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材2018江苏省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整理和题库.docx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54964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教材2018江苏省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整理和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版教材2018江苏省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整理和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版教材2018江苏省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整理和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绪论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2、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3、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心理活动)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典型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气质与性格统称为人格5、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6、冯特于1879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7、心理学的主要流派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依德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认知心理学派:奈塞尔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第三大势力)8、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的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达到的“可能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域”。9、教育心理学是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心理学规律。10、教育、学习、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区别: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中不同的学科侧重加以研究。教育由教育学侧重研究,学习主要有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发展由发展心理学侧重研究。三者的主体不同。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11、教育心理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指导学生高效学习 优化教师教学行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12、教师的教学行为分为三个水平:尝试式教学:没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是盲目的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知道该“教什么”而不知道“如何教”;因循式教学:学过教育理论,受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识,知道“如何教”,但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知道“教什么”、“如何教”,但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教。策略式教学:不仅知道“教什么”、“如何教”,还可以根据主客观的不同,有效的教。是优秀的教学水平。第二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1、大学的年龄特点埃里克森理论说明大学阶段的主要心理任务是确定自我同一性建立亲密关系(亲密情感与亲密行为)2、大学生的生理变化体:身高体重急剧变化。力: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脑:大脑和神经系统处于最发达状态。性,性萌芽和性成熟时期。3、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适应准备阶段稳定发展阶段走向成熟阶段4、大学生的时代特征1)时代变迁特色社会转型: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文化转型: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技术进步:印刷时代向传媒时代转变2)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观性别角色观的变化、择偶婚恋观的变化(自我中心趋向、道德弱化趋向、重利价值趋向)3)大学生的生活观念消费观念的变化:网络消费突出、追求超前消费、消费态度不理智,攀比、消费结构多样化,旅游享乐消费上升生活方式的变化:学习方式自主化、交往方式社会化和便捷化、休闲方式网络化、消费方式多元化。4)大学生的文化倾向传统文化观念的变化偶像崇拜的变化道德观念的变化5、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1)大学生的感知觉特征感知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感知的精确性趋于完善逻辑性知觉水平不断提高2)大学生的记忆特征意义识记占优势记忆的敏捷性和准备性迅速增强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有效记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更熟练3)大学生的思维特征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占主导地位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思维的元认知能力迅速发展6、大学生的情绪情感特征稳定性与波动性丰富性与狭隘性强烈性与敏感性外显性与内隐性7、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发展特征 动机的迫切性内容的多样性目的的单纯性心理的差异性8、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特征自我认知逐步清晰独立自主性逐步发展个性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第三章 高校教师心理1、高校教师角色的形成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2、高校教师角色形成的影响因素促进职业认知,加强职业认同树立榜样示范积极投身实践3、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有渊博的专业知识 有特色的教学能力有独立的科研能力4、教师威信在教育教学中作用教师的威信影响学生的认知教师的威信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师的威信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5、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影响因素1)客观条件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导向学校领导、党务、行政机关管理部门的价值取向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和态度2)主观条件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以及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具有端庄的仪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6、高校教师的认知特征1)基本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思维力集中的注意力2)教育能力教学设计 教学监控 语言表达 组织管理 因材施教 自我教育 教育科研 教育机智7、高校教师的教育信念对教师的重要性教育信念为教师提供教育行为的动力教育信念支撑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信念激励教师不断超越“有限性”8、如何塑造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呢?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关爱学生、尊重友善诚实守信、严于律己信任、理解和宽容提升综合实力、志存高远9、三种不同水平教师比较新手性、熟手型、专家型10、高校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内部途径教学观摩 微格教学 教学反思 科学研究 终身学习2)外部途径加强岗前培训 强化职中训练 组建合作团队11、高校教师幸福感的提升树立正确的教师人才观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充分尊重教师的合理需求教师应注重塑造积极的品质1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以及预防。1)具体表现情感衰竭 非人性化 低成就感2)预防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确立以人为本理念,真诚对待每个教师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正确面对压力,积极自我调节寻找专业支持和帮助历年真题:1、试论述教师威信对学生发展与教育效果的影响。(P13)(1)威信效应: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2)名片效应:“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若教育者在论述自己的基本观点前,先亮出这种“名片”,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启示是揣摩学生心理,以投其所好吸引学生,达到教学目的。(3)“自己人”效应: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若干相似之处,则会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由“自己人”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接受。(4)好感效应: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反之亦然。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好感,但是不等于无条件迁就学生。启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道德修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形成好感,同时注意与学生交心,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第四章 大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及其相应的教学指导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者必须产生某种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学习者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学习者反复经验引起的。2、学习的类型主体不同: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内容不同: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学习方式不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3、学习的基本原理(1)学习的联结理论: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尝试-错误-再尝试, 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实验首创者,著名的猫实验, 学习即是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三条主要学习定律:准备律:在学习者进行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他对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在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会感到烦恼。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满意或烦恼的结果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2)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前苏联,狗实验)主要原理有:保持与消退: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泛化与分化:在一定条件反射形成后,主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它刺激也做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做泛化。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把一切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经典条件反射属于应答性条件反射,即强化物伴随条件刺激物,但强化物要与条件刺激物同时或在其之后出现,这样条件反射才能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物同反应相结合是有机体必须先做出适当的反应,然后才能得到强化,即R-S(反应强化)形式。(2)学习的认知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2)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是学习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学习者自发的控制和积极的预期是制约学习有效性的决定因素。反馈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后来被称为“认知-发现说”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由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过程所组成强调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提倡使用“发现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4)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学习方式的分类: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按照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的接受学习、机械的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原因:教师有意义地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效率比较高;尽管有意义接受学习受到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影响,但是可以结合具体经验到教授教学中去,弥补不足;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学习教程的主要目的。学习的实质: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而被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其结果一方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获得心理意义;另一方面使已有的知识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新的内容,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两大条件:内部条件,学习者表现出有意义学习的态度倾向;外无条件,所要学习的材料本身要符合逻辑规律,能与学习者本人的认知结构、认知特点相吻合,在学习者的认知视野之内。知识的同化: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新旧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3)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班杜拉提出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其核心是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和替代性强化(是导致学习者产生模仿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观察学习分为四个阶段: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复制阶段、动机阶段(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人为本的教学目的观彰显主体的教学过程观(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师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教师不应在将自己当作知识的传授者,应该成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热情和习惯。教学观: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自主建构和创新知识。4、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学习要求更为全面从学习目标来看,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发展智力,还要增强体质,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从学习水平来看,不仅要识记和理解知识,还要分析综合知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评价和应用。从学习内容上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学习。学习的实践应用性更强:学以致用。学习空间更为广阔:打破单纯的课堂教学形式,“产学结合”。学习自主性更强5、知识的学习过程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6、专业知识学习的准备阶段知识基础的准备 学习动机的准备 学习时间的准备 学习空间的准备 身心发展的准备7、专业知识学习的感知阶段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对比律强度律:被感知的事情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的感知。如:音量大小、板书字体大小、光线强弱、教具的大小等。差异律: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别。如:板书或课件的颜色、线条、重点难点记号等。活动律:活动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如:活动教具、模型,多媒体工具的使用。组合律:空间、时间、形态、颜色等方面构成一个整体效果,以便易于被学生感知。对比律:对比物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官时,能够提高感知的效果。如:教学过程中的颜色对比、人物对比、形状对比、环境对比等。8、专业知识学习的理解阶段大学生知识理解的基本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9、如何促进大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的条件运用正例和反例 提供丰富的变式 科学地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自觉概括(变式就是将概念的正例加以变化。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10、专业知识学习的巩固阶段1)记忆: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2)记忆的类型: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形象记忆、动作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情景记忆。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瞬时记忆、短时记忆(7+-2)和长时记忆。3)影响知识识记的主要因素识记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材料的性质和长度 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 编码组块化 识记的信心 采用多通道、多途径进行识记。4)知识遗忘的过程与原因衰退理论、干扰理论(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同化理论、动机理论、提取失败理论5)促进大学生知识巩固的有效复习及时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复习时间的适宜:一般来说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复习次数的适应与过度记忆法:复习次数越多,记忆的效果越好。150%的学习程度所获得的记忆效果较佳而又较为经济。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方法的多样化11、技能1)技能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2)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3)操作技能练习的心理特征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 利用线索的减少 动觉控制的加强 运动图式的形成 错误不断减少 预见和应变能力增强4)心智技能练习的心理特征心智技能的对象脱离具体支持物心智技能的进程压缩化心智技能应用的高效性5)操作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认知阶段、操作分解阶段、操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6) 心智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原型内化阶段7)大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指导明确操作技能学习的目的和任务给大学生以正确的操作示范指导大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给予及时合理的反馈8)大学生心智技能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程序化知识的形成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指导学生科学练习往年真题:1、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第五章 学习迁移、学习策略及其相应的教学指导1、学习迁移的含义在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学习迁移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及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有助于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适当运用等。3、学习迁移的分类迁移的效果:正迁移和负迁移迁移的层次: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迁移的顺序: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4、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形式训练说 相同要素说 经验概括说 关系转换说 认知结构说5、学习迁移的教学促进丰富知识经验储备 积极进行心理准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A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原则;B遵循“综合贯通”原则,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以及章节间的横向联系。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 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把握学习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6、学习策略的含义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7、学习策略的教学指导1)认知策略的教学指导复述策略 精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的教学指导计划策略 监控策略 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的教学指导时间管理策略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学习工具利用策略 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 利用他人支持策略往年真题:1、教师的教学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生迁移?2、举例说明感知规律在迁移中的应用。(1)强度律。根据感知对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教学中要求教师讲述的音量要适当,音量太低,大学生会听不到或听不清;音量太高会引起他们疲劳,降低教学效果。教师板书的字迹、直观教具和图表不要太小;线条不能太轻、太细,应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2)差异律。根据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对比规律,在教学中,力求使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声音强度、形状大小、线条粗细以及材料内容和性质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使知觉对象能被清晰地感知。凡是要求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都必须突出强调。如重要的地方,教师的声音应大些;大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笔画或字形较复杂的词,用彩色粉笔标出来;教师的讲解应抓住事物的异同点进行比较。演示直观教具时应注意背景与方位的选择;深色教具应选浅色为背景,浅色对象应选深色为背景,增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3)活动律。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的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时应多采用活动教具,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可以多采用活动黑板、活动卡片、活动画报、活动模型及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等现代化的视听工具,提高大学生的感知效果。(4)组合律。根据知觉的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在教学中,要使作为大学生感知对象的事物组合得当,使他们易于产生清晰的知觉。教师的板书应力求从空间距离上进行合理的布局,位置顺序排列适当,大小主次适当,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然。教师讲课或朗读课文,顿挫应适当。言语太快,没有适当的停顿和间歇,不易听清楚;言语太慢,停顿间歇太大,会割裂讲述内容的完整性。在制作和使用模像与直观教具、绘制挂图时,要线条明晰,行距适中,颜色分明,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并注意拉开距离或者加上不同的色彩。(5)对比律。凡是在性质或强度上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它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学生对它们的差异感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第六章 大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1、道德与品德的相互关系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实践中通过群体的努力逐步形成的,独立于个体的存在;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体在习得社会道德规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依赖个体的存在。道德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品德由社会道德衍生出来的,脱离社会道德的母体就无从谈起个体的品德,品德的发展受到社会道德的制约,社会道德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2、品德心理结构二分法:道德认识 道德行为三分法: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四分法: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道德认识:个体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规范的认识。道德情感: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评价自己活他人的思想、行为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意志:在道德行动过程中所做出的意志努力。道德行为: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道德动机支配下对社会、他人乃至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3、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1)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观察法”和“对偶故事法”自我中心阶段(2-5)、权威阶段(6-8)、可逆性阶段(8-10)、公正阶段(10-12)科尔伯格: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第一级:前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以及与自身的利害关系。阶段一: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道德定向。第二级: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要,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和他人尽义务,以维护社会的秩序。阶段三: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第三级:后习俗水平:个体不仅遵守社会的行为准则,也能认识到准则的相对性和人为性,在考虑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履行自己所选择的道德准则。阶段五: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2)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提出3)道德价值观辨析论:代表人物:拉斯、西蒙、哈明价值观与教学4、大学生品德形成与教育策略态度定势的形成: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当前事物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倾向,如赞成与反对、喜爱与厌恶。道德观念的明晰:人们对道德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认识的反映。道德情感的体验: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反映人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制止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道德信念的确立:是个体对自己要遵循的道德观念的确信。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个体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和诱惑,需要进行道德抉择和行为调节,这就是道德意志的体现。道德行为的塑造:品德不良的矫正:及时防范和矫正产生的品德问题。5、影响说服教育的心理因素作为说服者的教师(诚信度、权威性、亲和力)作为说服对象的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作为说服内容的信息特点(透明度、衍生性、心理化)作为说服路径的沟通方式(沟通对话)6、说服教育的实践运用1)自觉遵循说服原则针对性、平等性、可信性、开放性、利益性2)深度理解说服信息要“懂”、要“通”、要“透”3)有效把握说服环节确立目标、分析对象、展开过程、评价结果4)合理运用说服方式指导-内省式、过程-体验式、践履-训练式第七章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1、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受到动机强度的制约。学习动机水平过弱,学习者对学习所抱的兴趣不浓,态度冷漠,学习的效果自然不佳。但是当学习动机水平过强时,学习者处于高度紧张与焦虑状态,其注意和知觉的范围变窄,也会限制正常的思维活动,从而降低学习效果。因此,当学习动机保持在一个最佳状态,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任务难度的影响,当面临较容易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效果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提高而呈上升的趋势;当面临较困难的学习任务时,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则有下降的趋势。2、自我调节的维度动机维度、方法维度、时间维度行为维度、环境维度、社交维度3、成败归因:人们做完一项工作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对成败原因的分析会影响后续学习行为的动机水平。归因理论:维纳从三个维度分析导致行为结果的原因,这三个维度是:原因源,原因是产生于个体内部还是个体外部(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稳定性,原因是稳定不变的还是不稳定的、可变的(稳定性归因、不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原因是个体可以控制的还是不受个体控制的(可控归因、不可控归因)。4、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满足学生需要,以外在动机为辅,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创设良好课堂结构,引导掌握目标定向开展多种形式的干预训练,促进学生意志控制与自我调节进行适当的归因训练,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第八章 大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1、什么是问题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包含三个基本成分:给定:问题的起始状态 目标: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障碍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第一阶段:理解问题第二阶段:设计方案第三阶段:执行方案第四阶段:评价结果3、什么是创造与创造性创造:人类追求产生前所未有的有价值的事物的活动。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而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过程,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真创造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类创造产品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4、创造的心理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然开朗阶段;验证阶段5、创造性的心理特征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和哈奇森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加粗为两者都提到的特征)6、几个心理因素与创造性的关系?(论述 P225)创造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二者并不遵循绝对的线性关系,学业成绩的好坏与其创造性大小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创造性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一种观点是知识技能促进了创造性,另一种观点是知识技能抑制了创造性。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创造性与个性品质的关系:高创造性的人多为有主见、有洞察力、好独立判断、善于吸取经验教训、言语流利、兴趣广泛。创造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创造性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7、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联系创造性水平的高低必须通过问题解决来体现创造性的水平高度对问题解决有直接的影响8、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反映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情绪状态:在怎样的情绪状态下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对活动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动机强度:影响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定势作用:定势是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功能固着: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对问题解决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为原型。9、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1)一般性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2)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10、创造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1)创造型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广泛,对创造有强烈好奇心;目标专一,有毅力;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情感丰富;一丝不苟2)创造型大学生的行为特征 德国心理学家海纳的12条:内倾多,外倾少;很少受暗示,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不依赖于某个集体;高分数的情况不如别的同学多;提问多于非创造型学生;思维极其灵活;诙谐幽默;在其他同学面前经常表现出不善于交际,不乐于助人的举止;宁愿一个人独立工作;觉得自己与父母、教师和同学之间有距离和隔阂;11倾向傲慢,觉得自己胜过别人;12从社会关系上看,不属于那些惹人喜爱的人群。11、创造性心理的培养方法1)创造性环境的创设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与自由为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 做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教师(提供条件,教给必要的技能和技巧,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注重开发自身的创造性)2)创造性人格的塑造保护求知欲 引导想象力 消除畏惧心 培养有恒心3)创造性培养策略头脑风暴法:教师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发散思维法:从一个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多个角度,提出多种设想,寻找多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集体研究制:威廉戈登发明的一种发展创造力的方法。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接受训练,使他们成为问题解决或新产品的开发者。12、创造性教学基本特征。问题性、探究性、个性化第九章 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调适1、群体的概念群体也可以称为团体和共同,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某种方式组织到一起,产生相互作用的、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组和的人群结构。2、群体的特点共同的目标和规范特定的组织机构相互作用和情感联系3、群体的分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中会有非正式群体;彼此会有积极或消极影响网络群体与现实群体4、群体影响的表现1)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懈怠作用社会助长作用:是指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懈怠作用: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活动效率下降的现象。影响因素:活动性质及个人优势 被评价意识的影响 责任意识的影响2)社会比较与去个性化社会比较: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参照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去个性化: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产生去个性化的原因:匿名性以及不确定性 责任分散 自我意识3)从众与服从从众: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行为相符的现象。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规模 群体凝聚力 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 主体认知 个性特征服从:是指个体在外界压力条件下,对群体要求、规范和他人意愿所产生的相符行为。是在外界压力下被迫发生的。4)模仿、流行与感染模仿: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仿效并产生与他人相类似的一种行为。影响模仿的因素:本能倾向 榜样效应 相似性感染:是指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方式引起他人相同情绪和行为的一种方式。感染的影响因素:双方的相似性 情绪互动 被感染者的自我意识水平 群体的性质 5)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群体极化: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使群体中原已存在的某种态度和倾向性得以加强,并上升到占据支配性地位的现象。(冒险倾向、谨慎倾向)群体极化原因:信息互动 群体规范群体思维:具有高凝聚力的群体进行决策时,为了保持意见一致,使不同意见和评价受到压制的现象。6)集体舆论与集体规范集体舆论:在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集体舆论对集体成员的影响:约束力 集体的个性化集体规范:集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与准则。集体规范的作用:维系集体 统一认识7)集体凝聚力集体凝聚力: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量汇合。凝聚力主要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即认同感、归属感、力量感。集体凝聚力的培养:目标整合 心理相容 积极开展活动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6、人际关系成分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行为成分7、人际关系结构静态:人际关系的存在状态动态:人际关系结构的变化状态。8、人际关系的状态零接触状态 关注状态 直接接触状态9、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定向阶段 情感探索阶段 感情交流阶段 稳定交往阶段10、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教育目标的制约性 人际关系的道德评价 人际关系的文化蕴含11、学校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1)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交往目的、交往工具、交往情境)2)人际吸引的因素(相似吸引、互补吸引、仪表吸引、人格吸引)1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交互性原则:相互尊重、支持和接纳社会交换原则: 霍曼斯认为,人际交往本质上是社会交换过程,就看你交换的是什么啦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别受伤啊)情境控制原则(双方都得有点控制感才好)13、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 主动交往 移情(人们情感的互相联系,互相理解、同情等)14、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 讲究批评艺术 勇于承认错误 学会批评15、人际关系走向终结的过程分歧 收敛 冷漠 逃避 终结第十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模式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模式罗杰斯“功能充分发挥者”模式奥尔波特英格里士2、心理健康的特点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连续性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可逆性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动态性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的五个基本维度)基本心理能力:安全感、抗压能力、自主性、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自我认识与接纳。内外协调适应:良好的社会适应、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人格完整与协调、人际关系和谐、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情绪情感稳定:心境稳定平衡、情绪适度表达与控制、心态积极。角色与功能协调:智力正常、符合社会规范、满足基本需要、符合社会家庭学校赋予的角色、自尊、有生活目标并切合实际。良好的学习能力:有效学习的能力;有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习上有所成就的决心和行动力、学有所成、学以致用。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1.环境适应教育2.学习发展教育3.自我意识发展教育4.人际交往教育5.挫折应对教育6.情绪调节与控制教育7.健康恋爱观教育8.健全人格教育9.生涯发展教育10.心理问题预防和求助教育11.生命生存教育5、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1989年又在健康的含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第十一章 大学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1、人格的基本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社会性2、人格发展的基本特性连续变化中的阶段性定向发展中的顺序性统一发展中的不均衡性共同模式下的差异性3、人格发展的理论1)精神分析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 荣格 埃里克森2)特质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奥尔波特 卡特尔 艾森克 “大五”人格: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开放性3)人本主义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马斯洛 罗杰斯4)认知-行为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班杜拉 罗特4、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自我认知全面,自我同一性得到发展智能结构健全,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情绪情感饱满适度,生命意义感得到提升社会适应较好,社会化程度得到增强5、性格特征态度特征: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理智特征。是指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情绪特征。是指人的情绪活动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意志特征。是指人在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5、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性格的态度特征: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特征;对学习、工作和劳动的态度特征;对他人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大多数乐观向上、积极热情、沉着冷静;而有些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性格的意志特征:大多数大学生表现自觉、独立、主动等良好的性格特征。但有些表现出盲目、依赖、被动、厌学等不良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中积极主动、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细心谨慎等。而有些表现消极被动、粗心轻率等。6、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常见问题与调适大学生的空虚及调适:正确认识自我;改善人际关系;提升自身修养;掌握基本方法,并持之以恒。大学生的悲观及调适:认识悲观想法,与其斗争,从抑郁的思绪中引开。大学生的自卑及调适:正确认识自己;善于自我激励;选择合理评价,关注自我成长。积极参与交往,强化自我肯定。大学生的羞怯及调适: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增强信心;直面自己,对最坏结果有心理准备;专注自己所为;可以锻炼自己,提高胆量;大学生的嫉妒及调适:培养豁达的心态;发掘自身的潜能;采取适当的对策;大学生的拖延及调适:深入分析拖延原因,下定决心改变;制定针对性的行动计划,科学安排,坚决执行;确定有效学习时间,义无反顾,即可执行;7、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对策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全面的眼光看待自己;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自己;指导大学生学会有效学习:端正学习态度;有效利用资源;主动投入学习;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规划好学业;支配好时间;安排好活动次序;协助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高人际认知水平;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个人美好品行;重视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8、气质一般可以分为胆汁质:热烈易怒、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脾气急躁、易于冲动、反应迅速、特点是有很高的兴奋性。多血质:热情易变,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不甘寂寞、善于交际、特点是灵活性。粘液质:安静稳重、交际适度、反应缓慢、沉默寡言、善于克制自己、特点是安静、均衡。抑郁质:细心善感、行为孤僻、反应迟缓、多愁善感、体验深刻,情绪不易外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