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50910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药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药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复习一本草著作1本草知识第一次大总结:神农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成书于东汉,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它开了本草按效用分类的先河。 2本草知识第二次大总结:本草经集注,陶弘景;成书年代: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本书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用七类归并药物。这种从基原出发的分类法,又开药物分类一大法门。并且采用了朱墨分书,小字增注的文献出处标识法,使药学内容源流清晰,是非各有所归。3南朝刘宋时期雷斅雷公炮炙论,为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学专著。4本草知识第三次大总结: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年代:659年;载药:850种;创新:首创药图;历史价值:1、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2、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5本草知识第四次大总结: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1108年;载药:1558种;创新:首载方剂(创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首载医案(创本草著作记载医案的编写体例)。6本草知识第五次大总结:本草纲目(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157(明朝);内容:1892种,附图1160余幅,附方11000首,分16部、60类。特点:内容丰富,文献量大,分类详明,实物考证确切;学术价值:对植物、动物、矿物、农学、气象、化学、冶金等方面均有贡献.7本草知识第六次大总结: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1765年(清朝);载药:921种(新增716种);创新:创断代本草著作(1618世纪)的编写体例。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1999年出版,收载药物8980种,内容尤丰富,为当代“官修本草”。二产地,采集1道地药材:即产于某一地区、质量好、疗效佳、应用历史悠久的优质药材。2中药的采集:植物药采收时间(1)全草类药:植株充分生长、枝叶茂盛期采收。如麻黄、益母草等。大多在夏秋季节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或开花时期采集,但有些植物的叶亦有在秋冬时采收的。 (2)叶类药:叶片充分生长的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如苏叶等。但桑叶在霜后采收。(3)花类药: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如红花、辛夷等。(4)果实、种子类药:成熟或将熟期采收。如瓜蒌、苍耳子等。但青皮、枳实等采幼果。(5)根及根茎类药:早春或深秋采收。如天麻、地骨皮等。但延胡索、半夏等宜夏季采收。(6)树皮类药:清明至夏至间采收。如黄柏、厚朴等。(7)根皮类药:同根类药。3中药的贮存(1)为什么要重视贮存?(贮存不当,有效成分丢失或变化,疗效降低,甚则发生不良反应)。(2)贮存一般要求:干燥,低温,通风,卫生,安全。(3)贮存时间与功能:当年新货质佳六.陈药 “半夏狼毒与茱萸,枳实麻黄共陈皮;六般药物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三炮制1炮制,又称炮炙,是药物在制成各种剂型之前对药材的整理加工以及根据医疗需要而进行加工处理的一些方法。炮制原则: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2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与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附子火炮以减毒,大黄蒸制以缓和烈性,常山酒制以抑制催吐之副作用等。(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如蜜炙百部加强止咳,姜汁制竹茹加强止呕等。(3)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蒸晒后为熟地,性转甘温,功能补血填精等。(4)改变药物某些形状,便于贮存和制剂。如肉苁蓉盐制便于贮存,滑石粉碎便于制剂等。(5)纯净药物,保证用量准确。如去泥土等。(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如昆布水洗去盐分等。3炮制方法(1)修治(纯净,粉碎,切制)(2)水制(润,漂,水飞)(3)火制(炒,炙,煅,煨,炮等)(4)水火共制(煮,蒸,潬,淬)(5)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发芽)常用炮制方法:(1)水飞:水飞是研粉方法之一,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溶解于水的药物如朱砂等,目的是使药物粉碎得更加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在水飞前先将药物打成粗末,然后放在研钵内和水同研,倾取上部的混悬液,然后再将沉于下部的粗末继续研磨,这样反复操作,研至将细粉放在舌上尝之无渣为度。水飞并可防止粉末在研磨时飞扬,以减少损耗。(2)炮:炮与炒炭基本相同,但炮要求火力猛烈,操作动作要快,这样可使药物(一般须切成小块)通过高热,达到体积膨胀松胖,如干姜即用此法加工成为炮姜炭。(3)炙:是将药物加热拌炒的另一种方法。蜜炙,即加炼蜜拌炒。先将铁锅、铲刀用清水洗净拭干,烧热铁锅,倒入炼蜜,待蜜化烊略加清水,然后放入药片反复拌炒,炒至蜜汁吸尽,再喷洒少许清水炒干,使药物不粘手为度。例如炙紫苑、炙兜铃、炙甘草等。药物用蜜炙,是取它润肺、补中及矫味的作用。砂炙,用铁砂与药物拌炒称为砂炙。先将铁砂炒热呈青色,倒入药物拌炒,松胖为度,取出,筛去铁砂。例如山甲片、龟板、鳖甲等经过砂炙后变成松脆,易于煎取药汁,或研粉制丸。(4)火直接火: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碎裂的药物如磁石、牡蛎等。将药物放在铁丝筛网上,置于无烟的烈火中烧,程度视药物性质不同而定。矿石类药物必须至红色为度;贝壳类药物则至微红,冷却后呈灰白色。焖(间接烧):少数体轻质松的药物如陈棕、人发等则适用焖法。即将药物放在铁锅内,另用较小铁锅覆上,用盐泥固封锅边,小铁锅上压一重物,不便漏气,置火上烧至滴水于小铁锅上立即沸腾,或以白纸贴于小锅上,当纸烤焦为止,待冷却后取出。四药性理论1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概括。药性理论: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2四气(1)概念: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性。(2)确定依据:从人体对药物的反应中总结出来的。(3)阴阳属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4)量化表述:大寒寒微寒凉平 大热热温微温平四气的作用:(1)温热性的作用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及表寒证。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回阳救逆:治疗亡阳证。温通气血: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证。副作用:伤阴液。(2)寒凉性的作用清热泻火:治疗里热证及表热证。养阴:治疗阴虚内热证。凉血:治疗血热证。副作用:伤阳气3五味(1)概念:是药物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也是对药物不同功能的高度概括.另外,涩附于酸,淡附于甘。(2)确定依据:口尝实践和药效归纳。(3)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作用:(1)辛味的作用能散:散表邪(治表证,荆芥),散内结(治痰核瘰疬,夏枯草)能行:行气(治气滞证,陈皮),行血(治血瘀证,川芎)。能润:润肾燥(治肾虚证,菟丝子)。不良反应:耗气伤阴。(2)苦味的作用能泄:清泄(清热泄火,治火热内炽证,栀子),通泄(通便泻下,治热结便秘证,大黄),降泄(降肺气,治喘咳,厚朴;降胃气,治呕恶,柿蒂)。能燥:清热燥湿(苦寒药,治湿热证,黄连),燥湿散寒(苦温药,治寒湿证,苍术)能坚:黄柏坚肾阴,治肾阴虚相火妄动证。不良反应:伤津、 败胃。(3)甘味的作用能补养:补气(治气虚证,人参),补血(治血虚证,熟地),补阴(治阴虚证,麦冬),补阳(治阳虚证,巴戟天)。能缓急:缓和筋脉拘挛(治筋脉拘挛证,甘草),缓和急躁易怒(治脏躁病,小麦)。能调和:调和药性,如甘草。能解毒:解食毒、药毒等,如甘草、绿豆。不良反应:腻膈滞胃。(4)酸味的作用能收涩:治滑脱不禁证。在肺敛汗固表、敛肺止咳,治自汗盗汗、久咳不止,如五味子;在肾涩精止遗,治遗精滑精遗尿等,如山茱萸;在大肠,涩肠止泻,治久泻久痢,如石榴皮;在五脏,收敛固脱,治元气将脱证,如龙骨。能生津:治津亏口渴证,如乌梅。不良反应:收敛邪气。(5)咸味的作用能软坚:软坚散结,治癥瘕等,如鳖甲。能泻下:治燥屎内结证,如芒硝。不良反应:多食咸则脉凝涩。4升降浮沉(1)概念: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四种不同作用趋势。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向外)是发散、外行,沉(向内)是收敛、固藏。(2)阴阳属性升浮性: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沉降性:泻下,利水,重镇安神,潜阳熄风,降逆止呕,止咳平喘等。沉降性:泻下,利水,重镇安神,潜阳熄风,降逆止呕,止咳平喘等。确定药物升降浮沉的依据:(1)药物的质地:质轻主升浮,质重主沉降(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唯蔓荆子独升)(2)药物的性味:辛、甘升浮,酸、苦、咸沉降;温热药升浮,寒凉药沉降。五中药配伍与禁忌1配伍概念2七情配伍内容(1)单行:单味药治疗疾病。如独参汤。(2)相须:两种性能相近的药同用,能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3)相使:两种性能有某些共性的药同用,其中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加强主药的功效。如茯苓加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4)相畏:两药同用,一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药降低或消除。如半夏畏生姜。(5)相杀:两药同用,一药能降低或消除另一药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 (6)相恶:两药同用,一药的作用能被另一药抑制或减弱。如人参恶莱菔子。(7)相反:两药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3用药禁忌:(1)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判藜芦。(2)十九畏: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鑑炙煿莫相依。第一章 解表药一、分类:(1)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治风寒表证,发热轻,恶寒重,头身痛,无汗,流清涕,脉浮紧等。(2)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主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流浊涕,舌尖红,脉浮数等。二、使用注意:(1)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2)注意因时因地而异,如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不易汗出,解表药用量宜重;北方严寒地区用药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3)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三、1、麻黄(主要有宣,散的功效)1发汗解表,治疗风寒感冒之要药,与桂枝相须为用。2宣肺平喘:外开皮毛之郁闭,助肺宣发;内降上逆之气,恢肺肃降。治疗肺气壅蔽要药,助杏仁止咳平喘3利水消肿:使水湿同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利尿。2、桂枝1发汗解肌,用于风寒感冒,无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适用。2温通经脉:寒凝止血诸痛证3通阳化气:心悸4治疗痰饮,蓄水证3、紫苏1发汗解表:风寒感冒2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胸闷呕吐,理气安胎(用于治疗胎气上逆)3解鱼蟹毒4、荆芥1发散解表:发散风寒力量最为平和,无论风寒风热,寒热不明均可使用荆芥。用于外感表证2祛风止痒,宣散解毒,透疹: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3用于吐杻下血。5、防风(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1发散解表:同荆芥2祛风:风疹瘙痒,风湿痹痛3破伤风证6、羌活1发散风寒:外感风寒表证2胜湿止痛:风寒湿痹,用于腰以上的风湿痹痛。7、白芷1发散风寒:风寒感冒2祛风止痛:头、牙、风湿痛3通鼻窍:治疗鼻渊4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带下,疮痈肿毒8、细辛(有小毒,用量“不过钱”,煎服:1-3克,入散剂:0.5-1克)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2祛风止痛:头、牙、风湿痛3通鼻窍:治疗鼻渊4温肺化饮:肺寒咳喘9、薄荷1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外感风热,风热头痛,目赤2利咽透疹:咽喉肿痛,麻疹透发不畅3疏肝行气:肝郁气滞,胸闷肋痛4避秽气:暑邪郁之腹痛吐泻之证10、牛蒡子1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外感风热,风热头痛,目赤2利咽透疹:咽喉肿痛,麻疹透发不畅3疏肝理气4透发,清泄两种功效11、桑叶1 疏散风热2 润肺解燥:肺热咳嗽,燥热咳嗽3 平肝明目:肝阳上亢4 凉血止血:血热吐血12、菊花1 疏散风热2 平肝明目3 清热解毒13、柴胡1 和解退热:用于少阳证,外感发热。2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胸肋疼痛,月经不调3 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脏器脱重14、升麻1、 解表透疹:风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2、 清热解毒:多种热毒证,尤擅治阳明热毒3、 升阳举气15、葛根1 解肌退热:表证发热,头痛项僵2 透疹:麻疹透发不畅3 生津止渴:胃热口渴4 升阳止泻:大便稀溏,泻痢四、比较鉴别1. 麻黄与桂枝之鉴别相同点:二药都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常相须为用。同中之异:其中麻黄发汗力强,桂枝发汗力弱,然桂枝味甘兼补,又宜于风寒表虚有汗证。不同点:1 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风寒犯肺之咳喘以及风水水肿等,为桂枝所不俱。2 桂枝又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治寒凝血脉证、胸阳痹阻证,蓄水证等,为麻黄所不备。2. 荆芥与防风的比较相同点:荆芥与防风均味辛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两者均可使用。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不同点:1 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又能透疹、消疮、止血。2 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又可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证。3. 桑叶与菊花相同点:均能疏散风热,清泄肺肝,故在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及目赤肿痛等症,两药往往相须为用。同中之异:疏散风热方面,桑叶优于菊花;清肝明目、平肝潜阳方面,菊花优于桑叶。不同点:桑叶疏风清肺的功效较好,故治肺燥咳嗽,往往用桑叶而不用菊花;菊花则长于平肝阳,且能清热解毒。4. 细辛使用注意:“辛不过钱” 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5. 紫苏安胎机理:行气宽中第二章 清热药一、概述1.含义: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之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2.分类:(1) 清热泻火药:气分实热证,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胃火,肺热,心火等引起的多种实热证(2) 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如:肝胆湿热,脾胃湿热,大肠湿热,膀胱湿热,肌肤湿热,湿温病(3) 清热解毒药:主治内脏热毒,外邪热毒,毒蛇咬伤(4) 清热凉血药:主治温病热如营血,内伤血热证(5) 清虚热药:阴虚内热,温病后期,热伤真阳3.使用注意:本类药为苦寒之品,脾胃期许,食少便溏慎用。易化燥伤阴,阴虚慎用,中病即止二1.石膏【用法用量】生石膏入煎剂,15-60g,先煎。内服宜生用;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2.知母【功效主治】清热泻火:气分实热证;在外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在内上治肺热咳嗽,中治胃热消渴,下治阴虚骨蒸 滋阴润燥:用于阴虚消渴,骨蒸潮热。上养肺阴,中益胃阴,下滋肾阴。3.鸦胆子【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治痢 热毒痢疾,恶性肿瘤。截疟 间日疟,三日疟。腐蚀赘疣 外用治疗鸡眼,寻常疣等。四比较1. 石膏与知母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二药同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高热烦渴,内伤病的胃热消渴、肺热咳喘等。同中之异:石膏大寒,清热泻火优于知母,知母质润,生津止渴优于石膏。不同点:石膏煅用能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外治用于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知母能润肠通便、滋肾阴清相火,治疗肠燥便秘、肾阴虚证,为石膏所不具备。 2. 黄芩、黄连、黄柏鉴别三黄性味皆苦寒,黄连为苦寒之最。三药皆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治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之证,常相须为用。黄芩偏于清上焦肺火,肺热咳嗽者多用;黄连偏于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盛、高热心烦者多用;黄柏偏于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3. 赤芍药、牡丹皮之比较 赤芍丹皮功能相近,常与丹皮相须为用。丹皮清热凉血的作用较佳,既能清血分实热,又能治阴虚发热;而赤芍只能用于血分实热,以活血散瘀见长。4. 生(鲜)地黄、甘地黄、熟地黄之比较生地黄:苦重于甘 清热凉血效果较好甘地黄:甘重于苦 养阴及清虚热效果好(养阴生津)熟地黄:补虚药 养阴5. 金银花与连翘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热毒疮痈、风热感冒、温病初期等。同中之异:金银花凉散风热优于连翘,连翘解毒消痈优于金银花,素有“疮家圣药”之称。不同点:金银花又入血分,能凉血止痢,治疗热毒血痢;连翘又入心经,能清心开窍,治疗温病热陷心包之高热神昏,尚可散结、利尿,治疗瘰疬、痰核以及热淋尿少等。6.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三药均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发斑发疹,以及火毒诸证如痈肿疮毒、丹毒等。不同点:大青叶长于凉血消斑,多治斑疹吐衄;板蓝根长于利咽,善治大头瘟、痄腮,咽喉肿痛;大青叶与板蓝根不仅清营血分热邪,又能清解卫分、气分之热,故二药可清退内外表里之热,风热表证、温病初期用之有效;青黛为大青叶的加工品,兼能清泄肝火,治疗肝热生风、小儿惊痫以及肝火犯肺之咳痰咯血,外用治疗湿疹湿疮,难溶于水。7. 乳痈蒲公英 8. 肺痈鱼腥草第三章:泻下药一、 概述 1.含义:既可攻疾,又可逐水,引起腹泻,或润肠通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2.分类:(1) 攻下药:通便力强,主治湿热便秘以及湿热内蕴之头痛等。(2) 润下药:住含油脂,主治津亏肠燥便秘(3) 峻下逐水药:多有毒,通利二便,引起强烈的腹泻。主治血肿,水肿,胸水,腹水等证二、1大黄功效:1、泻热通便 特点:荡涤肠胃实热积滞,为苦寒攻下妙药。应用:1、肠胃实热积滞之便秘(热结便秘) 2、壮热烦渴、神昏谵语 3、湿热泻痢、里急后重通因通用2、凉血解毒:清血分实热血热妄行之血热出血、火热上炎之目赤咽痛牙痛、热毒痈肿、水火烫伤3、清泄湿热:湿热黄疸(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出)湿热淋证(碱化尿液,止小便疼痛)4、活血通经:月经不调、经闭、产后蓄血证 、瘀血诸症、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影响大黄泻下力的因素1、炮制:炮制:生用力强酒制-力弱、活血力强炒炭只有止血的作用熟用比生用力弱、比酒制力强2、配伍:与芒硝,增强疗效(大承气汤)与甘草,泻下缓和(调胃承气汤)3、剂量:取其缓下,宜3g或3g以下;取其急下,宜10g配芒硝、生用。4、煎法:取其急下,宜泡服、后下;取其缓下,宜久煎。2.火麻仁功效主治1、润肠通便:特点:甘平质润多脂,兼有滋养之力。应用:肠燥便秘、老人及产后便秘2、润燥杀虫:发落不生、疮癞(外用)3.郁李仁功效主治:1、润肠通便:特点:质润而降,兼行肠中积滞。应用:大肠气滞,便秘兼气滞腹胀者2、利水消肿:特点:下气利水消肿应用:水肿腹胀满,脚气浮肿兼便秘者第四章:祛风湿药一、概述1含义:凡以祛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2分类:(1)祛风散寒要(2)祛风清热药(3)祛风强筋骨药二、独活和羌活的鉴别:相同点:祛风湿、止痹痛,发散风寒,治疗风湿痹痛,风寒表证夹湿者。同中之异:1. 羌活气雄而散,善散肌表之游风,治风寒表证优于独活,善治上半身风湿痹痛;2. 独活性缓,善除在里之伏风,长于治下半身风湿痹痛。不同点:1. 独活又能治少阴头痛;2. 羌活又善治风寒项背强痛。三、1、独活功效主治:1、祛风湿,止痛:风湿痹痛;少阴头痛;皮肤瘙痒 2、解表:风寒表证,兼有湿邪者2、防己功效主治1、祛风湿,止痛:风湿痹痛 2、利水:水肿;脚气浮肿3、威灵仙功效主治1、祛风湿,通经络 特点:善通络,善治上肢痹痛偏寒者,凡风湿痹痛,拘挛麻木,瘫痪,新久皆宜。2、治骨鲠诸骨鲠喉。4、秦艽功效主治:o 祛除风湿,退黄胆,除虚热。1、祛风湿,舒筋络-特点:治痹痛,偏寒偏热皆可。又治肢体拘挛,半身不遂等。2、退虚热 3、清湿热 5、木瓜功效主治:1. 舒筋活络特点:善治下肢痹痛。亦治筋脉拘急。2. 除湿和胃吐泻转筋。消食生津。6、蕲蛇功效主治1. 祛风通络善走窜搜剔,药力颇强,用于风湿顽痹,口眼斜,半身不遂,顽固性皮肤瘙痒。2. 定惊止痉小儿惊风,破伤风7、五加皮功效主治:o 祛除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消肿。1、祛风湿,强筋骨特点:性温,祛风湿兼补肾。治风湿痹痛,兼肾虚有寒者宜。 治肾虚腰膝软弱,小儿行迟。2、利尿8、桑寄生功效主治:1、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性平,祛风湿兼补肝肾。 既善治风湿痹阻之腰膝疼痛; 又可治肝肾不足之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2、安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第五章 化湿药一、概述1 含义:凡气味芳香,性偏燥湿,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成为化湿药。2 适应症:湿阻中焦;暑湿证,湿温证二、1、藿香功效主治:1、化湿:特点:芳香化湿浊、醒脾健胃。应用:湿阻中焦之证。症见脘腹胀闷、胃纳不馨、身体倦怠、口甘多涎、大便溏薄(舌苔浊者最捷)2、解暑:特点:解暑,又兼发表。应用: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胃肠型感冒)。3、止呕:湿浊中阻之呕吐。2、厚朴的功效主治:1、燥湿行气:特点:为消除食滞痞满的要药。 应用:湿滞中焦证。2、行气消积:上除胸满,中消脘闷,下治腹胀、便秘。3、降气平喘:气逆之咳喘。3、砂仁功效主治:1、芳香化湿、行气开胃:特点:行气效强。 应用:脾胃气滞证,防止补药妨碍胃气,湿浊困脾证。2、温脾止泻:脾虚腹泻。3、行气安胎: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4、苍术功效主治:1、燥湿健脾:特点:燥性明显,燥湿力强。应用:湿阻中焦之呕吐呃逆;湿浊上蒙之头重如裹。2、祛散风湿:风湿痹痛,湿热下注之足膝肿痛、痿弱(配黄柏)3、发汗解表:表证夹湿o 特点:除一身上下内外之湿。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一、概述1 含义: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以治疗水湿内停病症为主要作用的药物,成为利水渗湿药2 分类: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3 功效:治疗水肿,小便不利,淋证,黄疸,湿疮,湿疹,泄泻,带下,湿温,湿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病症二、茯苓功效主治:1、利水渗湿 特点:利水不伤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应用:小便不利、水肿、痰饮 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 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 属于脾虚者,可与党参、黄芪、白朮等配伍; 属于虚寒者,可与附子、白朮等同用。2、健脾和中 脾气虚弱证3、宁心安神 心悸;失眠二、六淋(括号里为代表药)o 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车前子)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石韦)血淋:为溺血而痛。(瞿麦)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膏淋: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萆薢)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 三、茵陈蒿功效主治:o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治黄疸要药 ,又治湿温,湿疮,湿疹。第七章 温里药一、概述1 含义:凡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二、1、附子1 回阳救逆:主治亡阳证,回阳救逆第一要药2 补火助阳:指疗阳虚证。上助心阳,中助脾阳,下助肾阳3 散寒止痛:用于寒痹证。散寒力强。2、肉桂1 补火助阳:补命门之火,用于肾阳虚证。2 散寒止痛:寒凝脘腹冷痛,风湿痹痛。3 散经脉之寒:寒凝血脉引起的痛经。3、干姜1 温中散寒:长于湿脾散寒,治脾胃寒证。2 回阳救逆:亡阳证3 温肺化饮:寒饮伏肺之咳嗽,气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4、吴茱萸1 散寒止痛:巅顶疼痛,脚气疼痛,宫冷不孕,脘腹冷痛。2 疏肝救逆:肝火犯胃,肝胃不和3 助阳止泻:脾肾阳虚之五更泻4 引火下行:虚火上行之口舌生疮三、1、肉桂与桂枝异同相同点:肉桂为树皮,桂枝为嫩枝,两者同出一本。辛、甘,温通经脉、散寒止痛,治疗寒凝经脉之痛经、闭经以及风湿痹痛等。同中之异:1. 桂枝性条达,温通经脉胜于肉桂;2. 肉桂性热,散寒止痛优于桂枝。不同点:1. 桂枝气薄,主上行而散表寒,走四肢而温通经脉;2. 肉桂气厚,主温中而止痛,且能下行而补肾阳,又可引火归源,常与附子同用。2、附子,肉桂比较1、相同点:二者均能补命门之火,治下焦虚寒。2、不同点:附子以回阳救逆之功见长;肉桂作用温和,能引火归源,善治下焦虚冷诸证及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等。在峻补气血之中,以肉桂为辅药,还可以鼓舞气血。第八章 理气药一、概述:1 含义:以疏理气机,适用于气逆,气滞为主要的药物。2 功能主治:行气(治疗气滞,闷胀痛),降气(治疗逆证,呕恶,喘息)二、1.青皮与陈皮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辛温行气,治疗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同中之异:1. 二者同为一物,因老幼不同而功效有异,橘皮为成熟之果皮,性和缓而主升浮;青皮为未成熟之果实,性峻急而沉降。2. 作用部位,青皮色青主入肝经,重在疏理肝气,陈皮色黄主入脾经,重在理气调中;3. 作用强度,青皮性猛行气力强(破气),陈皮性缓行气力弱。不同点:青皮又能消积,质重下行,治气滞血瘀之癥瘕及食积等;陈皮质轻入走肺经,治疗痰湿咳嗽等。2、枳实,枳壳比较1相同点:同为一物,二者苦辛微寒,均能行气除满,化痰消积,用治脾胃气滞及痰阻胸痞证1 不同点:枳实性猛,苦泄破气,长于消积除痞导滞,积滞痞闷便秘多用;而枳壳性缓,偏于理气,长于开胸宽中消胀,气滞胸满腹胀多用。3、木香,香附,沉香比较1 相同点:三药均为辛香理气止痛之常用药2 不同点:(1) 木香:辛香温燥,善调肠胃气滞,且可健脾消食,对肠胃气滞之脘腹胀痛,便迷或泻痢后重等证功效显著。煨木香又可止泻(2) 香附:性平,善调肝气郁滞,并能调经止痛,多用于肝郁不舒之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证,为妇科要药。(3) 沉香:沉香降逆止呕,治疗胃寒,呕吐,呃逆。温肾纳气,治疗肾不纳气逆,喘息,下元虚冷三、理气药之寒凉药:川楝子第九章 消食药一、概述含义:凡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治疗饮食积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消食药,又谓消导药二、1、山楂 【功效主治】消食化积 特点:善消油腻肉食积滞。应用:食滞不化所致的脘腹胀满、泻痢腹痛。行气散瘀 产后恶露不尽,瘀阻腹痛及痛经。疝气坠痛。高血压、冠心病及高脂血症。2、焦三仙:山楂、神曲与麦芽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三药炒焦入药合称“焦三仙”,同能消食导滞,治疗食积不化证。同中之异:1. 山楂善消肉食之积,2. 神曲善消酒积,3. 麦芽善消米面薯芋等淀粉性积滞。不同点:1. 山楂又能活血化瘀,治疗瘀血之产后腹痛、冠心病等;2. 麦芽兼能疏肝理气、回乳,治疗肝郁证、溢乳证等;3. 神曲兼止泻发表,食积兼腹泻或表邪者适宜。第十章 驱虫药1、定义: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治疗虫证的药物。2、各种药物所祛的虫使君子主杀:蛔虫。 槟 榔主杀:绦虫,亦杀姜片虫及其他肠道寄生虫病。苦楝皮蛔虫 绦虫: 南瓜子 雷丸 鹤草芽 贯众 多种肠道寄生虫雄黄 虫积腹痛 大蒜 钩虫 蛲虫 南瓜子:蛲虫第十一章 止血药一、概念: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出血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二、分类:(1)凉血止血药:适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症见血色鲜红,量多质粘稠等。(2)化瘀止血药:适用于瘀血内阻而血不循经的出血证,症见血色紫暗,夹有血块,还可用于跌打损伤、经闭、痛经等证。 (3)收敛止血药:广泛用于体内外多种出血证,尤为虚损不足,症见出血不止,伴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及外伤出血等。(4)温经止血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证,症见出血日久,血色暗淡,质地稀薄等。 三、使用注意:(1)根据出血证不同病因和病情,合理配伍。 (2)根据出血的不同部位,合理配伍药物(3)注意止血要防留瘀。(4)某些止血药炒炭后止血力量增强。四、1、小蓟凉血止血:即可凉血止血也可利尿,治疗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解毒消痈:清热消肿,外用2、地榆凉血止血:大肠火热之下焦出血戒毒敛疮:有“烫伤之要药”之称3、侧柏叶生发黑发凉血止血:即能凉血止血,又可收敛之学,善治内外出血证祛痰止咳:善治肺热咳嗽,痰稠,咳血4、白茅根凉血止血:善治尿血清热利尿:热淋涩痛清肺胃热:肺热烦渴,胃热呕逆5、艾叶温经止血:止血特点为善暖下焦胞宫,宜于妇女崩漏下血,应用于崩漏散寒止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宫冷不孕,下焦虚寒腹中冷痛安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燥湿止痒:皮肤湿痒6、三七化瘀止血:止血特点为止血不留瘀,化淤不伤正。应用于体内外各种出血证消肿定痛:跌打损伤,止血,化瘀,止痛7、蒲黄化瘀止血:各种内外出血证利尿通淋:血淋涩痛8、仙鹤草收敛止血:广泛用于各类出血补虚强壮:脱力劳伤,神疲乏力杀中止疟:滴虫性阴道炎9、白及收敛止血:特点:善治肺胃出血消肿生肌:疮痈肿毒,手足皲裂,肛裂五、1、小蓟、大蓟之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二蓟均能凉血止血,解毒消痈,适用于血热所致的多种出血证及热毒疮痈。不同点: 大蓟兼能散瘀,尤宜于血热兼有瘀滞的出血证;小蓟又可利尿,长于治疗尿血、血淋。2、地榆与槐花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二药均能凉血止血,相须为用。治疗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尤长于治下焦血热所致的便血、痔血。不同点:地榆味酸,兼能收敛止血,又能解毒敛疮,可治水火烫伤、湿疹及疮疡痈肿等,为治烫伤之要药;槐花又清肝泻热,治疗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及高血压病等。 3、艾叶和三七的止血特点比较:三七特点: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艾叶特点:善暖下焦胞宫,宜于妇女崩漏下血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药一、概念: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又称活血祛瘀药。其中活血作用强者,称破血药。二、分类(代表药物):(1)活血止痛药:川芎 郁金(2)活血调经药:丹参 牛膝(3)活血疗伤药:乳香 没药(4)破血消癥药:莪术三、1、川芎 活血行气 特点:通达气血,为“血中气药”。 应用:气滞血瘀的胸痛、胁痛、痛经、半身不遂、外伤瘀痛等祛风止痛 特点:善上行头目,为头痛要药。应用:头痛,风湿痹痛。2、郁金 活血祛瘀 应用:气滞血瘀的胸胁刺痛、月经不调、痛经及癥等。行气解郁 应用:肝气郁结之胁肋胀痛等清心解郁 应用:湿温病湿浊蔽窍,神志不清。 利胆开郁 应用:湿热黄疸及肝胆结石。 凉血 应用:血热妄行的吐衄及妇女倒经。 3、丹参 活血调经 应用: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等祛瘀止痛 应用:瘀血所致心胸刺痛、脘腹疼痛、癥瘕积聚及风湿痹痛等养血安神 应用:热入营血之斑疹、神昏或心血不足之心悸失眠等凉血消痈 应用:疮痈肿毒4、牛膝活血祛瘀 应用:血瘀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及跌打伤痛。补肝肾、强筋骨 应用: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桑寄生); 湿久痹,湿热腰膝痿软(配苍术、黄柏)。利尿通淋 应用:血淋,小便不利,淋沥涩痛引血、引火、引阳下行 应用:血上溢之吐血衄血。 火上炎之牙痛、口舌生疮。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一、概念 凡具有祛痰或化痰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二者统称为化痰止咳平喘药。二、 分类:(1) 温化寒痰药:多用于寒痰引起的咳嗽,气喘,色白,台白腻(2) 清热化痰药:适用于热痰,燥痰(3) 止咳平喘药:咳嗽,哮喘三、重点药物 1、桔梗宣肺祛痰 特点:辛散苦泄,开宣肺气,祛痰利气,无论寒热均可应用。应用:风寒咳嗽; 风热咳嗽。利咽排脓 特点:性善上行,既能宣泄肺邪以利咽开音,又能利肺气以排壅肺之脓痰。应用:外邪犯肺,咽痛失音; 肺痈吐脓血。载药上行 特点:舟楫之剂。应用:引领药物治疗上焦疾病 (桔梗牛膝,升降相因。)【使用注意】1. 呕吐、咳血、眩晕者不宜用。2. 胃、十二指肠溃疡者慎服。3.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2、瓜蒌 【药性特点】味甘性寒质润,能清热能润燥【功效主治】清热化痰 特点:稀释痰液。应用:痰热咳嗽:痰黄质稠难出燥痰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宽胸散结 特点: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应用:痰气互结、胸阳不通之胸痹;痰热结胸、胸膈痞满。消痈肿 特点:清热散结消痈。应用:肺痈;肠痈、乳痈润肠通便 特点:润燥滑肠。应用:肠燥之便秘3、苦杏仁 止咳平喘新久、寒热咳喘皆宜,善治外感咳喘。润肠通便肠燥便秘。甜杏仁:甘平,润肺止咳,润肠通便,主治久咳与便秘。【剂量】常用量510g。有毒成分氢氰酸致死量60mg,1g杏仁含2.5mg氢氰酸。四、药物比较1、半夏与天南星的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均辛温有毒,孕妇慎服,为燥湿化痰之要药,功能燥湿化痰、解毒散结,善治湿痰、寒痰以及疮痈肿毒等。不同点:半夏主入脾、肺,重在治脏腑湿痰,治湿痰咳嗽;且降逆止呕,治疗呕吐等。天南星主入肝经。重在祛经络风痰,善治风痰眩晕、半身不遂等。 2、川贝母与浙贝母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同能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治疗热痰咳嗽、肺热咳嗽、燥痰咳嗽、肺燥咳嗽,疮痈、痰核瘰疬等,均反乌头类药。不同点:川贝甘、微寒,治疗肺燥咳嗽、燥痰咳嗽优于浙贝;浙贝苦、寒,治疗肺热咳嗽、热痰咳嗽优于川贝,又长于解毒散结,治疗痰核瘰疬(配牡蛎、玄参)。3、紫菀与款冬花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主治肺燥咳嗽、痰饮咳喘等。同中之异:款冬花质润而不燥,治疗肺燥咳嗽优于紫菀;紫菀味甘微温,寒热咳嗽皆宜。第十四章 安神药一、概念 凡以安定神志,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二、分类1.属于质重的矿石药及介类药,取重则能镇,重可去怯的作用,为重镇安神药, 多用于实症;2.属于植物药而取其养心滋肝的作用,为养心安神药,适用于虚症。三、重点药物1、磁石镇惊安神 特点:性寒质重沉降,安定神志。应用:心神不宁;失眠;癫痫。平肝潜阳 特点:益肾阴,潜肝阳。应用: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聪耳明目 特点:益肾阴,潜肝阳。应用:肾虚之耳鸣耳聋(煅用)。纳气定喘 特点:质重沉降, 纳气归肾。应用:肾不纳气之虚喘(煅用) 。2、酸枣仁养血益肝安神特点:味甘,入心、肝经,能养心阴,益肝血而安神。应用:心肝阴虚,心失所养,神不守舍之怔仲、健忘、失眠、多梦。敛汗生津特点:味酸能敛,有收敛止汗、敛阴生津止渴之功效。应用:体虚自汗、盗汗。3、远志宁心安神 特点:苦辛性温,既开心气而宁心安神,又通肾气而强志不忘,为交通心肾、安神定志、益智强志之佳品。应用:心肾不交之失眠、烦躁。祛痰开窍 特点:味辛通利,能利心窍、逐痰涎;苦温性燥,入肺经,能祛痰止咳。应用:入心经治痰阻心窍之健忘、恍惚;入肺经治痰多咳嗽等。消散痈肿 特点:辛行苦泄,功善疏通气血之壅滞。应用:痈肿疮毒;乳房肿痛。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一、1.概念 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2明目特点:(1)入肝经,偏寒凉 (2)多为虫类,贝壳类,矿物药3.分类 (1)平抑肝阳药:用于肝阳上亢 (2)息风止痉药:用于肝风内动二、重点药物1、羚羊角平肝息风热极生风证(高热、抽搐),肝阳上亢证;清肝明目肝火目赤肿痛;清热解毒温病壮热发斑,皮肤瘙痒等。【用法剂量】水煎13g/日,研末0.30.6g/日2、牛黄 息风止痉热极生风证,热盛癫狂等;化痰开窍中风、癫痫等痰热蒙蔽心包之神昏、口噤、喉中痰鸣等;清热解毒善清上焦热毒,以及痈肿疮毒等。【使用注意】入丸散,每次0.20.5g;孕妇慎服。三、药物比较1、龙骨与牡蛎功效主治异同点相同点: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用于惊悸失眠、急躁易怒、头晕耳鸣、自汗盗汗、遗精泄泻等,先煎。同中之异:龙骨主入心经,镇惊安神、收敛固涩优于牡蛎;牡蛎主入肝经,平肝潜阳优于龙骨。不同点:牡蛎味咸,软坚散结,治疗癥瘕、痰核等为龙骨之不备。2、天麻与钩藤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息风止痉、平肝潜阳,治疗肝风内动之抽搐痉挛、半身不遂等,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等(高血压病)。同中之异:天麻息风用于诸内风证,钩藤长于治热极生风证;天麻治头晕,虚实咸宜,钩藤长于治肝火上攻之头晕头痛。不同点:天麻又能祛风通络,治疗痹证;钩藤降血压不宜久煎。第十六章 开窍药一、概念 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又名芳香开窍药。二、重点药物 1、麝香【功效主治】开窍醒神特点:开窍力强。 用于诸闭证,主治寒闭昏迷;活血通经闭经,癥瘕;止痛外伤痛,心腹痛;催产难产等。【使用注意】入丸散,每次0.06g0.1g 。孕妇禁用2、冰片【功效主治】开窍醒神主治热闭昏迷;清热解毒外用治疗目赤肿痛,痔疮肿痛,咽喉肿痛等;【使用注意】难溶于水,丸散每次0.030.1g,孕妇忌用。第十七章:补虚药一、 概述1 含义:以增强体质,补益正气,治疗虚证,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2 适应证:气,血,阴,阳虚证3 使用注意:(1) 病程较长,宜作蜜丸,膏滋或酒剂(2) 宜久煎,使药味尽出(3) 宜顾护脾胃,配伍健脾消食药(4) 不宜滥用,实邪未解防止“闭门留寇”二、 1、人参1 大补元气:作用峻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解危救脱之要药,治疗虚损劳伤第一要药;用于元气欲脱,亡阳,气随血脱证2 补脾益肺:善补肺脾之气,兼补其他脏腑之气;应用为肺气不足证,脾气亏虚证,善治心气虚,肾虚咳喘证3 生津止渴:益气生津,气旺有利于津液生成。热病气虚津伤口渴证,消渴证4 安神益智:益气安神而益智;用于气血不足,心神不安5 补气祛邪:益气解表;用于气虚外感表证2、 黄芪:补药之长1、补气升阳:补而兼升;主治气虚下陷,脾胃气虚,气不行血,气不摄血,气不生津,气虚发热,气虚血瘀半身不遂。2、宜卫固表:肺气虚证,表虚自汗,气虚感冒3、利水消肿:气虚水肿4、各种虚证引起的疮疡:脓成不溃,久溃不敛3、鹿茸1、补肾阳,益精血:禀天地纯阳之性,用于肾阳虚证2、强筋骨:肾虚骨软,小儿发育不良,骨折不愈3、通督脉:肛坠,崩漏带下4、当归1、补血:补血力强,治疗多种血虚证,善治血续偏寒。2、活血:活血止痛,血瘀诸证,跌打损伤,虚寒性腹痛,疮疡肿痛3、润肠:补血而润肠,血虚之大便燥结调经:调经要药,血虚,血瘀滞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等证三、 1、各种地黄比较1.干地黄甘重于苦,养阳清虚热效果好,尤宜于热病后期阴液已伤及虚热证2.鲜地黄优于清热凉血,清血分之热。3.熟地黄祛苦存甘,只可补养,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阴血亏虚2、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比较1、相同点:三者均能补肾壮阳,强奸筋骨,祛风湿,治疗阳虚之阳痿早泄,不孕不育,白带清稀,或腰膝酸软,筋骨痿弱,风寒风湿,半身不遂。阴虚火旺者忌用2、不同点:补肾兴阳,治疗阳痿淫阳藿由于巴戟天,仙茅。祛风湿巴戟天由于淫羊藿,仙茅有毒3、杜仲,续断比较1、 相同点:二者均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时常相须为用。宜治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下肢痿软及肝肾亏虚,下院虚冷。2、 同种之异:杜仲温补肝肾而助阳之力强于续断。续断强筋骨之力强于杜仲3、 不同点:杜仲具有可靠的降压作用,为治高血压之常品;续断能行血脉,消肿止痛而疗伤续折,为治疗跌打损伤,骨折,头痛之良药,且能止血。4、白芍,赤芍比较1.赤芍也生,白芍种植2.赤芍优于祛瘀止痛,白芍由于肝郁腹痛,血虚经脉失养之痛3.不同点:赤芍善于活血祛瘀,又能清泄肝火,利尿通淋;白芍长于养血,只能柔肝,敛阳止汗5、北沙参,南沙参比较相同点:二者均能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同种之异:北沙参清养肺胃作用强,南沙渗善宜气祛痰,益于气阴两虚及燥痰咳嗽者不同点:南沙参橘梗科,北沙参伞形科6、天冬,麦冬比较1 而这同能养肺胃之阴,润肠通便2 麦冬润肺燥,养胃阴作用优于天冬3 天冬清肺热,润肠作用优于麦冬4 麦冬可清心安神,天冬可滋补肾阳,填骨髓7、石斛、玉竹比较1 二者均能养肺,胃之阴,常相须为用2 玉竹又归肺经,可润燥止咳3 石斛入肾阴,自肾阴,降虚火8、龟板、鳖甲比较1 均能滋阴潜阳,治疗阴虚阳亢诸证,打碎先煎2 龟板长于滋阴,鳖甲长于退虚热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