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过关检测 岳麓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47583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过关检测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过关检测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过关检测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过关检测 岳麓版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福建漳州质检)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解析:选A。“民事”体现的是政权,“神事”体现的是神权。“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故A项正确;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是指最高统治集团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民本色彩是以民为本,而材料反映的是“民事”与“神事”相结合,故C项错误;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信息,故D项错误。2(2016河南六市联考)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鲁晋两国就不可通婚,秦晋两国却世为婚姻。“喜结秦晋之好”目的是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贵族间的宗法伦理关系。从政治角度看,他们这样做()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D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解析:选B。周王是天下共主,没有制度“监督周王的权力”,故A项错误;“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贵族间的宗法伦理关系”,表明宗法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故B项正确;婚姻关系不仅仅是嫡长子才有,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故D项错误。3(2016江西赣州高三模拟)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解析:选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鲁国和齐国历史基本相同,故A项错误;鲁国是姬姓王国,齐国是功臣,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原因是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孔子受到历代推崇与此题无关,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等级体系与此题无关,故D项错误。4(2016湖北天门模拟)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妻妾各子详细信息妻(正室)老二(22岁,老成持重)、老三(20岁,天性顽劣)妾一(侧室)老大(25岁,天慧聪颖)妾二(侧室)老四(18岁,智勇双全)A.老三B老四C老大 D老二解析:选D。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妻(正室)所生的长子。从表格中信息可知,老三是妻(正室)所生的次子,故A项错误;老四是妾二(侧室)所生,故B项错误;老大也是妾一(侧室)所生,故C项错误;老二是妻(正室)所生的长子,故D项正确。5(2016武汉调研)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A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C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解析:选A。从“氏以别贵贱”可知,姓氏不分反映出贵贱的差别消失,原因是贵族的地位削弱,故A项正确;地域界限不是划分姓氏的依据,打破民族地域界限不是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故B项错误;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平等意识,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瓦解,但宗法观念长期存在,故D项错误。6(2016河南新郑高三模拟)“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 D官僚制度解析:选C。从材料可知该制度出现在战国时期,为秦汉帝国继承。皇帝制度最早出现在秦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度也最早出现在秦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实行郡县制,秦朝在全国范围推行,为汉朝继承,故C项正确;秦朝以皇帝任命的官员取代世袭的贵族,官僚制度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7(2016江西赣州模考)唐初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但后来借口李世民即位前曾任此职,唐朝便不再置尚书令,仅以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其事。唐代中央机构的这一变动反映出统治者的深意是()A为了改变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B力图保持三省长官之间权力的平衡C竭力维护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秩序D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解析:选B。题干中并没有提到豪门士族等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不再置尚书令,仅以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其事”,可知其目的是分割尚书省权力以达到三省权力的平衡,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问的是统治者的深意,也就是其根本目的,应该是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8唐朝武后年间,御史大夫李承嘉曾经召集诸御史责问道:“近日弹事,不咨大夫,礼乎!”御史萧至中对曰:“若先白大夫而许弹则可,如不许弹则如之何!即劾(御史)大夫者,又白谁哉!”李承嘉无以为答。这反映出当时()A御史不能弹劾宰相一级的官员B御史大夫和御史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不再存在C监察活动愈来愈受皇帝的直接控制D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形成解析:选C。材料仅说明御史对于御史大夫弹劾受到影响,而不意味着弹劾其他的宰相一级的官员,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御史大夫可以责问御史,显示了他们之间上下级关系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御史弹劾奏章不经过御史大夫直接到皇帝,所以监察活动愈来愈受皇帝的直接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监察,而没有涉及行政和军事,故D项错误。9(2016郑州模拟)宋代政治以“事任”为中心,由“依事系任”为原则使其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该原则对宰相带来的重大影响是()A徒有虚名 B职权明确C禁足军政 D权力分割解析:选D。宋代宰相权力受到削弱,但不是徒有虚名,故A项错误;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而非职权明确,故B项错误;削弱相权,并非针对军政,故C项错误;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割相权,故D项正确。10(2016天津河西模拟)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有叛国而无叛郡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A西周、秦朝、西汉 B战国、秦朝、西汉C秦朝、西汉、三国 D秦朝、西汉、唐朝解析:选D。秦朝实行暴政,因此“有叛人”,但在郡县制下,地方官吏直接听命于皇帝,因此“无叛吏”;西汉初年地方实行郡国并存制,王国实力壮大后反叛中央,因此“有叛国”,但地方郡县受中央垂直控制,因此“无叛郡”;唐朝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州受到中央控制,因此“无叛州”,但藩镇将领实力壮大后反叛中央,因此“有叛将”,这些现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秦朝、西汉、唐朝,D项符合题意。11(2016山东德州模拟)大明律吏律中“大臣专擅选官”“文官封公侯”“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主要反映了明代()A法律体系臻于完善 B强化律令的教育和宣传C官员素质明显下降 D君主专制日趋强化解析:选D。材料只节选了吏律,并不能说明当时法律体系完善,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并且很多是死刑,主要体现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官吏的“法治”而不是强化律令的教育和宣传,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官员素质下降,故C项错误;设置众多的死罪条款,主要是为了防止官员权力过大,强化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12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解析:选B。中央集权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关系,指中央政府能控制地方政府,题干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史官记录皇帝言行并传之后世,对皇帝日常行为有一定约束作用,但越到后来皇帝干涉起居注的编撰甚至停止编撰,说明史官对皇帝的制约逐渐消失,皇权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C项只涉及清朝,没有将汉朝到清朝整个发展趋势勾画出来,显然没有完整反映材料的信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相权,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第13题22分,第14题30分,共52分)13(2016河北邢台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中朝”,以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后逐渐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互相牵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唐朝时的中书省是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的职权,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削弱。其长官主要是掌握尚书省,并具体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审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22分)解析:第一步归纳材料中秦朝、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央决策结构的基本史实。第二步比较概括尚书省职能的变化以及不同时期君主集权的措施。答案:材料表明:秦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武帝设立“中朝”任用亲信参与国家大事,尚书地位日渐重要,成为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分割相权,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转化为执行机构。以上内容表明:尚书省由中枢机构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丧失了决策职能;秦至隋朝通过分割相权及任用亲信取代丞相以加强皇权。14(2016河北省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中国古代科举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材料二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摘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材料三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摘自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12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两度称赞科举制的政治意图,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官制度的认识。(10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可以归纳出“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扩大”等信息概括出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2)根据材料二中的“贪污腐败”“惊叹”“制度化”等信息分析出原因。(3)第一小问,先根据材料三中的“尚公去私”“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等信息表明孙中山的政治意图;第二小问,再结合三则材料对选官制度进行综合评述,要从选贤、公正的角度去认识。答案:(1)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2)原因:传统方式的文官选用导致了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科举制所体现的公平性适应了启蒙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文官任用方式上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需要。(3)意图: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追求民主政治;反对北洋军阀(或强权选任)。认识:选官方式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只有科学公正的选官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对历史已经形成的选官方式或制度,要能根据时代需要进行完善,而不能盲目地废止。(只要答出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