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的相关理论.docx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119361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错题的相关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易错题的相关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易错题的相关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9期儿童权利公约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无歧视原则、儿童利益最大、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尊重儿童观点的四大原则。教师的权利有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指导评价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其中属于教师专业权力的有: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学术研究)、指导批评权、进修培训权。101期 学生的独特性体现在: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新课改提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包括:(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新课改提倡学生是发展的人,指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的发展是有巨大潜能的,学生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人102期 目标评价模式首先由“课程评价之父”泰勒提出。2.20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2.21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过于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较少关注到学生与知识的互动,以及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容易造成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脱离。认知风格或认知方式是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无优劣好坏之分,不能决定学习或问题解决水平的高低。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2.22 内发论,又叫做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高尔登、柏拉图。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招收7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5年,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的途径包括教师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游戏、日常生活活动、其他类型活动、家园社区合作等。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2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学习动机,具体考查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的区分。近景性动机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它又分为间接近景性动机与直接近景性动机。题干所述为父母意愿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属于间接近景性动机。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赫尔巴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我国的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科学教育。2.24 联觉是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呈现出以下特点: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学习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学习的动力来自幼儿内部。从这三个特点可以得出,游戏是幼儿自发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2.25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重要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提出了重要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从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角度为教学提供依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非常有代表性的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是关于学习的重要教育理论,他在教学中主张采用发现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2.26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复杂性、创造性 、示范性和主体性、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和长期性、间接性。儿童权利公约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无歧视原则、儿童利益最大、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尊重儿童观点的四大原则。2.27 ABC理论中A代表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代表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代表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所谓“五性”即科学性、主体性、教育性、经济性和实用性。简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2.28 自我意识的分化是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使人主动迅速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新的认识、体验和控制。由此而来的种种激动不安、焦虑、喜悦等各种情绪体验,故选A。画示意图属于组织策略。组织策略不属于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的是(计划策略 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陈鹤琴五指课程目标涉及做人、身体、智力、情绪。德育过程的规律有:(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3.1 初中生出现反抗心理的原因有三个: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意识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教师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师的教学目标。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是说人的气质特征是难以改变的。幻想: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3.2 阶段性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体现了个体发展的阶段性。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新课改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课程管理上做了转变。荀子是外铄论观点的代表人物,孟子是内发论观点的代表人物。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3.3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又分为校园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指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指古代的帝王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都是把教育和学习放在首位,这体现了社会本位论。注意的稳定性,就是指向于一定的事物或活动上注意持续的时间。可见,注意的稳定性即为注意的时间方面的特性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3.5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成分。在解决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时,冲动型学生更占优势;在解决高层次问题中沉思型学生更占优势。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1)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3.6心境具有感染性。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感色彩。在对教育起源问题的讨论上,教育界有着多种不同的看法,而真正第一次正式地将其看作一个学术问题进行探讨的是“生物起源说”,之后才慢慢涌现出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SCL-90为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有90个症状(Symptom check list-90);MMPI为明尼苏达多向人格测试(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S-B为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tandford-Binet);WAIS为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是新的学习需要形成的两条主要途径。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3.7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以及教育目的。罗斯与麦独孤在1908年同时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和资料集和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登场。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德育的体谅模式: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体谅模式是:(1)理论假设:a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b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c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d教育即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a设身处地。b证明规则。c付诸行动。(3)简要评论:a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3.8 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学校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即教育的本体功能;一是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即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提高人口素质,这是教育本质的根本体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典型学制类型,即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制。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包括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系统。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班杜拉创立的。社会模仿模式是:(1)理论假设。(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a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b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c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d榜样对品德的作用。e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3)简要的评论:a社会模仿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3.10 我国德育的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3.11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3.12 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3.13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皮亚杰提出,后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认知模式是:(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3.14 17、18世纪,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推进了科学的体制化。生产力发展变化会改变教育结构。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社会态度的成分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3.15 直观性原则 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观察学习理论,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价值辨析强调的不是价值本身,而是强调通过辨析、获得价值观的过程。因为价值观念是人自身的一种内在价值。不易清醒地意识。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3.16“统觉”是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学理论,“统觉”(apperception)一词最初是由莱布尼兹提出的。良好的记忆品质的特点包括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皮亚杰认为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平衡化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如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3.17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事件取样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观察某些特定行为或事件的完整过程而进行的研究方法。纲要的具体工作方针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班级体形成的基本特征: 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3.18 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获得间接经验.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行决定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智力类型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品质方面。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3.19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人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于l904年1月颁布执行,时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威特金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称为场依存型,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称为场独立型。场依存型的人注重学习环境的社会性,并且对于具有社会内容的材料更感兴趣;场依存型者较易于接受别人的暗示,他们学习的努力程度往往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场依存的人比场独立的人更需要反馈信息;场依存型的人比场独立型的人更易受负强化的影响。布鲁纳提出的结构主义和发现教学法,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3.2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思孟学派。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非指导教学模式)。很多留学生刚来中国学习汉语时,会把“银行”错认成“很行”,这其中体现的心理学现象是(刺激的泛化)。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样的现象即刺激的泛化。条件反射是指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后,具有了诱发原来仅受无条件刺激制约的无条件反应的某些力量而变成了条件刺激,单独呈现条件刺激能引起的反射则叫做条件反射。记忆术策略是学习策略中精细加工策略的一种,用来提高记忆效果。本题中,“银”与“很”是相似的刺激,留学生把“银”认做“很”,是一种刺激的泛化现象.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3.21 讲授法是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发现学习即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素质教育的核心。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提高记忆能力方法的有(1)明确目的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4)运用组块化策略;(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6)注重复习的方法。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3.22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是5岁以前,但主要指的是流体智力。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教师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1)合理地设计问题;(2)面向全体学生提问;(3)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目然;(6)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3.23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倾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倾性问题行为。奎伊等人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类型。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意特征,身高属于生理问题,不是个性的问题。性格和智商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内容;兴趣爱好是个性倾向性的重要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包括:(1)客观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系统性原则。现代学生观的主要观点:(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3.24 朱熹有云“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温故而知新”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促进作用,属于顺向正迁移。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有领导的认识。夸美纽斯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裴斯泰洛奇主张教育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3.25属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时期代表作的是(马卡连柯教育诗 凯洛夫教育学)。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活动和交往).影响教师教学方法的因素包括教学原理、教师的特点和课堂环境,还包括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人格的基本特性: (1)人格的整体性;(2)人格的稳定性;(3)人格的独特性;(4)人格的社会性。3.26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个体的发展,既具有共同性,又具有差异性。共同性是指儿童发展的基本阶段是共同的,每个阶段也都表现出一些典型的共同特点。但在每个阶段内,每个儿童之间,他们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在他们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教师专业发展可分为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和合作性教师专业发展两大类型。品德的知、情、意、行具有统一性。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多种基本心理成分的有机统一。四种成分既各有其重要地位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品德的完整面貌。学生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四种心理成分的协调发展。培养和建设班集体,班主任需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1)确定班集体的共同目标;(2)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3)制订班级规章制度;(4)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3.27 16世纪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教育心理学的初创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主要有两位,其一即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其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与技术课程的开发和统一;(2)在课程内容上加强科学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3)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设置综合性课程;(4)在课程类型上强化全国统一设置的必修课和核心课程;(5)注重课程实施研究,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6)注重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讲师咨询机构。3.28 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贯彻量力性原则要求教师: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已有的知识经验影响问题的解决。讲师不仅拥有某一领域的大量的知识经验,而且这些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组织是非常合理的,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地被提取和应用。讲师不仅拥有丰富且组织合理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也拥有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有效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教育的双重属性是指教育的传递、深化功能和构成文化本体。3.29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近现代社会教育包括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其中,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其遵循的方法,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泰勒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受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础即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两大因素影响。课程目标的课程包括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班主任在班级中的角色(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3.30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认为,情绪并非由刺激引起,乃是由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的。丹麦生理学家朗格于1885年也提出了同样的解释,他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后人把他们的理论称为詹姆士一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31 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古埃及。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情绪耗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低三个方面。情绪耗竭主要表现为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如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丧失工作热情等。去人格化指的是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态度。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的工作意义和价值。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刺激物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以及新异性,这是客观的方面;二是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这是主观方面。4.1 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唐代的孔颖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多少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教学内容可分为新课和复习课。课程评价发展的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4.2 赞可夫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中学生一般都按照一定的观念、原则去行事,果断性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不高,在行动中常常带有草率决定或优柔寡断的特点。国务院2001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规定,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要求。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可信的测验未必有效,而有效测验必定可信。心理辅导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4.3 人口年龄构成制约各级教育发展规模与进程,影响教育的宏观决策和战略决策。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一条直线的中部被遮盖,其两端看起来就不再像直线了是方向错觉,又称波根多夫错觉。气质不决定人的成就和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气质特征只能影响智力活动的形式,使智力活动带有一定的色彩。而不同的气质类型对工作效率、工作方式都有一定的影响。吉尔福特认为能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由此可见,它不是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特点是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仍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人们把个体获得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的活动称为认知活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4.5英国牧师贝尔和教师兰喀斯特19世纪创立了“导生制” “贝尔兰喀斯特制”。皮革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教师的期望效应);奖惩效应是指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5:1;运用好这两种效应可以有效促进后进生转化。比马龙效应是指评价主体低估被评价者能力,认定被评价者是不求上进的、行为差劲的,以致被评价者将这种观念内化,促使被评价者表现不良行为;马太效应是指在班级管理中,就是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好学生越来越好,坏学生往往越来越差劲;这两种效应在后进生教育中是需要避免的。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4.6 目标管理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4)发扬教学民主。4.7 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教育家是梅依曼。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1)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适应不良、厌烦情绪、挫折与紧张、困扰情绪的宣泄、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以及性别差异等。(2)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师的威信等。(3)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课堂的物理环境等。4.8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讲授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讲授新教材。记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4.9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按能力的构造,可将能力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规律有(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统一。4.10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的京师同文馆。矫正强迫症的方法是日本的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婴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能力与特殊的鉴别能力,简称“吸收心理”,这一概念是由蒙台梭利提出的。 简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 (l)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4.11 综合型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价值观等。健康的身体是孩子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体、智、德、美四育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我国陈鹤琴采用日记法研究儿童心理,通过对其长子陈一鸣的追踪研究探索中国儿童心理发展及教育规律,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儿童心理之研究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4.12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个别教学组织授课。如何养成良好的情绪(1)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2)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3)锻炼身体和培养幽默感;(4)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4.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