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17989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别了,“不列颠尼亚”序号日期执笔八年语文组审核李树锐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更跻身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 四、理解生词。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学习采访,练习写实录性新闻;学习新闻特写的特点及本文的语言特色。2、体会作者蕴藏在文中的深厚感情,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教师教法课上交流助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一、 释题:文章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标题,是活用了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文的题目,旧题新用,别致、新颖。“不列颠尼亚”是英国皇家的一艘游轮的名称。“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上是告别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是指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二、关于体裁: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电影“特定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篇幅短小精悍的消息文体。特写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三、默读课文,讨论探究:1、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特写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1)、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2)、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3)、1997年6月30日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其他项目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教师教法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一、引语: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二、学习生字:凝重()紫荆()停泊()载歌载舞() 世人瞩目()投降() 大厦()旗帜()三、关于香港:香港,是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也是国际重要的经济、航运枢纽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有“东方之珠”的美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社会和经济迅速发展,不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女王赠言。 (4)、1997年6月30日下午7点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5)、1997年6月30日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6)、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7)、1997年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2、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二、阅读“4点30分,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完成下面的题目。1、从记叙顺序上看,选文第二段属于 插叙 ,作用是表明港督府是殖民统治的标志,随着香港的回归,中国人民那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2、“雨越下越大”属于什么描写?试分析它的表达作用。环境描写,作用有:照应前文“蒙蒙细雨”;暗示殖民统治者倒行逆施,现在天将大行其道;衬托殖民统治者心情;雨过必将天晴,暗示香港灿烂的明天。3、选文第五段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对比,抒发了对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4、“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一句中加点的“日落仪式”有哪两重深意?一是指当时时间是晚6点15分,正值日落西山之时;二是指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永远结束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如日落西山。三、指出下面语句使用的表达方式。1、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描写)2、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议论 )3、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叙述)一课一得:当堂达标促学学生学法一、诵读下面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香港,回答问题。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1、歌词中的“我”是谁?“海狮”又指谁?“我”指香港;“海狮”指英国殖民者。2、这首诗歌运用第一人称有什么好处?以一个儿子之口进行叙述,直接抒发情感,表达自己受到伤害,要回到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更容易打动人。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序号日期执笔八年语文组审核李树锐A.夏季是雨水泛滥期,我市广大干部和群众团结一心,做好防洪抗洪的准备工作。B.社会上愈来愈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广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教师教法课上交流助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背景资料: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香港给英帝国。后来,英帝国又采取强取豪夺的方式陆续占领了九龙及新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主张在适当的时机解决香港问题。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将回到祖国的怀抱。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二、学生读课文,探究问题: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明确: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这则特写的意味。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其他项目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教师教法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1、常识填空。(1)、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2)、本文属于通讯中的特写,报道的中心事件是香港回归祖国。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C )A.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B.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C.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3、(贺州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三、品析语言:1、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2、从1841年1月23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忘记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天。作者心中,人民心中,都是感情澎湃。这种感情,通过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语言含蓄,很有分寸。的口令信息告诉人们,这个大家伙仍然在被掌控着飞向预定目标。从西昌到北京、西安,从厦门、喀什测控站到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测控数据的接力实时传来。一二级分离、抛整流罩、二三级分离、三级发动机关机西昌指控大厅内,显示屏正以动画的形式实时显示飞行的每一个关节点。1时48分许,器箭分离。火箭将探测器成功送入近地点高度210公里、远地点约36.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2时18分许,“嫦娥”三号探测器太阳能帆板展开。指控大厅内掌声四起。随即,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振中宣布:“嫦娥”三号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悉,“嫦娥”三号卫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组成,她将获取月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将探月一期工程的“表面探测”引申至“内部探测”。1、文章的标题有什么特点?运用拟人手法,巧妙地借古老神话传说来说明中国人的飞天奔月梦想在今天得以实现。2、作者叙述发射的时间以及描写发射场地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叙述时间说明这是一个特别的时间,举世瞩目;描写环境是为了渲染现场气氛和人们的心情。3、文中描写火箭箭体时为什么要突出“中国航天”4个鲜红的大字?表现“中国航天”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包含着一种民族自豪感。4、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携带“嫦娥”三号探测器严阵以待。表明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正在等待发射的命令,随时可以升空。(2)、航天器拔地而起的情景,还是让前来观看的人群爆发出欢呼声。表现了它升空的巨大成功,令人激动振奋。5、选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相比,在叙述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同:都运用特写的手法,再现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都有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情;都在最后做了补叙,让读者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异:选文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表现;课文则穿插了许多议论。当堂达标促学学生学法“嫦娥”携“玉兔”飞奔月球目击“嫦娥”三号发射升空12月2日凌晨,苍茫的大凉山腹地,今夜无眠。夜幕笼罩着大凉山山坳里的火箭发射场。山腰处的观测台附近,来观看发射的媒体记者、游客和当地居民已等候多时。发射场地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携带“嫦娥”三号探测器严阵以待。“1分钟准备!”1时29分,静寂山谷中传来“零号指挥员”鄢利清响亮的声音。这名“80”后科技人员,已是第二次担任嫦娥发射任务“零号指挥员”。塔架徐徐打开。乳白色的火箭箭体上,“中国航天”4个鲜红的大字在灯光下分外醒目。火箭顶部整流罩上,中国探月工程的标志清晰可见。1时30分,“10、93、2、1,点火!”火箭底部一束强烈的橘黄色火焰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和大地震颤向四周投射出来,火箭开始缓慢地离开地面。近些年,随着中国航天战略逐步实施过程中一个个目标节点的实现,对于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场面,中国人早不陌生,但航天器拔地而起的情景,还是让前来观看的人群爆发出欢呼声。火箭按程序渐渐向东南转弯,渐行渐远,肉眼观察到的影像越来越小,只剩下尾部的火焰形成一个亮点,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距离发射场60公里外的指挥控制大厅里“跟踪正常”“飞行正常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