体作为一个近似的几何图形,按求积公式获得生物体积,设定比重为“1”,计算出湿重。7.4.3.2 直接称重将标本摇匀,用定量吸管吸取标本放于薄玻片上,用滤纸将称重标本吸到没有水痕的程度,在电子天平上迅速称重。7.4.3.3 仪器分析采用浮游动物自动鉴定分类计数仪、浮游动物图像扫描分析系统,可鉴定和分析获得每个浮游动物的面积、周长、体积、长、宽、主轴、副轴、等效直径等形态参数。统计每类浮游动物的数量、面积、体积及其占比。并可根据采集地地理坐标在地图上定位及标注。8 维管束植物监测8.1 采样点设置同4.2.1,定性样品采集选择沿岸带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丰富、生长茂盛的地方。 8.2 样品采集采用面积为0.25 m2的水草铗,或用采1/16 m2、1/20 m2改良彼得生泥器代替,进行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采样。挺水植物按1 m2的生长量从基部直接刈断采集。8.3 样品处理每点采集2次,将样品洗净、称重、分类。8.4 样品分析鉴定样品种类,计算单位面积生物量,再乘以分布面积,求得该水体水生植物的总生物量和各种植物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 9 高等水生动物资源调查9.1 样本采集跟随渔民捕捞船收集渔获物,或使用调查船进行捕捞采集。9.2 样本固定样本渔获物用清水洗净,放入盛有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的容器中,长时间保存可移至70%的酒精溶液中。中性福尔马林液配置:100ml37%的甲醛液+900ml蒸馏水+4g磷酸钠(Na3PO4H2O)+6.5g无水磷酸二钠(Na2HPO4)。 9.3 样本分析9.3.1 形态测量对样本的全长、体长、体高、体重等指标进行测量。全长:从吻端至尾部(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 体长:从吻端至尾部(尾鳍基部)之间的直线长度。 体高:指高等水生动物(鱼体)的最大高度,鱼体通常是测量背鳍起点处到腹面的垂直高度。 体重:即高等水生动物的重量。 9.3.2 年龄段划分龄组:经过一个生长季节,在其鳞片或骨质组织中尚未形成或正在形成年轮的一龄鱼(01)归于:“I龄组” 龄组:经过两个生长季节,鳞片上或骨质组织中已有一个或正形成第二个年轮的为二龄鱼(12),归于“龄组”。 龄组:经过三个生长季节,鳞片上或骨质组织中已有二个或正形成第三个年轮的“三龄鱼”(23),归于“龄组”。 其余龄组按上述方法类推。 9.3.3 统计分析分析渔获物组成(所有捕获的水产品品种、数量、重量及比例);品种结构(各品种及其数量比例);种群结构(某一品种各年龄组数量比例)等。 10 底栖动物调查10.1 样品采集每个采样点采集三次。大型软体动物(螺蚌类)用三角拖网或开口面积为1/6 m2帯网夹泥器采集,在夹泥器网中洗净捡出,装入广口瓶或塑料袋中;水生昆虫、水蚯蚓及小型软体动物用改良彼得生采泥器采集,将采得的泥样倒入40目铜丝筛中,在水中荡涤洗净,将样品塑料袋中带回室内进行分拣。样品放于4低温下保存。10.2 样品分捡将样品倒入白色解剖盘内,加清水,用解剖针或小镊子检出小螺、水蚯蚓和水生昆虫等,大型软体动物手捡。10.3 样品固定水生昆虫用7%甲醛溶液固定,24 h后移入75%85%的乙醇中保存。水蚯蚓要放入玻皿中,加少量水并滴1滴2滴75%的乙醇,5 min10 min后,再加1滴2滴,麻醉后移入7%甲醛溶液中,24 h后移入75%85%的乙醇中保存。螺蚌类先用50热水闷死,再向内脏中注射7%甲醛溶液,放入7%甲醛溶液中,24 h后移入75%85%的乙醇中保存。亦可去内脏,空壳保存。10.4 定性鉴定在低倍显微镜、解剖镜、手执放大镜下观察,软体动物和水蚯蚓的优势种类鉴定到种,摇蚊幼虫鉴定到属;水生昆虫鉴定到科。10.5 生物量计算把每个采样点采集的样本按不同种类准确统计其个数,并用吸水纸吸干体表水分,软体动物用盘架天平,水蚯蚓和昆虫用扭力天平称其总重,然后再分类称重。根据采样器开口面积计算出单位面积个数(ind/m2)和生物量(g/m2)。11 监测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1) 监测时间、地点、水体类型、面积;(2) 采样点布设及采样情况;(3) 水质化学测试结果及其评价;(4) 浮游生物种类鉴定、生物量测定结果及其分析评价; (5) 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鉴定、生物量测定结果及其分析评价;(6) 鱼、虾、蟹、鳖、龟等种类鉴定、生物量测定及其结果分析;(7) 底栖动物种类鉴定、生物量测定及其结果分析;(8) 底质化学测试结果,(9)渔业水域环境质量评价。AA附录A (资料性附录)不同测定项目所用容器、样品量及保存方法测定项目容器最小取样量(ml)保存方法建议存放时间pHP、G-现场测定2 h温度P、G-现场测定-浊度P、G100现场测定或4暗处保存24 h色度P、G500现场测定或4保存48 h气味G500现场测定或4保存6 h生化耗氧P、G10004保存6 h化学耗氧P、G100加H2SO4至pH2,4保存7 d悬浮物P、G1004保存24 h硬度P、G100加HNO3至pH2,6 m盐度G250现场测定或蜡封保存6 m溶解氧-(电极法)G、BOD瓶300现场测定0.5 h(文克尔法)G、BOD瓶300加2 ml硫酸锰,再加 2ml碱性碘化钾8 h氟化物P3004保存28 d氯化物P、G1004保存7 d氰化物P、G500加NaOH至pH为12并4暗处保存24 h溴化物P、G1004保存24 h氨氮P、G500加H2SO4至pH2,4保存7 d硝态氮P、G100加H2SO4至pH2,4保存24 h亚硝态氮P、G1004保存24 h硫酸盐P、G1004保存7 d硫化物P、G250每L水样加2M Zn(Ac)2和1M NaOH各2 ml, 4保存24 h磷酸盐G1004保存24 h总磷G-4保存或加H2SO4至pH224 h/5 m二氧化碳P、G100现场保存或水样充满容器保存24 h脂和油G1000加H2SO4至pH2,4保存24 h有几氯农药G10004保存7 d有机磷农药G10004保存24 h酚G500加H2SO4至pH4,每L水样加1g硫酸铜,4保存24 h砷P100加HNO3至pH2,4保存6 m硒G100加HNO3至pH2,4保存5 m六价铬G300加NaOH至pH8924 h总铬P、G300加HNO3至pH224 h铜P、G300加HNO3至pH26 m镉P、G500加HNO3至pH26 m铅P、G500加HNO3至pH26 m锌P、G500加HNO3至pH26 m汞G500加HNO3至pH2, 4保存14 d大肠杆菌P、G-4保存24 h阴离子洗剂G-加H2SO4至pH248 h非离子洗剂G-4保存24 h注:表中所列P=聚乙烯容器;G=硬质玻璃容器;h=小时,d=天;m=月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