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 第5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课后达标检测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17914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 第5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课后达标检测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 第5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课后达标检测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 第5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课后达标检测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通史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4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 第5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课后达标检测(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6北京丰台区高三模拟)中国古代某朝皇帝诏书中写道:“不期任非其人,丞相汪广洋、御史大夫陈宁昼夜淫昏因是发露,人各伏诛。特诏天下罢中书,广都府,升六部”该皇帝为()A秦始皇B唐太宗C宋太祖 D明太祖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罢中书,广都府,升六部”的信息,可知是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联系所学可知这是明太祖所为,故选D。2(2016成都外国语学校模拟)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内阁的理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皇帝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说明内阁对皇权有一定限制作用,B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C项本身错误,D项本身错误。3(2016山东潍坊质检)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厌恶言官,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D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解析:选C。明朝众多的皇帝不上朝,势必会削弱君权,故A项错误;皇帝不理朝政,王朝局面仍然基本稳定,与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关键在于明朝内阁制度的发展,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故C项正确;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无关,故D项错误。4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解析:选C。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A、B两项与史实不符;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故D项与史实不符。从材料信息看,内阁权力提高,地位也日益重要。故选C项。5明史载:“世宗朝,璁、萼、言、嵩(璁、言、嵩曾为内阁首辅)相继用事,六卿之长不得其职。大都波流茅靡,淟涊取容。”该材料反映出()A内阁职能的强化一定程度上侵夺了六部职权B六部是内阁的附属机构,受内阁控制C内阁职能的强化有效遏制了太监专权的势头D内阁职权的扩大超越了皇权限制范围解析:选A。材料中“相继用事,六卿之长不得其职”说明内阁首辅侵夺了六部职权,故选A项。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所以B项错误;内阁职能强化为太监专权提供了可能,C项错误;内阁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所以D项错误。6明史描述都察院“职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辑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据此判断,明朝时期都察院()A职权与汉武帝时期十三州部刺史相同B是中央监察机构,且为地方监察机构上级C可以风闻奏事,实现社会舆论的监督D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为帝王耳目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职责纠劾百官”“辑督各道”的信息,可知明朝都察院既有监察百官又有监察地方的职责,汉刺史只监察地方官员,故A项错误,B项正确。“耳目风纪之司”的意思是说是皇帝耳目,负责监察,不是风闻奏事,C项错误。都察院设于中央,D项错误。7嘉靖年间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这套体现在鞠躬拱手上的礼节变化直接反映了明代()A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的现实B宰相权力持续遭到削弱C宦官与内阁首辅矛盾尖锐D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解析:选A。材料中礼节的变化表明了嘉靖年间,宦官地位不断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所以选A项。8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2.接折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8.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3.见面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9.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10.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5.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11.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6.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解析:选D。由材料中的“章京”可判断为清代,表格内容实际上论述了官员上交奏折后对奏折处理的详细过程,皇帝有绝对的决定权,大臣只是笔录旨意,上传下达,体现了皇权的强化,由此可判断材料是对军机大臣职责的阐述,故选D项。9(2016浙江新阵地教育研究联盟联考)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 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D是君主专制主义的发展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清雍正时期密奏权的扩大,这说明皇权的加强,也是君主专制主义加强的表现,故答案为D项。10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清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解析:选C。根据表格中两宋50%以上的进士出自平民,明清43%的进士出自贫寒家庭说明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变动,即普通平民进入统治阶层,所以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1专制与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材料三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共主”“独制”的信息联系所学,可以答出西周和秦朝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差别。第(2)题考查比较能力,阅读材料二、三可知,明清虽然政令发布形式不同,但实质都是皇权专制。答案:(1)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相同点:皇帝决定政令的内容。不同点:明朝政令公开发布;清朝的重要政令秘密发布。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2(2016河南濮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书卷八十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0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汉书武帝纪材料二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2)依据材料二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3)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的监察制度。(1)第一小问,由“置御史大夫”“设置丞相司直”“设置司隶校尉”可以得出,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等监察官职;第二小问,要注意和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相对照,可以得出汉朝的制度沿袭了秦朝制度。(2)第一小问,由“承袭宋元旧制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以得出机构众多,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由“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可以得出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由“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可以看出有立法的保障;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监察制度的极大发展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日益走向极端。(3)评价一般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即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答案:(1)内容: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关系:承袭秦制。(2)特点:机构众多,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或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有立法的保障。特征: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日益走向极端。(3)积极方面:惩治贪官污吏,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消极方面:机构冗多,容易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监察权力来自于皇权,当权力过大时,很容易造成滥用职权,形成吏治腐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