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整理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思考题.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120847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姐整理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思考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姐整理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思考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姐整理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思考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基本概念:社会心理、社会结构、五项因素公式、普列汉诺夫1、 社会心理某一特定时代的某个民族、阶级或阶层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所自发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情感、情绪、感觉、愿望、理想、兴趣、习惯、信仰、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是特定时代人们精神状态的总和。和思想体系比较而言,具有原始性和朴素性;和个体心理比较而言具有大众性和普遍性。2、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形态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社会组织结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结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部分构成。所谓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所谓上层建筑则是指树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政府、军队等设施和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3、 五项因素公式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在1908年写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中发展了马克思创始人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把生产力的状况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在一定的经济“基础”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各种思想体系作为构成社会结构的五项基本因素。4、普列汉诺夫俄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最初他是民粹派,而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提出的“五项因素公式”理论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突出贡献。其主要作品有别林斯基的文学观、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原理、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等。复习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如何论述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2、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有何关系?3、结合当前文坛状况,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的理解。1、马克思如何论述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1 “不平衡”有两种情况: 从艺术形式来看,某些艺术形式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上,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艺术形式反而会停滞或者衰落,这就是指“神话”,这种有重大意义和永久魅力的艺术形式,在生产发展以后,反而停滞了。如古希腊神话。 从整个艺术领域来看,文艺的高度发展有些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时期。如文艺复兴、18世纪末德国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19世纪俄罗斯、挪威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中国春秋战国的物质生产与“百家争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积贫积弱”之现实。2 “不平衡”的原因: 影响文学艺术发展的因素具有多重性:政治、哲学、宗教、道德诸上层建筑影响了文学。政治不仅影响到一个个具体的作家作品,而且还影响到文艺的题材、风格、文艺运动、文艺思潮等(如讲话)。社会制度的变革是推动社会高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五四)。一定的开明政治和正确的文艺政策,能促进文艺繁荣发展,反之,则阻碍文艺繁荣发展(如唐代和“文革”)。哲学思潮对文艺发展有影响: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生,就受到笛卡儿唯理论哲学的影响。哲学思潮对具体的创作手法也有影响。社会道德影响作家道德观的形成,作家的道德观又制约着他的文艺创作。宗教一方面为文艺提供素材,一方面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就正影响看,文艺从宗教中吸取养分,发展壮大自己,如佛教的“变文”和“俗讲”对话本的影响;就反影响看,宗教常常阻碍文艺的发展,如中世纪,教权高于王权,文学沦为神学的奴婢。 文学艺术的发展却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和相对独立性,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原因来解释一切丰富复杂的文学艺术现象。如诗歌本身的发展(从古体诗到格律诗到朦胧诗)2、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有何关系? 社会心理是艺术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普列汉诺夫一方面用“社会心理”来作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来源;另一方面他又以之来沟通文学艺术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社会心理作为特定时代人们精神状态的总和,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极为密切。普列汉诺夫把社会心理看成是文学艺术的直接源泉。文学艺术是表现或反映社会心理,正是紧紧抓住了社会心理和文学艺术的特性和共性。 实际上,文学艺术的表现对象是人,而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动物,人的心理远比其他动物复杂,人的心理便成为文学艺术表现的对象。而人是社会性的人,并非独立于社会之外,个人心理实际上是社会心理的反映。文学艺术就是通过描写个人心理来表现社会心理,从而反映社会生活。文艺作品中的个人心理总是在不同程度上代表着某一社会中的一种普遍性社会心理,而某一时代的、民族的社会心理也正是通过个人心理才能表现出来。 就文学艺术家来说,他们也总是热心关注人物的命运及其心理特征,通过人物的外形、言语、动作、眼神等去表现人物心灵深处的颤动,展现隐藏于其后的社会心理。 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密切联系,社会心理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直接源泉。但是,因为“社会心理”是“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而“社会政治制度”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因此,普列汉诺夫在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密切相关,重视社会心理的同时,并没有忽视经济因素对文学艺术的制约作用。3、结合当前文坛状况,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的理解。 “文,心学也”,这是文学家和思想家的一致看法,扬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伟大作家的成功经验证明了这一点,不抓住这一点,即使有些作品暂时取得了成功,旦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如一些革命性作品。如鲁迅和茅盾 ; 社会心理不是主观个人的,而是客观社会的,它不是抽象不变的,而是历史具体的。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心学。第二章基本概念:莎士比亚化、席勒式、典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化指继承和借鉴莎士比亚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它要求作家从社会生活出发,还原特定时空背景下真实的人物和事件;正确处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人物揭示社会现实的某些本质;在现实的基础上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创造富有生活气息、朴实、明快的语言,构思生动丰富的情节。因此“莎士比亚化”实际上是现实主义基本特征,是马恩对现实主义理论形象化的概括,生动表现出现实主义基本创作规律。2、席勒式指席勒文学创作中部分存在的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抽象化的倾向,即人物塑造从抽象观念出发,把人物变成表现作者理想与观念的工具。马克思指出“席勒式”是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拉萨尔的悲剧济金根便有“席勒式”倾向。3、典型文艺作品中的典型指的是作者用典型化方法创作出来的具有鲜明、独特、丰富的性格特征,深刻地体会了某一阶层、阶级或类别的人的某些本质方面以及渗透着作家审美思想的艺术形象。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认为典型来源于社会生活,典型具有鲜明个性,典型应具有代表性,“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4、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0世纪初,在马恩现实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下,俄国兴起了一种新型的现实主义思潮,这股思潮被苏联文艺理论界总结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卢那察尔斯基是代表理论阐释家,提出了资产阶级艺术的三种境界:静止的现实主义、否定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空想派,以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四个特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种,是忠于现实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特别富于能动性,是发展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一个部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个广泛的纲领。复习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有哪些主要内容?2、卢那察尔斯基是如何阐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特点的?3、结合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举例分析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4、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现实主义理论的理解。1、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有哪些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理论,概括起来有典型性与典型程度两个方面: 恩格斯吸收黑格尔理论的合理内核,又对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升华,提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这句话有三层含义:a.典型来源于社会生活。“每个人都是典型”,艺术典型的创造,需要到社会生活中去观察感性的“这一个”,而不是从一个理想、一个观念、某些抽象的共性出发,用共性去附会个性。b.典型具有鲜明的个性。典型是从生活中来的“一定的单个人”,但并非社会上所有的个人都是典型,只有具备鲜明个性的单个人才可能成为典型。c.典型应该具有代表性。典型是应当如此的“这个”,是“有代表性的性格”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典型概念强调了性格的现实主义基础,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化和代表性特色,是辩证处理个性与共性关系的结晶。 马恩提出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命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一步充实了典型理论。首先,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指出现实主义包含两个层次“细节的真实”和“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典型包括两个要点:“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其次, “细节的真实”是现实主义的基础,“真实的再现”是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必然要求,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做到静态的细节的真实,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去描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最后,“典型环境”是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典型人物”则强调个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相互依存,辩证统一。2、卢那察尔斯基是如何阐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特点的? 首先卢那察尔斯基对现实主义进行了历史的概括,提出资产阶级艺术的三种境界:静止的现实主义、否定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空想派。 其次,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文中,他把资产阶级现实主义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即:最初的进步现实主义、以巴尔扎克等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和以福楼拜等人为代表的悲观现实主义; 卢那察尔斯基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特点有四个:第一,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种,是忠于现实的。现实是艺术家的活动场所,是创作的素材;第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特别富于能动性,是发展的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者不是用静止的态度脱身现实之外,而是把自己置身于现实的发展与斗争之中,探索事物发展应当有的东西;第三,浪漫主义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一个部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描写发展中的事实,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其中不乏大胆的设想与合理的推断,因此浪漫主义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第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个广泛的纲领,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文学题材、风格、形式和手法上的多样化,承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内部可以有非常大的等差。3、结合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举例分析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文学作品中,所谓的典型环境,即是“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如巴金的家春秋将小说的社会历史背景被框定在五四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新旧思想观念交替的时代,是小说中人物发展的大前提。所谓典型人物,即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如家中的觉新。一方面,他作为年轻人,也受到了时代的影响,感受到了封建大家庭的压迫,对兄弟姐妹充满了同情;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的封建毒害太多,他同时又充当了封建家族秩序的维护者。 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互相依存。一方面,典型人物的形成依赖于典型环境。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因为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实际上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构成的一个系统。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环境有能动作用,人物本身就是环境中的重要因素,性格发展,围绕人物的社会环境当然会发生变化。其次,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互相影响。一方面,典型环境影响并支配着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典型人物能够影响环境,促进环境的变化发展,对典型环境则有着一定的反作用。(所处的环境地位的无奈、情感的尴尬表现了他思想中的矛盾性。)以家春秋为例,封建大家庭中的年轻人受到时代的感召,吸收了新的思想观念,很多人都走出了那个沉闷的、腐朽的牢笼。但这并非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环境的变化逐步完成的。首先是觉民、觉慧等一些学生有了这样的意图和主张,渐渐形成了一个较活泼轻松的氛围,并影响到了家中的妹妹,让她受到了环境的熏陶和感染,最终鼓起勇气逃离了那个死气沉沉的家庭。4、谈谈你对马克思创始人现实主义理论的理解 马克思创始人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萌芽期: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中认为:在马克思身上,“采取了浪漫主义的形式”,浪漫主义是马克思的一个思想渊源。如马克思曾写给燕妮三本诗集。(爱之书、爱之书歌之书);形成期:马克思通过评论欧仁苏巴黎的秘密,同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论战 。恩格斯发表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卡尔倍克“穷人之歌”,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诗歌,批判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成熟期:运用 “现实主义”这一术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化”;艺术的倾向性与真实性;艺术典型的塑造;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真实性与倾向性原则)a.1885年思格斯在给敏考茨基的一封信中,曾提出对文学真实性的具体要求。他认为真实性并不等于真实地描写生活现象,而是要求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不同阶层、阶级、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并通过对这种关系的揭示,展现社会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b.在强调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没有忽视倾向性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有鲜明的倾向性,纯客观的文学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因此,在1859年给拉萨尔的信中,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两个相对立的概念。第三章基本概念:悲剧冲突、济金根、历史悲剧、蔡仪的悲剧观、蒋孔阳的悲剧观1、悲剧冲突恩格斯认为,悲剧冲突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历史的必然要求:体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的合理要求或理想。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旧有势力和不合理因素存在仍然强大,使合规律的合理要求、理想受到挫折、暂时未能实现。2、济金根 济金根是拉萨尔创作的一出历史悲剧,它以德国16世纪初一次以济金根和胡登为首的骑士反对皇帝和诸侯的暴动为题材,描写了骑士济金根、胡登发动起义,企图推翻诸侯进而取代皇帝之位,以实现改造帝国、统一国家的雄心大志,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的故事。在这出悲剧中,拉萨尔认为,济金根的悲剧是革命的目的和外交手段之间存在的冲突。而马恩在给其的回信中指出,悲剧冲突的根源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3、历史悲剧 历史英雄悲剧,又称社会革命悲剧。历史悲剧的悲剧冲突来自历史更替中的两种社会力量,两种社会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斗争,其悲剧主人公是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所以即使他遭到失败或者毁灭也只是暂时的,“历史的必然要求”最终一定会实现。4、蔡仪的悲剧观1940年蔡仪新美学关于悲剧思想的阐述:a.悲剧根源:“悲剧的真正社会根源在于社会”,是社会矛盾冲突的结果,只不过人们到近代才对社会悲剧作了特别的强调。b.悲剧本质:他断言,社会悲剧的出现和它对悲剧的社会根源的强调“是悲剧的进展的一个标志”,因为一切真正的悲剧本质上都是社会悲剧。c.悲剧内容:蔡仪指出,悲剧就是表现“必然的冲突”,“是表现社会的必然和必然的冲突的美”。蔡仪的悲剧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悲剧观的一种朴素浅近转述和解释,本身并无错误,但他将所有的悲剧都归结为社会悲剧,显然是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论述的社会革命悲剧和冲突了理论从悲剧的一种类型变成了唯一的一种,属于机械的阐释。5、蒋孔阳的悲剧观蒋孔阳美学新论中对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点的理解。a.历史梳理,指出马克思之前的美学家的共同缺点是都从抽象的概念理解悲剧性,而马恩的研究则是从人与现实的关系出发,从客观社会历史力量对人所造成的威胁和璀璨中探讨悲剧的产生和发展,为悲剧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b.悲剧分类:一是新生的社会力量,为了争取美好的未来所进行的的斗争。由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尚未惩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因此导致失败和毁灭;二是“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就不是个人的谬误,而是世界性的历史谬误。因此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c.悲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毁灭,真正的悲剧人物是“敢于承担自己的命运,并把自己的命运承担到底”、具有宁死不屈的精神的人。复习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悲剧观有哪些主要内容?2、结合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谈谈你对悲剧的理解。3、结合马克思主义悲剧观在中国的接受情况,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悲剧观的理解。蒋孔阳的悲剧理论,将悲剧研究从阶级层面发展到审美与人性,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悲剧观的同时,也罢脱了它的局限性,使之更具普遍性。1、马克思主义悲剧观有哪些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吸收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说”,并从社会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悲剧观。 关于悲剧:恩格斯指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是悲剧产生的根源。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主要是指体现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合理要求或理想;所谓“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旧势力或不合理因素的存在和强大,使符合规律的合理要求、理想遭遇挫折,暂时未能实现。 关于悲剧人物:综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拉萨尔的批评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要求历史悲剧的主人公应当具有历史的真实性。2、结合经典马克思主义有关论述,谈谈你对悲剧的理解。不可否认,马克思与恩格斯分析悲剧时尊重客观事实的出发点是正确的,拉萨尔把济金根的失败归结于策略的失误,缺乏从社会历史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社会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面对不同主题的悲剧时。(俄狄浦斯王,命运的悲剧;拿破仑,性格的悲剧)3、结合马克思主义悲剧观在中国的接受情况,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悲剧观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悲剧观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被正式介绍到中国,其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郭沫若的历史悲剧创作以一种生动的艺术形象的方式普及了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念。郭沫若认为,悲剧产生的最终的根源乃在于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所必然带来的社会嬗变与推演。 蔡仪新美学的理论总结。1940年,蔡仪在新美学中对悲剧进行阐述:a.悲剧根源:蔡仪从社会反映论角度阐释文艺本质,其悲剧论述也由此阐发。他认为虽然历来人们对悲剧做了“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划分,但说到底,“悲剧的真正社会根源在于社会”,是社会矛盾冲突的结果,只不过人们到近代才对社会悲剧作了特别的强调。b.悲剧本质:蔡仪承认性格在悲剧和文学中的重要性,但他更强调的是性格的社会成因,他认为这才是性格具有的典型性,能在社会中产生影响的关键。他断言,社会悲剧的出现和它对悲剧的社会根源的强调“是悲剧的进展的一个标志”,因为一切真正的悲剧本质上都是社会悲剧。c.悲剧内容:蔡仪指出,悲剧就是表现“必然的冲突”,“是表现社会的必然和必然的冲突的美”。蔡仪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悲剧观的一种朴素浅近转述和解释,本身并无错误,但他将所有的悲剧都归结为社会悲剧,显然是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论述的社会革命悲剧和冲突了理论从悲剧的一种类型变成了唯一的一种,属于机械的阐释。 解放后的两次讨论。第一次:1960年初 社会主义悲剧概念的提出第二次:1978年端 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尤其是恩格斯的悲剧命题是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第二次讨论主要涉及四方面争论:原意的理解问题、它的普遍性问题、它在西方悲剧理论发展史上的意义问题、它是否适用于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问题等。焦点集中于它的原意和它的适用性问题。 80年代后的发展。蒋孔阳美学新论中对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点的理解:首先他对西方悲剧艺术进行了梳理,指出马克思之前的美学家的共同缺点是都从抽象的概念理解悲剧性,而马恩的研究则是从人与现实的关系出发,从客观社会历史力量对人所造成的威胁和璀璨中探讨悲剧的产生和发展,为悲剧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然后他对马恩的悲剧冲突进行了归类:一是新生的社会力量,为了争取美好的未来所进行的的斗争。由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尚未惩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因此导致失败和毁灭;二是“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就不是个人的谬误,而是世界性的历史谬误。因此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最后他指出悲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毁灭,真正的悲剧人物是“敢于承担自己的命运,并把自己的命运承担到底”、具有宁死不屈的精神的人。蒋孔阳的悲剧理论,将悲剧研究从阶级层面发展到审美与人性,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悲剧观的同时,也罢脱了它的局限性,使之更具普遍性。 总之,马克思主义悲剧观,不仅是对文艺理论的一个重大建树,也是对人类生存境遇、人类自由和解放的一种指导性观点,他给我们的启示远远不仅仅在于理论内涵层面。第四章基本概念:索绪尔、巴赫金、哈贝马斯1、索绪尔索绪尔是瑞士语言学家,根据其手稿材料整理发表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使他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他从语言的共时性与历时性角度出发,将语言分为语言和言语两部分。在精确论说、区分语言的同时,并没有局限在语言的结构、系统和内容功能上,而是延展到语言的社会序列上,为其后的哲学、文艺学、美学话语提供了阐释空间。2、巴赫金 巴赫金是试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结合起来的早期理论家,改写了诸如“对话”、“复调”、“狂欢节”等词汇的原始含义,使之具有文学的阐释效果,另一方面强调着语言的社会意义和社会根源,从而凸显词汇的社会心理学和历史文化学意义。3、哈贝马斯 哈贝马斯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批判学派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他的主要理论有:语言行为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四类话语活动,他创造出“沟通理性”的概念,提出“沟通行动论”,他主张“生活世界”的语用学转型,从形式语用学的角度揭示了生活世界的背景。他的代表作有:文化与批判、沟通行动理论和交往行为理论等。复习思考题:1、结合“语言论转向”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理解。2、语言论转向对马克思主义文论有何影响?1、结合“语言论转向”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其科学理论体系中,对语言艺术的理论是系统的,并且是一以贯之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及文学语言a.语言是“思维着的物质”。马克思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 与人们的物质交往, 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语言是思维的产物。从语言诞生来看,所谓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可以证明这一点;从语言所承载的意义看,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有自己表达思想的内在机制。b.文学语言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言的变化和提高, 受制于社会结构内在的运动和转化情况 ;文学语言可以鲜明地体现时代精神 (如网络文学语言)。c.语言背后有文化意义d.作家要处理好语言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语言的风格a.恩格斯对文学语言风格的关注b.风格就是人本身(作家本人性格类型、精神气质;风格就是人本身;独创性)c.呼唤新型的、健康的文风 文学语言的修辞a.马恩的写作重视修辞b.修辞为内容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反对“浮夸的语言”、“广告式的语言”,提倡“诗的语言” )c.公允地看待外来词汇和翻译工作1、语言本质:A.语言不只是个体心理上的自然表象,还是“思维着的物质” ,它给“无形体的物体”赋予实在的意义、观点,将“物质生活过程中的必然生化物”-意识,变为现实的确定的经验。B.文学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其发展过程、发展状况,总是与现实的、。历史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其变化和提高受制于特定条件下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受制于社会结构内在的运动和转化情况,并且语言能鲜明的体现时代精神的实质。2、语言风格:马克思将文学语言的风格同作家的个人风格紧密联系起来,明确了语言风格生成的质的规定性。并且马克思还倡导多样化的文学语言风格。3、语言修辞:马恩认为,任何修辞不只是语言技巧的问题,同时也是表达思想、反映生活内容的现实要求。所有的修辞形式都决定于表达的内容,修辞的目的也即在为内容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在从文本研究转向语言研究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者们以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为基地,从不同立场和角度对论敌进行回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内容。2、语言论转向对马克思主义文论有何影响?语言论转向使得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内的文学学科体系获得了新的生机和呈现别样态势;马克思主义文论开始从政治经济学批判模式,转换成社会研究与文本阐释相结合的分析策略。对其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代表人物: 索绪尔:索绪尔的额普通语言学教程从语言的共时性与历时性角度出发,在精确论说、区分语言的同事,并没有局限在语言的结构、系统和内部功能上,而是延展到语言的社会序列上,为其后的哲学、文学和美学话语提供了阐释的空间。 巴赫金:一方面创造、改写了诸如“对话”“复调”“狂欢节”等词汇的原始含义,使之具有文学的阐释效果;另一方面强调着语言的社会意义和社会根源,从而凸显词汇的社会心理学和历史文化学的意义。 本雅明:所有表达都可归结为语言;语言传达符合它的思想;所有语言都传达自身;名称是语言自身的内在本质,语言通过它传达自身;反对语言异化。 詹姆逊:语言的牢笼以一定意识形态为框架在思辨的层次上对结构主义整个理论体系进行观照。 哈贝马斯:他创造“沟通理性”这一核心概念,主张合理性概念以沟通为先决条件。他提出语言运用的三种方式:认知的、互动的与表现的。语言论转向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次发展,也是其理论内涵的一次开拓与创新,它拓宽了文学研究视野,为其后的哲学、文艺学、美学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有助于对文学文本的多元化解读。第五章基本概念:历史标准、美学标准1、历史标准历史标准指的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考察作品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和思想倾向,它是衡量作品思想内容的尺度,后来的一些文论著作提到的“思想”标准与此处的“历史标准”大致相同。此标准一般包括真实性和倾向性两个方面。所谓真实性,是指作品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所达到的程序。所谓倾向性,是指作家蕴含在作品中的立场观点以及通过作品描写的现象所显示出来的思想意义。2、美学标准 美学标准指的是从美学角度分析作品的审美表现和美学价值,它是衡量作品艺术性高低的尺度,主要包括艺术形象的生动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艺术形式的完美型三方面。艺术形象的生动性。要求形象要有个性化,能逼真地反映生活。“有代表性的性格作出卓越的个性刻画”是艺术形象生动性的基本条件。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典型要求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揭示出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规律。艺术形式的完美性。要求作品的思想内容通过某些艺术形式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复习思考题:1、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有哪些主要内容?2、讲话有哪些主要内容?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讲话的理解。1、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有哪些主要内容?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是列宁于1905年发表在新生活报上的一篇文章,将党的出版物纳入党组织的领导下,强调了出版物的党性和革命性。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文艺的性质:a.文艺是一项“事业”。“出版物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写作事业应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有计划,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团体的事情。b.文艺是党的事业,应接受党的领导,成为“党的工作的一部分”。c.文艺应当成为党的一部分,文艺自然要为党服务,就意味文艺要为革命服务,为人民服务。 文艺的目的:帮助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总结革命经验,丰富革命思想,为劳动人民服务。 对作家的要求:作家要入党,作家要加强党性修养,作家要统一思想。 文艺的管理:一个方面是,文艺要接受党的监督,要以党的思想来统一文艺创作。另一个方面是,党对文艺的管理要注意到文艺的特殊性。 文艺政策在批评中的反映: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反映了俄国革命的性格和特点。总之,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以党的名义对包含文艺在内的出版物作了要求,这些要求不仅仅是列宁个人的文艺见解,更多的是一种党的文艺政策。2、讲话的主要内容讲话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演讲,不仅仅是毛泽东的个人观点,他可以被理解为当时党中央的“集体意志”,是一种特定时期的文艺政策。它包含理论总结、文艺政策和政策指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作为理论总结,讲话总结了文艺的革命性特征。从外在的行文逻辑看, “结论”是对“引言”的回答;“结论”内部的诸多问题也环环相扣。就内在的体系看,“讲话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逻辑起点,以人民群众的审美价值作为基准,以真实性、典型性作为审美创造法则的理论体系” 。就其外在框架和内在逻辑而言,说讲话是革命文艺理论的成功总结,当之无愧。讲话针对创造社得出结论:真正的文学总是革命的,也只能是革命的;针对太阳社得出结论:革命是文学创作的动力源泉;针对周扬的观点,讲话对作家的世界观提出了坚定而明确的要求。 作为文艺政策,讲话阐述了文艺性质、文艺对象、文艺标准等一系列问题。文艺性质:讲话中的文艺,只能是革命的文艺,这是讲话对文艺性质的基本要求。文艺对象:a.服务对象:文艺应当为“工人、农民、士兵、城市小资产阶级”服务。b.表现对象:文艺既然服务“工农兵群众”,就应该反映他们的生活,表现他们熟悉的东西,文艺应当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表现“工农兵群众”。文艺标准:讲话在恩格斯的“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政治标准”“艺术标准”。“艺术标准”和“美学观点”基本内涵大致相近,“政治标准”和“历史观点”则有较大的区别。 作为政策指南,讲话对解放区和国统区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解放区,丁玲出版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自觉站在了讲话所要求的“无产阶级”立场。在国统区,何其芳、邵荃麟都坚持讲话“文艺服从于政治”的观点。讲话还使胡风遭到批判,并影响了解放后的文艺路线。总之,我们可以说讲话是特定时期的文艺政策,带有强烈的革命色彩,从革命的角度阐发对文艺的见解,可以说是一种革命文艺政策。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讲话的理解。 定义 理论总结 作为文艺政策,讲话在恩格斯的“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政治标准”“艺术标准”。“艺术标准”和“美学观点”基本内涵大致相近,“政治标准”和“历史观点”则有较大的区别,其根本原因在于讲话和恩格斯的立足点不同。恩格斯从文学本身出发,从文学反映现实的角度提出“历史观点”,而则从抗日的要求出发,从文学服务现实的角度提出“政治标准”,这显然是为了适应革命形势而做出的选择。 作为政策指南,讲话有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它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是挡在战争环境下如何领导文艺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但既然是政治指南,在执行过程中,应该理性地考虑其产生条件和适用范围,应不时地调整文艺政策。总之,讲话作为特定时期的文艺政策,具有特定时期不可代替的价值,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它,从革命文艺的角度理解它。但是,不可迷信权威,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调整文艺政策,以引导和规范我们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作为政策指南,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应该从革命文艺的角度去理解它,历史地理解讲话接受史。第六章基本概念:艺术生产力、机械复制时代、本雅明、伊格尔顿1、艺术生产力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精神资料和物质资料生产出物态化的艺术产品的能力。艺术兼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功用 。艺术生产力表明:艺术家的劳动不仅需要天赋,而且还需要勤奋和学习。2、机械复制时代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随着印刷术、石印术、照相术等的发明和推广,技术复制达到相当水准的“艺术革新”时期。“机械复制”的效果:以“震惊”代替“灵韵”。3、本雅明 本雅明是德国著名文艺评论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生产理论充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力的学说。他主张:艺术活动是生产活动,艺术活动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艺术生产有自己的社会功能;艺术生产力的理论包括艺术本身也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和艺术生产力的作用;“机械复制时代”将会引发一场艺术的“伟大革新”。他的代表作有作为生产者的作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讲故事的人等。4、伊格尔顿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其美学思想颇具特色,他对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对审美的意识形态性见解深刻。其艺术生产理论继承了本雅明的一些观点,但有自己的发挥,更多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论述。他的代表作有新左翼教会、莎士比亚与社会、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等复习思考题:1、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2、艺术生产有哪些理论属性?3、简要谈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艺术生产”的理解。1、简述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主要观点 艺术活动是生产活动a.艺术活动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 1)艺术是经济基础领域内的一种社会生产2)艺术生产的革命性体现在艺术生产领域中b.艺术生产有自己的社会功能 艺术生产力的理论发现a.艺术本身也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艺术创作的技巧构成了艺术生产力,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由一定的创作技巧来代表。b. 艺术生产力的作用1)一定的艺术生产力可以克服形式和内容的对立2)艺术生产力能突破创新文学类型任何一种文学类型都只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一定时期的艺术生产力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由其决定的文学类型也必然走向衰亡。3)艺术生产力的进步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本雅明没有把生产力的发展简单地看成是对艺术的异化、使艺术走向堕落的罪魁祸首,而是始终坚持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推动社会进步、艺术进步。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敏锐而深刻地发现了一场艺术的“伟大革新”的到来。4)艺术生产力的革命内涵“改造生产工具就意味着摆脱了又一个障碍,超越了又一个对立,这些障碍与对立束缚了知识分子的生产,在写作与形象之间形成了屏障。在这里,对作为生产者的作家来说,技术的进步是其政治进步的基础。”因此,一个艺术家衡量其创作价值的标准在于:“他促进精神的生产工具社会化成功了吗?他找到了在生产过程中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自己组织起来的途径了吗?他对改变小说,戏剧和诗歌的作用有何建议吗?他的写作活动越能对准这一任务,他的作品的倾向性就越正确,而且其写作技巧也必定水平越高”。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a.三种“复制”原则上说,一种艺术作品总是可以复制的。人所制造的东西总是可以被人摹仿的。艺术复制品,被学生们在工艺实践中造出来,被大师们为了广为流传他们的作品而造出来,最后,还被追求赢利的第三种人造出来。然而。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表现出了一些新的东西。b.“复制”手段的发展和复制时代的到来在1900年前后,技术复制已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准,它不仅能复制一切传世的艺术作品并由此对公众施加影响,引起极为深刻的变化,而且还在艺术的制作领域里为自己攫取了一块地盘。c.“机械复制”的效果:以“震惊”代替“灵韵”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不仅提出了机械复制艺术理论,还提出以电影为代表的现代机械复制艺术,使传统艺术的“灵韵”(aura)消失,引起了艺术功能、价值的根本改变,代之而起的是“震惊”(Shock)的审美效应。审美观念从灵韵向震惊的转化就是艺术的划时代标志,艺术从非全面机械复制的时代进入了全面机械复制的时代。2、艺术生产有哪些理论属性(一)作为一种人类生产,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具有同质性。 1、艺术生产的产生发展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1)经济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也必然是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因。(2)劳动为文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主体条件和客体条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把自己化分为二,而且在实践上,在现实中把自己化分为二,并且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3)劳动造就了艺术本体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4)艺术起源于人类的自身生产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将人类的自身生产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劳动达到对“自己生命的生产”;另一方面是通过生育达到对“他人生命的生产”。2、艺术生产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艺术生产力:就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精神资料和物质资料生产出物态化的艺术产品的能力。艺术兼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功用.艺术生产力表明:艺术家的劳动不仅需要天赋,而且还需要勤奋和学习。(2)艺术生产关系: 艺术生产关系,指在一定物质生产关系制约下的艺术生产者、艺术消费者和艺术生产资料占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艺术生产以创造审美价值为目标1、艺术生产的特殊性2、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有规律(1)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不同 (2)艺术生产在生产与消费关系间有着自己独特的属性 a.生产与消费的直接同一性 b.艺术生产的特有规律 c.艺术商品是特殊商品3、简要谈谈马克思创始人对“艺术生产”的理解关于艺术生产,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能指丰富。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两个艺术生产的概念,我们将其大致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个层面: 广义的“艺术生产”指的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的精神生产的一种,是作家、艺术家通过脑力劳动创造出精神作品,并不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为目的。 狭义的“艺术生产”特指在资本主义时期,作家、艺术家“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艺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艺术品具有商品的属性。 广义概念把艺术创作视为一种生产,表明它与物质生产一样受同一规律所支配,所以对于艺术问题,我们同样可以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中去作出解释。 狭义概念则强调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下艺术生产的特定属性,揭示出资本家在艺术生产中创造剩余价值的根源。从广义到狭义,分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的特定视角,前者体现的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解决艺术和美学问题的一元论途径,后者则强调当下资本主义社会艺术生产的特定属性。第七章基本概念: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霍克海默1、法兰克福学派指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结构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它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1930年,霍克海默担任社会研究所所长,标志着以社会批判理论而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正式形成。霍克海默为社会研究所确定了明确的研究方向为建立社会批判理论或批判的社会理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杰明等。2、伯明翰学派1964年,理查德霍加特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创立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宣称“将文化研究纳入理性的地图”,自觉打破学科界限,使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逐渐成为“合法的”学术与批评领域,其学术方向和批评成果被后人称之为“伯明翰学派”。中心的成立是西方文化批评发展的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有: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威廉斯、EP汤普森、斯图亚特霍尔等。(霍尔成就最高,是“伯明翰学派”的中流砥柱)。3、霍克海默1930年担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标志着以社会评判理论而闻名的法兰克福学派正式形成。他为社会研究所确定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即建立社会批判理论或批判的社会理论。代表著作有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独裁主义国家、启蒙辩证法等。复习思考题:1、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谈谈你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解。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的理解。4、谈谈你对伯明翰学派的理解。5、文化研究有哪些特征?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些特征的看法。6、你如何理解文化研究的特征?请举例分析。1、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文化价值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体现了一种对晚期资本主义文明的强烈批判精神。其主要的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大众文化迎合商品化走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的特性。 大众文化生产的标准化、齐一化,导致了个性的被扼杀,不仅扼杀了艺术创作的个性,而且也扼杀了艺术欣赏的自主性。 大众文化是一种支配力量,具有强制性。 大众文化的消费性掩盖了其中包裹着的意识形态内核,使民众放弃了现实的深度思考,只是沉沦于自我麻醉之中。总体上而言,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持有的还是消极的、否定的态度的。2、谈谈你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解。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法兰克福文化评判的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从文化艺术活动的本质规定性出发,对文化艺术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严重异化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痛斥大众文化的平庸化、商品化、齐一化和意识形态功能。其有积极一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积极:其关注现实的意识,鉴定的批判立场以及意识形态操纵和机械复制理论,是对20世纪文化焦虑的敏锐反映,是对马克思学说的精神弘扬。它正式拉开了西方文化批评的大幕,经结构主义、符号学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化评判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批评。缺陷:但是,把大众文化描绘得一团漆黑,却让人难以接受,因为当代西方文学毕竟产生了大批具有深刻社会价值的脍炙人口之作,大众艺术生产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为丰富人类文化宝库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大众文化对于密切文艺与生活、文艺与读者的关系也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4、谈谈你对伯明翰学派的理解。5、文化研究有哪些特征?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些特征的看法。关于文化研究的特征,一般将其概括为实践性、政治性、批判性、开放性与反科学性五个方面。如下做简要介绍: 实践性:文化研究之所以没有固定的、与众不同的方法,是因为它对方法的选择是实践性、策略性的。 政治性:从研究目的上说,文化研究是要辨明、阐释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即文化应当如何在与经济、政治的关联中得到阐释和说明。 批判性: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作为自己的批评反思对象,换言之,文化研究以社会文化评判为己任。 开放性:文化研究的开放性,既体现了在它的研究领域,也体现在方法论上。 反学科性:文化研究不仅仅是跨学科的,而且有意识地打破学科界限。它自觉地以反对“客观性”想标榜的社会科学,尤其是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总之,文化研究的创新学术思路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刺激了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和视野重新思考文化定义、审视当代文化问题,导致文化批评向多元化发展。6、你如何理解文化研究的特征?请举例分析。和上道题答案一样。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