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2954048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2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八年级语文:刘影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第1课 沁园春雪教学目标及重点: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3、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4、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5、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二、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1正音: 分 娆 逊 数 汗2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三、整体感知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2齐读一遍。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四、重点学习与训练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4逐层理解下阕: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五、梳理、总结、扩展六、布置作业:第2课 雨说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教学重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二、解题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三、研习课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田圃(p) 禁锢(jng) 留滞(zh) 喑(yn)哑(y) 襁(qing)褓(bo)(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朗读指导: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3)播放萨克斯乐曲春风,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2具体研习。(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3欣赏品味。(1)细腻精巧的运笔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4课堂小结。四、意境拓展五、教学后记第3课 星星变奏曲教学目标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重点难点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 引入及讨论教学步骤一、题解与导入二、朦胧诗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四、问题研究(一)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 星”3、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二)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三)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六、教学后记第4课 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三、读熟诗歌 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六、课后练习一:第二首:夜一、作者简介: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五、布置作业六、教学后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第5课 敬业与乐业教学目标 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二、简介作者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求: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五、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随堂练习。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学生背诵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七段。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三、探究活动(一)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二)做资料卡片。四、小结 1中心意思: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写作特点。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六段。2选用随堂练习。六、教学后记第6课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目的1、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2、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诗化的语言。3、了解演说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从雨果包含激情的语言中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2、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素质,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3、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伏尔泰所处的时代及思想背景。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查找雨果、伏尔泰的相关资料2、利用工具书正音正字二、导入新课雨果、伏尔泰简介:伏尔泰,原名弗郞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他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伏尔泰写过大量文学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诗亨利亚德、奥尔良少女,悲剧欧第伯,喜剧放荡的儿子,哲理小说老实人。雨果,法国作家,生于贝尚吕。父为拿破仑军官。童年时曾随父辗转欧洲各地。青年时政治和艺术上趋向保守。后随着查理第十反动统治的日益加剧逐渐转向自由主义。1831年发表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通过中世纪一次巴黎贫民起义,揭露了宗教势力和封建政权对人民的学生压迫,鲜明地体现了雨果的善与美、美与丑的对照原则。1841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51年曾积极反对拿破仑第三称帝,此后流亡国外达19年。其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和政论,现实主义倾向大为增强。1778年,“教导人们走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了。一百年后,另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雨果站在纪念伏尔泰百年冥诞的讲坛的,发表了这篇激情澎湃的演讲。板书课题三、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自由朗读四、问题探讨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明确:1、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2、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素质,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并品味语言1、他受到诅咒、受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2、们就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3、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二、总结演说的特点三、小结四、布置作业五、课后练习第7课 傅雷家书两则教学目标1.掌握书信格式 2.理解傅雷家书的内涵重点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教学过程课时安排 3课时一、整体把握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二、问题研究1. 对于“坚强”,应怎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2. 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3. 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三、书信格式的要求信封左上方填写邮编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称呼。它可以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也可以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后者为王力先生的观点,实际上邮递员只认为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是不礼貌的,属于格式上的错误。信封右下方为寄信人地址及邮编。正文1. 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2. 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3. 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4. 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5. 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四、教学后记第8课 致女儿的一封信教学目标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鉴于这种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方法 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步骤一、课前活动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 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二、导入新课新课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媒体辅助教学):2课文内容研讨:门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这句话的含义?(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3积累: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三、拓展四、讨论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总结“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六、拓展活动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9课 故乡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体味人物情感。2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2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中“我”的情感经历。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一)生字。捏(ni) 胯(ku)祭(j)颧(qun)酬(chu)潺(chn) 噤(jn)(二)生词。悲凉:悲哀凄凉。伶仃:瘦弱。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惶恐:惊慌害怕。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茫远:渺茫、遥远。三、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 “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明确:情感基调悲哀。(板书)四、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概括悲哀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故乡之景和故乡之人。)故乡之景1.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朗读指导:读这一部分要低缓、哀伤,饱含震惊、幻灭之痛。2.对比阅读“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色彩的词语。故乡之人1.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小说展开细致深入的阅读。2.学生交流讨论成果。讨论主要围绕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展开,也可以涉及宏儿和水生。闰土的变化有哪些方面令“我”悲哀?(2)杨二嫂的变化是否也令“我”悲哀? (3)宏儿和水生的关系是否也令“我”悲哀?五、逆向思维,深化情感基调教师提问: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第二课时一、研究环境,探究主题1.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2. “故乡”是谁的? 3.“故乡”在哪里?二、联读比较,异中求同三、教师总结四、教学后记第10课 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2、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3、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学课时:第1课时: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第2课时:朗读品味精要文段,欣赏作品,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伸。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 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 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2教师小结:(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要求学生:(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教师小结: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第二课时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 及超越自我的品质学生思考:(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教师小结: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二、欣赏景物描写旬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活动:(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a自然景色的描写;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2)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3)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4)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教师总结: (1)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三、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1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2要求学生:(l)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2)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3教师小结: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四、归纳全文,质疑问难,切磋砥砺1温故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切磋释疑。2研讨课首提示和课后问题。3教师概括总结。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六、教学后记第11课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目标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曲折的故事情节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重点重点、难点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观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置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金钱拜金主义思潮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另一个外国的作家写的一篇也是讲述人善变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2、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3、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4、情节: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5、人物性格分析(讨论)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对民,爱慕虚荣。 “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 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6、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各自的作用?(略) 7、小说主题讨论: 金钱至上8、发散训练 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9、教学后记:第12课 心声教学目的与要求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2体会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学习缩写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2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三、自主阅读,体验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凋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并设计话题让学生讨论。出示话题并进行讨论:小说着重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你喜欢这个人物形象吗?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全文,讨论: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3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段深人阅读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导入二、揣摩体会三、合作探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来探讨研究。(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充分发挥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自由。)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认为李京京纠正同学赵小帧的朗读这一行为做得对吗?为什么?你从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2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程老师为什么最后让李京京读完了全文?假如你是李京京或程老师,你会怎么做?四、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前行吧!五、作业平时注意积累,记下自己在文学欣赏方面的经验和感悟。六、教学后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目标与要求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轼的题西林壁 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谈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二、合作、探究1分组自学要求:A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依据,归纳一下,派代表写在黑板上。B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2辨析什么是论点、论据及两者之间的关系。A明确论点的定义写出本文的论点B二 明确论据的定义归纳本文的论据C将有关系的论点和论据用线连接起来3创造性地设计图表展示作者的思维顺序,文章的结构脉络。4动笔练习A.请把“创造力不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为一个观点,再举例证明这个观点。(如太空笔的事例等)B评议,重点在于事例是否支撑观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三、探讨延伸1讨论学生发现的问题。(机智应变)2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放赤壁风光画面请同学说说感受同一个“赤壁”,为什么苏轼就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由此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开去。四、小结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著于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五、网络论坛(课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已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学过本文后,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它的理解。六、教学后记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目的与要求1、分析本文从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的世界;从正面分析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2、联系自己学习生活折实际,体会文章对自己的启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的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体现着“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体现的典范。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二、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先让学生各自在课上诵读全文,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书上注释中没有的,从工具书上查找,然后老师检查。三、研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段落层次。先让学生齐读全文,对生疏的字音、词义进行复习;然后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最后老师引导修正,投影显示。明确:论点: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文题目)第一部分:话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第三部分:正面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四、归纳小结,明确要点。简答“格物致知”。明确:从探索事物而得到知识。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提倡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略)五、课后作业(略)六、教学后记第15课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与要求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 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 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二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三学生自读谈读书主要内容。(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读书益处: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2)自主、合作、探究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四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五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六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见风使舵”新解“班门弄斧”辩“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七讨论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2)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谈谈自己在学习两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八、教学后记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的与要求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5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新课 新世纪,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解说:这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学习议论文,整体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二)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